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分析

网络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分析

一、浅析网络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浩然[1](2021)在《面向融合网络流媒体业务的切换方法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移动网络的广泛部署,流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户对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融合网络通过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融合,提供了广覆盖、大容量、高质量的网络环境,使网络泛在接入成为可能。为了保证用户的业务连续性和通信稳定性,切换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但是终端在切换过程中由于网络选择计算复杂性高、网络服务时间短、目标网络拥塞等原因,导致切换延迟高、切换次数多和切换中断,严重影响流媒体服务的质量和流畅度。因此,结合融合网络和流媒体业务特点设计切换优化方法,对于提升流媒体业务的数据传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融合网络中流媒体业务切换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方法,针对融合网络中流媒体业务连续性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流媒体业务的分级切换方法。该方法基于融合网络广覆盖、高动态和流媒体边下边播的特点,采用低延迟优先的网络选择方式,减少流媒体业务在切换过程中的播放卡顿和中断情况,提升了用户体验质量。首先,设计基于优先级队列的用户选择算法,解决大量用户同时切换导致的网络阻塞问题。然后,根据缓存自适应更新算法,补偿切换带来的延迟抖动,保证流媒体播放质量。最后,提出分级网络选择算法,根据第一级基于马尔可夫的网络性能计算模型和规则自适应匹配筛选出适配候选网络集,通过第二级位置关系模型预测终端与基站的相对运动模式,结合用户满意度模型得到目标函数,降低计算复杂度、减少切换时延。本文设计开发了融合网络切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切换控制模块和网络管理模块等,用以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论文介绍了该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等的设计过程和开发实现,通过对卫星运行轨迹和用户切换过程的模拟构建仿真试验场景,对所提方法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进行了分场景测试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切换延迟和切换次数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性能表现。

黄凯[2](2021)在《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的视频传输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大量终端用户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视频的同时,由于对等网络技术(Peer-to-Peer,P2P)具有高扩展性、低成本等优点而受到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为了向终端用户更好的提供视频服务,云服务提供商与视频服务提供商结合构建一个高可用的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通常,云服务提供商在不同地理区域部署大量的边缘云CDN节点,并通过租用高可用的ISP链路向终端用户提供视频服务。首先,视频服务提供商将所有的视频资源上载到云数据中心,再由云数据中心通过租用的ISP线路将视频片段分发到边缘云CDN节点。但是,由于大量的视频数据在网络链路中传输则会产生大量的视频传输成本。据相关数据显示,视频传输成本占到了云服务提供商运营成本的15%。因此,对于云服务提供商来说,如何降低云数据中心向其它边缘云CDN节点分发视频资源时产生的成本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宽带接入,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网上实时地观看视频。当用户想要观看某一个视频时,会从附近的边缘云CDN节点请求所需要的视频资源,并在本地实时解码播放。然而,边缘云CDN节点可能缺失该视频资源,则会从其它云节点请求该视频资源,这样不仅产生了大量的视频传输成本,而且降低了视频服务质量。因此,怎样在保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降低云服务提供商的视频传输成本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的两个问题,并结合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的相关技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本文基于带宽峰值的收费模型,提出了一套基于网络最大流最小割的算法Netcut-way。首先视频服务提供商会将流行的视频资源上载到云数据中心,然后再由云数据中心将所拥有的视频资源向不同地理区域的边缘云CDN节点分发,并由边缘云CDN节点向终端用户提供视频服务,这样当大量的视频数据在链路传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视频传输成本。为了降低该视频传输成本,云数据中心首先按照不同链路的历史带宽峰值将视频分割合适大小的视频片段,将分割的视频片段以成本最小的方式向网络的其它边缘云CDN节点推送。当边缘云CDN节点接收到视频片段时,先将其缓存到本地流媒体源服务器,然后复制该视频片段并将其以成本最小的方式向其它边缘云CDN节点推送,与此同时,边缘云CDN节点可以向其他节点以低成本请求所缺失的视频片段。该算法主要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阶段,云数据中心获取历史最大带宽峰值,并通过该峰值以低成本将视频分割合适的片段。第二阶段,计算链路可分配的最大带宽,并根据该可分配的最大流量,使得在不超过链路最大历史带宽峰值的情况下尽可能传输视频片段。在第三阶段,当边缘云CDN节点缺少某个视频片段时,需要选择成本最低的路径来请求该视频片段,并且可以以成本最低的方式向其他节点推送缓存的视频片段。最后,由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边缘云CDN节点向终端用户提供视频服务。第二,本文提出Netdmc算法。当终端用户想要观看某个视频时,该视频数据将从附近的边缘云CDN节点请求,但是该边缘云CDN节点可能不存在该视频片段。当边缘云CDN节点没有缓存用户所请求的视频数据时,则该边缘云CDN节点会向其他的边缘云CDN节点和云数据中心请求缺失的视频资源。因此,当边缘云CDN节点缺失终端用户请求的视频数据时,就会产生云服务提供商的视频传输成本。其次由于视频请求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从而降低了视频服务质量。为了使边缘云CDN节点产生的云服务提供商的视频传输成本最小化,并保证Qo S(服务质量),我们提出了一套视频传输算法,称为Netdmc。所提出的算法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非紧急视频片段传输成本最小路径算法,该算法降低边缘云CDN节点请求缺失视频片段时的成本。第二部分是保证终端用户视频服务质量的请求紧急视频片段的低延迟算法。

曹腾飞[3](2020)在《面向5G网络的流媒体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大规模普及,丰富多彩的移动流媒体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移动网络流量呈爆炸式增长。思科公司报告指出,到2022年视频流量将占据全球移动流量的80%以上。由此可见,视频服务已然成为当前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在此背景下,用户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与受限的网络承载已经成为阻碍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首要矛盾。以上现状必将对未来移动网络的服务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一味采取硬件升级的办法不仅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开销而且也难以追赶指数级增长的视频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内容分发作为支撑移动互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是推动实现5G网络高质量流媒体服务需求的关键所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围绕在5G网络中如何通过内容分发关键技术为移动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流媒体服务为研究主线。分别从终端侧的内容交付与任务卸载、网络侧的资源调度与服务优化展开研究工作。