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代谢论文_曹海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硫代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半胱氨酸,硫酸盐,硫化氢,球菌,生物,亚硫酸盐,氧化酶。

硫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曹海岩[1](2019)在《海洋细菌中参与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二甲基硫代谢关键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 niopropionate,DMSP)是海洋中一种重要的有机硫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有机硫存在形式之一。全球海洋每年可产生大约109吨的DMSP。DMSP可以被微生物胞内的DMSP裂解酶裂解,生成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和丙烯酸。DMS是一种挥发性的气态有机硫化合物,在全球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是硫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中的主要形式。此外,DMS还在云凝结核的形成中发挥着作用,能够影响云的形成。DMS在全球硫循环以及生态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合成以及代谢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DMSP在微生物体内被裂解时除了产生DMS,还会产生等摩尔量的丙烯酸。丙烯酸可以作为一种碳源被利用。丙烯酸的代谢产物为丙烯酰辅酶A,它对细胞是有毒性的,在胞内大量积累会对生物体生理生化状态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生化分析以及X射线晶体学等手段,将DMSP的下游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DMS这两种物质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酶的结构、功能与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为系统阐明海洋细菌代谢DMSP的过程与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1)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的结构与催化机制DMSP被海洋细菌转运进胞内后,在DMSP裂解酶作用下被裂解,生成DMS和丙烯酸,丙烯酸可作为碳源在胞内进一步被代谢。丙烯酸可以在丙酰辅酶A连接酶PrpE或者酰基辅酶A转移酶AcuN作用下,生成丙烯酰辅酶A。丙烯酰辅酶A对细菌细胞是有剧毒的,很低浓度的丙烯酰辅酶A就可以使细菌致死。因此,丙烯酰辅酶A不能在胞内积累,必须尽快被代谢掉。丙烯酰辅酶A可以被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代谢成丙酰辅酶A,或者被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AcuH代谢成3-羟基丙酰辅酶A,从而防止丙烯酰辅酶A的积累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状态。本实验室前期已经对参与丙烯酸代谢的关键酶PrpE以及AcuN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了阐明海洋细菌代谢丙烯酰辅酶A的分子机制,本文对参与丙烯酰辅酶A代谢的两个关键酶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和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AcuI蛋白能将丙烯酰辅酶A还原成丙酰辅酶A,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以来自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的模式菌株Ruegeria pomeroyi DSS-3的AcuI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AcuI的晶体结构以及AcuI催化丙烯酰辅酶A生成丙酰辅酶A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对AcuI进行了异源表达与纯化,并对该蛋白进行了结晶与结构解析。我们分别解析了 AcuI[没有结合任何配体的结构(apo-AcuI)以及结合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的结构(AcuI-NADPH)。每个AcuI的单体有两个结构域,一个是催化结构域,另一个是罗斯曼折迭结构域。突变体酶活检测结果表明,Arg323突变成丙氨酸之后,酶活力有明显的下降。将Arg323突变成大小类似并且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后,酶活力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突变成大小类似但不带电的异亮氨酸后,酶活力基本全部丧失。这些结果表明Arg323可能在催化过程中参与电子传递并且充当质子供体。基于结构分析以及突变验证,我们提出了 AcuI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在该反应中,NADPH烟酰胺C4上的氢攻击丙烯酰辅酶A的C3并转移电子,进而形成烯醇中间体。烯醇中间体将电子传递给Arg323,最终形成产物丙酰辅酶A。另外,我们对Acud在海洋细菌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含有PrpE蛋白的菌株大多数都含有AcuI,这暗示AcuI确实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章研究对更好地了解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机制有重要意义。(2)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RdAcuH的结构与催化机制AcuH是一个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能够催化丙烯酰辅酶A水合生成3-羟基丙酰辅酶A,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来自菌株R.nubinhibens ISM的AcuH(RdAcuH)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RdAcH的晶体结构以及其催化丙烯酰辅酶A水合反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对RdAcuH进行了异源表达与纯化,并对该蛋白进行了结晶与结构解析。RdAcuH在不对称单位中以同源六聚体的形式存在。每个RdAcuH单体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是氮端结构域与碳端结构域。