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清[1]2003年在《室内悬浮颗粒数值研究及辐射计算》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综述了目前多相流(主要是气粒两相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多相流模型。通过对单个颗粒的受力分析,并应用量级比较,结合目前不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颗粒受力在本课题研究条件下做了取舍,建立了单颗粒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流态的分析得出在洁净室中悬浮颗粒处于滑移状态区,并以此作为选择颗粒阻力系数的依据。对数值研究中的边界条件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通过对多种多相流模型的比较,选取了多流体模型和小滑移两种模型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采用控制体积法对气粒多相流的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在GEMCHIP算法基础上,由于室内悬浮颗粒的体积分数数量级在10~(-10)以下,无法直接求解,在研究中通过直接求解颗粒数密度,不直接求解颗粒的体积分数对离散方程进行了求解。结合两个实际算例对气粒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际测量值或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可信且可靠。在仿真的条件下探讨了气流运动和颗粒运动的关系,初步研究了通过气流对不同分区进行洁净度的控制实现的可能性,得出了不同送风状态下气相速度场和颗粒数密度的分布、温度及相关的湍流量的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了小滑移模型中颗粒湍流普朗特系数,其值为1.345。最后对颗粒轨道模型中的核心算法蒙特卡洛法作了研究,用它对一辐射算例进行了辐射计算,计算出各面的净辐射得热分布和人体的辐射得热,并与其它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安朴艳[2]2016年在《室内气流组织及颗粒物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空气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一生大概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渡过的,室内环境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但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室外环境的不断恶化,如何有效利用能源提高空调通风的有效性、控制颗粒物浓度水平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商业软件FLUENT为平台结合自定义函数UDF,以夏季一简化空调房间为研究对象,采用RNG k-ε模型结合壁面函数法和基于Lagrangian方法的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建立了空调房间的湍流模型和颗粒模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对有实验的物理模型采用本文的湍流和颗粒模型,边界条件假设为模拟条件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数值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对空调房间内同侧上送下回、异侧上送下回和下送顶回叁种送风形式在换气次数为5次/h和10次/h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速度场、温度场、空气龄场和PMV-PPD热舒适性指标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对人员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同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最优;异侧上送下回会造成气流不循环;下送顶回温度分层现象明显,能量利用系数最高。增大换气次数,室内空气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温度对人的热舒适性影响较大,湿度影响不明显。(3)对室内人员日常活动和办公行为产生的两种颗粒源在同侧上送下回和下送顶回气流组织中的运动、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颗粒的时间演化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办公行为产生的颗粒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小于5μm的颗粒气流跟随性强,主要受气流力和热浮升力作用,大于10μm的颗粒主要受重力作用;在颗粒清除方面,同侧上送下回以通风排出为主,下送顶回以沉降为主,若能定期清洁下送顶回地面的沉积颗粒,下送顶回在颗粒清除和抑制方面优于同侧上送下回。
陈可[3]2005年在《置换通风对悬浮颗粒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总结了置换通风和悬浮颗粒污染物的主要研究方面和应用现状,并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即关联置换通风与悬浮颗粒污染物,探讨小粒子颗粒在置换通风背景下的输运和分布规律,展开了对其特性及可行的研究方法的分析。从而指出了在采用两相流理论研究颗粒物运动的困难以及传统试验和理论方法所存在的不足,基于此,本文确立了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展开研究。针对室内颗粒流动的特征,在必要的假设和简化的基础上,对悬浮颗粒运动基本上可采用扩散方程模型进行描述,即将颗粒相看成是拟流体进行处理。 阐述了湍流模化相关问题和方法,并就小滑移拟流体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针对室内颗粒载荷低,即可应用“单向耦合”的前提下,改进和加强了小滑移颗粒方程,使其更适宜于颗粒污染源广泛存在的室内环境。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对气粒两相流的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就与其求解相关的策略,包括网格划分和松弛因子选用原则,固体—流体耦合求解方法,边界条件的处理,迭代收敛和“物理”收敛等要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结出了本课题在模拟过程中所要采用的处理方法。 基于前面章节所分析的模型和算法理论,结合实际算例(洁净室通风)对气粒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地测量值作了比较和分析,认为所得的数值结果忠实可信,所形成的仿真工具稳定可靠。 