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运化论文-李玉霞,史正刚,吴丽萍,祁辉

脾主运化论文-李玉霞,史正刚,吴丽萍,祁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脾主运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主运化,运脾消积法,肠道微生态

脾主运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霞,史正刚,吴丽萍,祁辉[1](2019)在《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运脾消积法对厌食症幼龄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运脾消积法对厌食症幼龄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以病因模拟法制备大鼠厌食症模型,观察记录大鼠摄食量和体重的变化;分别以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健胃消食片0.45g/kg)、小儿开胃增食5.7 g/kg、11.4 g/kg组干预模型大鼠,连续42 d,另设正常组。收集粪便,以Illumina Mi Seq为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区的肠道菌群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alpha与beta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差异菌门与菌属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价,并对菌群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小儿厌食症模型大鼠中明显失调的OUT数量、丰富度指数Chao1和ACE、菌落多样性、属水平的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Odoribacter属、YRC22属、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Jeotgalicoccus属、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rc4-4属以及具有外源化合物降解和代谢功能的菌群以及能量代谢的相关菌群、多糖生物合成功能和代谢功能的菌群经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干预后均向正常或保护方向恢复。结论:小儿厌食症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菌落的多样性发生了明显改变。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可明显加强保护性菌属的有益改变,减弱有害性菌属的损伤改变,调整菌群的多样性,使小儿厌食症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19年05期)

雷露,史正刚[2](2019)在《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讨论脾主运化理论,以及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8期)

赵雯雯,程双丽,杨茂艺,岳仁宋[3](2019)在《从脾主“运化”浅谈对消渴病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指出脾失运化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阐述消渴病脾失运化当分证论治,这对于临床治疗消渴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裴宇鹏,杨关林,陈智慧,张家琳,邵妍[4](2018)在《从“脾主运化”基本概念诠释脾藏象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思想,与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同理,是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认识,《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这一思想贯穿在《黄帝内经》全书中,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内容,而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过程中整体观念是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基本遵循,其内涵和精髓自然也是中医藏象理论模型构建中的必要途径。尝试探讨从整体观角度构建脾藏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以"脾主运化"基本生理功能为核心,包含了脾-神系统、脾-精微系统、脾-气血系统、脾-津液系统和脾-肉系统五大模块,形成了以"脾主运化"为核心的,以神、精微、气血、肌肉、津液等脾所主功能为要素的脾藏象理论模型,完整保留和诠释了中医脾脏的功能特点和内涵,为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结构层次较为清晰、功能内涵较为丰富的理论模型,有助于中医藏象文化特色优势在中医脾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8年12期)

杨雪,陈国芳,刘超[5](2018)在《限食疗法与中医“脾主运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由于人们饮食无节制,嗜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导致中焦"脾胃"失和,脾胃运化失司,湿热、痰饮内生,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限食(热量限制)是在保证机体营养的状态下,减少每日摄取的热量,从而减少脾胃负担,健运脾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肥胖、2型糖尿病等脂质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脾主运化"角度对限食疗法的中医机制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27期)

周昕欣,杨关林,王彩霞[6](2018)在《基于“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探讨临床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旨在推广脾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萍[7](2018)在《浅析从“脾主运化”理论论治高脂血症》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脂血症是指各种因素所致血脂水平过高,最终导致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中医方面,并未有脂质、血脂等名称,但对"膏""脂"早有认识[1]。临床上常分为肝肾亏虚、脾肾两虚、痰浊内蕴、气滞血瘀、痰瘀结滞5型[2],治疗多为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消痰导滞,取得一定成效。然笔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血脉,与脾关系密切。治疗上应从脾论治,佐以上述他法,以收降脂之功。(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戴小军,侯超,吴永健,张晓春,刘延庆[8](2018)在《基于“脾主运化”理论论治胃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医学科学不断发展,胃癌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渊源,脾失运化、毒邪侵犯的胃癌病机,从脾主运化论治胃癌方略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治胃癌疗效、改善胃癌预后。(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7期)

陈莹,刘悦,张艳[9](2018)在《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及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其病性当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乃血瘀、痰饮、水湿。"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肝、脾、肾之病变均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病;其中,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与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析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与脾主运化水湿的关系。在发病因素方面,从五大病因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认为外邪侵袭,久客经络,脾虚损阳,痰饮内生,发为心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运湿,心脉不畅,发为心衰;情志失调,损伤脾胃,化血无力,心失所养,发为心衰;劳倦内伤,耗伤脾胃,脾虚湿停,心脉痹阻,发为心衰;失治误治,耗伤脾阳,痰湿积聚,上凌于心,发为心衰。在致病机理环节,从"气""水""血"叁个方面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从"气",认为脾气虚弱,气血匮乏,心失所养,气阳两虚,发为心衰;从"水",认为脾失健运,化生痰饮,困遏心阳,水饮上犯,发为心衰;从"血",认为脾气不足,化湿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于脉,发为心衰。为临床从脾从痰湿论治慢性心衰提供重要的辨证思路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艾雪[10](2018)在《王东教授从“脾主运化”论治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的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王东教授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的临床经验,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方法:在跟随王东教授临床学习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角度对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的病因病机、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结论:1.肥胖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脾瘅的致病因素之一,所以临床上多见肥胖合并脾瘅。2.吾师认为肥胖的病机为脾虚痰热瘀内停,且根据痰热瘀的偏重程度的不同,吾师认为脾虚痰热为主型肥胖易致脾瘅。肥胖合并脾瘅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痰热为标。病机为脾虚痰热内停。3.吾师在治疗上主张健脾益气、清热化痰,以温胆汤与脾瘅宁为基础组方减肥消瘅方。(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脾主运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讨论脾主运化理论,以及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脾主运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霞,史正刚,吴丽萍,祁辉.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运脾消积法对厌食症幼龄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

[2].雷露,史正刚.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赵雯雯,程双丽,杨茂艺,岳仁宋.从脾主“运化”浅谈对消渴病再认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裴宇鹏,杨关林,陈智慧,张家琳,邵妍.从“脾主运化”基本概念诠释脾藏象理论模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

[5].杨雪,陈国芳,刘超.限食疗法与中医“脾主运化”关系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

[6].周昕欣,杨关林,王彩霞.基于“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探讨临床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J].辽宁中医杂志.2018

[7].张萍.浅析从“脾主运化”理论论治高脂血症[J].湖北中医杂志.2018

[8].戴小军,侯超,吴永健,张晓春,刘延庆.基于“脾主运化”理论论治胃癌[J].时珍国医国药.2018

[9].陈莹,刘悦,张艳.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10].艾雪.王东教授从“脾主运化”论治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标签:;  ;  ;  ;  

脾主运化论文-李玉霞,史正刚,吴丽萍,祁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