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属论文_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鸢尾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鸢尾,路易斯安那,植物,多样性,远缘,花信,径流。

鸢尾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何承斌,龚燕兵[1](2019)在《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已知鸢尾属(Iris)植物约有280种且花部特征多变,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尽管该属植物具备一定的克隆和自交繁殖能力,但传粉者介导的异交仍在其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仍缺乏对该属植物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的系统性总结。本文首先简述了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种类及其适应动物传粉的花部构造,以明确其动物传粉概况。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该属植物如何通过视觉和嗅觉信号呈现花粉、花蜜和热量报酬供给等策略,实现对传粉者的有效吸引。在传粉者访问前后,鸢尾属植物还可通过合理的花展示、单花内雌雄功能的时空隔离以及传粉后的调控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异交。此外,影响其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的第叁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食花者和资源配置,也应受到重视。今后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革新,研究者应针对鸢尾属植物传粉的热点或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花信号定量测定及异交率分子检测等先进技术,通过大范围的对比研究,深入揭示鸢尾属植物与传粉者的互作模式及其繁殖策略。(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钱一萍[2](2019)在《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鸢尾属观赏价值高、应用形式多样,可在乌鲁木齐地区越冬,是一种较好的园林绿化材料。通过对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的研究,掌握其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主要通过杂交、分株的方式对鸢尾属植物育苗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育苗可获得不同性状的子代,但生产周期较长,环节较多,可能造成成苗率低。分株育苗方式具有周期短、性状稳定的特点,但无法获得新性状。应在实际生产应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育苗方式。(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付锋,田年军,刘学芝,曹长清,徐志刚[3](2019)在《长白山区鸢尾属野生花卉育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鸢尾属(Iris)是单子叶植物鸢尾科(Iridaceae)中的一个大属,是世界着名的宿根花卉之一。目前,世界鸢尾属植物约有300余种,大多分布于北温带地区。我国约有60个种,13个变种和5个变型。鸢尾属按其生境分布可分为湿生鸢尾、中生鸢尾和旱生鸢尾;根据其地下茎的不同可分为宿根鸢尾和球根鸢尾。鸢尾属植物观赏性高,生态幅广,很多种类具有极强的抗逆能力,是育种和园林应用好材料。现通过对该属植物进行研究,探讨其育苗技术,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3期)

童俊,毛静,董艳芳,徐冬云,方林川[4](2019)在《鸢尾属部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40份鸢尾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的分析研究,从170个SRA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且稳定性强的引物10个,共检测到168个位点且全部为多态位点,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各种质之间的DICE遗传相似系数在0.067~0.740,平均相似系数为0.281。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系数为0.265时,可将供试材料分为7个类群。其中,19份德国鸢尾品种聚到一起,扁竹兰、喜盐鸢尾、德国鸢尾‘Queen’分别各自聚为一类,上海引种的马蔺和宁夏引种的马蔺聚为一类,而内蒙古马蔺则和路易斯安那鸢尾聚到一起,西伯利亚鸢尾、花菖蒲、黄菖蒲和3个德国鸢尾品种聚为一类,主坐标分析所反映的关系和UPGMA聚类图相似。(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阳,张绪阳,常利华,严敏,赵劲竹[5](2019)在《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膜苞鸢尾、细叶鸢尾、蓝花喜盐鸢尾、粗根鸢尾、中亚鸢尾)根及根状茎甲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制备5种鸢尾属植物根及根状茎的甲醇提取物,并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 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观察5种鸢尾属植物提取物对NO、TNF-α、IL-6水平的影响。使用MTT测定细胞活力,Griess法测定NO的含量,ELISA法测定TNF-α及IL-6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5种提取物中,膜苞鸢尾及中亚鸢尾在12.5~100μg·mL~(-1),粗根鸢尾及蓝花喜盐鸢尾在25~100μg·mL~(-1),细叶鸢尾在50~100μg·mL~(-1)时,均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释放NO(P <0.05)。膜苞鸢尾、粗根鸢尾、中亚鸢尾、蓝花喜盐鸢尾在25~100μg·mL~(-1),细叶鸢尾在50~100μg·mL~(-1)时,均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释放TNF-α(P <0.05)。5种鸢尾在25~100μg·mL~(-1)时,均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释放IL-6(P <0.01)。组间对比表明,膜苞鸢尾在100μg·mL~(-1)时对NO和TNF-α的抑制作用最强,细叶鸢尾在25μg·mL~(-1)时对NO的抑制作用最弱,在100μg·mL~(-1)时对IL-6的抑制作用最弱(P <0.05)。结论 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根及根状茎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属药用植物抗炎活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海荣,冀媛媛,史滟滪,李冰冰,齐力海[6](2018)在《两种鸢尾属植物对模拟生物滞留池生态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种鸢尾属植物为试材,采用生物滞留柱模拟生物滞留池的试验方法,研究了2种供试植物对生物滞留柱滞水能力、渗水能力、净水能力的影响,以期为生物滞留池功能植物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种植马蔺、鸢尾及未种植植物的对照,3种生物滞留柱滞留水量分别占进水量的60.09%、46.74%、24.78%;生物滞留柱从开始进水至开始出水经历时间不同,马蔺进水40min后开始出水,鸢尾进水34min后开始出水,而对照进水27min开始出水,明显早于前二者;平均出水速度为对照9.22mL·min~(-1)、鸢尾8.08mL·min~(-1)、马蔺6.80mL·min~(-1)。供试植物显着提高了生物滞留柱的滞水能力,与未种植植物的生物滞留柱相比,2种鸢尾的生物滞留柱出水时间晚、水力停留时间长、滞留水量大、出水速度慢;其中马蔺的效果优于鸢尾。马蔺入渗速率为250mm·h~(-1),鸢尾为125mm·h~(-1),入渗性良好,对照为57.69mm·h~(-1),入渗性较弱。供试植物显着提高了生物滞留柱的渗水能力,种植马蔺的生物滞留柱渗水能力强。对照、鸢尾、马蔺总磷去除率分别为-217.82%、~(-1)85.26%和-50.38%,氨氮去除率分别为~(-1)9.43%、4.54%和16.77%,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60.08%、77.12%和85.06%。供试植物不同程度提高了生物滞留柱的净水能力,其中马蔺的效果优于鸢尾。生物滞留柱对颗粒状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而对溶解态的污染物有一定的输出。(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24期)

