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一体化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研究

货币一体化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研究

黄文青[1]2003年在《货币一体化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百年历史也是人类对以货币表示的信用秩序选择的历史。经过了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后,国际货币制度发展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又出现了区域汇率协调安排和货币区域化趋势。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本文通过对亚洲经济、金融、政治的分析,认为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已渐近趋同,但总体而言,货币合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还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亚洲区域货币未来整合的趋势是单一货币亚元,但这一演进的过程是逐步、渐进的。其演进可分叁个层次:一是建立区域内的金融合作组织;二是建立亚洲汇率机制;叁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全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关于货币一体化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介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的角度阐述货币一体化的制度渊源和发展背景,从而阐明货币一体化的特征及其路径选择。 第叁章主要介绍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与欧元的诞生。本章首先回顾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再从欧元的目前运行状况分析其内在运行机制与现实困境。 第四章主要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亚洲区域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亚洲区域的货币合作仍只能在较浅的层次上进行,要进行较为深入的货币合作还须克服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诸多障碍。 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已渐近趋同,但总体而言,货币合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还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亚洲货币联盟和亚元的建立虽困难重重,但仍值得期待。

谢洪燕[2]2008年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地位研究》文中提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马尼拉框架的提出到亚洲债券市场的建立及亚洲货币单位提上议事日程,体现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在信息协调和资源协调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其在汇率协调以及共同货币区的建立等更深层次的合作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进展相当缓慢。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强有力的进出口及强大的外资吸引能力使得中国在东亚国家中的“市场提供者”角色日益显现。人民币币值长期持续稳定及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日益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和研究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的经济、非经济因素障碍及其在汇率合作方面进展缓慢的原因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随着人民币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通过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及其在东亚货币合作中作用的显现,进而推动整个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等问题成为了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注重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综合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同时,从文献研究入手,在充分借鉴国际经济理论、收集整理相关经济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强化了实证研究,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地位的理论研究密切围绕国际经济特别是东亚国家和我国的实际,注重理论的可解释性,思路对策的合理性。从内容安排上看,全文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安排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通过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相容性模型,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选择。在这样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以“美元霸权体制”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进而深入分析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性。第叁章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结合该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首先从传统静态指标方面比较和衡量了东亚地区与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差距;接着重点从贸易金融一体化与经济趋同性的动态作用方向与力度入手,利用计量分析工具,围绕对内生性假说的实证检验探索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能性。第四章首先从信息协调、资源协调、汇率协调等方面详细描述当前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取得的成绩,接着系统分析了影响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非经济因素障碍。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因素,探讨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以及导致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是汇率合作进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在综合给定一国货币成为东亚区域主导货币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依据详实的数据资料,运用相应的数理统计方法,结合直观的统计图表,系统地分析了人民币满足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及其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第六章在进一步分析中国和人民币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给中国经济、金融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探讨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分析指出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应特别关注和正确处理与美国、日本及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从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相容性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和阶段性选择应为通过区域货币合作最终向世界货币的统一。同时,在当前以“美元霸权体制”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持续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争取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合理地位,东亚各国应积极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第二,从经济层面而言,东亚各国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最优货币区的相关指标,同时在动态层面上也满足内生性假定,东亚地区已基本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必要条件。第叁,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制度、主权意识、“亚洲传统”以及区域内大国主导下的经济、政治纷争等非经济因素障碍。同时,导致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是汇率合作进展缓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东亚区域主导货币的缺失,区域内缺乏公认的领导者和强有力的推动者。第四,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市场提供者角色的显现、人民币货币价值的稳定以及人民币区域化的市场行为等充分体现了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有望成为东亚区域主导货币。第五,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进程给中国经济、金融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民币区域化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积极作用,同时人民币地位的提高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推动需要建立在正确处理与美国、日本及东盟各国关系的基础上。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比较和衡量东亚地区与最优货币区传统静态指标的差距的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工具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验证,重点对贸易金融一体化和经济趋同性的动态作用方向与力度进行科学的计量,从内生性假说入手探索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能性。(二)依据详实的数据资料,运用相应的数理统计方法,结合直观的统计图表,分析指出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有望成为东亚区域主导货币。(叁)系统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制度、主权意识、“亚洲传统”以及区域内大国主导下的经济、政治纷争等非经济因素障碍。强调指出,东亚汇率合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东亚区域内缺乏公认的“领导者”和相应的主导货币。(四)通过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相容性模型,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选择。并结合当前“美元霸权”体制不可持续的现实,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性。

