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走滑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作用,岩浆,渤海湾,圈闭,渤海,特征。
走滑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牛成民,薛永安,黄江波,郭涛,王孝辕[1](2019)在《渤海海域隐性走滑断层形成机理、识别方法与控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走滑断层的发现和认识是渤海郯庐断裂带勘探实践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利用新连片处理叁维地震资料,系统研究了渤海海域隐性走滑断层形成机制、发育特征、识别方法及控藏作用。渤海海域隐性走滑断层发育于大规模剪切应力背景,伸展断层末端牵引以及郯庐断裂带多期次走滑运动迭加是隐性走滑断层发育的主要成因。根据断层发育位置及控制的构造单元,可将渤海海域隐性走滑断层划分为盆缘调节型、盆内转换型和潜山直立型,其中盆缘调节型可进一步细分为侧翼型、末端型和桥连型。依据隐性走滑断层发育背景及形成机制,最大似然属性技术、剖面寻差技术、断层增强技术以及"叁性"识别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渤海海域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与解释效率。控藏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渤海海域隐性走滑断层控制了该地区隐性圈闭、油气运移、断层封堵等油气成藏的各个要素,大大扩展了勘探空间,指导了近2亿吨优质探明储量的发现,而且丰富并完善了渤海湾盆地断裂控藏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6期)
韩剑发,苏洲,陈利新,郭东升,张银涛[2](2019)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控储控藏作用及勘探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早期研究认为碳酸盐岩油气受控于礁滩体与风化壳岩溶储层,油藏呈准层状大面积分布,但近期的评价和开发实践发现油气富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立足新采集的叁维地震等资料,阐明了台盆区的走滑断裂具有构造样式多样性、纵横结构分段性、形成演化多期性与继承性等特点,构建了走滑断裂带油气复式成藏地质模型。最新钻探发现,受走滑断裂控制,大型碳酸盐岩缝洞体呈线状、带状和羽状集中分布于走滑断层1.5km范围内的破碎带上,且走滑断裂规模越大,缝洞体越发育。生产动态数据剖析与成藏分析表明,走滑断裂带上分布着90%以上的高效井,在大型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顶端、走滑断裂张扭部位油气更为富集。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形成的"聚焦断裂带、突出富集段,横向扩边、纵向拓层"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是推动油气藏效益开发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邵冬亮,孙永鑫,刘海涛,王龙,何春晖[3](2019)在《走滑断层作用下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长距离传输电力和信息的有效工具,海缆难免需跨越断层活动区域。为深入研究断层作用下海缆的力学响应规律与其破坏机制,以典型的走滑断层为依托,利用ABAQUS建立了海床-海缆相互作用的数值仿真模型,得到了海缆典型结构层的位移、应变以及应力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走滑断层作用下,海缆的变形大体呈"Z"字形,海缆外被层、铜导体的轴向塑性应变随断层错动位移的增加而增加;海缆外被层可发生明显的开裂甚至剥离变形,同时尽管XLPE绝缘层与镀锌钢丝铠装层的截面变形量均先随断层错动位移的增加先增加而后缓慢下降,但两者变化并不同步;由于断层错动位移所引起的拉-剪应力,海缆整体上表现为张拉破坏。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跨断层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的设计和运营维护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S1期)
王志伟[4](2019)在《新北油田右旋走滑应力场内断层封堵性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北油田是胜利油田滩海石油勘探的重点区域,郯庐走滑断裂带位于其东部,右旋走滑为研究区应力场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内形成张扭应力场,产生NNE-SSW向的同向走滑和NEE-SWW向的拉张。新北油田主要为断块、断鼻构造型油藏,含油高度在20 m以上的多个圈闭钻探失利,表明该区断层封堵性的复杂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断层封堵性的"叁级评价"模式:通过定性的描述——区域应力场分析、断距分析、"砂-泥"并置关系研究、断层与岩层产状配置关系研究;定量的计算——SGR参数、断层泥厚度以及油柱高度与圈闭闭合幅度的匹配程度等单因素进行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北油田近南北向断层开启性较强,近东西向断层封闭性较强且断距大,SGR≤0.26且断层泥厚度小于0.2 m的断层封堵性最差,断层面泥质含量高的断层其圈闭的含油高度也相对较高,在断层封堵性分析基础上获得的馆下段Ⅱ砂组、馆下段Ⅲ砂组、馆下段V砂组和东营组Ⅲ砂组4个砂组的圈闭评价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下一步的勘探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正涛,林畅松,李慧勇,黄志,张国坤[5](2019)在《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地区新近纪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垒田凸起地区是渤海海域西部新近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为了明确新近系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依托连片高精度叁维地震、钻井取心等资料,对走滑断裂