从顶棚排风口布置方式,对称与非对称性结构,送风口纵横比变化等通风房间主要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数值探讨了置换通风条件下室内悬浮颗粒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应的流场、温度场分布,从而为置换通风在我国的优化运用及室内环境的评价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马西娜[4]2016年在《基于悬浮颗粒物分布的关中城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快速城市化以及工业的迅速发展,由大气悬浮颗粒物引起的雾霾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以及正常生活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城市居住组团是城市建成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城市活动场所与室外空间,其空间形态的微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程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城市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研究介于单体建筑和城市中尺度层面之间的居住组团悬浮颗粒物分布的问题,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调研了西安市88个居住组团小区,结合所提炼的微气候与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的影响指标,抽象出针对西安市居住组团各因素的物理模型;其次,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获取了西安市冬夏两季的居住组团空间内的风速、温度、湿度以及PM2.5浓度日变化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微气候因子、PM2.5浓度以居住组团设计因素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微气候影响因素和空间形态设计因素对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程度,并得到微气候影响的排序为:风速>温度>湿度,设计因素影响的排序为:天空开阔度>绿地率>形状指数>容积率。并基于实测研究和理论研究,提出新指标天空开阔度与形状指数。第叁,利用CFD模拟定量比较各项设计因素对悬浮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为:最优日照系数取1.6、2.0;相邻建筑对比高度最优方案为正风压区与负风压区的比例为1:1以及2:1为最优选择;最优风向投射角取75o,即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0o,道路与风向夹角-15o,风向投射角为0o与15o的组团方案为不可用方案;最优绿地率35%、40%;高层组团最优容积率取2.0,且不宜超过4.0;多层组团最优容积率取1.5,且不易超过3.0;体形系数最优取0.238或0.249;形状指数的最优为四边形取值262.89,不可用方案为纵向矩形,形状指数221.1;天空开阔度最优值取1或0.64;居住组团的布局形态中,周边式的组团布局最不利,行列式最优。本文通过对组团各指标和空间形态的模拟结果,总结其指标与悬浮颗粒物的相关性,并将选取的最优方案与规划设计的相关方法结合,提出功能布局要求、规划布局要求以及形态布局要求叁方面能够优化城市居住组团设计的相关策略和阈值,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观定性理论基础,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可操性的定量化设计参数。首次利用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并完整的研究城市居住组团的空间形态对悬浮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为在规划研究阶段中,从优化组团空间形态角度,来改善悬浮颗粒物浓度分布提供了科学指导。
宋成早[5]2017年在《对室内超细颗粒物扩散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细颗粒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在生产生活中,环境中的超细颗粒粒子可以通过运动进入人体体内,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同时由于超细颗粒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超细颗粒物在环境中也容易引起爆炸,进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室内空间为模型,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为实验粒子,分别对室内空间不同风速、不同风向、不同粒径的情况下的室内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的运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首先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求解方法,用Gambit进行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设置,使用Fluent等软件分别进行迭代求解和结果处理。其中本次所设计工况分别为:不同风速的情况下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运动情况、2m/s的风速下门侧以及左右两边窗户侧风向下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运动情况、在风速2m/s、相同左侧窗户风向下,颗粒物粒径分别为10-7m、10-8m、10-9m情况下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运动情况。通过对不同时间段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扩散集中浓度范围、扩散最高浓度范围数值的记录与统计,来研究实验所设计的各个影响因素对于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的运动情况的影响效果。实验发现风速2m/s时,室内空间的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除尘的效果要优于风速1m/s时的除尘效果。当其它的外在环境一致时,排风扇位于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出口对面的情况下即左侧窗户处,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除尘的效果较其它风向下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除尘的效果要明显。同等外在情况下,当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粒径明显减小时,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粒径越小,超细二氧化钛(TiO_2)颗粒物通风的综合除尘效果越差。