张建政[3]2008年在《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文中指出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是2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现象。本文在制度分析的框架下,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对这一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解释了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属性、制度变迁和博弈过程,并以制度供求为框架深入分析了国际区域金融合作产生的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国际区域金融合作过程中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归纳出国际区域金融合作变迁的四种基本模式,即基于新现实主义的“霸权合作”模式、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合作”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文化合作”模式和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合作”模式。最后,论文通过国际区域金融合作实践的研究,对理论分析进行了检验,总结了拉美国家“美元化”的“新现实主义霸权合作”倾向、欧洲货币合作的“新自由主义制度合作”倾向,提出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未来选择——“建构主义的文化合作”模式以及我国参与和推动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对策措施。

祝小兵[4]2006年在《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经济体加入金融全球化进程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经济体带来了惨痛的教训。此后,东亚各经济体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之目的。2000年5月,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在泰国的清迈达成了“清迈倡议”,以及建立了各层次的政策对话机制,设立亚洲债券基金等等,这些构成了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发展的基础。本论文从国际金融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分析了东亚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可行性,东亚金融合作的道路以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如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样,中国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对其周边国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东亚金融合作对于推进中国自身的经济金融利益同样十分重要。随着中国经济与区域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该地区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健与否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金融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也有利于中国在地区经济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本论文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东亚金融合作这个核心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研究的意义,对参考文献进行综述,以及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及创新内容进行总括性概述。第二章国际金融合作的理论分析,对金融危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最新动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理论进行评述,寻求东亚金融合作的理论依据。第叁章国际金融合作的实践与政治经济分析,对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几个国际金融合作案例进行历史分析,从中汲取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论文以后各章节提供依据。第四章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对东亚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并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该章证明,由于存在东亚各国缺乏坚实的政治合作基础等制约因素,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目前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吴超[5]2007年在《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际货币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话题。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表明,要实现区域整体的均衡和稳定发展,不仅需要在商品和要素市场上加强一体化,也需要在区域范围内广泛协调货币与金融政策。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研究中最着名的研究成果,曾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新近对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大多沿用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方法,并用其来分析东亚是否具备组建货币联盟的条件。本文正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从中选取了美国学者巴尤米(Bayoumi)和艾臣格林(Eichengreen)的最优货币区(OCA)指数方法,构造了回归模型,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和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收集了东亚9个经济体的有关宏观经济数据,用Eviews软件计算出回归方程的系数估算值,然后选取一个样本区间的回归结果作为基准,把因变量的预测值带入回归方程,求出东亚各经济体间的OCA指数。根据此结果并结合东亚地区现实问题,分析目前整个东亚是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在对东亚金融合作现有合作框架、合作构想以及现实进展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和评价后,以东亚区域内FTA进展情况作为货币合作推动力,再一次采用OCA指数法,对东亚可能进行优先货币合作的次区域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路径的构想。

蒋序怀[6]2004年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货币合作》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立足东亚经济发展现实,探讨区域货币合作的论文。区域合作是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地区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 货币合作的基本动力来源于国际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经济角度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定基础。同时东亚货币合作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意愿,尤其是各国政治家的积极推动对合作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货币合作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当今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国际货币合作在国际经济新环境中将得到快速发展。尽管最优货币区的形成条件及其标准尚存在争论,但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将对东亚货币合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东亚货币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为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就目前东亚经济发展整体而言,距结成货币联盟还有很长的发展路程。但东亚区域存在叁个适于进行深度货币合作的“子区域”。在这种条件下,东亚货币合作分两阶段进行,当前主要是以初步汇率合作为中心进行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和一些低层次的双边合作,从今后一段时期来看,构建东亚汇率稳定机制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入推进的目标。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货币合作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同时在发展中也相互制约。东亚经济合作渠道广阔,各国合作意愿强烈,这将加快一体化的进程。东亚各国的基本国情各具特色,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不同的层次,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紧密的依存关系,区内贸易比例近年来显着增加,各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逐步增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密切了各国的经济关系,为推动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内在动力,也对货币合作提出了客观需要,同时也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区域货币合作进行了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对货币合作进行了诠释,并通过Hamada理论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进行了阐述,利用图形说明政策协调的效果取决于两国的博弈决策和谈判能力。在货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成华东师范大学2(X)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东亚经济一休化中的货币合作系的稳定性,强化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叁是健全东亚债券市场,培育亚洲债券基金,为促进东亚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相互合作提供有效途径;四是建立东亚早期预警体系,为各国预防金融货币危机的发生提供预报,促进各国加强金融改革,增强防范危机的能力;五是加强东亚区域监督机制。 第六章围绕东亚汇率机制的构建这一东亚货币合作深入推进的核心目标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汇率制度发展与东亚汇率制度演变中得出,国际汇率制度主要向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并且汇率制度变化仍然处于不稳定当中。 尽管东亚的名义汇率制度各异,但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的汇率都在逐步复归钉住美元。造成这种“名”、“实”制度不符的主要原因是东亚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建立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即BBC规则)制度,或建立亚洲汇率机制(AERM),或构建日元区等叁种方案是目前关于构建东亚汇率稳定机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每一种观点对东亚的具体现实来说都有其自身的不足。现实中,从中长期来看,构建东亚汇率稳定机制(EAERM),首先是实现双边汇率的稳定,再在此基础上实现叁大“子区域”的汇率稳定,最后促进东亚整体汇率的稳定。