RdAcuH的活性中心位于一个单体的氮端结构域和相邻单体的碳端结构域之间。我们对RdAcuH的结构与其同源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dAcuH的整体结构与来自Rattus norvegicus的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的结构十分类似。我们通过序列比对和结构迭加的方式,找到了RdAcuH中两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Glu112和Glu132,并分别构建了 E112A和E132A突变体并对它们的酶活力进行检测。生化检测实验显示这两个突变体均丧失了酶活,表明这两个氨基酸残基在RdAcuH的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RdAcuH结构及点突变实验的分析,我们提出了RdAcuH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RdAcuH的Glu132攻击一个催化相关的水分子,这个水分子被激活,进而攻击丙烯酰辅酶A,形成一种中间态。之后,冗余的电子传回Glu132,水分子加到烯酰辅酶A上,从而生成了 3-羟基丙酰辅酶A。本章研究对更好地了解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机制有重要意义。RdAcuH除了催化丙烯酰辅酶A的水合反应外,还能催化DMSP去甲基化途径的下游代谢产物3-甲硫基丙烯酰辅酶A的水合反应。RdAcuH的同源蛋白在很多不能代谢DMSP的菌株中也有分布,这表明RdAcuH的催化机制或许能推广到其他代谢过程中去,有更广泛的意义。(3)DMS单加氧酶DmoA的结晶与结构分析DMS是一种挥发性的有机硫化物,它在全球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MS从海面扩散进入空气是硫元素从海洋进入到大气最主要的形式。空气中的DMS经过一系列过程,参与形成凝结核,能够影响云的形成。目前对DMS代谢的研究表明,生物降解是DMS最主要的降解方式。DmoA是一个DMS单加氧酶,能催化DMS代谢为甲硫醇的过程。我们把来自菌株Hyphom icrobium sulfonivorans 的DMS单加氧酶Dmo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结晶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对DmoA进行异源表达与纯化,并进行了 DmoA的结晶。在我们解析出的结构中,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含有两个DmoA单体。DmoA结构由TIM桶(TIM-barrel)结构以及额外插入区域(additio nal ins ertion,AI)构成。DmoA的结构中有5个额外插入区域,分别是AI1、AI2、AI3、AI4以及AI5,它们均位于外侧的a螺旋和内侧的β折叠之间。这种额外插入区域在DmoA的同源结构,如长链烷烃单加氧酶LadA以及二苯并噻吩砜单加氧酶BdsA中也有发现。我们对DmoA、LadA以及BdsA叁者的结构进行了迭加比较,发现它们的单体结构很相似。我们对这叁个结构的底物结合口袋进行分析后发现,DmoA的底物结合口袋与LadA及BdsA的相比要更小。DmoA结构中较小的底物结合口袋与它较小的底物(DMS)是相一致的。底物结合口袋大小的变化主要是由这叁个结构中AI5cα3以及AI3的不同所导致的。本章研究对DmoA晶体结构以及底物结合口袋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了解DMS的微生物降解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4)甲硫醇甲基转移酶MddA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DMS是一种重要的气态有机硫,目前主流观点都认为DMS主要是通过海洋中DMSP的裂解产生的。然而有研究表明,在海洋、淡水以及陆地环境中,还存在着不依靠DMSP生成DMS的方式。在分离自南极海底沉积物的菌株Pseudomonas deceptionensis M1T中发现了利用甲硫醇生成DMS的途径,被称为甲硫醇依赖的DMS生成途径。MddA是该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能以甲硫醇为底物生成DMS。MddA是一个膜蛋白,其表达纯化以及生化性质还没有相关报道。我们对来自 P.deceptionensis M1T的甲基转移酶MddA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和基本酶学性质分析。我们通过对表达载体以及表达菌株的筛选,确定了最优的MddA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即采用pET-15b为表达载体以及Escherichia coli C43(DE3)为表达菌株。我们对去污剂进行了筛选,确定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n-Dodecyl-β-D-maltopyrano side,DDM)为最合适的去污剂。经过条件优化之后,最终纯化出纯度较高、性质稳定的MddA蛋白,从而建立了MddA 的表达纯化体系。随后我们分析了MddA 的酶学性质。在DDM作去污剂的条件下,ddA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0℃。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ddA晶体结构及其催化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前期基础。论文从DMSP下游代谢产物的代谢过程出发,对在丙烯酰辅酶A代谢过程中关键酶AcuI和和d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DMS代谢过程中关键酶DmoA的结构以及DMS合成过程中关键酶MddA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DMSP的下游代谢过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更好地了解DMSP的代谢过程提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2)

