导读:本文包含了概念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征,概念,形式,集体,犯罪者,自我,概念性。
概念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彬[1](2019)在《基于多元表征的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概念课是数学课型中一种常见的课型,是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良好素材,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重要平台.概念是思维的单元和细胞,由概念组成命题,命题形成判断,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正是(本文来源于《中学数学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张亚慧,鲁忠义[2](2019)在《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研究1和研究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研究3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分析影响隐喻联结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少年犯罪者已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狱中再教育对其联结强度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马梅玉[3](2019)在《“沿循”概念表征形式与概念域成员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语义成分恒定的情况下考察汉语"沿循"概念表达表征形式与概念域成员的演变。汉语"沿循"概念的表达既有表征形式的演变,也有概念域成员的演变。其演变呈现出传承性、变化性、演变的同一性等特点,受到语言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内部因素主要有:汉语由综合性语言到分析性语言类型转变的影响、双音化趋势与韵律的推动、词义系统的不平衡性,外部因素主要是人们语言表达上的喜新厌旧心理。(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郭艳君[4](2019)在《基于概念表征的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英语隐喻是掌握英语应用逻辑的重要前提。我国的学习者,通常会采用"分析型"模式解析英语隐喻,这一问题将降低隐喻理解的准确性。本文将首先提出概念表征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制约我国学习者理解英语隐喻的主要因素,同时将依据概念表征,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袁慧娟[5](2019)在《借助多元表征 理解概念本质——基于表征理论的“倍的认识”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隶属于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文章从概念多元表征的视角,通过对"倍"的本质的分析、学生的调查分析、现行教材的对比等方式对"倍"作相对深入的研究,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25期)
饶明生[6](2019)在《运用概念建构、思考表征过程激活小学数学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数学教育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关注的是演绎能力培养。归纳能力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和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归纳能力才是创新的基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建构过程,经历思考表征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教师博览(科研版)》期刊2019年08期)
邱艳芳[7](2019)在《概念迁移现象在英语词汇及句法习得中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迁移是近年来语言迁移研究的最新理论之一,它为研究者们从认知层面上解释语言迁移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概念迁移体现在学习者中介语的各个层面。从概念迁移视角出发,分析汉语对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词汇和句法过程中的迁移影响,并阐释迁移的原因,既能够加深学习者对二语学习中概念迁移的认识,也能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雨科[8](2019)在《英汉“风”框架相同复合概念形式表征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风”的研究大多从语义结构、隐喻用法等角度进行,并未涉及“风”复合概念以及对复合概念的形式表征。本文是在语言单位概念框架理论、概念转喻理论指导下对英汉“风”框架中相同复合概念的形成、分类以及形式表征的认知研究。论文首先对英汉“风”框架中存在的相同复合概念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发现相同复合概念的形成原因是人们具有相似的身体经验和认知特点。其生成的方式也有共同的规律性,即多是由风自身的特点出发,如风的流动性、方向性、破坏性等,辐射到除自然现象外的其他领域,使“风”概念框架不断扩大。英汉“风”框架中相同复合概念可分为事物复合概念和事件复合概念两大类,相同的事物复合概念多于事件复合概念。其中,相同的事物复合概念均为具体事物复合概念,并无抽象事物复合概念。相同的具体事物复合概念又可以分为以“风”为中心元素的概念和以“风”为限定元素的概念;相同的事件复合概念可分为行为事件复合概念和状态事件复合概念。论文继而对英汉相同复合概念的形式表征进行了比较,发现表征主要有直陈和转喻两种形式,且多用转喻。研究进一步发现,两种语言在对事物复合概念进行形式表征时共性大于差异。两种语言对以“风”为中心成分的概念形式表征时,都将中心成分以风的形式表征出来,限定成分则是转喻式表征,而对以“风”为限定成分的概念进行表征时,限定成分是与“风”有关的转喻表达。差异是人们在转喻时突出和隐藏了不同的元素,且在形式表征时英语比汉语更多样。而事件复合概念的形式表征差异大于共性,汉语对事件复合概念进行表征时更为具体、详尽,助词、动词的使用也独具特色,英语则频繁使用介词。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语言类型、经济性原则、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造成的。本研究扩大了语言单位概念框架理论、概念转喻理论的运用范围,对英汉“风”相同复合概念的形成、分类以及形式表征的探讨也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两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的了解。(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沈海洲[9](2019)在《集体自尊对自我概念表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概念是对自我的认知,或是对自我的描述性成分。自我分类理论将自我概念表征分为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自我当中的某种情感性成分即为自尊,自我概念又可以分为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而Crocker和Luhtanen则据此将自尊分为了个体自尊及集体自尊。