李莎[7]2009年在《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全球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逐渐地,以发达国家为先导,出现了放松金融管制乃至放松资本流动管制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这一浪潮很快席卷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对主权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成为主权国家应对国际环境动态变化的必然选择。欧元的成功运行在实践上为区域金融合作树立了典范,而区域金融合作理论的发展也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就东亚而言,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给东亚各经济体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事实证明,必须通过区域性金融合作对危机进行预警和防范,避免危机通过“传染效应”迅速扩散,给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经过十年的努力,东亚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清迈倡议》的达成,各层次的政策对话机制的建立,亚洲债券基金的设立等等,这些方面的合作在有效地集体防范金融危机、促进区域金融稳定与合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东亚进一步发展货币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东亚经济趋同性差,生产要素流动性差,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以及在政治、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东亚地区在近期建立区域货币联盟、实现单一货币的可能性较小。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式的过程,东亚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东亚地区自身的金融合作发展的路径。论文从东亚金融合作的背景与契机入手,在总结了东亚金融合作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和美国金融危机给东亚带来的新挑战基础上,对东亚金融进一步合作的可行性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东亚金融合作的基本构想以及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路径选择。最后,根据中国在东亚金融合作发展中的定位,以及中国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中国的战略措施,以期推动中国和东亚金融合作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各章具体按如下思路展开:第一章导论。首先阐明了问题提出的过程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金融合作理论的研究文献,解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东亚金融合作的背景与契机。本章首先描述了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大背景,然后介绍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和拉美货币一体化的经验。最后系统论述了东亚金融危机如何促使东亚地区展开金融合作的过程。第叁章东亚金融合作的进展与新挑战。本章首先回顾了东亚金融合作取得的进展,即《清迈协议》前东亚在金融方面的合作、“清迈协议”的货币互换进程和亚洲货币基金。并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给东亚带来的新挑战。第四章东亚金融进一步合作可行性及制约因素分析。首先从经济开放性、市场一体化程度、宏观经济相似性叁个方面对东亚金融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制约东亚金融进一步合作的因素作了较为详细论述。第五章东亚金融合作的发展规划。本章首先提出了东亚金融合作的基本构想,并对欧洲货币一体化和拉美货币一体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最终提出了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协调。第六章东亚金融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分析了中国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地位、意义、作用,并提出中国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对内改革和对外协调发展战略。

吴晓霞[8]2009年在《东亚货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是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是当前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研究东亚货币合作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深化对世界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够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论证。本文采用大量数据对东亚货币合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现状和其自身特点,为构建东亚汇率机制和选择东亚货币合作方式提供依据。通过对东亚各国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从单一指标看,东亚地区已经具备了货币合作的部分经济基础,但从东亚各国经济冲击相关性看,现阶段全面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条件尚未成熟,但存在两个关系紧密的子区域。可首先加强子区域货币合作,然后逐步融合各个子区域,进而推进整个区域的货币一体化。东亚货币合作可分叁个时期:近期安排,建立东亚信息共享和监控机制;中期安排,建立东亚汇率稳定机制;长期安排,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中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之一,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居东亚之首,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没有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难以实行。随着中国与东亚经济的互动日益加强,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对中国有利,对东亚其他国家也有利。因此,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并结合中国和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战略措施。

