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增暖效应论文-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

城市化增暖效应论文-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化增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化效应,温度增暖,检验

城市化增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1](2007)在《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化效应及其在增暖中的贡献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北地区27个城市气象站及其邻近的65个气象站1961—2000年40年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北地区不同级别的城市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西北地区1961—2000年城市化效应存在正负两种类型,效应范围为-0.41~0.69℃,城市化效应在温度升高中的贡献率为5.3%~27.7%。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效应有较大区别,大城市效应最强、最稳定,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最弱,并且容易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期的城市效应也不同,1961—2000年平均城市化效应为0.02℃,1981—2000年为-0.01℃,1991—2000年为0.24℃。总体来说,城市效应在全区温度增暖中所占比例较小,西北地区增暖主要为自然因素导致。(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7年03期)

华丽娟[2](2004)在《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据IPCC报告,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6℃。在全球陆面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多数地区的最高、最低温度均有一定的升高,且最低温度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温度的升高,因而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使得日较差变小。全球变暖不仅表现为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温度的变化也很明显,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极端温度事件造成的人口和财产损失正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由于目前世界上许多观测站点位于大城市或者是大城市的周边,因此人们又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引起的升温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作用而非自然气候变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分析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温度造成的影响。 本文重点考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温度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变化的作用。虽然已有研究对我国日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中国地区城市化增暖效应等问题作了不少的分析,但对日较差、月较差、季较差以及年较差的具体变化特征的分析还非常有限。尤其对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分析温度较差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此外,目前对于全国不同区域城市化增暖对平均温度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90年代以前,而对近十年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的统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0年中国月、季、年平均日较差总体上均有减小趋势,减小最显着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北和新疆等地,华北地区变化趋势最弱;月较差在冬末和春季减小趋势最显着,季较差在夏季减小趋势最显着,年较差在全国大部份地区均显着减小,降幅最大的依然是东北地区。 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和日较差的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增暖效应。城市最高、最低温度年极端值均高于农村,而日较差均低于农村;最高、最低温度的年极端值城乡差值在夏季为下降趋势,而冬季为上升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趋势;城市平均暖日、冷日、暖夜及冷夜天数均高于农村;城市和农村相对较长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明显减小;而相对较短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显着增多。城市化增暖效应对最高、最低温度最小值的影响强于最大值,而对日较差的影响却以最大值更为明显;北方地区热岛效应比南方地区显着,华北地区是北方地区受热岛效应影响最弱的地区;北方冬季热岛效应强,而夏、秋季较弱,南方夏季和秋季显示出较强的热岛效应,冬季较弱。 分析还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平均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均有显着影响,对最低温度的作用更明显。在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上,与其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变化特征类似。在变化时段上,1981一1990年是热岛效应最强的十年,近十年热岛效应有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5-01)

城市化增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据IPCC报告,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6℃。在全球陆面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多数地区的最高、最低温度均有一定的升高,且最低温度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温度的升高,因而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使得日较差变小。全球变暖不仅表现为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温度的变化也很明显,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极端温度事件造成的人口和财产损失正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由于目前世界上许多观测站点位于大城市或者是大城市的周边,因此人们又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引起的升温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作用而非自然气候变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分析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温度造成的影响。 本文重点考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温度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变化的作用。虽然已有研究对我国日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中国地区城市化增暖效应等问题作了不少的分析,但对日较差、月较差、季较差以及年较差的具体变化特征的分析还非常有限。尤其对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分析温度较差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此外,目前对于全国不同区域城市化增暖对平均温度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90年代以前,而对近十年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的统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0年中国月、季、年平均日较差总体上均有减小趋势,减小最显着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北和新疆等地,华北地区变化趋势最弱;月较差在冬末和春季减小趋势最显着,季较差在夏季减小趋势最显着,年较差在全国大部份地区均显着减小,降幅最大的依然是东北地区。 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和日较差的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增暖效应。城市最高、最低温度年极端值均高于农村,而日较差均低于农村;最高、最低温度的年极端值城乡差值在夏季为下降趋势,而冬季为上升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趋势;城市平均暖日、冷日、暖夜及冷夜天数均高于农村;城市和农村相对较长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明显减小;而相对较短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显着增多。城市化增暖效应对最高、最低温度最小值的影响强于最大值,而对日较差的影响却以最大值更为明显;北方地区热岛效应比南方地区显着,华北地区是北方地区受热岛效应影响最弱的地区;北方冬季热岛效应强,而夏、秋季较弱,南方夏季和秋季显示出较强的热岛效应,冬季较弱。 分析还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平均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均有显着影响,对最低温度的作用更明显。在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上,与其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变化特征类似。在变化时段上,1981一1990年是热岛效应最强的十年,近十年热岛效应有下降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化增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化效应及其在增暖中的贡献率[J].高原气象.2007

[2].华丽娟.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

标签:;  ;  ;  ;  

城市化增暖效应论文-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