具体包括:(1)5G车联网流媒体内容协作交付机制;(2)5G网络流媒体计算任务边缘卸载策略;(3)5G密集网络流媒体资源在线调度机制;(4)5G云网络可信服务价格博弈优化方法等四个研究点的内容。最终形成了一整套5G网络流媒体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在5G车联网内容交付方面,针对车联网中传输链路不稳定导致的资源碎片化分布、流媒体交付效率低等问题,研究了一种车联网流媒体内容协作交付机制。首先结合移动流媒体业务社交化的特点,通过分析车联网用户的移动相似性和偏好相似性特征,构建具有相似性行为的用户虚拟族群。进一步,在认知用户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族群化的单播路由方法,实现了视频内容的就近获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族群的视频定价缓存策略,来精确优化车联网节点的缓存资源分布。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视频服务质量方面具有更优越的性能。(2)在5G边缘网络计算任务卸载方面,针对终端设备有限的计算能力和电池容量难以应对计算密集型流媒体服务需求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高效的流媒体计算任务边缘卸载策略。首先,联合边缘基站、雾计算节点和用户终端的计算资源,构建了流媒体计算服务开销模型。其次,充分考虑卸载过程中无线信道传输干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多用户计算卸载博弈优化策略,并通过构造潜博弈的方式证明了该博弈优化存在纳什均衡。进一步,设计了分布式计算任务卸载算法来求解流媒体计算服务的开销优化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服务开销方面的优越性。(3)在5G密集网络资源调度方面,针对无线网络用户请求方式单一,异构密集基站缺乏协同等问题,研究了一种5G密集网络流媒体资源在线调度机制。首先构建了系统吞吐量最大化以及能量消耗最小化的联合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用户体验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等约束条件,构建了一个非线性的多维联合优化问题。进一步,采用一种新型的Lyapunov随机优化理论对该问题进行解耦。具体来说,将其分解为了三个易于求解的子问题,即:基于体验质量的接入控制、资源协作分配和流媒体服务调度,并分别设计了对应的求解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流媒体服务性能方面的优势。(4)在5G云网络服务优化方面,针对5G云平台中的服务安全性与成本效益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可信服务价格博弈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建立直接可信度与间接可信度模型,从而提出了一种可信云服务平台判别机制。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视频内容可信度检测方法,利用智能合约技术来校验视频内容的归属记录。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可信度和服务定价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实现了 5G云平台与移动用户之间的最大化效用。此外,通过设计基于反向归纳的梯度下降法实现了博弈均衡优化。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服务可靠性和价格效用方面的有效性。本文以5G网络为研究背景,以流媒体内容分发关键技术为主线,分别从终端侧与网络侧出发,对流媒体内容交付、计算任务卸载、资源在线调度以及可信服务优化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以此将内容分发整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研究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在研究过程方面,本文遵循现状分析、模型建立、算法设计以及仿真实验的研究思路。在实验分析方面,本文重点考虑了5G网络流媒体服务的实际指标,并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性能优势。以上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 5G网络流媒体内容分发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未来移动网络流媒体服务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景惠[4](2020)在《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Internet的兴起和数字语音编码技术的提高,网络语音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简称VoIP)等流媒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公共网络中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安全协议,探索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方法,以促进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本文从理论和技术出发,系统研究了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安全动态隐密通信(Covert communication)技术,涉及信息理论建模、安全性分析、隐写(Steganography)算法设计、编码、隐密通信测试以及性能和鲁棒性测量等。本研究以面向对象的C++编程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此项工作提供实验平台。针对网络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的复杂性,本文在信息隐藏和密码学技术的融合方面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处理器硬件的真随机数和单向密码累积器(One-way cryptographical accumulator)的隐密通信新方法。结合高级加密标准、动态密钥分配和单向密码累积认证,该方法能显着提高隐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鲁棒性。作为网络通信的安全信道,VoIP隐密通信可以有效保护数据免受网络攻击,甚至来自量子对手的攻击。本文对基于VoIP网络流媒体的隐密通信研究做出了如下几点贡献:(1)针对VoIP流媒体通信过程中的“时变”和“丢包”特征,构建了一个新的流媒体安全隐密通信理论模型,以描述在被动攻击情形下流媒体隐密通信的安全场景,从理论上解决其分组隐藏容量的不确定性和机密信息的不完整性等关键性问题。鉴于使用流媒体隐写术实现VoIP隐密通信,该模型用随机过程对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源进行建模,通过假设检验理论(Theory of hypothesis testing)对敌手的检测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一种高精度的离散预测模型,模拟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有效载荷的时变特征。(2)针对加密密钥的安全问题,详细探讨了流媒体隐写术与隐密通信领域中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研究了在流媒体隐密通信中,利用硬件熵源产生的真随机数作为AES-128加密算法的密钥,以保证其保护的数据绝对安全。安全性分析和Mann-Whitney-Wilcoxon测试表明,由真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密钥,以CPU的读取时间戳计数器(the Read Time Stamp Counter)为熵源,可有效抵御恶意攻击。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数据嵌入间隔选择算法,使用从逻辑混沌图(Logistic Chaotic Map)生成的随机序列随机选择VoIP流中的数据嵌入位置,提高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数据嵌入过程的复杂度和机密性。(3)针对VoIP隐密通信过程中的密钥分配问题及流媒体“丢包”特征,设计了一个高效、用于安全通信认证的单向密码累加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写算法,该算法将单向密码累加器集成到动态密钥交换中,以提供动态、安全、实时的密钥交换,用于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解决了其通信过程中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此动态密钥分配算法可以保护数据通信免受网络攻击,包括威胁到大多已知隐写算法的中间人攻击。依据数学离散对数问题和t-test检验的隐写分析结果,该算法的优势在于其在公共信道上的密钥分配具有高度可靠性。通过安全性分析、隐写分析、非参数统计测试、性能和鲁棒性评估,检验了基于硬件熵源真随机数和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密通信算法的有效性。以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实验平台,针对不同的数据嵌入位置、嵌入信息长度和流媒体隐藏容量和速率,进行了一系列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结果表明,该隐密通信算法在语音质量、信号失真和不可感知性等方面对实时VoIP通信几乎没有影响。在VoIP流媒体中使用该隐密通信算法嵌入机密信息后,其语音通信质量指数PESQ的平均值为4.21,接近原始VoIP语音质量,其平均信噪比SNR值为44.87,符合VoIP通信国际标准。与其他相关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隐密通信算法平均隐藏容量高达796比特/秒,与其它隐写算法相当,但在解决VoIP隐密通信相关的安全问题方面更有效。

