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标准的多元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伦理,一元标准,多元标准,差异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晓禅[1](2013)在《从差异的伦理看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以《西游记》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离不开伦理的关照,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诗学传统的个性、语义的开放性、阐释的历史性、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过程的复杂性造就了差异的翻译伦理,那么翻译就不能在传统的一元标准下进行。在当前跨文化背景下,尊重差异采用多元标准是翻译《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必然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谢孝兰[2](2010)在《翻译标准多元性与相对性的语用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言适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为适应动态的文外和文内语境各要素的变量而不断选择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使目标文本的建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动态适应性。由于译者的意图及社会心智、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语文化环境等文外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文本类型风格各异,因而译文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用环境。翻译标准不是规定性的,语言结构对象与具体使用语境相关成分相互的动态适应使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孟庆兰[3](2009)在《浅析翻译的多元性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问题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历来备受争议。本文从翻译的本体研究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的多元性标准理论存在的客观性,具体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09年25期)
张武汉[4](2008)在《影视片名翻译的多元性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片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好的片名应具有信息功能、文化功能、广告功能等叁大特性。从当前国内片名研究的现状看,影视片名翻译必须实行多元化标准的建构。在影片片名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守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可接受性、原文文本的定向性与限制性等影视片名翻译叁原则。(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08年18期)
张武汉[5](2008)在《影视片名翻译的多元性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剖析了影视片名的信息功能、文化功能、广告功能等叁大特性,基于当前国内片名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片名翻译多元化标准的建构,并具体论述了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可接受性、原文文本的定向性与限制性等影视片名翻译叁原则。(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08年09期)
吕燕[6](2008)在《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一种尺度,古今中外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异彩纷呈,但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通过分析各种翻译标准发现,翻译标准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标准的本质特性,即: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闵海岗[7](2007)在《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的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翻译标准多元性的存在正是这些争论的体现。本文讨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发展,旨在探讨翻译标准多元性出现的原因及其必然性,指出翻译标准多元性的构建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并成为翻译学建设的驱动力,但这种翻译标准多元性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本文来源于《潍坊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谢晓禅[8](2007)在《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古诗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散发着奇异光芒的明珠;中国古诗翻译也一直是世界译林里一支天香独秀的奇葩;中国古诗翻译理论历来是译界学人孜孜探索苦求无涯的一方奇境。然而古诗翻译标准多亦步亦趋地尾随在传统文学译论和标准的背后固守着以源语文本为中心的“忠实”或“对等”等单一标准,难以再现其千姿百媚的独特魅力。由此,作为“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译者在传达信息的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翻译主体间诸因素的互动交流现象也是“宫花寂寞红”被忽视一旁;而“女为悦己者容”,可是作为悦己者的读者能动接受也是鲜有提及。幸者是近年来以读者为中心关注阅读过程的接受理论以开放性,科学性的姿态被引入文学翻译的领域而柳暗花明开创了独特的研究视野。但可惜零星散见不成规模,尤其在中国古诗翻译的研究中更是廖若晨星,更不用说专门探索古诗英译的标准了。接受理论认为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其中蕴藏着许多的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等待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与之进行积极的对话交流最终共同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这与“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中国古诗的独特形式,凝练的语言,考究的韵律,丰富的意象,含蓄的意境,灵动的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孕含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审美效果似乎形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接受理论还关注文学接受的动态演变和理解的历史性,认为文本的表现是时间性的,就像一部乐谱,时刻期待着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断形成空间性的视域融合,奏出不断有新的理解的交响。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在对外传播接受的翻译历史中不可能干篇一律,一成不变,而且译者首先作为读者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也决不会千人一译,面目皆同。显然,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所谓的“忠实”“对等”等单一翻译标准已是力不从心,因此古诗翻译亟待建立多元标准以适应翻译实践和持续升温的汉语热,再说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当今文化的多元性也会使读者的审美倾向多元化,翻译标准也会随之多元化。以上也许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古诗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并在吕俊教授提出的叁条普遍的多元翻译标准(1)符合知识的客观性(2)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3)符合原文的定向性等基础上又从接受理论角度专门为古诗翻译增加了(4)为读者审美需要有效保留诗中空白(5)鼓励译者的创造性(6)灵活处理文化因素等叁条建议性标准。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中西方有影响的传统翻译理论和标准以及诗歌翻译理论和标准,肯定了其积极的一面,但着重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接着提出自己的上述新观点。第二章专门从接受美学理论来源之一的现象美学角度探讨了古诗的独特之处,这一章是探讨古诗多元翻译标准的理论前提。第叁章探讨了接受理论适应性:首先对其做了简要介绍,论述了作为文本召唤结构的古诗在翻译上从该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接着运用该理论的主要观点重点阐述了其在建立多元标准方面所具备的理论启示。第四章从古诗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角度论述了建立多元翻译标准的必要性,本章构成了古诗翻译多元标准的理论背景。第五章提出建立上述的古诗多元翻译标准七条建议性的原则。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建立多元标准的意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希望自己的浅尝拙见能为古诗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一点微弱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海事大学》期刊2007-06-01)
吕俊[9](2007)在《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价值学视域下翻译批评标准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价值认识论的视角出发讨论了翻译标准多元性与评价客观性的关系,批评了在翻译批评活动中的两种极端的倾向:绝对客观主义与主观相对主义。文章认为翻译评价的客观性是以共识性真理为基础,以交往理性为指导的对话中形成的,同时指出了这种客观性是客观相对主义的性质。(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陈丹琰[10](2006)在《对翻译标准多元性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从价值哲学角度讲,翻译标准即译文价值的评判标准。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试从分析翻译实践活动的性质,翻译主客体的特点出发,得出:合理的翻译标准应做到主客尺度兼顾。然而,传统的一元翻译标准重客体,轻主体,走向了绝对客观主义;而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翻译标准则重主体,轻客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观相对主义。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翻译标准多元性的提法。笔者在综合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点:翻译标准可以并且应该是多元的,但多元存在的前提必须是有最低限制的,即1)尊重知识的客观性,2) 符合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3) 尊重原文作品的定向性。新的翻译标准是建立在共识性真理观基础上的,是主客兼顾的标准。我们可以分别从语言学、认识论以及价值哲学层面找到新标准观的合理性依据。与旧标准相比,新翻译标准兼顾主客体因素,同时具备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发展性。新翻译标准的确立将有益于译者、读者和原作本身,也将使翻译研究朝着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语言适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为适应动态的文外和文内语境各要素的变量而不断选择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使目标文本的建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动态适应性。由于译者的意图及社会心智、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语文化环境等文外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文本类型风格各异,因而译文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用环境。翻译标准不是规定性的,语言结构对象与具体使用语境相关成分相互的动态适应使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谢晓禅.从差异的伦理看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以《西游记》翻译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2].谢孝兰.翻译标准多元性与相对性的语用学阐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孟庆兰.浅析翻译的多元性标准[J].才智.2009
[4].张武汉.影视片名翻译的多元性标准[J].电影文学.2008
[5].张武汉.影视片名翻译的多元性标准[J].电影文学.2008
[6].吕燕.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闵海岗.翻译标准的多元性[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
[8].谢晓禅.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古诗翻译标准的多元性[D].上海海事大学.2007
[9].吕俊.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价值学视域下翻译批评标准问题探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
[10].陈丹琰.对翻译标准多元性的理论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