付洋[2](2019)在《番茄APR基因在硫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量营养素之一,是植物体内半胱氨酸(Cysteine,Cys)、H_2S、辅酶因子等重要含硫物质的组成部分。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SO_4~(2-)被硫酸盐转运蛋白介导的质子/硫酸盐共转运,随后被运输到植物质体及叶绿体中,进行SO_4~(2-)的活化及同化途径。在硫酸盐同化途径中,腺苷5'-磷酰硫酸还原酶(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 reductase,APR)将活化后的APS还原为SO_3~(2-),SO_3~(2-)再被一系列的酶还原为Cys。目前研究表明APR为硫同化通路中的关键限速酶,高度控制着硫通量,但其在植物硫代谢中的具体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植物物种中APR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番茄为试验材料,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表达系统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同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R超表达转基因番茄植株,研究APR基因在番茄硫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包含番茄在内的50个已测序植物物种,共122个APR基因,其中番茄APR基因家族共3个成员(APR1、APR2、APR3),通过系统发育树、motif及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分析发现,番茄APR与马铃薯、甘薯、胡萝卜、多角螺旋藻、大叶藻这5种植物同源性较高;通过分析番茄与这5种植物的启动子作用元件,发现启动子序列均含有SURECOREATSULTR11,这是一个重要的调控硫转运的顺式作用元件;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表明,硫转运蛋白Sultr2可以结合在APR上游SURECOREATSULTR11启动子元件上来激活APR的表达。以Micro-tom番茄为材料,在缺硫胁迫处理下,发现APR1和APR3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进一步对APR1和APR3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APR1和APR3在根、茎、叶、花、果实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花和果中的表达量最低且相差不大,根中APR1、APR3表达量分别是花(果)的11倍、10倍,叶中APR1、APR3基因表达量分别是花(果)的7倍、6倍;对APR1和APR3进行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RT-qPCR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破色期APR1、APR3表达量最高,绿熟期表达量最低,破色期APR1、APR3基因表达量分别为绿熟期的8.5倍和10倍;为了研究APR1和APR3的亚细胞定位,本实验构建了APR1-GFP和APR3-GFP载体,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本氏烟草,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APR1和APR3蛋白均定位在叶绿体中,结果表明硫同化途径主要在叶绿体中发生;为了初探APR1和APR3基因在硫代谢中的功能,本实验以Micro-tom番茄为材料,利用基因病毒沉默技术(VIGS),构建了APR1和APR3的病毒沉默载体,通过筛选鉴定得到APR1和APR3沉默植株,并分析Cysteine(Cys)在沉默植株与对照植株(TRV)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PR1和APR3基因的沉默会导致植物体内Cys含量的下降,说明番茄APR1、APR3基因在硫代谢通路中控制着无机硫流向Cys的硫通量。为进一步鉴定APR在硫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以Ailsa Craig番茄作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APR1和APR3的Cas9载体,同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番茄APR1和APR3的pBI221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侵染番茄叶片,通过筛选鉴定得到T1代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对基因编辑植株中的APR上游基因ATPS、下游基因SiR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APR1基因编辑植株中,APR上游ATPS基因表达显着上调,且表达量至少是WT的1.5倍,最高的是WT的4倍,而下游SiR基因表达量均下调,相较于WT至少下调了40%,最多的下调了近80%,结果表明,硫同化通路中ATPS、SiR基因的表达受到了APR的调控;采用吸收阱的方法测定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中内源H_2S含量,结果表明,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中的H_2S含量比WT植株低了近一半,进一步说明了番茄APR控制着硫同化通路中的硫通量。同时为研究APR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本实验以T1代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硒酸盐胁迫处理发现,相比于WT植株,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愈伤组织褐化更明显,表明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对硒酸盐更敏感。综上所述,番茄APR1-GFP和APR3-GFP定位在叶绿体中,表明番茄硫同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APR基因编辑导致下游基因SiR的下调,进一步导致硫代谢通路中H_2S、Cys含量的下降,说明APR基因在控制硫通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张怀丹,夏金兰,聂珍媛,杨云[3](2019)在《万座嗜酸两面菌硫代谢相关膜蛋白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巯基在浸矿微生物硫代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半胱氨酸残基作为蛋白质中活性巯基的提供者,为筛选硫代谢相关蛋白质基因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以极端嗜酸热古菌万座嗜酸两面菌Acidianus manza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全基因组注释信息,筛选出编码富半胱氨酸残基的潜在硫代谢相关膜蛋白基因,并通过RT-qPCR实验对筛选出来的基因进行表达水平验证,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与在亚铁中生长的细胞相比,单质硫培养下的细菌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β-葡糖苷酶,与电子传递相关的ATP合成酶、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基因均表达上调,说明硫代谢途径可能与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有着重要的联系。此外,还有叁个假定蛋白基因表达上调,这叁个假定膜蛋白中,ARM75161.1、ARM75436.1中的半胱氨酸都位于保守区域,且均有一个半胱氨酸残基暴露于膜外,而ARM75580.1中的半光氨酸不位于保守区域。其中ARM75436.1具有CXXXC结构域,且该结构域中半胱氨酸残基处于同一个β-折迭中。这些假定蛋白可能参与A. manzaensis中硫代谢途径。(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1期)

