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锋
(如皋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如皋226500)
【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输尿管水成像(MRU)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进行MRU和IVP检查,并经病理证实,对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0例输尿管梗阻中输尿管结石10例,先天性狭窄5例,输尿管炎性狭窄3例,输尿管肿瘤2例,定位诊断准确率相似,定性诊断MRU明显高于IVP。结论MRU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是对碘过敏检查患者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磁共振输尿管水成像静脉肾盂造影输尿管梗阻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098-02
输尿管梗阻是泌尿系统较常见的疾病,确定梗阻的部位、性质以及了解肾脏积水程度等对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MRU是利用重T2加权像来检测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图像对比强烈,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为很高信号而周围背景组织为低信号[1],是诊断肾输尿管病变的有效检查手段。
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由肾脏排泄后,再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一种检查方法。。
1材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做MRU并同时做IVP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为19至71岁,平均为47岁。使用800mA岛津数字胃肠机和西门子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所有病人检查前空腹6小时,禁水4h。先行腹部IVP检查,在经静脉滴注碘海醇(300I)100ml,10min滴完,常规摄片时间分别在注药后10、20及30min,共三片,对显影不满意者适当加摄延迟片。后再行常规MRI及MRU成像,扫描前40min饮温开水300ml左右,扫描前20min口服速尿20mg。采用TPSE重T2W序列扫描,体部线圈。扫描参数:TR:8000ms,TE:160ms。作冠状位扫描,成像平面与输尿管走向一致,包及两侧肾脏、输尿管及膀胱,使用脂肪抑制技术,通过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得到不同角度的图像,必要时可根据梗阻部位行轴位扫描。
2结果
输尿管结石10例,先天性狭窄5例,输尿管炎性狭窄3例,输尿管肿瘤2例。
3讨论
3.1IVP与MRU的影像特征通过对静脉肾盂造影与磁共振尿路成像的对照分析可以看到:泌尿系梗阻性疾病在IVP和MRU的影像上均可表现为肾盂肾盏扩张、积水,都能观察到肾盂肾盏受压以及输尿管扩张、受压、迂曲及狭窄或中断。本组病例中IVP与MRU相比,在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及梗阻平面的定位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别。MRU在诊断输尿管狭窄致上尿路积水和梗阻性肾衰患者病变部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个别病例因输尿管阴性结石或肿瘤等造成肾积水,导致较严重的肾功能损害,此时做IVP检查,肾及输尿管可能不显影或显影不良,给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造成困难,对这部分患者MRU优于IVP。但是IVP可动态观察肾脏排泄功能,而MRU虽可显示泌尿系统管腔内的解剖结构,但不能评估肾脏的功能[3]。本组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障碍,做IVP检查,肾脏、输尿管均未显影。MRU观察到肾积水、输尿管膀胱扩张,未见输尿管狭窄部位及受压征象,为临床进一步检查提供了参考,后来该患者做逆行尿道造影,诊断为尿道狭窄。基于MRU的成像原理,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内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液体才能很好的显示,因此对无输尿管梗阻及扩张的患者,MRU影像显示较差。本组有2例因无明显肾盂积水及输尿管扩张,MRU影像显示较差,MR常规SE序列轴位及冠状位未见肾脏、输尿管及其周围结构异常征象,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其它检查技术才明确诊断。
定性诊断比较通过对两种检查方法定性诊断的符合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肿瘤和炎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上,MRU结合MRI的准确率明显高于IVP。特别是对位于输尿管下段及末端的输尿管肿瘤,IVP显影较差,虽可做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但插管常不能插入或插入受阻,导致造影失败。对这一部位的病变IVP和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显像率低,梗阻定位率较低,肿瘤检出率更低,MRU有独特的优越性。对肾及输尿管畸形诊断,二者无明显差别,对肾脏及输尿管结石MRU的诊断符合率比IVP略低,该结果有助于我们根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选择最佳检查方法。
结论
检查方法选择MRU是近年来发展的磁共振应用新技术之一,它不需注射含碘造影剂,检查时间短,特别适合儿童、体质差的老年人、危重患者和对碘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对肾盂肾盏及输尿管的小阳性结石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对小的阴性结石的显示不如IVP。
参考文献
[1]周康荣.陈祖望,主编.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37.
[2]刘进才,肖立才,李劲松,等.MRU在上尿路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4,1(2):97-99.
[3]胡冰,叶滨宾,康庄,等.水成像MRU和增强MRU在上尿路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