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尾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蔗,机构,收割机,正交,样机,机械,模型。
断尾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谢卢鑫,胡金冰,吴剑锋,王俊[1](2016)在《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断尾机构虚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种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以ADAMS为试验平台,将"桂林一号"甘蔗物理特性作为参考值,通过四因素叁水平虚拟正交试验研究断尾轮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上下断尾元件之间的交错角度、断尾元件的弹性模量、断尾轮的转速研究断尾效果及机构能耗的影响.综合考虑能量消耗、断尾效果和各部位承受应力,较优参数组合如下:断尾轮中心轴之间的距离330mm、上下断尾元件之间的交错角度10°、断尾元件的弹性模量3.92 MPa、断尾轮的转速232r/min.此时甘蔗尾部承受的最大应力为8.56 MPa,达到尾部破坏条件,且其余部位最大应力值均远低于其表皮抗破坏强度值.按照较优参数进行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物理样机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断尾机构合理可行,断尾率达到92.5%,理想断尾率达到87.5%,上、下断尾轮的平均功率为187 W.(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罗菊川,区颖刚,刘庆庭[2](2016)在《甘蔗断尾现状及断尾机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整秆式联合收获机机械收获后甘蔗夹杂物中青叶多、茎秆尾梢部分过长等问题,对国内外甘蔗尾梢部位确定及断尾机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表明,断尾位置控制、紧密包裹尾部叶鞘的撕裂剥除是当前阻碍断尾除叶技术发展的2个关键技术难点,确定符合农艺要求又适合机械断尾的断尾位置,设计相应的断尾机构,对推动甘蔗收获机的发展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麻芳兰,蔡力,郭衍超,许志伟[3](2015)在《小型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机构仿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剥叶断尾机构是小型整秆式收割机的重要部件,并且目前糖厂对于含杂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其剥叶断尾效果将直接影响糖厂制糖效率。为了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剥叶断尾机构,通过Solid Works和ADAMS建立甘蔗收割机的剥叶断尾机构的虚拟模型,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影响剥叶断尾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剥叶辊转速的提高和剥叶辊与甘蔗的交错深度增大,相应的打击力与摩擦力增大,但是过大的打击力会伤甘蔗,因此选取了剥叶辊转速900r/min和交错深度30mm为较优参数。该文为收割机的机械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5年12期)
胡金冰,吴剑锋,王俊[4](2015)在《甘蔗断尾机构工作稳定性的虚拟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甘蔗尾部抗弯、抗压和抗冲击强度显着低于其他部位的特点,探讨了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设计方案;分析其设计要求和工作机制,提出了3种断尾机构设计方案。通过ANSYS/ADAMS联合仿真分析比较其工作稳定性,证明防窜动式断尾机构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通过性,上下跳动和左右窜动程度小,可以实现断尾功能。通过虚拟试验得到了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的最优结构参数范围:上下断尾轮的中心距h取320mm到330mm,上下断尾元件的交错角度α取5°到10°。在带有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的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试验台上,按照最优结构参数进行物理样机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断尾机构合理可行,断尾率达到92.5%,理想断尾率达到87.5%。这可为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吴剑锋[5](2014)在《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虚拟仿真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是提高甘蔗产量进而提高食糖产量的关键,然而决定食糖产量的不仅有甘蔗产量,还有甘蔗收割后的含糖量。我国甘蔗收获机械主要采用整秆式收割方式,其工作过程包括扶蔗、切根、剥叶、断尾、输送以及捆扎,其中剥掉蔗叶并且去除含糖量较低的蔗尾的目的就是间接的提高收割后甘蔗的含糖量。因此,对于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研究既能丰富甘蔗收割技术,提高甘蔗产量,又有利于提高甘蔗收割后的含糖量,从而提高食糖产量。目前我国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均采用在甘蔗直立状态时通过刀具切除的方式进行断尾,然而由于自然生长的甘蔗高度相差很大,且倒伏情况严重,因此难以控制切掉的长度。综上所述,设计一种合理的断尾机构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研究甘蔗不同部位机械特性和蔗汁糖度的差异性,得到了新型断尾机构的设计依据即甘蔗茎秆尾部的抗切割、表皮抗压、抗冲击能力均远低于其他部位。据此提出新型断尾机构:在传统剥叶系统中增设断尾轮,通过断尾轮上断尾元件循环击打甘蔗的方式使尾部断掉。通过建模和仿真分析,确定了叁种设想方案中防窜动式断尾机构更加合理。为了机构的参数优化,以甘蔗输送稳定性、甘蔗承受最大应力作为断尾效果的评价指标,选取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以ADAMS软件为虚拟试验平台做正交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于指标影响的显着性以及最优组合:断尾轮中心轴之间的距离330mm、上下断尾元件之间的交错角度7.5。、断尾元件的弹性模量11.76MPa、断尾轮的转速348r/min。最后,通过物理样机验证了防窜动式断尾机构合理可行,且最优组合下的断尾率达到90%,理想断尾率达到75%。(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麻芳兰,蒋红梅,李尚平,许志伟,杨冰心[6](2012)在《整秆式甘蔗收获机剥叶断尾机构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甘蔗自身材料特性及在剥叶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提出剥叶断尾机构采用叁角形布局方式,以利于在剥叶过程中实现耙叶、剥叶和断尾的功能,并在剥叶断尾试验平台上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得出了较优参数组合为:耙叶辊转速700 r/min、剥叶辊转速900 r/min、耙叶齿交错深度40 mm和剥叶刷交错深度30 mm。