肖月娥,于凤扬,奉树成[7](2018)在《中国野生鸢尾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多样性和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鸢尾属是鸢尾科中最大的属,总计约30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分布有60种(含变型和变种)野生鸢尾属植物。全世界有10个鸢尾分布中心,其中3个分布于中国,即中国东北、西南和西北。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多变,孕育了鸢尾属植物丰富的多样性。总共有15个分类单位(亚属、组或系列)在我国有分布,植株高度从10 cm至2 m不等,野鸢尾、膜苞鸢尾和蝴蝶花等多种鸢尾种内花色变异极为丰富。尽管如此,很少有鸢尾园艺类群起源于中国。鸢尾种质保存与创新是提升我国鸢尾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报告对我国野生鸢尾属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肖月娥,毕庆泗,奉树成[8](2018)在《鸢尾属主要园艺类群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735年,林奈以德国鸢尾(I. germanica L.)为模式种首次创建了鸢尾属(Iris L.),该属也是鸢尾科(Iridaceae)中最大的属。全世界总计有野生鸢尾属植物280~300种,它们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目前,鸢尾属中约有100个原种参与了杂交选育,获得的园艺品种已超过7万个,其中以有髯鸢尾、路易斯安那鸢尾、西伯利亚鸢尾、花菖蒲、琴瓣鸢尾和荷兰鸢尾等园艺类群最为有名。鸢尾作为一类世界着名的宿根花卉,其文化底蕴深厚、株型优美、花型奇特、花色(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8年09期)

高亦珂,李丛丛[9](2018)在《鸢尾属杂交育种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鸢尾属(Iris L.)约有植物260余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的中国、中东、欧洲、北美洲及北非等地,生境多样,在草甸、沼泽地、干旱草原、丘陵、高低海拔山地等均有分布。随着鸢尾属物种的不断被发现和开发,鸢尾属植物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切花生产、医疗、日用化工等多个领域。鸢尾属植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杂交育种、系统进化、花色、生态学等方面。鸢尾属植物在形态学、结构学、孢粉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都进行过系统分类。其中Mathew(1981)基于形态学的分类系统被广为接受,该系统将鸢尾属分为6个(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8年09期)

张全锋,尹新彦,贾红姗,储博彦,赵玉芬[10](2018)在《鸢尾属7个品种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鸢尾属不同品种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其杂交效率,以鸢尾属7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开花过程中不同时间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进行观测,并对其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鸢尾品种花粉活力最高期与柱头可授性最高期在时间上不吻合。‘贵格少女’开花后2h花粉即散尽,6-8h柱头可授性保持最高;蓝蝴蝶、黄菖蒲、马蔺、‘音箱’、‘紫褐’和‘平瓣粉’分别于花后2h、2h、4h、6h、6h、6h花粉活力达到最大值,4-24h、4-26h、4-24h、6-8h、6h、6-8h柱头可授性保持最高。在欧式距离D2=2.68处,7个鸢尾品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4个品种,按相似度依次为‘音箱’、‘平瓣粉’、‘贵格少女’和‘紫褐’。第二类包括3个品种,按相似度依次为黄菖蒲、马蔺、蓝蝴蝶。(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鸢尾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鸢尾属观赏价值高、应用形式多样,可在乌鲁木齐地区越冬,是一种较好的园林绿化材料。通过对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的研究,掌握其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主要通过杂交、分株的方式对鸢尾属植物育苗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育苗可获得不同性状的子代,但生产周期较长,环节较多,可能造成成苗率低。分株育苗方式具有周期短、性状稳定的特点,但无法获得新性状。应在实际生产应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育苗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鸢尾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伟,何承斌,龚燕兵.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J].植物科学学报.2019

[2].钱一萍.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对比研究[J].绿色科技.2019

[3].付锋,田年军,刘学芝,曹长清,徐志刚.长白山区鸢尾属野生花卉育苗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4].童俊,毛静,董艳芳,徐冬云,方林川.鸢尾属部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杨阳,张绪阳,常利华,严敏,赵劲竹.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J].中南药学.2019

[6].刘海荣,冀媛媛,史滟滪,李冰冰,齐力海.两种鸢尾属植物对模拟生物滞留池生态功能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8

[7].肖月娥,于凤扬,奉树成.中国野生鸢尾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多样性和利用[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8].肖月娥,毕庆泗,奉树成.鸢尾属主要园艺类群及其应用[J].园林.2018

[9].高亦珂,李丛丛.鸢尾属杂交育种研究概况[J].园林.2018

[10].张全锋,尹新彦,贾红姗,储博彦,赵玉芬.鸢尾属7个品种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黑水银莲花(A.amurensis(Korsh.)K...:燕子花(I.laevigata)花的结构解剖...:燕子花(I.laevigata)的果实和生境...:本文中选用的银莲花属植物采集地Fi...:基于Rbc-L、Rbc-L、Atp-β序列构建...37份鸢尾属材料的基因组DNA指纹...

标签:;  ;  ;  ;  ;  ;  ;  

鸢尾属论文_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