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葚霉论文-吴悦明,耿月华,孔金花,张天宇

丝葚霉论文-吴悦明,耿月华,孔金花,张天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丝葚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真菌,暗色丝孢菌,分类

丝葚霉论文文献综述

吴悦明,耿月华,孔金花,张天宇[1](2018)在《分离自土壤的丝葚霉属和鞘格孢属的2个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分离自我国土壤的丝葚霉属和鞘格孢属的2个新种,即沙生丝葚霉Papulaspora deserticola和竖孢鞘格孢Coleodictyospora verticalispora。其中,P.deserticola的分生孢子顶生,多单生,近球形,直径23.5~35.0μm,中部形成多个暗红褐色、相互挤压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细胞,直径5~10μm,外围包被一层近无色、光滑的细胞鞘膜;C.verticalispora的分生孢子多呈倒梨形,由多个近球形的细胞组成,隔膜处明显隘缩,红褐色,光滑或略粗糙,孢身外具一层淡褐色的泡状囊膜,21.8~40.6×12.5~21.8μm。对新种与各自相似种的区别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何苏琴,李玉奇,文朝慧,孙颉[2](1998)在《甘肃丝葚霉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描述了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 gansuensis He et Tang sp.nov.)[发表于《菌物系统》1997(2)]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温度下的培养特征、产孢特性及孢子萌发、菌种存活时间等生物学特性.试验选用的培养基有4种:PDA、CMA、PCA和Hotson's培养基(淀粉30g,蛋白胨5g,麦芽10g,葡萄糖10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45℃,生长适温为35℃.在Hotson's培养基(为方便起见,缩写为SPMDA)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35℃培养24h,菌落直径达57.8mm.适温下(35℃)培养7d,在4种培养基上均形成大量基内生丝葚孢,气生菌丝上亦形成少量丝甚孢,除在PCA培养基上产生的瓶梗孢子相对较少外,其余3种培养基表面均产生大量粉状簇生的瓶梗孢子.不同培养基上或同一培养基不同温度下菌落形态及丝葚孢形状和大小不同.以PCA和CMA上形成的基内生丝葚孢最清晰.在PCA上,30℃培养7d,产生大量黑褐色具刚毛基内生丝葚孢,大小为69.3~168.3μm×49.5~128.7μm(平均106.2μm×74.9μm);35℃培养7d,产生大量黑褐色无刚毛基内生丝葚孢和少量生于气生菌丝上的黑褐色无刚毛丝葚孢,基内生丝葚孢大小为64.4~1079.1μm×64.4~287.1μm(平均301.1μm×142.9μm),气生菌丝上丝葚孢大小为79.2~326.7μm×69.3~217.8μm(平均180.2μm ×(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S1期)

何苏琴,李玉奇,文朝慧,孙颉,唐德志[3](1997)在《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甘肃省定西县豌豆田土壤中分离到的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gansuensisS.Q.HeetD.Z.Tang,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1997年02期)

邹小玲[4](1994)在《竹荪黄丝葚霉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竹荪黄丝葚霉的发生与防治邹小玲(龙岩农校364000)近几年来,随着竹荪栽培的不断扩展,黄丝葚霉为害也日趋严重,致使竹荪出菇量锐减或不出菇。一、发病症状及危害 黄丝葚霉(BrownPlasterMould)又名褐色石膏霉,发生于竹荪的覆盖层表面。初期...(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1994年02期)

聂实践,林伯荃[5](1990)在《食用真菌蛋白——美味丝葚霉D-100的研究——Ⅲ.丝状真菌连续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以丝状真菌D-100直接利用淀粉连续发酵的工艺条件。通过氮源试验,摇瓶生长曲线和发酵罐生长曲线的对比试验,发酵过程中淀粉糖化酶的定量检测,以及连续发酵过程中四个主要参数在叁水平上的正交试验,确定了以0.1—0.2%NH_4NO_3为氮源,0.5%玉米粉为碳源,稀释速率D值为0.15,搅拌转速为200 r/min,pH 5.5的条件为最佳连续发酵条件。连续发酵结果是:以玉米淀粉为底物的菌体产率是37.5%,其菌体蛋白质含量38.5%,发酵罐效率是0.35g菌体干重/L·h,试验还证明该菌淀粉糖化酶的生成受还原糖的反馈控制,故发酵过程培养基中还原糖浓度衡定在一定值。培养基浓度增加时,超过玉米粉浓度1.25%以上其比生长速率不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1990年06期)

丝葚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描述了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 gansuensis He et Tang sp.nov.)[发表于《菌物系统》1997(2)]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温度下的培养特征、产孢特性及孢子萌发、菌种存活时间等生物学特性.试验选用的培养基有4种:PDA、CMA、PCA和Hotson's培养基(淀粉30g,蛋白胨5g,麦芽10g,葡萄糖10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45℃,生长适温为35℃.在Hotson's培养基(为方便起见,缩写为SPMDA)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35℃培养24h,菌落直径达57.8mm.适温下(35℃)培养7d,在4种培养基上均形成大量基内生丝葚孢,气生菌丝上亦形成少量丝甚孢,除在PCA培养基上产生的瓶梗孢子相对较少外,其余3种培养基表面均产生大量粉状簇生的瓶梗孢子.不同培养基上或同一培养基不同温度下菌落形态及丝葚孢形状和大小不同.以PCA和CMA上形成的基内生丝葚孢最清晰.在PCA上,30℃培养7d,产生大量黑褐色具刚毛基内生丝葚孢,大小为69.3~168.3μm×49.5~128.7μm(平均106.2μm×74.9μm);35℃培养7d,产生大量黑褐色无刚毛基内生丝葚孢和少量生于气生菌丝上的黑褐色无刚毛丝葚孢,基内生丝葚孢大小为64.4~1079.1μm×64.4~287.1μm(平均301.1μm×142.9μm),气生菌丝上丝葚孢大小为79.2~326.7μm×69.3~217.8μm(平均180.2μm ×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丝葚霉论文参考文献

[1].吴悦明,耿月华,孔金花,张天宇.分离自土壤的丝葚霉属和鞘格孢属的2个新种[J].菌物研究.2018

[2].何苏琴,李玉奇,文朝慧,孙颉.甘肃丝葚霉生物学特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

[3].何苏琴,李玉奇,文朝慧,孙颉,唐德志.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J].菌物系统.1997

[4].邹小玲.竹荪黄丝葚霉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1994

[5].聂实践,林伯荃.食用真菌蛋白——美味丝葚霉D-100的研究——Ⅲ.丝状真菌连续发酵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0

标签:;  ;  ;  

丝葚霉论文-吴悦明,耿月华,孔金花,张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