胡欣,刘纪化,刘怀伟,庄光超,荀鲁盈[4](2018)在《异养细菌硫代谢及其在海洋硫循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硫循环与碳循环、氮循环紧密相关,它们通过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链接.海洋微生物由于其丰度高分布广、代谢途径多样、适应性强,因此在硫循环和碳、氮循环的耦合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沿海地区饱受低氧/缺氧等生态灾害的困扰,其特征之一是有毒硫化氢的产生和积累.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异养细菌的异化型硫氧化作用,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免受硫化氢的毒害具有积极作用.硫氧化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多样的系统发育和代谢特征,在不同海洋生境中承担了重要的生态功能.文章在总结硫氧化微生物类群和代谢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硫元素和碳元素通过微生物代谢相互关联,并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机制.硫氧化细菌代谢途径的研究,可洞悉微生物的硫代谢过程,亦有助于解析环境条件变化对海洋硫循环的影响,为研究海洋硫循环和碳循环的耦合关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陈志刚[5](2018)在《酿酒酵母中硫代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元素。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是酵母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在哺乳动物中,H2S抑制呼吸链的功能从而影响动物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在微生物中硫化氢可以抑制细胞色素c的功能,影响生物正常代谢。近年来,发现很多生物体可以内源性产生H2S,暗示H2S在体内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H2S是继CO和NO之后的第叁类气体信号分子,在体内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H2S参与调控血管舒张,抗血压,抗炎症和氧化,抵抗凋亡保护细胞,抑制机体代谢;机体硫化氢代谢异常还会引起胚胎转运异常(俗称宫外孕)。硫化氢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可以抵抗外界的氧化压力,维持胞内正常的氧化还原环境。在酿酒酵母中,硫化氢作为菌间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次昼夜代谢震荡。硫化氢可能是通过将蛋白的巯基过硫化修饰,影响蛋白的功能,进而调控相关代谢。目前普遍认为,在体内起调控作用的是活性硫基团(reactive sulfur species,RSS),而不是硫化氢,RSS中的硫原子是硫烷硫(sulfane sulfur),更活泼,更易于和靶位点结合。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胱硫醚β合成酶(CBS),胱硫醚γ裂解酶(CSE)和3-巯基丙酮酸转移酶(3-MST)催化途径可以生成硫化氢。在微生物体内,除CBS,CSE和3-MST外,亚硫酸盐还原酶也是产生硫化氢的重要途径。目前发现最普遍的硫氧化系统是硫醌氧化还原酶(SQR),过硫化物双加氧酶(PDO)和硫转移酶(ST)系统。SQR将硫化氢氧化成多硫化物,多硫化物与谷胱甘肽(GSH)反应,生成谷胱甘肽过硫化物(GSSH),然后被PDO氧化成亚硫酸盐。GSSH和多硫化物可以与亚硫酸反应生成硫代硫酸盐。ST可以加速GSSH与亚硫酸盐反应生成硫代硫酸盐,亦可以催化多硫化物与GSH反应生成GSSH。人体的Tstd1和酵母的Rdl1还可以催化硫代硫酸盐的降解。人体红细胞可以通过铁离子氧化硫化氢,保证血液中硫化氢浓度维持在合适的浓度。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肌红蛋白也可以氧化硫化氢,降低机体内硫化氢的浓度。在微生物中,主要是通过SQR/PDO/ST系统氧化硫化氢。最新研究发现黄色素c硫化物脱氢酶(FCSD)系统也可以氧化硫化氢。硫化氢氧化的过程中,SQR可以产生大量硫烷。SOD,CAT和肌红蛋白在氧化硫化氢的过程也产生硫烷。CBS,CSE和3-MST可以催化半胱氨酸产生半胱氨酸过硫化物,也是产生硫烷的重要途径。最近发现,半胱氨酰-tRNA合成酶可以催化半胱氨酸产生半胱氨酸过硫化物,在体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酿酒酵母菌株硫化氢的产量差异很大,范围在0~290 μg/L,远远高于人体。硫元素在酵母胞内的主要形式是半胱氨酸和GSH,GSH在酵母胞内浓度最高可达10 mM。酵母可以直接吸收半胱氨酸也可以同化硫酸盐合成半胱氨酸用于正常的细胞代谢。酵母通过Yct1吸收半胱氨酸,当胞外硫源不足时,YCT1的表达量会显着上调。硫酸盐通过Sul1和Sul2进入酵母细胞,被同化成硫化氢,然后用于合成半胱氨酸。Sul1和Sul2功能冗余,缺失任意一个都不影响硫酸盐的同化。当胞外硫源不足时,二者的mRNA水平急剧增加。Sul1和Sul2还可以感知胞外硫酸盐的浓度,是首次被发现的转运感知蛋白(transceptor),可以激活胞内的PKA途径。硫酸盐进入到胞内后,经过ATP硫酸化酶(Met3)活化成5-磷酸硫酸腺苷(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APS),再经过 APS 激酶(Met14)磷酸化,转变成3-磷酸腺苷硫酸盐(3'-phosphoadenylsulfate,PAPS),上述两步各需要消耗1分子ATP。PAPS还原酶(Met16)消耗1分子NADPH,将PAPS还原成亚硫酸盐,再经过亚硫酸盐还原酶(Met5、Met10)还原成硫化氢。酿酒酵母中不存在丝氨酸乙酰转移酶活性,所以不存在乙酰丝氨酸,是由半胱氨酸合成酶(Met15)催化硫化氢和乙酰高丝氨酸,生成同型高半胱氨酸。然后经过胱硫醚β合成酶(Cys4)转换成胱硫醚,再经过胱硫醚γ裂解酶(Cys3)催化,生成半胱氨酸。硫代硫酸盐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是多种硫氧化细菌的硫氧化产物,种过植被的土壤上层浓度可以达到150 μM。酿酒酵母也可以同化硫代硫酸盐,用来合成半胱氨酸。酿酒酵母以硫代硫酸盐作为硫源进行发酵时,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材料,是一种很好的硫源。目前酵母中硫化氢和硫烷研究甚少,且酵母如何同化硫代硫酸盐也有待研究。本文主要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酵母中硫化氢的代谢和硫化氢的功能,同化硫代硫酸盐合成半胱氨酸以及酵母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1)酵母中硫化氢的代谢及功能通过醋酸铅试纸条和SSP4检测酿酒酵母中硫化氢和硫烷的浓度变化,研究硫化氢和硫烷在酿酒酵母的功能。