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道德规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道德,大学生,德育,青少年,意识形态。
网络道德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19)在《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传统文化中"非礼勿言""言必有信""敏言慎行"等言语交际规范在语言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结合网络交际的特点,提出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母语教育和语言道德修养是净化网络语言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志刚,曹婉笛[2](2019)在《网络舆论道德规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舆论引导不正确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道德焦虑,造成道德失范和道德迷茫,网络暴力"围观"和道德绑架折射出人性偏激和道德冷漠,诱发一系列道德失范困境。网络舆论道德规范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正确叁观的塑造,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学校、政府和大学生个体要形成教育引导合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道德环境。(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8期)
曹天航[3](2017)在《网络文化的道德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网络道德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道德,网络文化道德规范的现实基础仍是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要求自主、开放、多元化,诚信、平等、负责任,爱国、守法、讲正义。当下我国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个人私利恶性膨胀、网络监督管理缺位、网络道德约束弱化等使然。我们应以网络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促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完善网络德治教育方式,创新网络治理结构模式,提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水平,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谢瑞军[4](2017)在《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精神。在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贯穿全过程。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内涵、关系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7年21期)
黄世文[5](2016)在《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现状及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然而网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析、研究尝试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行为提供参照,一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二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叁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06期)
马云[6](2016)在《关于《网络礼仪及道德规范》教材开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撰写《网络礼仪及道德规范》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教材的设计理念,确定教材内容是以网络应用为载体,以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并阐述了合理拟定教材的编写框架,建构好教材的内容体系,强调教材体裁与内容相一致,并注重立体教材开发等方面的编写思路。(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李非,匡素芳[7](2015)在《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措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普及,网络社会逐渐形成,并在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由于网络社会的自由、开放、虚拟等特点,因而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需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就目前而言,网络社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社会道德的特征,透视其隐患,以对症下药,则显得尤为重要,对规范网络社会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5年09期)
林晓锦[8](2014)在《基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道德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网络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尽情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的负效应也日益呈现,特别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大力加强网络中的道德规范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史小娟[9](2014)在《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人类社会阔步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开放性、虚拟性、无序性、共享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弱,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有五方面: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创新点。本文主要立足于“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问题,着眼于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以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象为起点,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的重要意义。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的重要举措,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现状。从正反两方面,阐述网络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既包括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方面。在此基础上,阐述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等相关概念,厘清概念内涵。并进一步从各个方面阐述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的内容,为下文论述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存在的问题做铺垫。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文章从政府职能、高校德育、家庭教育及个人素质四个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象背后的原因。政府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是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高校网络德育与传统高校德育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加强高校网络道德规范建设,防范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必须准确把握高校网络德育的特点,在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建设的同时,从加强高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健全、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两个层面阐述目前高校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存在的问题,追寻原因,探讨对策。家庭教育难以深入,力所不及,及大学生自身素质较低也是其产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象的重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的原则及途径。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使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根据前文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文章从政府、高校、家庭及提高个人素质四个层面来谈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政府需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工作,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清除不良网络信息,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失职责任,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黑网吧”。加强高校德育需从高校德育队伍建设、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教育、高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内容及高校网络德育环境四个角度来将如何全面的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以期完善高校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也是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十分关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及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的重要方面。结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解决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从多种角度,全面把握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带来的众多不良影响,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的确立,不仅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现实支撑,而且为大学生网络行为起到引导作用,能更好的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减少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史小娟,邓谨[10](2013)在《高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教育对高校德育建设有十分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即对大学生的网络规范教育力度不够及网络规范体系不够健全。高校道德教育须突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国家意识教育,健全网络网络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法规教育及信息素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以期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3年20期)
网络道德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舆论引导不正确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道德焦虑,造成道德失范和道德迷茫,网络暴力"围观"和道德绑架折射出人性偏激和道德冷漠,诱发一系列道德失范困境。网络舆论道德规范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正确叁观的塑造,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学校、政府和大学生个体要形成教育引导合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道德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道德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张志刚,曹婉笛.网络舆论道德规范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19
[3].曹天航.网络文化的道德规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谢瑞军.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关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
[5].黄世文.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现状及建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6
[6].马云.关于《网络礼仪及道德规范》教材开发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
[7].李非,匡素芳.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措施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
[8].林晓锦.基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道德规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9].史小娟.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史小娟,邓谨.高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报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