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用失误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用失误

雷春华[1]2018年在《西方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来华学习汉语的西方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从总体上说,西方留学生对在华的汉语学习状况表示满意,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文化知识也普遍得到提高。然而,在具体的汉语学习过程中,西方留学生对我国汉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以及我国师生的交际行为、语用习惯普遍感到陌生和不适。面对全新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环境,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难于言表的文化诧异心理。而对我国汉语教师而言,他们也对这些学生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不适现象感到迷惑不解,有时甚至束手无策。目前西方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有哪些文化差异冲突现象?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西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行为的?我们应如何去帮助西方留学生消除文化差异对汉语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对西方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冲突现象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本研究以社会教育模式、3P教学模式和高低语境文化假说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为了便于对调查对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观念进行比较,本研究选择了113名西方来华留学生、92名汉语教师和93名中国学生作为被试。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探究西方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与汉语教师教学风格上的差异冲突,考查他们与中国师生的交际风格的差异冲突以及他们的跨文化汉语语用失误现象。本调查所采用的工具是问卷和访谈。在定量数据的统计方面,我们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22.0)对学习/教学风格和交际风格这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卡方检验。同时,我们通过百分比的计算对西方留学生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了统计。在对定性数据的统计方面,我们先对所获取的访谈数据进行解码,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类。在完成了所有的数据统计和整理后,本研究从叁个不同的文化视角对西方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进行了剖析,即输出为主的学习文化与输入为主的学习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对权力距离高度接受和低度接受的等级文化。通过对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西方留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我国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着显着差异。西方留学生具有动手型、直觉-随意型、开放型、外向型和整体型的学习风格,而对外汉语教师则具有视觉型、内向型、具体连续型、封闭型和分析型的教学风格。上述各类型的差异体现在24个题项上。这两类人群在学习和教学风格上的冲突主要源自于中西方的学习文化与价值文化。在学习文化上,西方留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输出为主的学习文化,而汉语教师则具有输入为主的学习文化。在价值文化上,西方留学生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而汉语教师具有集体主义观念。2.就交际风格而言,西方留学生和中国师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留学生在言语生动性、言语争辩性、非口头表达性、言语放松性、言语开放性和情感导向性等六类交际风格上的均值明显高于中国师生,而中国师生在言语间接性、人际敏感性和沉默倾向性等叁类交际风格上的均值明显高于西方留学生。上述各类型的差异体现在25个题项上。总体而言,这些差异冲突与中西方的价值文化有关,两组人群在个人表达欲的张扬/抑制、话语的对抗性/合作性、人际距离的远/近、个人生存空间的拓展/维持以及面子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观念。3.在汉语语用方面,西方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明显差异体现在“称赞与回复”、“批评与回复”、“问候与招呼”、“请求/邀请与回复”、“拒绝”、“道歉与回复”、“感谢”、“告别”以及“具有文化性的字/词/句”等九种语用类型的26个选题上。这些差异冲突源于中西方的价值文化和等级文化。两组人群在利己/利他主义观念、隐私观念、长期/短期导向的观念、个人/社会的权重意识、普遍一致/灵活特殊的待人原则以及对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本研究拓展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路向,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也为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汉语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途径来使西方留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使他们充分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其次,汉语教师应根据西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再次,汉语教师应引导西方留学生了解汉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帮助他们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最后,汉语教师应系统讲解汉语语用文化知识,帮助西方留学生排除母语文化的负面干扰。同时,他们还应不断地更正西方留学生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行为,切实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丁促进[2]2005年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出语用失误,即语言语用中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的错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体系及思维方式;所以,来自不同国家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难免出现语用失误。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作为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我国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作者从理论上详尽地论述语用失误,同时通过自身多年从事高中英语教学所收集和积累的高中学生语用失误表现,对其进行根源的分析,达到既要充分认识其不良影响,更要客观面对这一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最终提出利用语用失误带来的教学契机克服语用失误,实质性地提高英语学习及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国内外有关语用失误的论着和论述以及国内外专家对语用失误的分类: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从第一章所述的语用失误的两大方面对学生失误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和概括。第叁部分是对高中学生语用失误根源的分析。从二语习得理论、教师教学引导、教材编写、思维方式、认知经验差异等方面挖掘导致学生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第四部分针对学生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其根源的分析,提出高中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此类失误的应对措施。包括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境补缺等等。这一部分为本文的关键所在。第五部分论述了语言失误与积极情感因素的关系。作者在这

聂党飞[3]2012年在《中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交际是社会交际的主要形式,但前提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具备必要的语言技能。而语言的使用又与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语言使用者还需知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怎样恰当的使用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则是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层出不穷,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本论文是一项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是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的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在中学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如何?(2)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如何?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否成正比?(3)中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的的原因是什么?(4)影响培养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问题有哪些?怎样改进,以有效培养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本论文根据英国着名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提出的“语用失误”的理论框架,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造成语用失误的根源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1)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不强;(2)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并非呈正比,也就是说,即使语言能力很强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3)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导致中学生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母语的负迁移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4)基于对中学生语用失误原因的剖析得出结论: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输入对纠正和避免语用失误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学和语用知识的输入以培养中学生的语用能力;(5)通过对访谈的总结以及本作者在实习过程中对日常英语教学的观察,发现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如教师自身语用能力不高,不能够根据教材挖掘出语言的文化内涵等。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林绪肃[4]2008年在《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由于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中常常会出现。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应用错误分析理论、中介语与石化理论以及语言、文化及思维关系理论调查和分析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输出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避免或减少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本文旨在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文章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首先提出了“中国英语”定义并对中式英语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继而介绍了相关的研究理论,包括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中介语与石化现象理论以及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关系理论。第叁章为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过程为先在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搜集学生作文和翻译练习,然后在一名美籍英语口语教师的的帮助下找出学生作文和翻译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并对其加以分类,从而得出中式英语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统计结果。第四、五章通过大量例证分析了由于母语干扰,文化及思维模式不同所导致的“中式英语”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具体成因。第六章提出了“中式英语”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针对其成因与表现形式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运用文化适应模式、母语干扰策略、对比分析等语言学习策略,以期减少和避免“中式英语”的现象。第七章为结论,对研究的发现作了总结而且指出了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从事中式英语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

