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研究平纵组合对双车道公路事故发生率的影响,将平纵线形划分为10种基本组合模式,以国外学者建立的考虑平纵组合的事故预测模型为工具,研究了一段双车道公路试验路沿线事故修正系数CMF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双车道公路中,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这种"双曲线"组合路段,较其他路段具有更高的事故发生率;"双曲线"组合中,又以平曲线与I型凹曲线组合事故发生率最高;我国采用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方法会出现低估线形组合路段安全等级的情况,有必要运用本文所述的线形组合事故预测模型对线形组合路段进行补充分析工作。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涂圣文,王冰,邓梦雪,郑克梅
关键词: 道路工程,双车道公路,事故修正系数,线形组合
来源: 公路 2019年07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公路与水路运输
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 贵州省科技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基金项目(黔科合LH字[2016]7225号),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GZZ2017010),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663058)
分类号: U412.3;U492.8
页码: 196-203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264K
下载量: 115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原双车道公路事故形态影响因素分析[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7(11)
- [2].基于实测速度的山区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J]. 交通标准化 2010(19)
- [3].我国双车道公路碰撞事故预测模型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07)
- [4].双车道公路哪些路段不宜超车又该如何优化改造[J]. 汽车与安全 2018(11)
- [5].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设计与事故预防对策探讨[J]. 四川水泥 2016(02)
- [6].地形对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的影响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8(07)
- [7].双车道公路隧道射流风机布置方式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 2017(02)
- [8].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交通量条件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5(03)
- [9].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5(07)
- [10].山区双车道公路运行视距研究[J]. 交通标准化 2009(15)
- [11].双车道公路信号交叉口最小间距分析方法(英文)[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5(04)
- [12].山区双车道公路尾随相撞事故与道路线形的关系[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09)
- [13].我国双车道公路普通路段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08(04)
- [14].山区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模型研究及在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 公路交通科技 2009(10)
- [15].山区双车道公路的安全改善对策研究[J]. 交通标准化 2009(15)
- [16].基于驾驶舒适性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指标研究[J].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8(02)
- [17].山区双车道公路超车视距检测技术研究[J]. 品牌(理论版) 2010(10)
- [18].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处车辆侧向位置预测方法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7(12)
- [19].双车道公路平面交叉口静态运行风险描述模型[J]. 山西建筑 2016(22)
- [20].双车道公路超车安全距离模型[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9(02)
- [21].双车道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11)
- [22].双向双车道施工区信号控制方法及仿真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 2019(03)
- [23].双车道公路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J]. 汽车技术 2019(08)
- [24].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段行车轨迹偏移实验研究[J]. 公路工程 2011(02)
- [25].山区双车道公路作业区驾驶员的注视特性[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16)
- [26].浅谈双车道公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J]. 智能城市 2017(12)
- [27].山区双车道公路S形曲线超高过渡设计[J]. 建材与装饰 2017(24)
- [28].国外双车道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评介[J]. 公路 2008(09)
- [29].现状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分析评价及应用研究[J]. 华东公路 2018(06)
- [30].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段径向加速度相关实验研究[J].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