范雅晴[5](2020)在《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宽带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等网络技术(Peer-to-Peer,P2P)已广泛应用于流媒体服务,具有高扩展、低成本的优点,能有效降低服务器带宽开销。近年来,HTTP自适应流媒体技术(DASH)由于具备部署简单、自适应调整码率的优点,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流媒体点播服务(Vo D)中。在流媒体点播服务中,如何有效应用对等网络技术与HTTP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优点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无线网络技术(WIFI)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基于移动终端观看视频的用户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面向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构建一个多终端支持的P2P Vo D体系结构,实现资源在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之间打通共享,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研究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本文将DASH技术和P2P Vo D服务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用于视频点播的P2P-DASH Vo D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P2P的可扩展性和低成本特性以及DASH的动态自适应性。首先,构建了一个多层的将幂律环状覆盖网和斐波那契环状覆盖网结合在一起的P2P覆盖网结构。在该结构中,节点根据目标距离决定在幂律环状覆盖网或者在斐波那契环状覆盖网中搜索目标流媒体片段,以实现流媒体片段的快速查找。该覆盖网结构能有效减少视频点播中VCR操作产生的跳转延迟,提高播放的流畅度。然后,提出一种DASH码率控制策略用于流媒体数据的传输。本文的DASH码率控制策略根据节点自身状态和实时的全局网络状态,综合考虑四个自适应因子(视频片段准时到达率AR、节点的可用缓冲区Wiavailiable、当前覆盖层带宽可用率?j(7)t(8)、当前覆盖层上传带宽利用率ηj(7)t(8)),共同指导节点的视频码率选择。该选择策略在降低流媒体点播中跳转延迟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视频观看满意度。第二,本文提出了一个多终端支持的基于超级节点的P2P Vo D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将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组织在一起,实现多终端之间共享资源,降低服务器端负载。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超级节点的P2P Vo D体系结构的模型。然后,本文为选择合适的超级节点对体系结构中的各类终端进行管理,提出一个超级节点选择算法。最后,本文结合各类终端不同的特性,为不同终端设计了相应的缓存结构,并结合视频点播的特性对体系结构的维护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验证了该体系结构能有效实现多终端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视频播放的质量和流畅度,并且有效降低服务器负载。

刘梦迪[6](2020)在《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网络带宽及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流媒体交互正迎来爆炸式增长,实时流媒体交互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主流应用场景。大规模流媒体交互系统对网络软硬件架构、带宽、运维等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大规模流媒体交互场景下,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C/S)架构难以应对,对等网络(Peer-to-Peer,P2P)架构是必然之选。交互式流媒体系统作为一种实时网络应用,对传输过程中的启动延迟、端到端延迟、及播放连续性要求很高,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本文专注于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的构建理论和技术,对影响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实时性和连续性的两个关键因素,即拓扑结构和数据调度,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P2P网络特点、模型结构及相关应用进行分析,包括节点间的组织和路由、节点间的查询以及节点的加入和退出等;对流媒体技术的文件格式与相关传输协议展开研究,并对P2P流媒体技术的相关系统模型进行分析,研究P2P网络技术的特点、应用范围,现有系统模型的优缺点。其次,对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研究。对于节点间的组织和路由进行详细分析,综合节点间的查询策略以及节点的加入和退出机制,提出一种基于Kademlia协议的混合分层树网结合方法,在Kademlia协议基础之上引入物理距离和逻辑距离结合的策略,保证网络路由方式更加高效。再次,对节点间的数据调度策略进行研究和设计。建立基于节点上行带宽、在线时长、贡献度等的节点能力评价方法及相应的超级节点选择机制,使得超级节点更接近发布源节点,提高流媒体数据块的分发效率。另外,为了保障流媒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连续性以及节点间的负载均衡,对数据块传输过程的紧迫度进行了基于视频播放点与推送指针之间数据块状态的实时监测度量,用于指导对应数据调度过程中对于流媒体数据块的推送和拉取操作的协同选择,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在仿真平台Over Sim上对提出的方案进行系统仿真与性能测试,包括启动延时、端到端延时和视频失真率三个测量指标。与既有方案进行对比,本文设计的方案在启动延时、端到端延时以及视频失真率与既有方案相比分别至少降低了11%、16%和12%以上,表明本文研究的方案和技术达到了预期目标,可应用在大规模流媒体交互系统。

张晨[7](2019)在《论网络直播时代形象展示的生产性》文中指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流媒体技术为社交媒体在互联网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可能,这是一个流媒体直播的时代,而在这个新兴的媒体领域,相关的学术性研究却相对薄弱。传统的学术论述角度大多来自分析直播内容,运营模式以及狂欢体验。提出一种关于日常形象微政治的可能性,需要为流媒体直播挖掘新的研究视角,以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和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去研究直播中的日常形象展示,探讨塑造形象背后的表演性社会,媒介化的日常政治意涵。文章首先阐述了流媒体直播所营造出的有别于场景社会,以情感互动为基础的情境空间,从辅助直播技术的美颜应用、弹幕、媒介形象工程中的皮肤加持、打赏机制形构出资本与技术合体下景观社会的更新形态——表演性社会,以及主体-中介-客体的全新三元认知结构。接着本文从流媒体直播平台的界面设计和内容模块论述了日常在流技术更新后的转变,文章着重分析了“漫视”这一在流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全新视觉范式,以及流量数据催化的数字资本运作,以此来探讨被包装的日常如何在直播平台创造梦想工厂的主体,以及在媒介化的日常生产中,人们又如何全情地投入以身体为前线的生产与消费生态中。以网络直播中美食主播形象的变迁为例,分析媒体形象背后的权力运作,名人的形象经营,直播中日常形象展示等等去揭示形象生产的政治属性。同时预言日常形象作为表演性的建构,在流媒体技术的助力下可以形成千万个临时的主体,为形象的政治重新定义。