陈莉琼[6]2011年在《基于辐射传输机理的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色遥感作为一种可以大范围同步获取湖泊水体水色参数信息的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方法水体参数现场观测不便、数据获取难度大的困境,是进行湖泊水环境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可为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信息,对我国湖泊功能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湖泊独特的“吞吐性、季节性”特征导致的湖泊面积变化剧烈、水体光学特性复杂、底质类型丰富多变,是进行水色遥感辐射传输机理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本文以鄱阳湖最受关注的水体参数——悬浮颗粒物浓度为切入点,针对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较强的季节性与区域性特征,研究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定量反演的机理和方法。本研究所完成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的观测与测量方法研究:通过分析2005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四个航次的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水体观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水面以上观测法是适合鄱阳湖浅水湖泊的遥感反射率观测方法;鄱阳湖水体中大量细小的无机悬浮颗粒物导致目前常用的散射系数观测设备仅在悬浮颗粒物浓度低于75mg/L的水体中适用;相对于目前海洋与湖泊水体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实验室测定中普遍采用的光透射法,光透射.反射法对于高浓度悬浮颗粒物水体中颗粒物光谱的提取更为有效。2.鄱阳湖水体悬浮颗粒物固有光学特性及其对水体光学特性的贡献:对鄱阳湖水体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非藻类颗粒物和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特性进行光谱特征分析,获取了鄱阳湖各水体组分吸收系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季节性差异,研究表明非藻类颗粒物是鄱阳湖水体吸收的主要贡献者,悬浮颗粒物浓度与总颗粒物吸收系数、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对水体总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进行有机颗粒物与无机颗粒物的散射光谱分解发现,鄱阳湖大部分水域无机颗粒物对鄱阳湖水体散射起主导作用。3.水动力学数值模拟与遥感结合的光学浅水区与光学深水区的判别方法研究:针对鄱阳湖水体深度、浑浊度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将水动力模型与遥感相结合进行鄱阳湖水体深度的模拟,并通过分析水体透明度与遥感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水体透明度反演模型,并综合水深模拟结果与透明度反演结果实现了鄱阳湖水体光学浅水区、潜在光学浅水区以及光学深水区的判别,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光学浅水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南部水域,且随着季节的变化,光学浅水区的分布存在差异。4.基于辐射传输理论的光学浅水区/光学深水区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研究:根据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分别对光学深水区与光学浅水区实测遥感反射率与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定量表达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鄱阳湖水体特征的深水区半分析模型和浅水区迭代优化模型,并根据悬浮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水域与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关系,构建了固有光学量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实测数据构建的辐射传输模型比经验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时相稳定性。5.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的遥感实现与误差分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具有同步观测数据的MODIS陆地反射率影像进行大气校正,采用水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遥感结合的方法对影像上的光学深水区与光学浅水区进行判别:考虑MODIS卫星影像波段设置,在基于实测数据建立的悬浮颗粒物浓度辐射传输反演模型基础上,进行MODIS影像的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利用现场同步观测结果对反演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光学浅水区/光学深水区分别计算的辐射传输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反演精度,并具有较好的时相稳定性,基本能够满足湖泊水质监测的应用需求。