集体自尊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在群体以及身为该集体的成员的感受以及评价。本研究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了集体自尊对自我概念表征的影响。实验一的范式为oddball范式。我们设定大圆为标准刺激,小圆为目标刺激,被试自己的名字(个体自我条件)、名人的名字(与个体自我相对的非我条件)、中国人(集体自我条件)以及美国人(与集体自我相对的非集体我条件)为新异刺激。被试的任务是看到目标刺激时,按键进行反应。在整个实验一的过程中,记录被试对所有刺激的脑电反应。结果发现,集体自尊调节了对集体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且这种调节作用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均有体现,对个体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不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对集体自我相关刺激的加工上,高集体自尊组的P2波幅和P3波幅显着高于低集体自尊组;而对于非集体自我相关刺激的加工,高集体自尊组和低集体自尊组没有显着差异。实验二,采用词语评定范式,先给被试呈现一名称词,这一名称词包括:被试自己的名字(个体自我条件)、名人的名字(与个体自我相对的非我条件)、中国人(集体自我条件)以及美国人(与集体自我相对的非集体我条件)。之后再呈现一个形容词(积极的或消极的),让被试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判断,所呈现的形容词和此形容词呈现前的名称词搭配起来是否合适,通过按键反映自己的判断。整个实验二的过程中,记录被试对所有刺激的脑电反应。结果发现,集体自尊对集体自我相关刺激的情感性评价具有调节作用(在认知加工阶段的早期和晚期均有体现),而对个体自我相关刺激的情感性评价不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于低集体自尊个体,集体自我相关刺激诱发的P2波幅和LPC波幅显着大于非集体自我相关刺激的P2波幅和LPC波幅;而对于高集体自尊个体,集体自我相关刺激与非集体自我相关刺激诱发的P2、LPC波幅没有显着差异。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说明了,集体自尊对集体自我的相关加工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均存在调节作用,而对个体自我的相关加工不存在调节作用。这说明集体自尊对自我概念表征的影响具有根源性的对应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贺贝力[10](2019)在《皮考克概念理论中的第一人称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西方哲学关注意识问题,分析哲学也从语言分析扩展到对心灵哲学的研究,这与当前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合流的趋势相一致。皮考克作为对哲学众多领域都有所研究的学者,研究成果丰硕且影响了很多当代学者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灵哲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上,早期他致力于对概念理论的研究,并做出一种新理性主义的解释,提出了概念占有理论;随后他更深入地研究了真值、证明和理解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心理状态及其概念性关系是如何为判断提供理由的;由此,他发现这样的观点可以解释知觉中非概念性第一人称表征的问题,他在《世界之境: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论证。本文主要围绕皮考克的第一人称表征问题展开论述,研究他发表过的文章和专着之后,对他的哲学思路进行了梳理,抓住其中关于意识的问题、自我意识的表征问题和表征中的非概念性概念理论,运用对比分析和跨学科综合的方法,对他的第一人称表征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整体把握,并为其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寻找可能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完善他的理论框架。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对皮考克第一人称表征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叁位哲学家,对比分析了他们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和对皮考克的影响,并简要介绍皮考克的非概念理论和自我意识理论;第二部分从本体论角度论证第一人称表征中主体地位的独特性,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第一人称表征具有的优先性,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非概念性第一人称表征理论的内容和规则;第叁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皮考克第一人称表征理论的意义,一方面阐明了自我意识的本质,另一方面他为心灵哲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四部分提出了他理论中忽略的时间维度和有待完善的概念理论,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概念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研究1和研究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研究3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分析影响隐喻联结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少年犯罪者已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狱中再教育对其联结强度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概念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孙彬.基于多元表征的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2019
[2].张亚慧,鲁忠义.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3].马梅玉.“沿循”概念表征形式与概念域成员历史演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郭艳君.基于概念表征的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
[5].袁慧娟.借助多元表征理解概念本质——基于表征理论的“倍的认识”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
[6].饶明生.运用概念建构、思考表征过程激活小学数学教学[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
[7].邱艳芳.概念迁移现象在英语词汇及句法习得中的表征[J].陇东学院学报.2019
[8].杨雨科.英汉“风”框架相同复合概念形式表征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沈海洲.集体自尊对自我概念表征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10].贺贝力.皮考克概念理论中的第一人称表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