唐丽玲[5]2003年在《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共有的语用前提,从而产生语用失误。通过对一次语用失误调查结果的分析,剖析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纠正方略。

张芸[6]2015年在《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文中指出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以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语用失误为例,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语用失误理论,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从而减少语用负迁移现象,旨在探究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同时为英语写作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建议。

王春霞[7]2007年在《汉英称谓系统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详细考察了目前第二语言教学中关于汉英称谓语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对欧美留学生的汉语称谓语教学和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称谓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两种称谓语系统上的差异以及隐藏在两个系统背后文化背景上的异同,通过对比这两个称谓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汉英称谓语的语用特征、语用差异及语用原则,以期找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改进汉英称谓语教学的具体办法和有效途径。针对称谓语的实用性,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35名来自欧美的汉语学习者和200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一些对外汉语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进行了访谈。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1)被试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使用情况;(2)被试者在学习和使用称谓语时所遇到的难点;(3)被试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语。访谈的主要内容有:课堂内、外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存在的称谓语语用失误现象,教师的应对策略,教授称谓语系统的层次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欧美留学生对汉语社会称谓语的掌握和应用要略好于对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掌握和应用。中国大学生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对英语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明显强于英语专业一年级和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不管是欧美留学生还是中国大学生,在使用汉英称谓语时都存在大量的语用失误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对母语文化的依赖性过强,从而导致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出现。另外,欧美留学生身处汉语环境中,有比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而中国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外语环境,跨文化意识相对薄弱。对访谈结果的分析表明,对外汉语教师比较重视汉语称谓语教学,因为这是留学生感到很头疼也是经常向他们提出的问题。但是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师对英语称谓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与国内不够完善的英语教学环境有关。最后,我们对两套教材进行了统计分析,一套是对外汉语教材《实用速成汉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套是初中英语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通过考察这两套教材对汉/英称谓语的编写方法和思路,找出教材编写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上述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对教学和教材提出多项建议,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汉英称谓语的特性及其语用功能、语用原则,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正确使用称谓语,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相关人士的关注,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积极促进第二语言教学中称谓语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朝着更加完善,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

何蕾[8]2013年在《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口语语用失误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学校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大学英语的要求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选取延边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EFL学生12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语用失误情况及其现有的口语语用能力。并选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按照指定的口语语用能力培训计划,在实验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增加语用知识及相关的语用规则的教学,并结合课文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其在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能够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同时在对照班则仍进行常规教学。最后通过问卷2的调查分析,以确认口语语用能力培训是否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口语语用失误率,提高其口语语用能力。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1)非英语专业本科EFL学生在英语口语交际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语用失误问题,尽管他们已经有较长时间的英语学习经历。(2)非英语专业本科EFL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常犯的语用失误主要包括以下7种类型:称呼的失误、问候语的失误、致谢语和致谢答语的失误、请求语和请求答语的失误、邀请和给予用语的失误、恭维语和恭维答语的失误、道歉语的失误。(3)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英语语用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本科EFL学生降低英语口语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问题。

夏洋[9]2005年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迁移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和影响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就不同语言间,尤其是汉语与英语间的语言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总结以往语言迁移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对语言迁移概念的几种误解和一些有影响的观点,并指出了语言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着重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语言迁移发生的不同层面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陶莎[10]2014年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过程中没有开设独立的英语口语教程,英语教师只能将口语教学和语法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内多讲英语,课下多练习,生硬的教学固然培养了学生语法应用的准确性,但是对口语得体性教育还不够。这样的结果是即使讲英语流利的学生在和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交流时还是不够顺畅,甚至沟通困难。为此,作为英语教学研究者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语用能力的薄弱是造成语言交际失败的一个原因。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培养语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应用能力是和英语使用者成功交流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口语语用能力的教学实践基础上,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在口语教学中如何体现语用能力,以此探寻新途径对学生语用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语用能力即英语交流能力。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两个平行班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对照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语用能力的培养,没有采用系统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而实验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语用知识讲授策略、文化导入策略、语境教学策略和利用教学资源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前,利用SPSS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用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即配对T检测,其中,P=0.32大于0.005,该差异并不显着。教学实践后,利用SPSS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用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即配对T检测,其中,P=0.00小于0.005,该差异显着。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语用能力和对照班学生语用能力相比,有很大提高,说明教学对实验班学生有作用。通过对实验班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以上四种策略之间有效性的对比,针对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笔者获得了相应的启示: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英语教师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业务修养,着实增强自身语用能力;第二,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欧美英语文化背景介绍,同时融合语用知识,比较不同文化的语用区别;第叁,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培养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第四,补充口语教学之外的相关知识,拓宽英语学习范围。

参考文献:

[1]. 西方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研究[D]. 雷春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

[2]. 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D]. 丁促进.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3]. 中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现状研究[D]. 聂党飞.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4]. 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 林绪肃.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 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J]. 唐丽玲.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6].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 张芸.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7]. 汉英称谓系统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对比研究[D]. 王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 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口语语用失误调查与分析[D]. 何蕾. 延边大学. 2013

[9].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D]. 夏洋. 黑龙江大学. 2005

[10].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D]. 陶莎.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用失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