杨婉霞[8](2019)在《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以密码和编码学为基础的信息安全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在隐藏机密信息内容的同时,还能隐藏机密信息传输的行为?为此,基于信息隐藏技术的网络隐蔽通信技术应用而生。根据目前公开报道的研究成果,以网络语音流媒体为载体的网络隐蔽通信技术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已经在金融、商业、国防和国家安全等国计民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网络隐蔽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保障的同时,也会被非法分子利用来盗取信息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如何及时和准确地检测网络隐蔽通信行为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课题。网络隐信道的研究主要包括模型的建立,隐信道的构建及检测。隐信道的普适模型已成功建立,因此,基于该模型的各载体的隐信道构建方法层出不穷。由于隐信道的检测方法总是在构建之后,相比网络隐信道的构建研究而言,流媒体隐信道实时检测还存在理论模型缺乏等问题,诸多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基于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论文以提高网络语音流媒体中的隐信道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目标,主要从网络隐蔽通信的实时检测模型、实时传输协议(RTP)隐写分析算法和网络语音VoIP流中的压缩语音隐写分析算法等3个方面开展研究。论文创新研究内容和贡献点如下:(1)建立了一种网络语音流媒体隐信道的实时检测模型。与以图像或音视频为代表的静态存储型多媒体文件为载体的隐写检测结构和体系完全不同,网络语音流媒体载体具有多维度结构以及实时性等特点,所以不能将已有的基于静态载体的隐写检测理论模型直接应用于流媒体。为解决该问题,论文创建了一种网络语音流媒体隐信道的多维隐写空间下的实时检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支持网络流媒体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检测,还能解决异构隐写分析算法的集成问题,填补了网络流媒体隐蔽信道的实时检测模型的空白。(2)提出了2种不同特征的网络语音流协议域的隐写分析方法。RTP/RTCP作为VoIP流媒体的主要传输协议之一,由于其头部冗余充足,为隐信道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论文通过分析RTP协议的时间戳最低有效位的不敏感性的存储型隐写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拟合曲线面积差异度聚类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检测精准率达到100%。同时,针对基于发包数量的RTP/RTCP时分型隐写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发包数量的直方图相似度匹配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虚警率为10%时,检测准确率超过65%。(3)提出了2种不同语音编码的网络语音流高效隐写分析方法。网络语音流媒体多维结构中的负载域是隐信道构建的主要空间之一,另外,由于网络语音有多种编码形式,且不同编码形式有不同的隐写算法。针对网络语音流媒体载体检测算法中多项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如PCM语音编码中低嵌入率LSB的隐写检测问题,论文结合小波变换和导数等信号处理技术,将传统的Markov模型拓展为具有更确切表达相关性的Markov双向转移概率模型,实现了在嵌入率仅为3%时,准确率达到68.5%的检测准确率。而对低速率语音编码的高隐蔽性QIM-CNV隐写检测问题,采用QIM隐写会改变码字分布的特点,并充分考虑了码字序列各个元素之间的时序信息及相关性特性,设计了具有时间记忆、可抗梯度消失,并能表达“过去”和“未来”信息的BiLSTM模型,结合滑窗算法,实现了在时长为3秒,嵌入率为50%时准确率达96.9%地准确快速检测。论文开展的研究内容的3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围绕着解决网络流媒体隐信道检测的核心技术问题,构成了有机研究整体,体现研究的系统性。其中,模型是检测算法集成的理论基础,而检测算法是模型应用价值的实现与验证。

马悦[9](2018)在《HEVC流媒体编码优化及高效转码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流媒体的普及,使得数字视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数字视频需要传输和存储,对于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都是很大的考验。为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空间来存储视频的同时保证视频的质量,视频编码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已经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视频编码标准,如MPEG-X系列和H.26X系列。目前,在所有的视频编码标准中,H.264/AVC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EVC,虽然目前仍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优秀的压缩效率,必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HEVC相关的优化问题也一直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目前,网络流媒体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广播等视频传输系统不同,网络流媒体视频一般是按照固定长度的切片来传输的,以实现其根据用户的网络环境自适应调整视频分辨率和码率的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对视频编码的码率控制也有了新的要求。它要求编码后每个视频切片的比特数尽可能相同且满足目标码率,而不在意切片内部的码率波动。而目前流媒体视频编码最常使用的开源编码器如x264或x265中的ABR码率控制算法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为此,本文在x265默认的ABR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CBR码率控制中的R-λ模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切片的ABR码率控制算法。该算法相比于x265原始的ABR算法,可以有效降低切片级的码率波动,而编码时间和视频质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另外,由于H.264/AVC依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视频编码标准,包括网络流媒体视频在内。在HEVC逐渐应用的过程中,有大量的需求将H.264/AVC编码的视频转码为HEVC编码的视频。但是由于HEVC编码的复杂度很高,直接转码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快速转码算法,利用朴素贝叶斯这一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从H.264/AVC码流提取信息,并用对应区域的特征信息利用训练好的预测模型对HEVC编码过程中的CU划分做预测,从而减少编码复杂度,进而对转码起到加速作用。本文还对提出的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江宜静[10](2017)在《基于混沌理论的VoIP网络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加速,国家政治经济等信息也逐步数字化,各个国家在能源、交通、金融、商业和军事等方面都依赖信息网络,更加容易遭受安全威胁,隐密通信研究在军事保护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VoIP作为一种网络多媒体中的实时服务,它能通过互联网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性和全球IP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商业的主要媒体流通信工具。随着VoIP的使用越来越广,VoIP语音流的通信量在网络数据通信量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同时VoIP的实时性避免了在线检测和线下分析的可能,而且它涉及到网络通信各个工作层的多种协议,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人员开始将VoIP作为一种理想信息隐藏载体进行隐密通信的相关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工作没有考虑现实网络中各种不稳定因素,如丢包会导致语音包中嵌入的秘密信息的不完整性。而且,实现安全高效的VoIP隐密通信,需要考虑对实时性要求较高VoIP通话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充分考虑网络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如丢包和时延问题,对VoIP网络流媒体的隐密通信研究所作贡献如下:(1)在建立VoIP通信连接阶段采用基于认证的密钥协商技术,即在VoIP信令阶段进行密钥交换,在不影响VoIP语音通信质量的同时解决密钥的分配问题,使接收端用户能顺利提取和恢复秘密信息。