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并对走滑断裂与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穿基底走滑断裂、盖层走滑断裂及伸展-走滑断裂叁种不同类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类型走滑断裂控制下,断裂带内及断裂带间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其中大型披覆背斜圈闭、断鼻、断背斜圈闭为有利圈闭,小型断块圈闭为不利圈闭;走滑断裂对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断裂活动控制了骨架砂体输导体系及断裂输导体系的形成发育,有利于周边凹陷成熟烃源岩排烃及运移输导;走滑断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走滑作用形成的高角度裂缝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物性。新近纪普遍发育的走滑断裂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柳永军,赵弟江,李正宇,温宏雷,刘庆顺[6](2019)在《走滑-伸展断裂迭合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迭合构造区。基于全区叁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南部和北部走滑-伸展迭合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南部的黄河口和莱州湾凹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弱伸展和新近纪的强走滑作用近平行迭加;北部的辽东湾坳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强伸展和新近纪的弱走滑作用近垂直迭加。迭合作用方式的不同控制了南北部油气差异成藏,南部油气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走滑带,成藏层系以新近系为主;北部辽东湾坳陷油气主要分布于陡坡带和凸起区,成藏层系以古近系为主。该研究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区油气差异成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周心怀,张新涛,牛成民,刘豪,黄江波[7](2019)在《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郯庐走滑断裂带穿过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和莱西构造带,为了探讨走滑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依据方差切片、叁维可视化及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内发育"云梯式"和"栅栏式"两种断裂体系,断裂演化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左旋走滑、古近纪伸展-走滑和新近纪强烈右旋走滑3个阶段。走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形成,而且还影响了中、深层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油气的富集层位。结合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走滑构造带内"中转站式"、"网毯式"、"复合式"及"阶梯式"等4类油气成藏模式,近些年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尹帅,李爱荣,陈梦娜,赵金利,丁文龙[8](2018)在《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伸展—聚敛应力效应构造解析及控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沁水盆地处于华北板块内部,是一个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的残留型盆地。盆地内部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变形,发育大量走滑断裂。走滑断裂的排列组合能指示局部地层应力环境并影响储层物性。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为解剖区,详细分析了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的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及其对致密储层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喜马拉雅期以来,主要受来自于北东向的挤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具有右行走滑的性质。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右行右阶断裂指示伸展区,而右行左阶断裂指示聚敛区。基于该原理对伸展区和聚敛区进行了划分,从这2类区域的平面分布特征来看,从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两者具有一定交互分布的特征。对于研究区东部的樊庄区块,自北向南,断裂走向呈"S型"的分布变化趋势;其中部伸展区为"S型"区域的肘部或转折端,或称"应力转折带"。应力转折带的构造应力场复杂,裂缝通常较为发育,为伸展区。具有较高产能的气井主要分布在伸展区,而聚敛区气井的产能则通常较低。气井产能分布情况与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构造解析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宋谢炎,邓宇峰,颉炜,陈列锰,于宋月[9](2018)在《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岩浆作用与区域走滑构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产于造山带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系列矿床及近年来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其探明的镍金属总储量超过300×104 t,约占中国镍金属总储量的1/3,也是世界上造山带发现这类矿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在造山带也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与其相关的大规模幔源岩浆作用有什么特点,发生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哪个阶段?