试验结果表明,此剥叶断尾机构具有较好的剥叶与断尾效果,从而验证了剥叶断尾机构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江少杰[7](2007)在《小型甘蔗收获机断尾机构创新设计与仿真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对于加快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增强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的甘蔗收获机械智能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部分,主要运用虚拟设计对断尾机构进行创新设计;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对设计的断尾机构功能进行仿真验证;通过物理试验寻找最佳断尾工具组合参数;根据试验确定的参数对断尾组件进行动力学分析。具体工作为:一、通过对甘蔗生长及自身特性的测量分析和对切割理论的研究,对断尾机构进行了结构创新设计。二、介绍了适合断尾仿真的虚拟甘蔗的建模方法,即根据柔性连接理论,建立多段刚性短梁加柔性连接组成的接近甘蔗真实状态的甘蔗模型。采用设计的断尾机构和建立的甘蔗模型,并参照砍蔗试验的运动参数组合,在ADAMS中对单根甘蔗作了断尾流程仿真分析,并通过细化甘蔗模型得出了与砍蔗试验结果较接近的断尾力,对多根甘蔗进行了分流仿真,验证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并对设计的举升臂作了静力学强度分析。叁、根据所设计的断尾机构,设计试验装置进行单刀盘断尾试验。对不同的盘式断尾工具进行了试验比较,以选择较好的断尾工具;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断尾组件部分最佳工作参数和对断尾效果有显着影响的因素;计算出单根甘蔗断尾的实耗功率上限值,并计算出断尾力,选取了合适的马达驱动。四、断尾装置在工作时,切割阻力等因素会使断尾装置切割组件在工作中出现结构振动,本文应用ANSYS软件对切割组件——刀片、刀盘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根据振动理论,通过计算单个组件的振动固有频率并对它们进行振动安全性校核,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刀片、刀盘的抗振性能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7-05-01)
任晓智,李尚平[8](2004)在《小型甘蔗收获机械断尾机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甘蔗生长特征的统计分析及南方丘陵地带甘蔗地的特点 ,设计开发了一种小型甘蔗收获机械的断尾机构 ,该机构能够根据甘蔗的生长特性自行判断断尾位置。经试验验证 ,切断的蔗尾长度相对误差平均在5 %左右。(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任晓智[9](2003)在《小型甘蔗收获机械断尾机构的创新设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课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蔗收获机械的运动机理及可视化虚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对甘蔗收获机械的“瓶颈”部件——断尾机构进行创新设计及仿真的研究。国外的大型甘蔗收获机械,其断尾机构设在整个机械的前部,在甘蔗直立状态切尾,由操作人员目测,通过液压机构调节刀具的升降来控制被切断的蔗尾的长短。据了解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甘蔗的高低不一,致使操作人员无法实时调整断尾机构的高度,致使断尾误差很大。在国内,绝大部分甘蔗收获机械不设断尾机构,因此研制具有自动判断蔗尾位置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的断尾机构意义重大。 1、本论文通过对甘蔗直径的测量、分析,发现甘蔗具有以下生长特点:蔗尾直径相对恒定,其直径变化率远比蔗径直径变化率小许多。从而提出了一种设计断尾机构的新思路即:通过直径的不同判别蔗尾的位置。 2、通过概念设计的方法,对断尾机构进行功能分析,得到了叁种具有同一基本原理的新型的断尾机构:侧挂式螺旋断尾机构、腹卧式螺旋断尾机构、直立式断尾机构。 3、对其中两种螺旋断尾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及初步的仿真分析,并对侧挂式螺旋断尾机构设计了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其可行性。 4、对直立式断尾机构进行了虚拟设计,并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得到了机构的主要参数:甘蔗的倾斜角、锥辊的锥底角、锥辊的转速、夹持带的夹持方案对断尾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优化,对优化机构进行了实验验证。 本文提出了设计断尾机构的新思路,并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创新机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及结构优化,对新型断尾机构的研制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3-09-01)
断尾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整秆式联合收获机机械收获后甘蔗夹杂物中青叶多、茎秆尾梢部分过长等问题,对国内外甘蔗尾梢部位确定及断尾机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表明,断尾位置控制、紧密包裹尾部叶鞘的撕裂剥除是当前阻碍断尾除叶技术发展的2个关键技术难点,确定符合农艺要求又适合机械断尾的断尾位置,设计相应的断尾机构,对推动甘蔗收获机的发展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尾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1].谢卢鑫,胡金冰,吴剑锋,王俊.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断尾机构虚拟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2].罗菊川,区颖刚,刘庆庭.甘蔗断尾现状及断尾机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
[3].麻芳兰,蔡力,郭衍超,许志伟.小型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机构仿真试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5
[4].胡金冰,吴剑锋,王俊.甘蔗断尾机构工作稳定性的虚拟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
[5].吴剑锋.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虚拟仿真分析与设计[D].浙江大学.2014
[6].麻芳兰,蒋红梅,李尚平,许志伟,杨冰心.整秆式甘蔗收获机剥叶断尾机构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2
[7].江少杰.小型甘蔗收获机断尾机构创新设计与仿真试验分析[D].广西大学.2007
[8].任晓智,李尚平.小型甘蔗收获机械断尾机构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4
[9].任晓智.小型甘蔗收获机械断尾机构的创新设计与仿真研究[D].广西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