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金(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江苏海门22615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有构建起和谐的数学理想课堂,才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到数学之奇妙,感受到数学之乐趣,领悟到数学之奥秘,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理想课堂的基础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善意的微笑,生动幽默的语言,一个强而有力的手势,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课堂上,学生有时为了表现自己,把脚尖踮得高高的,嘴巴里大声喊:“我来,我来”!或者不举手频频插嘴,定会被老师视为违纪行为,引来责备。那些学生则会乖乖地“闭嘴”。规矩有了但积极性会受挫,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因此,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鼓励他们,欣赏他们,让教学活动充满师生激情,弥漫人情味。
和谐的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更是心灵对话的舞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新的评价观和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学生。如一位老师在讲“黄老师带着20名学生去动物园游玩,应该买多少张门票?”这道题时,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20张”。这时老师微笑着说:“你们没有把老师当做好朋友,把黄老师给忘了,他会伤心的。”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说:“对啊!不能把老师忘了,应该买21张”。老师富有童趣的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显得平等而和谐。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没有任何歧视、批评。教师要把微笑、鼓励的掌声、带进课堂,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贯彻于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探究等多种能力。
二、弹性学习目标———实现理想课堂的前提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教材“双基”知识体系,还要顾及能力、情感、心理素质,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注重根据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的特点情况制定出基本目标,又要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制定出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使教学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应该都是适用的,只是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以便挖掘各层次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都有适合自己和谐发展的空间。例如,练习设计和操作目标要求做到有层次性、有弹性。通过课堂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首先,练习题的设计应有层次,可分为基本练习、提高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不同层次的练习。其次,在操作方式上应采取弹性政策,即:在相同的练习时间里,允许每个学生完成的数量可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习题练习;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从基本练习开始,然后再尝试完成提高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直接从提高性练习,甚至从发展性练习开始,对这部分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布置一些附加性练习题,对开放性练习题,力求各层次的学生均可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见解,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结论。
三、合理的教学方法———走进理想课堂的捷径
不同学生往往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各有差异,有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效果好一些,有的学生通过视觉接受能力强一些,还有的学生思维抽象能力比较弱,通过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如:学困生以模仿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则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和谐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差异教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原有水平上得以发展。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中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主动活泼的乐于学、善于思的气氛,使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乐于学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引入知识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10的分成”时,笔者将装有10个球的袋子拿出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猜数比赛,由一位学生从袋子里摸出任意几个球,老师都能猜到袋子里还剩几个球,你们信不信?”一位同学很怀疑地从袋子里摸出2个球,笔者很快地说:“袋子里还剩8个。”同学们将信将疑地倒出袋子里的球数了数,果然是8个。接着又试了几次,每次都很准。同学们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要笔者说说是怎么回事,笔者神秘地说:“只要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可以这么厉害,想不想学?”“想!”学生的声音响彻整个教室。就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一种高涨的情绪中,使他们在兴奋的状态下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从“学会”到“会学”
教学不是单纯的给予,更重要的应当是引导学生去获取。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只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忽视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结构和新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在《认识几分之几》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用颜色涂出其中的一份,接着再涂上其中的两份,感知四分之三里面有三个四分之一等活动……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探求新知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变得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善学。教师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多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犹豫时,教师不应迫不及待,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说,“再好好想想!”“相信自己能行!”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课堂教学必定轻松、愉快、和谐。
四、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理想课堂的效率
人们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那些富有情感的学科有吸引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夺星比赛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动。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笔者提议做个小游戏,一边出示写有3的卡片,一边说“请学号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先走。”接着又出示卡片5,让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走,有几名学生站起来欲走,后来又坐下了。这时笔者追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呢?让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理由。教师再出示卡片2,让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走。此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老师出示哪一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学生们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于是剩下的学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巩固了知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我们就要充分抓好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几个要素,也就是抓住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还要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我们的“课感”;需要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更需要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教学,以达到促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