(2)大多数的隐写算法都是在理想的实验环境下设计实现的,没有考虑网络拥塞导致的丢包等因素对隐密通信的影响,一般都是对所有秘密信息进行整体加密预处理。但是网络中不可避免的丢包问题可能会导致部分密文丢失,而使已经接收到的密文解密无法正确恢复得到明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ES分组加密算法的VoIP隐写方法,采用加密与嵌入同步的机制,利用AES-128加密算法的特点,将秘密信息分块加密,不同语音包中的秘密信息分别加密,在接收端能及时将语音包中的秘密信息提取出来,并解密为可读的明文信息,使任何一个嵌入有秘密信息的语音包丢失,也不会影响其他语音包中秘密信息的解密。而且通过AES分组加密,在保证秘密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加密所耗时间,秘密信息的加密和嵌入几乎同时进行,从而减少时延。实验中分别用男声和女声语音作为测试样本,并且采用高度精密的语音质量测量仪器DSLA II对语音样本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包含有秘密信息的隐藏语音与没有嵌入秘密信息的载体语音相比,信号几乎没有失真。最后还采用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对该VoIP隐密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隐密通信系统在统计分析上是不可检测的。(3)提出了一个基于混沌理论的自适应VoIP隐写算法以实现VoIP隐密通信,利用VAPD函数对语音的活动区和非活动区进行判断,解决了PCM语音编解码器中自动识别静音和非静音的问题。根据语音活动特点选择合适的语音作为载体,使得嵌入秘密信息所引起的载体信号变化不容易被察觉,减少隐藏操作对语音质量的影响,避免被攻击者怀疑;利用Logistic混沌映射产生的混沌序列确定隐藏位置,使隐藏位置具有随机性,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性。实验中分别在语音活动区和语音非活动区隐藏信息,每组实验又分别测试隐写算法对女声和男声语音的影响,实验结果说明在语音活动区隐藏信息对语音质量的影响比在语音非活动区隐藏信息小。另外,在Mann-Whitney-Wilcoxon安全检测中,得到原始语音和隐藏语音的样点概率分布是相同的,说明隐写算法能够抵抗统计检测。最后,还与其他隐写算法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该隐写算法能达到适中的隐写带宽,这种设计不仅能减少丢包对秘密信息带来的损失,还具有不可检测性。(4)考虑VoIP通信中丢包问题,提出一个基于分形插值的丢包预测模型,并应用在VoIP网络流媒体隐密通信中,目的是减少丢包对VoIP隐密通信的影响,增加隐密通信的鲁棒性。在这个系统中,载体语音信号的选择由丢包预测模型确定,通过丢包预测模型判断一个语音包在特定的丢包网络环境下是否会被丢弃,被丢弃的语音包则不用于隐藏秘密信息。在实验中利用Gilbert丢包模型模拟不同丢包率的网络环境,实验分为男声组和女声组,每组又分别对中文和英文语音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丢包预测模型的精度越高,鲁棒性越强。然后利用Mann-Whitney-Wilcoxon安全检测验证了该方法具有统计不可检测性分析,而且这种基于分形预测模型的VoIP隐密通信机制能应用在其它的语音编码器的VoIP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二、浅析网络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网络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融合网络流媒体业务的切换方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融合网络中的切换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融合网络流媒体及切换技术
    2.1 融合网络及流媒体概述
        2.1.1 融合网络架构及特点
        2.1.2 流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2.2 切换技术概述
        2.2.1 切换的概念和过程
        2.2.2 切换方法的评价指标
    2.3 切换方法在融合网络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流媒体业务的分级切换方法
    3.1 问题建立
    3.2 系统模型
        3.2.1 用户缓存模型
        3.2.2 网络选择模型
    3.3 算法步骤
    3.4 仿真与性能分析
        3.4.1 仿真参数设置
        3.4.2 性能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网络切换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4.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融合网络切换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4.3 融合网络切换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4.3.1 用户管理模块
        4.3.2 切换控制模块
        4.3.3 网络管理模块
        4.3.4 可视化模块
    4.4 系统测试用例
        4.4.1 测试用例
        4.4.2 不同场景下的性能测试
    4.5 系统功能分析与验证
        4.5.1 卫星运行轨迹模拟
        4.5.2 用户切换过程模拟
        4.5.3 切换方法性能分析与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的视频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等网络视频点播的研究现状
        §1.2.2 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视频传输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对等网络的相关概述
        §2.1.1 对等网络的相关概念
        §2.1.2 对等网络的结构
        §2.1.3 对等网络技术的主要特点
    §2.2 对等网络流媒体视频技术概述
        §2.2.1 流媒体视频技术概述
        §2.2.2 对等网络流媒体视频技术的结构
        §2.2.3 直播系统与点播系统的相关概述
    §2.3 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视频传输相关技术
        §2.3.1 视频的分割策略
        §2.3.2 视频点播云平台的数据传输调度方式
        §2.3.3 视频点播云平台的视频传输策略
    §2.4 对等网络流媒体视频传输成本优化相关技术
        §2.4.1 视频传输成本优化问题描述
        §2.4.2 视频传输成本相关的优化算法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系统模型
    §3.1 对等网络流媒体点播云平台的系统模型
    §3.2 流媒体点播云平台系统工作原理
        §3.2.1 流媒体视频片段的分割方式
        §3.2.2 节点间视频资源共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低云节点之间的传输成本算法
    §4.1 相关背景介绍
    §4.2 算法相关数学模型介绍与分析
        §4.2.1 算法相关的数学模型介绍
        §4.2.2 算法相关的设计和分析
    §4.3 基于仿真实验的性能评价
        §4.3.1 仿真实验环境
        §4.3.2 仿真程序参数设置
        §4.3.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证服务质量的降低云节点视频传输产生的成本
    §5.1 算法相关数学模型介绍与分析
        §5.1.1 流媒体视频片段请求服务描述
        §5.1.2 算法相关数学模型介绍与分析
    §5.2 算法相关的设计和分析
        §5.2.1 紧急视频片段的低延迟请求算法
        §5.2.2 非紧急视频片段的最小成本路径算法
    §5.3 基于仿真实验的性能评价
        §5.3.1 仿真程序参数设置
        §5.3.2 实验性能评价指标
        §5.3.2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面向5G网络的流媒体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工作综述
    2.1 5G网络通信技术概况
    2.2 5G移动网络内容交付机制研究现状
        2.2.1 移动网络内容转发机制研究
        2.2.2 移动流媒体缓存技术研究
    2.3 5G网络计算任务卸载研究现状
        2.3.1 5G新型边缘计算网络架构
        2.3.2 计算任务卸载方法
    2.4 5G密集网络流媒体服务调度研究现状
        2.4.1 5G网络服务接入控制优化
        2.4.2 5G密集网络资源分配策略
    2.5 5G云网络流媒体服务优化研究现状
        2.5.1 5G网络服务优化理论
        2.5.2 5G云网络架构与应用研究
