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三医院;610000)
【摘要】目的:研究促红素的不同剂量及使用频率运用于尿毒症肾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92例于2017年5月-2018年6月于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低频率大剂量的促红素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率小剂量的促红素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显效23例,对照组显效例数与研究组相同,研究组有效为22例,对照组有效为21例,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95.6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就两组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率而言,研究组第8周与12周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8.70%、19.57%,对照组第8周与12周高血压的发生率则分别为15.22%、32.61%,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大剂量低频率与小剂量高频率促红素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疗效,而低频率的给药方式安全性更高,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促红素;不同剂量;使用频率;尿毒症肾性贫血患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3-0198-02
肾性贫血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尿毒症患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就当前临床来看,随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普遍运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贫血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纠正,但仍然存在一些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对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尿毒症肾性贫血患者运用促红素的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剂量以及使用频率对尿毒症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于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92例,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6),研究组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0.22±10.23)岁;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51.04±10.8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低频率大剂量的促红素治疗方法,12000U,皮下注射,1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率小剂量的促红素治疗方法,4000U,皮下注射,3次/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严禁输血,为其补充叶酸、维生素B12与铁剂,连续治疗12周。治疗过程中,在Hb>115g/L或Hct>30%时,减少50%的促红素用药剂量,继续维持用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以及第12周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血压等情况。
1.4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效[3]。显效:经过阶段性的治疗,患者贫血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Hct上升大于0.1或Hb上升大于30g/L;有效:经过阶段性的治疗,患者的贫血症状改善,Hb上升大于15g/L或者Hct上升大于0.05;无效:经过阶段性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有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或M(P25,P75)表示,治疗前后数据对比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就两组患者的疗效而言,研究组显效23例,占本组总例数的50.00%,对照组显效例数与研究组相同;研究组有效22例,占本组总例数的47.83%,对照组有效21例,占本组总例数的45.6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95.65%,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就治疗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情况而言,两组患者均有发生。研究组第8周与12周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8.70%(4/46)、19.57%(9/46),对照组第8周与12周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5.22%(7/46)、32.61%(15/4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讨论:
肾性贫血指由不同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代谢与生成所致使的贫血症状。终末期肾衰竭阶段,患者血红蛋白也将低于80G/L,大部分患者的血红蛋白在40-60G/L之间,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4]。本研究显示,就治疗效果而言,使用低频率大剂量促红素与使用高频率小剂量促红素差异无显著性,与向允禧[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就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情况而言,两组患者均有发生。研究组第8周与12周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8.70%、19.57%,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5.22%、32.61%,差异具有显著性。低频率大剂量的促红素给药方式更具安全性。若将每周3次的促红素注射方式改为每周注射1次,每年则可为患者减少约100次的注射次数,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大剂量低频率的促红素给药方式能够显著升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肾性贫血,并减少了注射次数,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宏斌,魏乐,唐丽萍.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后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7:562-564.
[2]杨雪花,布娅.CRP与尿毒症患者促红素抵抗的相关性[J].新疆医学,2013,4307:55-57.
[3]姜晨,林威,杨洪涛,范淑芳,裴明.大剂量促红素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应用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09):787-789.
[4]路巍,刘素,刘志梅.促红素对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左室心肌重量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05:41-42.
[5]向允禧,蒋琼,钟爱民,等.大剂量低频率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对照研究[J].江西医药,2011,46(05):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