酿酒酵母两个菌株BY4741和BY4742硫化氢的累积量不同,可能是因为BY4741的半胱氨酸合成酶(Met15)缺失,不能消耗硫化氢,导致更多的硫化氢累积。BY4741菌株在富含硫酸盐的SD培养基中硫化氢的产量远高于在YPD丰富培养基中,而且敲除亚硫酸盐还原酶后,酵母的硫化氢产量显着下降,说明在酿酒酵母中硫酸盐同化途径是合成硫化氢的主要途径。在BY4741菌株中外源表达来自粟酒酵母的SQR和人体的PDO,酵母不再累积硫化氢,说明不同硫氧化系统可以组合到一起在酵母中发挥作用。硫化氢主要在酵母即将进入稳定期时产生,在生长前期基本没有硫化氢累积。用SSP4探针检测发现酵母胞内存在丰富的硫烷硫,在胞内均匀分布,不存在明显的亚细胞器定位;并且胞内的硫烷浓度在生长前期很高,随着生长逐渐降低。硫化氢的累积与胞内硫烷的浓度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可能是由于酵母后期胞内还原力冗余,将硫烷还原成硫化氢,然后释放到胞外。敲除亚硫酸盐还原酶(Met5)后,酵母对铜离子和锌离子的耐受性显着提高,而且Met5缺失株胞内累积更少的铜离子。外源表达SQR和PDO后,酵母对重金属的耐受性也显着改变。由此可知,硫化氢和硫烷与酵母对重金属的耐受性息息相关,具体机制仍需要继续研究。(2)硫转移酶参与酵母同化硫代硫酸盐由于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具有类似的结构,本研究参照硫酸盐的代谢,对酵母进行一系列的基因操作,发现了酵母同化硫代硫酸盐的路径。较之硫酸盐,酵母BY4742以硫代硫酸盐为硫源时,生长速率更快,乙醇产量更高,说明硫代硫酸盐是一个很好的硫源。酵母通过Sul1,Sul2和Soal吸收硫代硫酸盐,然后经过胞内的硫转移酶(Rhodanese,Rhod):Rdl1,Rdl2,Tum1和Ychl催化,以GSH作为辅酶,生成亚硫酸盐和硫化氢。亚硫酸盐通过亚硫酸盐还原酶转变成硫化氢。半胱氨酸合成酶(Met1 5)催化硫化氢与乙酰高丝氨酸反应,生成高半胱氨酸,然后经过胱硫醚β合成酶(Cys4),胱硫醚Y裂解酶(Cys3)催化,生成半胱氨酸。不同于大肠杆菌的CysM,Met15不能直接催化硫代硫酸盐与乙酰高丝氨酸反应,只能以硫代硫酸盐代谢的产物硫化氢为底物。通过序列分析发现,CysM的同源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菌,不存在于真菌中。Met15的同源蛋白主要在真菌中分布,且与大肠杆菌CysK的进化关系更近。该结果暗示真菌可能通过与酵母类似的代谢路径利用硫代硫酸盐。对于不含有CysM类型的半胱氨酸合成酶的微生物,可以用类似于酵母的半胱氨酸合成酶合成系统利用硫代硫酸盐当酵母胞外硫源不足时,SUL和SUL2的表达量会显着上调;加入硫代硫酸盐后,mRNA水平急剧降低,转运能力也会迅速下降。敲除5UL1和SUL2后,加入硫代硫酸盐仍然能激活酵母的PKA途径,说明酵母存在其他感应胞外硫代硫酸盐的感知蛋白。Rhod可以催化硫代硫酸盐和GSH反应,推测是通过乒乓机制,中间伴随着过硫化物的生成。除GSH外,Rdl2可以选择半胱氨酸,DTT和辅酶A作为硫受体,最终生成硫化氢。Rdl1对酵母同化硫代硫酸盐起主要作用,敲除后利用硫代硫酸盐的能力下降,再敲除其他Rhod后,表型更明显。通过实验发现,利用硫代硫酸盐的能力:Wt>Δrdl1>Δrdl1Δrdl2>Δrdl1Δrdl2Δtum1Δych1。在敲除4个Rhod的菌株中表达来自其他菌株的Rhod时,皆可恢复酵母利用硫代硫酸盐的能力。硫代硫酸盐的同化路径与硫酸盐的同化路径高度重合,只是需要额外的Rhod参与。由于Rhod分布广泛,只要可以同化硫酸盐的生物都可以同化硫代硫酸盐,额外需要的仅是一个Rhod。硫代硫酸盐含有一个硫烷硫原子,产生硫化氢仅需要一个NADPH,而硫酸盐生成硫化氢需要2个ATP和4个NADPH。因此微生物在环境中可能更倾向于利用硫代硫酸盐作为硫源。硫代硫酸盐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因为异养细菌可以将硫化氢氧化成硫代硫酸盐,也可以将硫代硫酸盐氧化成硫酸盐。由于硫代硫酸盐比硫酸盐消耗更少的能量,在工业发酵中,硫代硫酸盐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3)酵母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与亚硫酸盐相比,硫代硫酸盐多含有一个硫烷硫原子,寻找硫代硫酸盐作用靶位点时可以参照亚硫酸盐。而且Rhod可以降解硫代硫酸盐,因此推测酵母中的Rhod与酵母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有关,后续的研究都是基于Rhod突变株。酿酒酵母BY4742可以有效地利用硫代硫酸盐,但是过量的硫代硫酸盐会对酵母产生毒性,且毒性要明显高于亚硫酸盐。培养基pH越低,酵母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越低。硫代硫酸盐在低pH条件下会引起酵母细胞裂解,杀死酵母细胞,而在高pH条件下仅抑制酵母细胞生长。在SD培养基中,酵母培养液最终pH可以达到2.1,仍然存在大量的硫代硫酸盐,且在pH3.4的缓冲液中硫代硫酸盐基本不降解,说明在低pH条件下,硫代硫酸盐直接作用于酵母细胞。Rdl1体外可以降解硫代硫酸盐,敲除RDL1后,酵母对硫代硫酸盐十分敏感,再敲除RDL2后,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会更低。但是敲除RDL2基本不影响酵母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说明硫代硫酸盐对酵母的毒性主要由Rdl1解除。Rdl1和Rdl2贡献了酵母主要的硫转移酶活性。由此可知,酵母通过Rhod降解硫代硫酸盐获得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在Δrdl1菌株中外源表达其他物种的Rhod并不能恢复酵母对硫代硫酸盐的耐受性。Rdl1定位于线粒体,而且添加硫代硫酸盐会抑制酵母的氧气消耗,因此推测硫代硫酸盐的靶位点是线粒体。Rdl1和Rdl2既可以催化硫代硫酸盐与GSH反应,生成GSSH和亚硫酸盐,又可以加速GSSH和亚硫酸盐反应生成硫代硫酸盐。而且大肠杆菌的PspE和GlpE也可以催化该双向反应,说明Rhod可以影响硫代硫酸盐的降解与合成。硫代硫酸盐在环境中广泛分布,是重要的硫代谢产物,因此Rhod在自然环境的硫循环中可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10-02)

胡婷婷,张梦君,朱振宇,高宇,华垚堃[6](2018)在《不同有机硫代谢途径菌株的煤炭脱硫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在其燃烧过程中会释放SO_2等有害气体,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首先以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有机硫模型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SX-12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LH-42 2株有机硫脱除菌的脱硫能力进行了鉴定;随后开展高硫煤柱浸实验,先利用上述两株菌开展为期15d的煤炭淋滤脱有机硫对比研究,再利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GF进行了为期15d后续无机硫脱除试验。"两步法"生物脱硫后,全硫含量4.973%的原煤分别被降低至1.729%和2.498%,全硫脱除率分别达到了65.23%和49.76%。综合脱硫率与后期煤质检测结果分析,SX-12是更为理想的煤炭有机硫脱除菌株。(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2期)

