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晰[1]2003年在《成都光大国际旅行社电子商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受到了大众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是商业贸易方式的一场技术革命,它的影响从客观上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教育的巨大变革,把人类带入到以网络经济为发展特征的信息社会,在微观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代表了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 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应用在短短几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旅游电子商务更是方兴未艾。因为旅游是最适合电子化经营的产品形态之一,对网络的发展有很强的适应性,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彻底改变现在旅行社的运作模式和体制形态,使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对成都光大国际旅行社(以后在文中简称光大旅行社)应用电子商务的实例进行了研究,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分类、对社会经济及企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企业面临的环境:旅游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实施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分析,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运用这个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策略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从而最终决定企业所采取的电子商务模式。光大旅行社采取的是可以实现动态发布、双向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中级电子商务模式。 本文还给出了光大旅行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方案包括:系统的总体目标和设计原则,系统网站部分和内部办公自动化部分的功能设计。最后对系统的实施及评价做了分析。
吴秋菊[2]2006年在《Internet时代我国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将其列为重要产业。旅行社、饭店和交通历来被称为旅游业的叁大支柱,其中因为旅行社业架起了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桥梁,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一直以来被尊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旅游供应商的网络直销和新型电子旅游中间商的出现使旅行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另一方面旅行社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旅行社电子商务,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Internet时代旅行社的走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Internet的起源与商业化发展过程、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Internet的特点;同时概述了电子商务的定义、特点、分类、层次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分析了电子商务与旅游业的天然适应性,提供了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叁个理论依据,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第叁章笔者根据大型旅行社和中小型旅行社企业的不同情况,设想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第四、五章是本文的案例部分。案例1:以中青旅的青旅在线为例;案例2:以湖南省长沙市旅行社行业为例进行论证。
刘原原[3]2009年在《康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1997年全面铺开互联网工程至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及领域当中,网民数量及宽带技术呈高速的发展态势。互联网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快捷。2009年1月7日中国3G牌照正式发放,我国即将进入3G时代,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电子商务将更加普及,并且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在这样一个全球电子化的环境下,旅行社行业唯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能力,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本文引言部分首先对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的发展态势利用柱状图做了一个形象的阐述,之后对国内外学者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简单的总结与分析,从而为本文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电子商务及旅游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做了一个铺陈式的介绍;第二章着重对康辉旅行社运用、优化电子商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对现有的电子商务及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概括;第叁章对康辉旅行社和携程旅行网在运用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康辉旅行社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日后做有针对性的改进;第四章提出了康辉旅行社发展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的建议和措施,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互联网、外部网、内部网和其它相关支持;第五章是对全文的一个补充,对近年来兴起的移动电子商务和数字互动电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类比分析、文献分析、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康辉旅行社与携程旅行网的对比,不仅显示了两个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造成差距背后的原因,即企业的盈利模式及分销渠道决定了企业不同的电子商务战略,从而指出在现今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愈加普及的情况下,康辉旅行社完全可以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相应的信息技术来充分发展线上线下商务,实现企业的成长。此外,本文还利用专着、文献等权威资料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引用了一定的数据和图表来进行例证及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穿于整个方案的构建、陈述与展开,从而使其可信度和可行性更富有成效。
叶娅丽, 陈学春[4]2012年在《四川旅游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四川旅行社的现状是旅行社数量偏少,分布不均;利润低,处于微利时代;以国内旅游为主,入境旅游所占比重较小。本文分析了四川旅行社行业在经营管理、产品开发、营销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旅行社行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对策。
赖斌[5]2002年在《四川科教旅游公司外部环境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在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本土旅行社面对大量涌来的国内外强社、大社的雄厚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求生存、谋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正视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如何认识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何解决当前的矛盾,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旅行社在未来3至5年内要解决的首要战略问题。 本文以四川科教旅游公司为参照旅行社,试图着重从如下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是宏观层面,即旅行社的宏观因素分析,通过确认和评价目前旅行社所面临的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人文等宏观因素,使旅行社能根据外部经营环境的转变而适宜地“权变”; 其次是从中观层面,即通过行业内竞争力量的分析,了解五种力量对旅行社竞争力的影响。本文运用SWOT矩阵工具进行分析,提供了旅行社自我定位的方法及战略的选择。 最后是从微观层面,即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及经营策略。旅行社在当前的市场形式下,应该立足本土优势和特点,大胆地引进其他行业的成熟研究成果,并移植到旅行社来,比如JIT思想,MRP思想,旅行社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差异化与个性化),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品牌策略,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商务手段,旅行社市场营销策略、旅行社人力资源策略等。 本文通过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个案研究。