        2.5.3 5G云网络可信与定价服务优化管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车联网流媒体内容协作交付机制
    3.1 本章引言
    3.2 流媒体内容协作交付模型
    3.3 流媒体内容协作交付机制
        3.3.1 族群构建机制
        3.3.2 基于族群的视频定价缓存策略
        3.3.3 流媒体内容协作交付算法分析
        3.3.4 5G车联网协作交付机制实施与应用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缓存命中率
        3.4.2 内容查找时延
        3.4.3 平均卡顿次数
        3.4.4 网络维护开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网络流媒体计算任务边缘卸载策略
    4.1 本章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网络模型
        4.2.2 计算任务模型
        4.2.3 通信模型
        4.2.4 计算任务开销模型
    4.3 计算卸载博弈优化
        4.3.1 计算卸载问题建模
        4.3.2 多用户计算卸载博弈分析
    4.4 分布式计算任务卸载算法
        4.4.1 DCTO算法设计
        4.4.2 复杂度分析
    4.5 仿真实验
        4.5.1 服务计算卸载开销分析
        4.5.2 服务延迟开销分析
        4.5.3 服务能量开销分析
        4.5.4 服务计算优化开销分析
        4.5.5 网络吞吐量分析
        4.5.6 执行时间与传输速率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5G密集网络流媒体资源在线调度机制
    5.1 本章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流媒体资源在线调度模型
        5.2.2 在线调度控制策略
        5.2.3 在线调度动态队列设置
    5.3 流媒体资源在线调度问题定义与转化
        5.3.1 效用函数定义
        5.3.2 基于Lyapunov的随机优化
    5.4 流媒体资源在线调度机制的求解和实现
        5.4.1 在线调度机制求解
        5.4.2 在线调度机制实施
        5.4.3 在线调度机制部署讨论
    5.5 仿真实验与分析
        5.5.1 仿真参数设置
        5.5.2 系统稳定性分析
        5.5.3 不同用户请求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5.4 不同基站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5.5 系统效用和队列稳定性之间的均衡
        5.5.6 能量消耗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5G云网络可信服务价格博弈优化方法
    6.1 本章引言
    6.2 系统模型
        6.2.1 网络模型
        6.2.2 视频流行度成本模型
    6.3 可信流媒体服务机制
        6.3.1 5G云服务平台的可信机制
        6.3.2 基于区块链的内容可信机制
        6.3.3 基于流媒体服务的可信度计算
    6.4 问题公式化
        6.4.1 系统效用函数
        6.4.2 系统优化策略
    6.5 博弈优化分析
        6.5.1 Stackelberg博弈分析
        6.5.2 阶段Ⅱ: 用户需求策略分析
        6.5.3 阶段Ⅰ: 5G云平台服务定价策略分析
        6.5.4 基于梯度下降的迭代优化算法
    6.6 性能评估
        6.6.1 服务可信度分析
        6.6.2 不同价格策略下的服务需求
        6.6.3 安全服务率分析
        6.6.4 移动用户效用分析
        6.6.5 5G云服务平台效用分析
        6.6.6 5G云服务平台定价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信息隐藏技术概述
        1.2.1 信息隐藏定义及应用
        1.2.2 信息隐藏技术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3 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现状
        1.3.1 隐藏算法研究
        1.3.2 随机密钥生成研究
        1.3.3 隐密通信密钥分配研究
    1.4 存在问题与难点
        1.4.1 理论模型问题
        1.4.2 随机密钥生成问题
        1.4.3 容量不确定性问题
        1.4.4 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
    1.5 本文组织结构
        1.5.1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2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VoIP流媒体数据通信技术与安全
    2.1 VoIP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
    2.2 VoIP系统组成
        2.2.1 终端用户设备
        2.2.2 网络组件
        2.2.3 呼叫处理器
        2.2.4 网关
        2.2.5 协议
    2.3 VoIP通信原理及关键技术
        2.3.1 VoIP通信原理
        2.3.2 尽力而为服务的局限性
        2.3.3 VoIP关键技术
    2.4 VoIP安全性分析
        2.4.1 VoIP组件的安全性分析
        2.4.2 VoIP通信的安全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隐写术与VoIP隐密通信
    3.1 隐写术系统构成
        3.1.1 原始载体
        3.1.2 秘密信息
        3.1.3 嵌入过程
        3.1.4 含隐载体
        3.1.5 隐写密钥
        3.1.6 提取过程
    3.2 隐写术的分类
        3.2.1 根据载体类型分类
        3.2.2 根据嵌入域分类
        3.2.3 基于提取/检测条件分类
        3.2.4 其他分类
    3.3 基于隐写术的VoIP隐密通信
    3.4 VoIP隐密通信系统性能评估
        3.4.1 不可检测性
        3.4.2 不可感知性
        3.4.3 安全性
        3.4.4 隐写容量
        3.4.5 鲁棒性
    3.5 VoIP隐密通信面临的攻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分析
    4.1 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理论模型
        4.1.1 Cachin隐写信息理论模型及其安全性定义
        4.1.2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性证明
    4.2 VoIP隐密通信算法设计
        4.2.1 加密算法
        4.2.2 数据嵌入算法
        4.2.3 数据提取算法
    4.3 VoIP隐密通信系统构建
        4.3.1 VoIP通信模块
        4.3.2 密钥生成及分配模块
        4.3.3 数据嵌入及提取模块
    4.4 VoIP隐密通信实验平台搭建
        4.4.1 性能测试
        4.4.2 评估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随机和混沌映射随机的VoIP隐密通信
    5.1 基于硬件熵源和混沌映射的实时VoIP隐密通信设计
        5.1.1 VoIP通信
        5.1.2 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
        5.1.3 基于混沌映射的VoIP隐密通信嵌入位置选择
        5.1.4 秘密信息的嵌入与提取
    5.2 实验设置
        5.2.1 实验测量性能指标
        5.2.2 实验平台搭建
        5.2.3 信号质量测量
        5.2.4 语音质量测量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测量结果
        5.3.2 不可检测性分析
        5.3.3 算法性能比较
        5.3.4 安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
    6.1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
        6.1.1 VoIP隐密通信的密钥分配问题
        6.1.2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模型
    6.2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设计
        6.2.1 基于单向累积的密钥分配
        6.2.2 秘密信息的嵌入
        6.2.3 秘密信息的提取
    6.3 安全性分析