王璐怡[7](2018)在《普瑞杨抗硫代谢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硫是最常见的污染气体之一,利用植物可以吸收和转化大气污染物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也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治理研究热点之一。杨树抗硫品种普瑞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Purui’)是在二氧化硫污染环境中自然选择获得的,具有抗二氧化硫特性的杨树新品种,在治理二氧化硫污染中将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运用自制动态熏气系统来模拟大气二氧化硫污染试验,共设置了3个梯度二氧化硫熏蒸浓度:(1)二氧化硫熏蒸浓度为0.7ppm(以下表示为0.7ppm,轻度胁迫);(2)二氧化硫熏蒸浓度为1.4ppm(以下表示为1.4ppm,中度胁迫);(3)二氧化硫熏蒸浓度为2.6ppm(以下表示为2.6ppm,重度胁迫),以空气为对照(CK)。对一年生普瑞杨和107杨进行二氧化硫熏蒸胁迫,熏蒸结束后测定两树种叶片中硫酸根离子、半胱氨酸(Cy S)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亚硫酸盐氧化酶(SO)、5′-腺苷酰硫酸还原酶(APR)、亚硫酸盐还原酶(Si R)、丝氨酸乙酰转移酶(SAT)和乙酰丝氨酸硫裂解酶(OAS-TL)的活性。探究普瑞杨的抗硫策略以及对二氧化硫转化利用的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在本试验中,通过比较在同一二氧化硫熏蒸浓度下,普瑞杨和107杨不同叶龄叶片中硫酸根离子含量、SO活性、APR活性、Si R活性、OAS-TL活性、SAT活性、GSH含量和Cys含量,来深入的研究普瑞杨吸收、同化和转化二氧化硫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植株的新叶,普瑞杨叶片中硫酸根离子含量、GSH含量、SO活性、APR活性、Si R活性和OAS-TL活性都显着高于107杨,Cys含量和SAT活性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对于植株的成熟叶来说,只有SO活性与新叶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普瑞杨叶片中SO活性与107杨叶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当植株暴露在二氧化硫胁迫环境下,植株可以启动氧化解毒途径,即提高体内SO活性,将多余的有毒亚硫酸盐氧化为无毒的硫酸盐储存。普瑞杨和107杨都可以通过氧化途径来缓解二氧化硫的毒害作用,但普瑞杨的能力要远高于107杨。植株还可以通过同化途径来缓解二氧化硫的毒害作用,即提高APR活性,活化体内处于稳定态的硫酸盐转变为可供植物合成化合物的亚硫酸盐;促进Cys的合成,并进一步转化为GSH和其它含硫化合物。普瑞杨较107杨更耐二氧化硫胁迫,其主要依靠SO和APR的协同作用,SO将有毒的亚硫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硫酸盐,APR激活稳定态的硫转变为可供植物利用的硫元素,合成GSH等含硫化合物。2.通过比较在同一二氧化硫熏蒸胁迫环境下,同一植株不同叶龄叶片中硫酸根离子含量、SO活性、APR活性、Si R活性、OAS-TL活性、SAT活性、GSH含量和Cy S含量,来分析植株的新叶较成熟叶具有更强抗二氧化硫能力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普瑞杨来说,新叶叶片中硫酸根离子含量、GSH含量、SO活性、APR活性都显着高于成熟叶,Si R在2.6 ppm时达到显着水平,而SAT反而是成熟叶大于新叶,OAS-TL没有显着的差异。对于107杨来说新叶叶片中硫酸根离子含量、GSH含量、SO活性、APR活性、OAS-TL活性都显着高于成熟叶,Si R在1.4 ppm和2.6 ppm时达到显着水平,SAT活性是成熟叶大于新叶。对于植株的新叶来说,SO和APR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两个酶,将有毒的亚硫酸盐合成GSH来抵抗胁迫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尹华群,刘征华,刘学端[8](2018)在《冶金微生物的铁硫代谢多样性及其与矿物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冶金是利用微生物铁硫元素代谢活性加速硫化矿物氧化溶解,并对其中有价金属加以提取回收的技术。冶金系统中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及其耦合功能网络,尤其是以铁硫代谢途径为主的功能网络,在硫化矿物加速氧化溶解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是生物冶金技术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本文归纳了冶金系统中多样化的微生物物种及其铁硫代谢途径,并从微生物代谢耦合角度探讨了微生物代谢多样性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魏超[9](2017)在《基于硫代谢的含硫石化废水处理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化废水来源于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石油产品加工领域,石化行业因其丰富的产品门类和自身特点,使石化废水具有种类多样,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石化行业对水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程度,加之我国的石化工业规模较大,因此,石化废水的妥善处理成为制约我国石化行业能否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石化废水属于含盐、含硫酸根废水,会抑制生物相中微生物的活性,这就为该种石化废水的生物降解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可以为含硫酸根石化废水的处理提供新的工艺形式和理论基础,从本研究中取得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可以为实际的工艺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针对高盐高硫酸根石化废水的水质特点,本研究将硫代谢组合工艺应用于石化废水处理。该组合工艺利用了硫的不同价态的转化,在厌氧反应器中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还原硫酸根的同时降解有机物,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可以为自养反硝化过程提供电子供体。