希望能探讨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体系,从而对即将面对WTO“洗礼”的中国的旅行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慧轩[6]2010年在《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商务旅游作为城市旅游的一种重要的新业态,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商务旅游的运行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和对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目前,各级政府对推动城市商务旅游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理性思考和工作路径。商务旅游体系中的其它主体,如何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协同配合,共同做大这一产业,也需要理论指导。深入研究城市商务旅游的运行规律,推动城市商务旅游体系在更高的层次上建设,不仅必要,而且迫切。本文对商务旅游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对国内外城市商务旅游运行进程与特征进行简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的整体框架模型,对该系统的因果反馈回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应用模糊数学评价法等方法,构建城市商务旅游运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城市商务旅游运行机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软件构建了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仿真模型,并以北京市为对象,进行了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仿真分析。本文有以下创新:本文构建了城市商务旅游系统运行的框架模型。将城市商务旅游运作系统看作一个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对其结构、特性功能、因果关系模型和主要反馈回路等进行分析,提出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主要由产品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中介子系统、支持子系统、效益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并对其各个系统的作用、要素、运行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系统的描述出了城市商务旅游框架模型,为城市商务旅游体系的建设,做出了框架性的设计,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本文提出了城市商务旅游的运行机制,对运行动力的政策主导机制、运行主体的联动机制、运行空间的集聚机制、运行过程的产业链机制和运行融合的信息化机制的基本内涵、运行特征、形成机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到了从框架设计到工作推动的路径。本文进行了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的仿真模拟与实证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仿真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城市商务旅游进行多维度、数量化的现实描述和趋势预测,不仅有方法论上的创新,而且也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对这样一个中国最重要的商务旅游城市,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北京市进行仿真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对实践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康荟[7]2006年在《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近些年来,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很快,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同时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压力与市场挑战,很有必要对其发展基础、环境条件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本论文针对上述情况,综合运用MBA学习的知识体系,对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横向、纵向、结构的分析比较,以客观反映优势、问题、机遇和挑战等发展环境的关键因素,并思考对后期的更快更好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是:1.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对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历程、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市场供需情况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对国内旅游的游客构成、旅游花费、旅游吸引物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近几年的“黄金周”旅游特征进行了分析。2.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环境。采集了大量统计数据,借助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方法对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尤其是对成都市与全国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较多的数量比较。重点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旅游业发展环境(发展优势、存在劣势、发展机遇、面临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应用多因素加权分值法,分别采用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外部环境评价矩阵对优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赋分加权评价,然后用战略分析图进行综合评价。3.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针对发展环境中的困难和压力,进行了发展对策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强调旅游目的地的市场整合营销,思考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生态环境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承载能力,实现城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分别进行了论述。
罗强[8]2005年在《峨眉山旅游环境和营销组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外旅游服务企业的相继介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竞争必将日趋激烈。现代旅游者正在成为“新旅游者”,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出游方式、不再满足于观光、希望得到更多独特体验、喜欢娱乐和休闲、希望得到陶冶,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式及观念发生了变化。然而,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还是旅游市场营销的实践操作,都存在许多不足,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对市场营销策略和实践进行全新的研究就显得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峨眉山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领军景区之一,四川省唯一的旅游上市景区。经过笔者查询,现在国内对峨眉山的研究主要在是一些篇幅短小的论文,往往侧重于峨眉山的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或比较笼统的论述,尚未发现有关于峨眉山市场营销的综合的、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揭示峨眉山旅游市场营销的得失和方向。通过对峨眉山市场营销的总体分析这样既可以为峨眉山的市场营销进行总结、提出建议;也有助于为其他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探索我国和四川省旅游发展的路子提供借鉴。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峨眉山概述。对峨眉山旅游资源占有和开发等现状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为内外部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工具,分析揭示峨眉山面临的环境和竞争,自身的优劣势和发展的方向和对策。第叁章为细分市场分析。通过对峨眉山旅游客源地和游客行为特征的分析,指出峨眉山国内细分市场是川、陕、渝为主的近距市场,以沪、苏、浙为主的华东市场,以京、津、辽、新为主的北方市场,以粤为主的华南市场,国际市场为以泰、新、马、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市场,台、港、澳市场和日韩市场和欧美市场。第四章为营销组合分析。通过4Ps分析工具,分析峨眉山产品、价格制定、渠道和促销的现状和策略。通过分析提出峨眉山应关注休闲娱乐产品2开发、定价要更具灵活性、加强与中间商的联合和一体化经营、注视网络营销、利用广告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促销等对策和措施。尤其强调了要加强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第二、叁、四章是文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结论。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对峨眉山旅游营销进行了的全面的分析,突破了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弱点,也避免了笼统的评析,提出了不少的建议、策略和办法。希望本文成为峨眉山旅游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关键词:峨眉山,细分市场,营销组合