田利伟[7]2009年在《室内环境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室内外颗粒物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即使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大气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与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大量资料及科研成果表明室外大气悬浮颗粒物与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当建筑室内没有明显污染源时,室外大气悬浮颗粒物可以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穿透进入室内环境,并较长时间的停留在室内空气中而不会发生沉降。因此大气悬浮颗粒物向室内的运动和传播规律是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从流行病学和毒理学角度介绍了大气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的是认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各种急性和慢性效应及其生物学机理。然后针对目前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与室内颗粒物污染水平,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颗粒物污染调查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测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均每天约有85%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其中住宅室内约占50%;实地测试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住宅室内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污染现象,尤其是当存在室内活动时。由于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费用昂贵,而室外大气中颗粒污染物监测体系已经建立,根据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中的室外颗粒物数据,预测和分析室内环境中的大气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由于很少见到将室内外浓度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观测与理论分析的研究结果,因此本研究以建立物理机理为基础的颗粒物传输半经验数学模型,颗粒物粒径和环境参数作为输入,预测和分析室内环境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浓度变化特征。其中,穿透因子和沉积率是该模型的两个重要输入参数。基于气溶胶力学理论,在假设围护结构隙缝内表面光滑、通过围护结构隙缝的气流均匀稳定的条件下,本文建立了颗粒物的穿透因子理论模型;同时,考虑到缝隙内表面的粗糙对颗粒物穿透因子的影响,将穿透因子理论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得到了颗粒物在粗糙内表面缝隙中的穿透因子模型。利用颗粒物在壁面边界层的流通量平衡方程,得到了颗粒物在布朗扩散和紊流扩散沉积机理下向垂直表面的迁移微分方程;并在边界层的粘性底层、过渡层和紊流核心层叁部分内对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进行积分,得到了颗粒物在室内各表面的沉降速度和室内沉积率模型利用得到的穿透因子理论模型、沉积率模型和实验测得的叁类过滤器效率作为输入,结合颗粒物数量平衡模型,得到了预测室内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并对五类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预测了其室内颗粒物粒度分布。并讨论分析了房间换气次数、穿透因子、沉积率和再悬浮速度对颗粒物室内浓度的影响本文最后提出了室内颗粒物的污染控制措施,从减少或消除室内颗粒物污染源、控制颗粒物由室外向室内的传输量和净化室内污染空气叁方面,对室内空气品质进行了改善。本文建立的根据室外环境监测数据来预测室内颗粒污染物粒度分布和浓度变化的模型,有助于了解和分析室内的颗粒物化学成分和粒度分布,揭示大气悬浮颗粒物影响人体健康的致病机理。同时结合实验结果得到的室内颗粒物污染控制措施,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降低室内人员的颗粒物污染暴露。
岳晓敏[8]2010年在《地板采暖与散热器采暖房间颗粒物分布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人的一生中大概有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室内颗粒物污染与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着正相关性,特别是粒径小于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所以室内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分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太原市某住宅北向卧室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地板和散热器两种不同采暖方式下室内气流流动的物理及数学模型,运用标准k-ε方程与SIMPLE算法对室内空气速度和温度分布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同时,采用颗粒轨道模型,以7.5μm、3.5μm和0.4μm粒径的颗粒物为例,模拟分析了地板采暖和散热器采暖房间由外窗渗透进入室内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和地面沉积颗粒物二次悬浮的质量浓度分布。通过试验研究对该房间采用地板采暖颗粒物计数浓度的分布进行了测试,发现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进而得出以下结论:1、室内气流流场对上述粒径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影响比较大,颗粒物对气流具有很强的跟随性。2、采暖方式对室内上述粒径颗粒物的浓度分布影响比较大,室内区域温差大时,颗粒物易出现高浓度分布。相同粒径情况下地板采暖近地面区域颗粒物质量浓度比较高,散热器采暖散热器周围颗粒物质量浓度比较高。3、外窗渗透进入室内的颗粒物和地面沉积颗粒物的二次悬浮均对室内颗粒物含量有重要影响。地板采暖房间由北外窗渗透进入室内的颗粒物靠近北外窗区域质量浓度偏高,二次悬浮颗粒物靠近南内墙区域质量浓度偏高;散热器采暖房间由外窗渗透计入室内的颗粒物和二次悬浮颗粒物均在散热器周围区域质量浓度偏高。在房间南北方向中心区域,地板采暖房间与散热器采暖房间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差异不明显。4、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均显示7.5μm粒径的颗粒物受重力作用,在高度方向上粒子浓度递减趋势较3.5μm、0.4μm颗粒物明显。5、室内区域温差一定的情况下,0.4μm粒径的小粒径颗粒物受热泳和布朗扩散作用明显,高度方向浓度均匀。