在序批实验中设置叁组实验来分析组合工艺中污染物的降解规律,包括不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硫酸根浓度以及不同盐度对硫酸根还原和COD降解的影响,不同硫化物和硝酸根浓度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在该组合工艺的厌氧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过程受硫酸根和有机物底物浓度的调控。在缺少有机物底物的情况下,提高硫酸根浓度对COD的比例不影响硫酸根还原和COD的降解过程。在该组合工艺的兼性反应器中,需要控制硫化物和硝酸根浓度比在合理范围之内,以此来保证能够取得最大的脱氮效率。在设置的叁个不同的盐度条件中,工艺中的厌氧反应器仅在6g/L的盐度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COD降解效率和硫酸根还原效率。在本研究中,将硫代谢组合工艺用于中和池废水、反渗透浓缩液、纳滤浓缩液、脱硫废水的处理。在稳定运行阶段,该组合工艺对中和池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83.60%,最终出水中COD、氨氮和总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7.64mg/L、1.65mg/L和8.72mg/L。在稳定运行阶段,该组合工艺对反渗透浓缩液中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0.79%、79.84%和84.57%,其在最终出水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7.41mg/L、2.45mg/L和14.07mg/L。该组合工艺对纳滤浓缩液中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76.16%、83.83%和73.06%,其在最终出水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6.29mg/L、5.39mg/L和19.09mg/L。该组合工艺在稳定运行阶段对脱硫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89.05%,最终出水中COD的平均浓度为28.88mg/L。该工艺对脱硫废水中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0.77%和45.17%,在最终出水中氨氮和总氮浓度分别为1.98mg/L和13.91mg/L。本研究选取的四种石化废水中含有较多的长链烷烃、卤代烃、芳香族化合物类有机污染物,经过该工艺处理后,最终出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更小,结构趋于简单。在处理反渗透浓缩液、纳滤浓缩液、脱硫废水的厌氧反应器中,SRB在去除有机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中和池废水、反渗透浓缩液、纳滤浓缩液、脱硫废水的处理组合工艺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了典型功能微生物在不同工艺中的分布差异。在处理中和池废水的组合工艺中,厌氧反应器、兼性反应器、好氧反应器中丰度最高的微生物在属水平上分别为Pirellula,Chlorobium,Hyphomicrobium。Clostridium属在分类上属于Clostridia纲,该纲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Hyphomicrobium与含氮有机物的代谢存在联系。在处理反渗透浓缩液和纳滤浓缩液的工艺中,检测到与反硝化存在联系的微生物包括Azoarcus、Paracoccus、Thauera。在处理反渗透浓缩液的兼性反应器中,Azoarcus的丰度可达19.03%。在处理脱硫废水的组合工艺中,Clostridium是厌氧反应器中丰度最高的属。Blastocatella是好氧反应器中丰度最高的属,它是一种好氧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在该工艺中检测到可降解含氮有机物的Hyphomicrobium属。兼性反应器中与脱氮相关的微生物为Azoarcus,Paracoccus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胡婷婷,张梦君,朱振宇,高宇,华垚堃[10](2017)在《不同有机硫代谢途径菌株的煤炭脱硫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作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在其燃烧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本文首先以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有机硫模型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SX-1 2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LH-42两株有机硫脱除菌的脱硫能力进行了鉴定;随后开展高硫煤柱浸实验,先利用上述两株菌开展为期15天的煤炭淋滤脱有机硫对比研究,再利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GF进行了为期15天后续无机硫脱除试验。"两步法"生物脱硫后,全硫含量4.973%的原煤分别被降低至1.729%和2.498%,全硫脱除率分别达到了65.23%和49.76%。综合脱硫率与后期煤质检测结果分析,SX-12是更为理想的煤炭有机硫脱除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学会2017年华东片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10-18)

硫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硫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量营养素之一,是植物体内半胱氨酸(Cysteine,Cys)、H_2S、辅酶因子等重要含硫物质的组成部分。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SO_4~(2-)被硫酸盐转运蛋白介导的质子/硫酸盐共转运,随后被运输到植物质体及叶绿体中,进行SO_4~(2-)的活化及同化途径。在硫酸盐同化途径中,腺苷5'-磷酰硫酸还原酶(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 reductase,APR)将活化后的APS还原为SO_3~(2-),SO_3~(2-)再被一系列的酶还原为Cys。