姚晓东[9]2011年在《基于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美国次债危机的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未根本消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因素,这其中过分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照“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是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人民币顺利走出国门,成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日益引起学术界和金融界的关注和讨论。人民币的区域化是个比较大的研究课题,涉及的理论问题较多,国内外经济学者已有不少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倘若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就难免会流于空泛而失之深入。因此,本文仅选择了从国际货币合作的视角,探讨人民币区域化的实现路径,旨在以货币区域化的职能维度和空间维度为两翼,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现状、动力机制、路径设计和实施战略等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提供积极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1.基于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分析,进而对典型货币合作模式(欧元模式、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国际货币合作模式的阶段特征和制度属性。欧元模式的成功和日元国际化道路的挫折,揭示了区域货币合作不同路径之结果,这是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需要汲取的深刻经验。2.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使用虽然已经取得积极成果,但是现阶段人民币区域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民币区域的动因主要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政府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在行使国际货币职能、覆盖区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因此,人民币区域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走周边化的路径。3.基于对我国经济规模、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分析,推行人民币区域化既存在诸多的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的不利因素。因此,坚持人民币区域化的渐进、协调、合作和实力与机遇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阶段职能和空间路线,制定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目标,构建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平台,是在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保障。4.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是由四个动态衔接的步骤构成的。建立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和培育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信·心保障;在资本项目短时间难以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增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适时推进人民币渐进可兑换性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和基础;积极参加亚洲货币合作则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必由之路。5.无论从历史渊源、地理便利,还是从经贸联系和市场融合程度来分析,港澳台地区都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首选之地,“中华经济圈”的货币融合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核心和关键;中国一东盟OCA指数模式检验证明,随着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与东盟地区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已经形成,人民币在东盟区域已经显示出隐性的“锚货币”效应;在东亚货币竞争中,要区别对待与美元和日元的关系,人民币与美元的竞争是替代性竞争,而与日元的竞争是合作性竞争,目标是建立区域内的稳定汇率机制。