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剧烈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以大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最为集中的新疆北天山黄山—镜儿泉成矿带为例,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过程中伴随区域性右行走滑,加剧了俯冲洋壳断离和软流圈上涌,并为源自软流圈及交代地幔部分熔融的镁铁质岩浆上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这些作用的相互迭加为黄山—镜儿泉成矿带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付超,李胜利,李顺利[10](2018)在《S型走滑断裂对辽东湾源汇的影响与其对沉积展布和沉积物通道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海域不同凹陷中沟谷发育的样式和形态不同,并且不同样式沟谷对应的沉积物类型存在差异。本次研究选取辽东湾辽西洼陷内NW-NE走向的20条沟谷进行研究。应用地震资料,根据S型走滑断裂应力分布特征,将辽西洼陷东部断裂带划分为中部走滑增压区和端部走滑释压区。在两种不同压力分布区,通过岩心资料观察,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序列,识别出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及碎屑流;结合等时地震切片与地震剖面沟谷解释,划分了不同类型的沟谷样式;利用重矿物和粘土矿物数据计算不同应力背景下汇水区的沉积速率,并反推沟谷中沉积物通量;综合构造演化与沟谷沉积特征,划分出不同应力背景下源-渠-汇的变迁模式。本次研究对不同应力区的渠—汇特征进行对比,认为中部走滑增压区,易产生对称的"V"和"W"型沟谷,沟谷中侵蚀不明显,以充填为主;沟谷横切面积较大,平面沟谷形态明显。汇水区沉积物多以异旋回和自旋回的混源沉积物为主,沉积较厚层的沉积物,可见快速堆积形成的浊积岩。端部走滑释压区,易产生不对称的"V"和"W"型沟谷,沟谷中侵蚀明显;沟谷横切面积较小,平面沟谷形态不明显。汇水区沉积物多以自旋回沉积物为主,前段沉积层较薄,地震上可见蠕虫反射,沉积大片薄层细粒沉积物。渠—汇演化样式方面,本次研究认为中部走滑增压区,盆内隆起斜坡倾角变缓,沟谷形态明显,进而造成沉积物通量增加。尤其是在始新世以来由于其走滑方向由NE向N变化,压应力不断汇聚,沟谷形态更加明显,表现为继承性沉积演化特征。端部走滑释压区,隆起区斜坡倾角平缓,沟谷受到侵蚀严重,对应的沉积通量较小,前段多为细粒泥质沉积。受走滑方向变化,应力释放为主,释压区沟谷定向迁移,表现为改造性沉积演化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走滑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早期研究认为碳酸盐岩油气受控于礁滩体与风化壳岩溶储层,油藏呈准层状大面积分布,但近期的评价和开发实践发现油气富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立足新采集的叁维地震等资料,阐明了台盆区的走滑断裂具有构造样式多样性、纵横结构分段性、形成演化多期性与继承性等特点,构建了走滑断裂带油气复式成藏地质模型。最新钻探发现,受走滑断裂控制,大型碳酸盐岩缝洞体呈线状、带状和羽状集中分布于走滑断层1.5km范围内的破碎带上,且走滑断裂规模越大,缝洞体越发育。生产动态数据剖析与成藏分析表明,走滑断裂带上分布着90%以上的高效井,在大型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顶端、走滑断裂张扭部位油气更为富集。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形成的"聚焦断裂带、突出富集段,横向扩边、纵向拓层"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是推动油气藏效益开发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走滑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牛成民,薛永安,黄江波,郭涛,王孝辕.渤海海域隐性走滑断层形成机理、识别方法与控藏作用[J].中国海上油气.2019
[2].韩剑发,苏洲,陈利新,郭东升,张银涛.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控储控藏作用及勘探潜力[J].石油学报.2019
[3].邵冬亮,孙永鑫,刘海涛,王龙,何春晖.走滑断层作用下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志伟.新北油田右旋走滑应力场内断层封堵性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
[5].张正涛,林畅松,李慧勇,黄志,张国坤.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地区新近纪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6].柳永军,赵弟江,李正宇,温宏雷,刘庆顺.走滑-伸展断裂迭合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特种油气藏.2019
[7].周心怀,张新涛,牛成民,刘豪,黄江波.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8].尹帅,李爱荣,陈梦娜,赵金利,丁文龙.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伸展—聚敛应力效应构造解析及控气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9].宋谢炎,邓宇峰,颉炜,陈列锰,于宋月.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岩浆作用与区域走滑构造的关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8
[10].付超,李胜利,李顺利.S型走滑断裂对辽东湾源汇的影响与其对沉积展布和沉积物通道的控制作用[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