目前研究表明APR为硫同化通路中的关键限速酶,高度控制着硫通量,但其在植物硫代谢中的具体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植物物种中APR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番茄为试验材料,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表达系统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同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R超表达转基因番茄植株,研究APR基因在番茄硫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包含番茄在内的50个已测序植物物种,共122个APR基因,其中番茄APR基因家族共3个成员(APR1、APR2、APR3),通过系统发育树、motif及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分析发现,番茄APR与马铃薯、甘薯、胡萝卜、多角螺旋藻、大叶藻这5种植物同源性较高;通过分析番茄与这5种植物的启动子作用元件,发现启动子序列均含有SURECOREATSULTR11,这是一个重要的调控硫转运的顺式作用元件;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表明,硫转运蛋白Sultr2可以结合在APR上游SURECOREATSULTR11启动子元件上来激活APR的表达。以Micro-tom番茄为材料,在缺硫胁迫处理下,发现APR1和APR3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进一步对APR1和APR3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APR1和APR3在根、茎、叶、花、果实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花和果中的表达量最低且相差不大,根中APR1、APR3表达量分别是花(果)的11倍、10倍,叶中APR1、APR3基因表达量分别是花(果)的7倍、6倍;对APR1和APR3进行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RT-qPCR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破色期APR1、APR3表达量最高,绿熟期表达量最低,破色期APR1、APR3基因表达量分别为绿熟期的8.5倍和10倍;为了研究APR1和APR3的亚细胞定位,本实验构建了APR1-GFP和APR3-GFP载体,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本氏烟草,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APR1和APR3蛋白均定位在叶绿体中,结果表明硫同化途径主要在叶绿体中发生;为了初探APR1和APR3基因在硫代谢中的功能,本实验以Micro-tom番茄为材料,利用基因病毒沉默技术(VIGS),构建了APR1和APR3的病毒沉默载体,通过筛选鉴定得到APR1和APR3沉默植株,并分析Cysteine(Cys)在沉默植株与对照植株(TRV)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PR1和APR3基因的沉默会导致植物体内Cys含量的下降,说明番茄APR1、APR3基因在硫代谢通路中控制着无机硫流向Cys的硫通量。为进一步鉴定APR在硫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以Ailsa Craig番茄作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APR1和APR3的Cas9载体,同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番茄APR1和APR3的pBI221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侵染番茄叶片,通过筛选鉴定得到T1代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对基因编辑植株中的APR上游基因ATPS、下游基因SiR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APR1基因编辑植株中,APR上游ATPS基因表达显着上调,且表达量至少是WT的1.5倍,最高的是WT的4倍,而下游SiR基因表达量均下调,相较于WT至少下调了40%,最多的下调了近80%,结果表明,硫同化通路中ATPS、SiR基因的表达受到了APR的调控;采用吸收阱的方法测定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中内源H_2S含量,结果表明,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中的H_2S含量比WT植株低了近一半,进一步说明了番茄APR控制着硫同化通路中的硫通量。同时为研究APR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本实验以T1代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硒酸盐胁迫处理发现,相比于WT植株,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愈伤组织褐化更明显,表明番茄APR1基因编辑植株对硒酸盐更敏感。综上所述,番茄APR1-GFP和APR3-GFP定位在叶绿体中,表明番茄硫同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APR基因编辑导致下游基因SiR的下调,进一步导致硫代谢通路中H_2S、Cys含量的下降,说明APR基因在控制硫通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1].曹海岩.海洋细菌中参与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二甲基硫代谢关键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付洋.番茄APR基因在硫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3].张怀丹,夏金兰,聂珍媛,杨云.万座嗜酸两面菌硫代谢相关膜蛋白基因的筛选[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4].胡欣,刘纪化,刘怀伟,庄光超,荀鲁盈.异养细菌硫代谢及其在海洋硫循环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5].陈志刚.酿酒酵母中硫代谢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6].胡婷婷,张梦君,朱振宇,高宇,华垚堃.不同有机硫代谢途径菌株的煤炭脱硫对比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8

[7].王璐怡.普瑞杨抗硫代谢机制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8].尹华群,刘征华,刘学端.冶金微生物的铁硫代谢多样性及其与矿物的相互作用[J].微生物学报.2018

[9].魏超.基于硫代谢的含硫石化废水处理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胡婷婷,张梦君,朱振宇,高宇,华垚堃.不同有机硫代谢途径菌株的煤炭脱硫对比研究[C].中国煤炭学会2017年华东片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论文知识图

底泥生物淋滤处理前后铬形态的含量...代谢途径编码基因shal:S一腺普同型...从单个分子到生态系统的系统生物学[2...紫色硫细菌和绿色硫细菌中硫的转换总...技术具体操作流程无肠蚌(Solemyareidi)中的线粒体硫...

标签:;  ;  ;  ;  ;  ;  ;  

硫代谢论文_曹海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