        6.3.1 通信方认证
        6.3.2 中间人攻击
        6.3.3 敌手攻击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可感知性及鲁棒性分析
        6.4.2 嵌入间隔影响分析
        6.4.3 隐藏信息大小影响分析
        6.4.4 统计不可检测性分析
        6.4.5 算法性能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
    7.2 研究局限性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等网络流媒体的研究现状
        §1.2.2 HTTP自适应流媒体的研究现状
        §1.2.3 P2PVoD覆盖网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对等网络概述
        §2.1.1 对等网络概念
        §2.1.2 对等网络结构
        §2.1.3 对等网络主要优点
    §2.2 对等网络流媒体技术概述
        §2.2.1 流媒体技术概述
        §2.2.2 对等网络流媒体技术概述
    §2.3 HTTP自适应流媒体相关理论概述
    §2.4 对等网络覆盖网构建相关技术
        §2.4.1 经典P2P覆盖网
        §2.4.2 移动P2P覆盖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等网络流媒体点播系统模型
    §3.1 流媒体点播系统模型
    §3.2 流媒体点播系统工作原理
        §3.2.1 流媒体片段的分割
        §3.2.2 节点加入系统
        §3.2.3 节点离开系统
        §3.2.4 节点间资源共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TTP自适应流媒体的对等网络流媒体点播研究
    §4.1 模型概述
    §4.2 基于斐波那契环和幂率环结合的覆盖网
    §4.3 DASH码率控制策略
    §4.4 基于仿真实验的性能评价
        §4.4.1 仿真实验环境
        §4.4.2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超级节点的多终端支持的P2P VoD体系结构研究
    §5.1 多终端支持的体系结构模型
    §5.2 超级节点的选择
        §5.2.1 超级节点选择指标
        §5.2.2 超级节点选择算法
    §5.3 各类终端的缓存机制
    §5.4 体系结构的维护
        §5.4.1 节点的加入
        §5.4.2 节点的离开
        §5.4.3 节点的拖动操作
        §5.4.4 节点的常规播放
    §5.5 基于仿真实验的性能评价
        §5.5.1 仿真实验主要参数设置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P2P流媒体相关技术
    2.1 P2P网络技术
        2.1.1 集中式P2P网络
        2.1.2 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
        2.1.3 分布式非结构化P2P网络
        2.1.4 半分布式P2P网络
    2.2 流媒体技术
        2.2.1 流媒体文件格式
        2.2.2 流媒体传输协议
    2.3 P2P流媒体系统分析
        2.3.1 基于树状结构的系统模型
        2.3.2 基于网状结构的系统模型
        2.3.3 两种P2P流媒体交互系统模型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框架设计
    3.1 概述
    3.2 系统模型设计
    3.3 各部分功能及软件架构
    3.4 系统流程设计
        3.4.1 频道发布流程
        3.4.2 用户访问频道资源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详细设计与研究
    4.1 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总体结构
    4.2 网络拓扑模型
        4.2.1 节点的组织和路由方法
        4.2.2 节点能力评价方法
        4.2.3 超级节点树的构建
        4.2.4 超级节点树维护机制
    4.3 数据调度与消息交互
        4.3.1 流媒体内容发布
        4.3.2 数据传输策略
        4.3.3 流媒体数据缓存设计与调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及结论
    5.1 仿真平台
    5.2 仿真实验
        5.2.1 静态场景下的绩效评估
        5.2.2 动态场景下的绩效评估
    5.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7)论网络直播时代形象展示的生产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二章 从“景观”到“奇观”:表演性社会的完成态
    (一)情境博物馆
    (二)观看到参与:心灵投射场
        1 情感体验需求转向
        2 重置的“社会”情境
    (三)为了展示的技术应用
        1 民主化美颜
        2 展演性弹幕
    (四)表演性社会
        1“景”观到“奇”观
        2 主体-中介/媒体-客体三元结构
        3 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开发商
        4 媒介下的形象工程
        (1) 铸“形”的人工配件
        (2) 理想的自我表演
        (3) 形象的文本生产
        5 围观的力量:情感共同体
        6 社交帝国:从未中性的展示
第三章 从凝视到漫视:媒介化的日常生产
    (一) 被谋划的平等日常
        1 日常超市入口
        2 从凝视到漫视
        3 实时“在场”的日常模块
    (二) 为了占领日常的技术
        1 实时流媒体技术
        2 从流量到数据
        3“主体”梦工厂
        4 数字异化的平台
        5 作为形象的商品
        (1)着迷的形象“物”
        (2)身体管理学
        (3)生产与消费的生态学
第四章 从技术到权力:形象的政治
    (一)“主播”与形象
    (二)隐秘的封套
    (三)技术的政治属性
    (四)政治的形象和形象的政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构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挑战问题
        1.3.1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2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检测的挑战问题
    1.4 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网络语音流常用的语音编码
        2.1.1 线性预测编码
        2.1.2 合成分析法
    2.2 隐写分析基础理论与技术
        2.2.1 马尔科夫链
        2.2.2 支持向量机
        2.2.3 深度学习
        2.2.4 多项式拟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模型
    3.1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实时检测模型
    3.2 网络语音流分组的实时捕获方法
        3.2.1 实时捕获原则
        3.2.2 捕获方式分析
        3.2.3 快速捕获算法
    3.3 网络语音流实时识别和流归并方法
        3.3.1 网络语音流识别方法分析
        3.3.2 网络语音流准确识别算法
        3.3.3 流归并方法
        3.3.4 语音流的解析
    3.4 网络语音流媒体多维隐写检测空间
        3.4.1 多维载体空间隐写检测结构
        3.4.2 异子空间的隐写检测算法同步运行
        3.4.3 同一子空间采用多特征融合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3.4.4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检测模型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语音流协议域的隐写分析方法
    4.1 RTP/RTCP协议的隐写特征分析
    4.2 面向RTP协议的时戳域隐写分析算法
        4.2.1 模型拟合
        4.2.2 聚类特征的选择和提取
        4.2.3 聚类算法实现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面向RTP/RTCP的时分型隐写分析算法
        4.3.1 基于RTP/RTCP包的时序隐写方法
        4.3.2 基于RTP/RTCP包直方图相似度匹配方法
        4.3.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语音流负载域的隐写分析方法
    5.1 VoIP常见语音编码的隐写特征分析