余勇[9]2014年在《基于DPM的客车室内生物源性污染物扩散及控制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客车作为大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内部流场品质与污染物扩散控制,对驾乘人员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国内外相关研究信息表明,车内污染物质的含量平均比车外高10倍左右,可造成人体各类不良反应。同时,生物性污染物的大量聚集,极易引发疾病的传染。忽视车内的空气污染问题,将导致严重的健康危机。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某型空调客车内,人体喷嚏活动散发的生物性污染物的扩散流动,揭示了喷嚏污染物快速传播的健康危害性。针对原型客车空调通风室内,喷嚏污染物扩散范围大,滞留时间长的健康隐患问题,对该客车空调通风形式进行了改进,有效地控制了喷嚏污染物的扩散,降低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DPM(Disperse Phase Model)模型,运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模拟喷嚏污染物与空气的相间耦合流动,同时,采用Realizableκ-ε模型模拟客车室内空气的湍流运动,并以带修正的压力-隐式分裂算子(Pressure-Implic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PISO)进行空间压力-速度耦合计算,建立了适用于客车室内生物源性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方案,并通过参考相关实验对其进行了有效验证。2、通过对人的咳嗽和打喷嚏近似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证明了喷嚏活动产生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播距离最远、速度最快、扩散范围最大,潜在的健康危害也最大。3、数值模拟了某型空调客车内,不同位置乘员喷嚏活动中产生的生物性污染物的扩散流动,分析了喷嚏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特点与区域扩散规律,并提出了客车空调送回风型式改进方案。4、依据客车室内流场特点和乘员座位布置,在改进的送回风型式基础上,对空调送风口位置、送风角度进行了个性化设置,并且,对空调送风速度的设定提出了建议。5、以瞬时浓度、累积浓度和滞留时长作为健康风险指标,评估了客车空调通风改进方案的喷嚏污染物扩散的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喷嚏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大大缩减,各区域悬浮浓度显着降低,滞留时长明显减小。6、依据客车室内喷嚏污染物健康风险的区域评定分析,对客车进行健康风险区域评级,为遭遇性呼吸传染紧急情况,提供了疑似病源的安置建议。
张辉辉[10]2016年在《厨房颗粒物分布运动规律及数值分析》文中指出很多病理学和毒理学研究都表明人体的颗粒物暴露量与人体患呼吸道疾病、癌症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而人一生大部分的时间(约80%-90%)都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颗粒污物污染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室内颗粒物动力行为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室外颗粒物向室内渗透、颗粒物沉降、凝并和再悬浮等、单个悬浮颗粒的受力分析,重点归纳介绍了国内外文献中有关烹饪活动颗粒物源的释放特征,并介绍了两种颗粒物模拟时针对颗粒相常用的CFD计算模型,为厨房颗粒物运动分布数值模拟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数据基础。主要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厨房内颗粒物运动和分布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多种因素如排油烟机排风量、门窗开启情况、不同供暖方式(散热器供暖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和室外是否存在雾霾等。采用拉格朗日方法的离散相模型对室内颗粒物进行模拟,设置多组模拟工况,考虑0.1μm、2.5μm和10μm叁种不同颗粒粒径的运动和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排风量下,2.5μm和10μm颗粒轨道大致走向一致,对于2.5μm和10μm的颗粒较容易排出室内,而对于0.1μm的超细粒子,排除较难,当排风量增大时,0.1μm颗粒排出室内增多。不同供暖方式对颗粒的运动分布也有影响,地板辐射供暖的厨房不仅内部温度场更均匀,其2.5μm粒径的颗粒在不同高度平面的质量浓度分布也比散热器供暖更为均匀。室外有雾霾时,自然通风条件下,2.5μm颗粒房间穿透率最大,越容易在气流影响下扩散到其它房间或者区域。
参考文献:
[1]. 室内悬浮颗粒数值研究及辐射计算[D]. 李孔清. 湖南大学. 2003
[2]. 室内气流组织及颗粒物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D]. 安朴艳. 湖南大学. 2016
[3]. 置换通风对悬浮颗粒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D]. 陈可. 湖南大学. 2005
[4]. 基于悬浮颗粒物分布的关中城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研究[D]. 马西娜. 长安大学. 2016
[5]. 对室内超细颗粒物扩散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D]. 宋成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6]. 基于辐射传输机理的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研究[D]. 陈莉琼. 武汉大学. 2011
[7]. 室内环境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 田利伟. 湖南大学. 2009
[8]. 地板采暖与散热器采暖房间颗粒物分布的对比分析[D]. 岳晓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10
[9]. 基于DPM的客车室内生物源性污染物扩散及控制仿真研究[D]. 余勇.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10]. 厨房颗粒物分布运动规律及数值分析[D]. 张辉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