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县实验中学张惠
“耗时多、效果差”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痼疾,至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如果没有兴趣,那就失去了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也就失去了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如何普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呢?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操作起来有较大难度。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让“兴趣”这个启迪智慧的“杠杆”发挥巨大作用?怎样才能使“兴趣”这个激活思维的“催化剂”真正有用武之地?这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也只有以此为切入点,在老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创造潜力才能真正得以激活与发挥,最终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一、巧度金针法
宋朝诗人元好问有两句诗:“鸳鸯绣取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做老师的不仅要绣出鸳鸯来给学生看,更重要的就是要把金针度与学生,让学生自己绣出更多更美的鸳鸯来,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予打鱼的方法和捕鱼的网。比如有的老师针对学生害怕写作,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实情,总结出一套写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写文章要求做到“凤头、猪肚、豹尾”,老师抓住这全关键问题,从三个方面分别归纳出十种方法。如“凤头”十法:染色法;误会法;设疑法;荒诞法;对照法;点睛法;特写法;突兀法;联想法;复沓法等。老师一方面对上述种种方法作细致讲解,另一方面又一一举出具体实例。学生听后心领神会,跃跃欲试,随即便投入模仿写作,效果极佳。再比如有的老师在讲借喻与暗喻的区别时,灵活机变,就地取材,引用了地方上流传甚广的一首谚语诗:“男人挣钱是个耙子,女人管钱是匣子,不怕耙子没齿儿,就怕匣子没底儿。”诗的内容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也易记易背。即便是忘了两者在理论上的区别,一旦记起这四句话,就即刻明白:前两句是暗喻,后两句为借喻。
二、节外生枝法
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曾作过这样一次尝试:在讲完文章内容时,向学生出示一个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的题目:说皇帝在进行游行大典时,突然边境告急,让学生节外生枝想像一个由昏君变为明君的结局。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挺新鲜有趣,值得认真地去做一做,于是有了兴趣,长了精神,略作思索便埋头刷刷地写了起来。五分钟之后,老师说:写这个结局,有一定难度,但是我相信我们班里一定会有同学写得很好,看看谁能先站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呢?
不一会,有位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学生,首先举手站了起来。他说:皇帝听完告急之后,立即将自己认为是诚实的大臣们派去应战,结果都大败而归。最后皇帝被逼无奈只得亲自上阵,敌方将领看到一个光屁股的人便破口大骂:“你这个一丝不挂该死的东西,也配跟我对阵?快滚下去吧!”皇帝听了,又想起刚才小孩子的话,再想到敌人不是自己的随从,不需要证实自己是否诚实,不会说谎,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确实没穿衣服,羞得无地自容。
当众出丑,使皇帝彻底清醒了。同时也被激怒了,于是他披甲上阵,一声大吼:率领将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杀得大败而回。
三、借题发挥法
“借题发挥”,这是个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课不要过分地拘泥于课本内容,而应尽可能拓宽知识面,增补一些有趣味的内容。比如在教《俭以养德》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是吝啬鬼,并不是那种临死的时候,看见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书下注释里说,这个吝啬鬼,指的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学生对严监生这个人物比较陌生,老师即可以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将《儒林外史》中这个严监生的人物形象和有关故事讲给学生听一听。当然,你如果能就势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的形象一并介绍给学生,这不光是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极有好处,更可以让学生从中悟出一番道理:大凡吝啬鬼,都是有贪婪成性、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共同特点。
四、一箭三雕法
教学过程中,由于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奇思怪想,常常会出现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有素养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一定会保持一种非常平和冷静的心态,且面带微笑,出语诙谐,靠聪明才智去折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讲到“美女蛇”时,一学生突然问教师有没有“美男蛇”,引起全班哄堂大笑,面对这种极不和谐的偶发事件,这位教师并没有板起面孔训斥学生,而是因势引导,肯定学生问得好:不光有道理,而且有趣味。不过就是问的思路不大对头,他感兴趣的东西是美男和美女。而作者的思路则是在“美女”和“蛇”之间的对比上。“美女”有迷人的外表,掩盖了害人的真相。“蛇”则是害人的东西。因此,不管是“美女蛇”还是“美男蛇”都是披着画皮的坏人。
经这位教师这么顺势一解释,一点拨,便化险为夷,变戾气为祥和,既讲清了“美女蛇”的深刻寓意,又妙语连珠,激发了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一箭三雕”之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举一反三,巧妙地运用各种激趣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以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兴趣”这个激活思维的“催化剂”真正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