赵雪[10]2014年在《东亚区域汇率协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写作遵循着从东亚经济体间汇率波动现状出发,最后回归到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的逻辑思维脉络,并始终以协调与合作的思想作为支撑。首先,东亚经济体普遍盯住美元作为一种现实状况被加以证实了。那么,在盯住美元的大前提之下,基于一种“传递”的思想,东亚经济体间汇率应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那么现实状况如何?这种相关性的短期变化和长期趋势如何?东亚经济体间汇率的相关性是否可以持续?假设在存在汇率联动的情况下,东亚经济体间是否构成了潜在的最优货币区?如果说存在着潜在的最优货币区,那么东亚经济体又应该如何进行汇率制度选择?本文将通过实证检验及理论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实际上,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源于欧元区建立的实践经验。作者认为,欧洲国家存在着一种汇率协调的“思维”。从欧洲国家主张重新建立金本位到二战后英国提出“凯恩斯计划”,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各国自发性的汇率协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欧洲国家建立的“蛇形浮动”(Snake in the Tunnel),从欧洲货币体系到欧元区的建立,汇率协调的“思维”始终贯穿其中,并由汇率协调过渡到汇率合作。这种汇率协调的思维与欧洲贸易一体化相辅相承,为欧盟和欧元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可见,这种由汇率协调“思维”所带来的汇率稳定是欧洲货币联盟建立的先行者,也就是说,欧洲国家间汇率的稳定是其组建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框架,在东亚区域经济体汇率稳定(自发性汇率协调)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形成最优货币区,这也是本文所要阐明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包括东亚区域信息沟通及预警机制的建立、清迈倡议的启动及其多边化、东亚债券市场的发展等。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目前东亚区域汇率协调取得的进展。从现实情况来看,尚无制度性加以保障的汇率协调与合作,而亚洲货币单位的建立也仅作为衡量区域内经济体汇率变动情况的一般性指标,并无推动东亚区域汇率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实质性力量。最后,危机频发使东亚经济体认识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目前东亚经济体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和美国霸权的绝对影响仍是现阶段东亚区域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由此得出现阶段美元体制与东亚区域经济体自发性汇率协调的关系,并指出东亚经济体汇率协调与合作的两个悖论:其一,现阶段美元体制和美国霸权是阻碍东亚经济体汇率协调与合作的重要原因,而东亚经济体汇率的联动性反而是通过盯住美元实现的。其二,东亚经济体贸易的发展极易受到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东亚经济体希望能够减少美元汇率波动的负效应,但又不得不把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输入美国,形成对美元资产和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东亚区域盯住汇率制度。东亚经济体的地位较为尴尬,既是美元体制的支撑者,又是美元体制的受害者;既想摆脱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又不得不在美元体制下展开合作。麦金农(Mckinnon)①认为美元本位制的形成是一次偶然,而赫德森(Hudson)②指出现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经过美国充分设计的。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美元的霸权地位起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机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这既得益于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的回流机制,又得益于债券的美元计价机制。可以看出,商品美元的回流是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撑。也就是说,东亚经济体是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撑者,这种支撑作用在汇率方面的投射就是东亚经济体普遍采取盯住美元汇率制度。虽然东亚经济体官方多宣称使用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盯住美元的这一现象已经通过多种实证检验方法加以证实了,即便是在不同时期美元权重有所不同,但美元的绝对地位从未被动摇。那么,基于“传递”效应,在东亚各经济体盯住汇率制度基础上,它们之间应该表现出汇率联动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对东亚经济体汇率变动相关系数、基于G-PPP理论的汇率变动情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东亚经济体间存在着没有制度性约束的汇率联动性特征。也就是说,东亚经济体间存在着自发性的汇率协调,为东亚区域汇率合作乃至形成最优货币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汇率联动性以盯住美元为前提,由东亚经济体间紧密的贸易联系、相似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趋同的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加以保证。即在商品美元回流机制和东亚整体区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这种汇率联动特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以持续。基于东亚经济体自发性的汇率协调,本文用最优货币区理论标准检验东亚自发性汇率协调区域是否构成了最优货币区。首先,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分析组建最优货币区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成本。随后,对东亚经济体生产要素标准、经济开放度标准、产品多样化标准、金融一体化标准、通胀相似性标准和政策一体化标准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东亚经济体最优货币区标准检验结果并不理想,这既与标准选择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关,亦与东亚经济体的某些特殊情况有关。基于此,本文从东亚经济体一体化程度出发,分析东亚经济体是否存在着“事后”的最优货币区。长期来看,东亚经济体自发性汇率协调区域满足了组建最优货币的部分条件,已经具备了推进更高层次合作的可能性。文章最后对东亚区域汇率协调与合作的长期安排进行探讨。贝奥米和埃肯格林(Bayoumi and Eichengreen,1994)指出任何中间汇率制度最终都会向两极汇率制度过渡。然而,从东亚区域的现实状况来看,美元体制仍是制约其合作的最重要因素。应在本文分析的东亚区域自发性汇率协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币作为区域稳定器的作用①,同时明确区域合作中中国、日本甚至是美国的领导地位。短期来看,进一步巩固与加强东亚经济体间的汇率联动关系;中期来看,巩固加强现有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取得的成果,充分协调中日两国的关系;长期来看,以东亚次区域汇率协调推动东亚区域汇率合作,最终实现东亚地区货币一体化。本文结论如下:第一,在东亚经济体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各经济体间表现出汇率联动的特征,形成了自发性汇率协调。第二,这种汇率联动性以盯住美元为前提,由东亚经济体间紧密的贸易联系、相似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趋同的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加以保证。第叁,在保证美元体制和东亚整体区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这种汇率联动特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以持续。第四,东亚自发性汇率协调区域满足部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具备了推进更高层次合作的可能性。第五,短期来看,进一步巩固与加强东亚经济体间的汇率联动关系;中期来看,充分协调中日两国的关系;长期来看,以东亚次区域汇率协调推动东亚区域汇率合作,最终实现东亚地区货币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货币一体化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研究[D]. 黄文青. 湖南大学. 2003

[2].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地位研究[D]. 谢洪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D]. 张建政. 吉林大学. 2008

[4]. 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D]. 祝小兵.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5].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路径分析[D]. 吴超.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 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货币合作[D]. 蒋序怀.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7]. 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研究[D]. 李莎.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8]. 东亚货币合作研究[D]. 吴晓霞. 吉林大学. 2009

[9]. 基于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研究[D]. 姚晓东. 天津财经大学. 2011

[10]. 东亚区域汇率协调问题研究[D]. 赵雪. 吉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货币一体化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