贾英[9]2009年在《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品牌已成为旅游景区最重要的竞争利器,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目前,在景区品牌塑造理论研究中存的主要问题是:(1)景区品牌概念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对景区品牌的内涵缺乏深入的分析;(2)多直接借用城市或地区品牌研究的主要思想,即侧重于景区形象策划和营销分析,较少考虑景区品牌的特殊性,缺乏从功能到形象的系统化的研究脉络。景区在范围上比城市或地区要小得多,其功能性感知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这一点在景区品牌塑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基础上,从符号学的视角,运用归纳演绎、比较分析、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景区品牌塑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并以西安翠华山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从符号学视角出发,以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建立景区品牌叁角形,对景区品牌进行界定和剖析,明确提出景区品牌的叁大构成要素;对包括景区形象策划和景区品牌塑造在内的几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2.提出景区品牌塑造的概念框架,以此展开对景区品牌塑造的系统探讨。按照这一概念框架,景区品牌塑造包括两个重要部分:景区塑造和景区符号化。景区塑造的目的在于构建和传递景区品牌的核心价值;景区符号化目的在于利用各种符号改变公众对景区的认知。在对景区及景区品牌特殊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品牌塑造的主要策略。3.对景区塑造进行了探讨。从体验视角出发对景区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游客景观符号解读机制。结合景区品牌塑造的目标和主要策略,提出景区塑造的基本原则以及景区概念统领下的景区塑造模式。最后,就利用符号建立景区识别系统提出相关策略。4.对叁种主要类型景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主题公园)的塑造分别进行了探讨,提出叁类景区塑造关键及主要策略。5.对景区符号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了景区品牌名称、标志的设计;提出发射性景区形象概念及其构建方法,从符号学视角对形象口号进行了研究;提出景区品牌传播的几个重要原则,构建了景区品牌传播渠道网,对景区品牌内部、外部传播渠道及其策略分别进行了探讨。6.分析了景区品牌的支持保障因子。7.以西安翠华山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能够有所创新:1.采用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景区品牌直观地表现为一个符号或符号群,可以而且应该被纳入符号学研究视野。目前,尚无学者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景区品牌的相关研究,本文所进行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目前,学界对景区品牌尚无统一的界定,对这一概念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剖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品牌化实践。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对景区品牌进行了界定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概念上的模糊。对景区形象策划和景区品牌塑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消除了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3.提出景区品牌塑造的概念框架,形成从功能到形象的系统研究脉络,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础,对景区塑造和景区符号化分别进行了探讨,此外,对景区品牌的支持保障因子进行了简要的讨论。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景区品牌塑造研究框架初步建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系统性不足的问题。4.在研究中引入体验观念,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在我国景区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景区塑造研究中引入体验观念,将景区塑造与游客体验紧密联系起来,符合我国景区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景区品牌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因此,相应的研究工作量也很大。本文虽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线索,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但由于时间及能力所限,研究还很肤浅,存在许多不足,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邹松林[10]2016年在《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下,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仍面临难就好业的囧境,这种人才供需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高校本身的发展。经过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解决这种人才供需的不对称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教育部配套出台了若干支撑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也制定了相关支持性和规范性政策法规,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上也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上纲领性政策文件的出台,虽为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但实际上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够稳固、不够高效,表现为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非生态现象较为普遍,校企两者之间的合作都只停留在局部、表面或短期的合作行为,离产教融合还有较大的差距,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还未形成。基于大自然生态体系理论分析,为了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更好的促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还须出台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机制、统筹搭建校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和学校在合作上也须更加全面和深入,以此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助推地方社会经济、企业和地方院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本文以A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建设路径这一问题展开实地调查分析与研究。在理论层面,探讨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理论基础,分析国外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为我国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提供借鉴。在实践层面,通过对A学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生态圈中的主要问题与障碍剖析,从政府、企业以及学校本身叁个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路径建设建议,以实现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成都光大国际旅行社电子商务应用研究[D]. 王敏晰.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Internet时代我国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 吴秋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3]. 康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用研究[D]. 刘原原. 山西大学. 2009
[4]. 四川旅游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 叶娅丽, 陈学春. 前沿. 2012
[5]. 四川科教旅游公司外部环境分析及对策[D]. 赖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6]. 城市商务旅游运行系统研究[D]. 王慧轩. 天津大学. 2010
[7].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对策研究[D]. 康荟. 电子科技大学. 2006
[8]. 峨眉山旅游环境和营销组合分析[D]. 罗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9].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 贾英.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10]. 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D]. 邹松林. 江西农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