        5.1.1 语音编码方式
        5.1.2 语音编码的LSB隐写特点
        5.1.3 语音编码的QIM隐写特点
    5.2 PCM语音编码低嵌入率的隐写分析方法
        5.2.1 基于直方图频域矩的LSB低嵌入率语音隐写检测
        5.2.2 基于Markov双向转移矩阵的低嵌入率LSB匹配隐写检测
    5.3 低速率语音编码的QIM隐写分析方法
        5.3.1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5.3.2 码本的相关性模型
        5.3.3 基于BiLSTM的隐写检测及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HEVC流媒体编码优化及高效转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HEVC视频编码标准
    2.1 视频编码技术概述
        2.1.1 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
        2.1.2 视频编码器的基本结构
        2.1.3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2.2 HEVC的主要编码技术
        2.2.1 编码结构
        2.2.2 帧内预测
        2.2.3 帧间预测
        2.2.4 变换和量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EVC的码率控制
    3.1 码率控制的概念与原理
    3.2 视频编码中的率失真优化
    3.3 传统码率控制技术
        3.3.1 基于R-Q模型的URQ码率控制算法
        3.3.2 基于R-ρ模型的码率控制算法
    3.4 基于R-λ模型的CBR码率控制算法
        3.4.1 R-λ模型的理论基础
        3.4.2 比特分配方案
        3.4.3 编码参数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频切片的ABR码率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x265 中的ABR码率控制算法
    4.3 基于视频切片的ABR码率控制
        4.3.1 R-λ模型的引入
        4.3.2 算法的基本思路
        4.3.3 基于质量一致性的优化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朴素贝叶斯方法的快速转码算法
    5.1 引言
    5.2 H.264/AVC的编码结构
    5.3 映射方式与特征选择
        5.3.1 H.264/AVC码流与HEVC编码模式的映射关系
        5.3.2 朴素贝叶斯方法的基本原理
        5.3.3 特征选择
    5.4 H.264/AVC到 HEVC的快速转码算法
        5.4.1 预测模型的训练
        5.4.2 基于预测模型的快速转码算法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平台与测试条件
        5.5.2 只在深度为0 使用加速算法时的实验结果
        5.5.3 只在深度为1 使用加速算法
        5.5.4 在深度为0和1 时均使用快速算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基于混沌理论的VoIP网络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信息隐藏技术研究概述
        1.3.1 信息隐藏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1.3.2 信息隐藏的特点与分类
        1.3.3 基于静态载体的信息隐藏技术
    1.4 基于动态载体VoIP流媒体的隐密通信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存在问题和难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VoIP流媒体网络通信技术
    2.1 VoIP原理
    2.2 VoIP通信原理
        2.2.1 VoIP系统组成
        2.2.2 VoIP通信原理
        2.2.3 VoIP协议
    2.3 VoIP流媒体通信质量标准与评估
        2.3.1 VoIP网络环境中影响流媒体通信质量的因素
        2.3.2 流媒体通信质量的评估
    2.4 VoIP安全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oIP隐密通信与安全性分析
    3.1 VoIP隐密通信模型
    3.2 VoIP隐密通信相关方法
    3.3 VoIP隐密通信的性能衡量标准
    3.4 基于VoIP的安全性分析技术
    3.5 VoIP安全性分析技术研究
        3.5.1 基于梅尔频谱的分析
        3.5.2 RS检测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丢包预测的VoIP隐密通信
    4.1 基于丢包预测模型的VoIP隐密通信机制
        4.1.1 分形插值丢包预测模型构建
        4.1.2 数据嵌入的隐写算法
    4.2 实验设置
        4.2.1 实验环境
        4.2.2 Gilbert网络丢包模拟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结果
        4.3.2 Mann-Whitney-Wilcoxon检测
        4.3.3 安全性分析
        4.3.4 鲁棒性分析
        4.3.5 算法性能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ES的VoIP实时隐密通信
    5.1 基于AES加密算法的VoIP隐密通信设计
        5.1.1 VoIP隐密通信模型
        5.1.2 会话密钥的分配
        5.1.3 秘密信息分块处理
        5.1.4 秘密信息的嵌入与提取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实验设置
        5.2.2 女声测试结果
        5.2.3 男声测试结果
        5.2.4 Mann-Whitney-Wilcoxon检测
        5.2.5 安全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混沌理论的自适应VoIP隐密通信
    6.1 基于混沌理论的自适应VoIP隐密通信设计
        6.1.1 语音活动段检测VAPD
        6.1.2 Logistic混沌映射选择嵌入位置
        6.1.3 秘密信息的嵌入
        6.1.4 秘密信息的提取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语音活动区的信息隐藏
        6.2.2 语音非活动区的信息隐藏
        6.2.3 实验结果比较
        6.2.4 算法复杂度和实时性分析
        6.2.5 Mann-Whitney-Wilcoxon检测
        6.2.6 安全性分析
        6.2.7 算法性能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浅析网络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融合网络流媒体业务的切换方法设计与实现[D]. 孙浩然.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对等网络视频点播云平台的视频传输研究[D]. 黄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面向5G网络的流媒体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D]. 曹腾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4]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D]. 彭景惠.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范雅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大规模P2P网络流媒体交互系统的研究[D]. 刘梦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20(04)
  • [7]论网络直播时代形象展示的生产性[D]. 张晨.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8]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D]. 杨婉霞.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9]HEVC流媒体编码优化及高效转码技术[D]. 马悦.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基于混沌理论的VoIP网络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D]. 江宜静.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网络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