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响离骚论文_徐峰

嗣响离骚论文_徐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嗣响离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骚,遭际,地域,意识,民族,艺术,个性。

嗣响离骚论文文献综述

徐峰[1](2011)在《试论王船山词“嗣响离骚”精神的产生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船山被誉为明末清初"叁大儒"之一,他虽不以词名家,却在易代之际的词坛上以"嗣响离骚"的词情异军突起。这篇文章旨在说明船山词嗣响离骚的根源,大致从叁个层面展开分析:船山个人的生世遭际、地域文明和船山强烈的民族意识。(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徐峰[2](2003)在《嗣响离骚的船山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叁大儒”之一的王船山,是一位在词史上长期被忽视的人物。船山虽非专业词人,却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词作,他的词有感于家国沦丧、民族式微,将一掬遗民血泪化作悲婉小词,以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清壮遒劲的词风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发抒内心沉痛的故国之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论者多谓之离骚嗣音。本文即以“嗣响离骚”作为船山词研究的中心,围绕此中心阐述其渊源、内涵、艺术特色及其接受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为船山词找到一个接近历史事实的文学史定位。 第一部分:船山“嗣响离骚”词情的产生渊源。这一部分旨在说明船山词嗣响离骚的根源,大致从叁个层面展开:一,船山个人的生世遭际,这是其词情产生的最直接的刺激。明清易代之变,使深受传统忠义观念影响的船山对明亡的惨痛现实悲愤不已,忠愤之情填庸于词,成为其“嗣响离骚”的现实诱因;二,地域文明。船山生于“屈子之乡”,从而使屈原这位光照日月的乡前辈成为船山终生仰慕的对象,以屈原精神为主导的湖湘文明给予船山词情文化的滋养;叁,民族意识。船山作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遭遇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顿挫,强烈的民族意识成为其“嗣响离骚”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骚怨寄灵修——船山嗣响离骚的词情。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船山词“嗣响离骚”的内含。一,孤心一点孤。论述船山对民族国家的耿耿孤忠;二,望断苍梧恨。表现船山对故国故君的哀婉缅怀;叁,欲挽银河水。船山并非儒弱书生,这一节旨在说明他的骚怨心声包含的作为亡国遗臣振兴民族、收复残明的英雄之志;四,冷笑看功臣。船山词鞭挞了投降清廷、毫无民族气节的败类,以此反衬出船山的忠爱缠绵;五,侬自有归处。这部分词是船山于明亡后以身隐为依托进行积极的文化救亡的隐居生活的反映,也是其“嗣响离骚”的别一种样式。 第叁部分:含婀娜于刚健——船山词的艺术个性。阐述与“嗣响离骚”词情相应的艺术表现。首先,简单整理了船山“以词载道”的词学态度,这可谓船山“嗣响离骚”词情产生的词学内部因素;二,船山有效传达词情的艺术表现方法:比兴寄托和用典,也是其词“芳菲缠绵”、辞隐语深的关键所在;叁,船山词的主导风格。“嗣响离骚”的词情和艺术表现共同形成的船山词风虽然不主一格,沉郁遒劲、苍凉悲壮是其主导风格。 第四部分:船山词的接受和定位。船山词经历了长期寂寂于世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它的评价。这一部分旨在剖析船山词接受的大致过程:沉寂期、转折期和明朗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学史的重新定位:他的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明词纤糜的缺失。 总之,本文紧紧围绕船山词“嗣响离骚”这一灵魂,旁涉词情的产生渊源、词学态度、艺术个性及其接受、定位,目的在于填补船山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词学研究,发现船山词表现出的独特心灵体验和审美经验,为明词研究寻找新的闪光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4-25)

嗣响离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清初“叁大儒”之一的王船山,是一位在词史上长期被忽视的人物。船山虽非专业词人,却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词作,他的词有感于家国沦丧、民族式微,将一掬遗民血泪化作悲婉小词,以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清壮遒劲的词风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发抒内心沉痛的故国之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论者多谓之离骚嗣音。本文即以“嗣响离骚”作为船山词研究的中心,围绕此中心阐述其渊源、内涵、艺术特色及其接受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为船山词找到一个接近历史事实的文学史定位。 第一部分:船山“嗣响离骚”词情的产生渊源。这一部分旨在说明船山词嗣响离骚的根源,大致从叁个层面展开:一,船山个人的生世遭际,这是其词情产生的最直接的刺激。明清易代之变,使深受传统忠义观念影响的船山对明亡的惨痛现实悲愤不已,忠愤之情填庸于词,成为其“嗣响离骚”的现实诱因;二,地域文明。船山生于“屈子之乡”,从而使屈原这位光照日月的乡前辈成为船山终生仰慕的对象,以屈原精神为主导的湖湘文明给予船山词情文化的滋养;叁,民族意识。船山作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遭遇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顿挫,强烈的民族意识成为其“嗣响离骚”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骚怨寄灵修——船山嗣响离骚的词情。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船山词“嗣响离骚”的内含。一,孤心一点孤。论述船山对民族国家的耿耿孤忠;二,望断苍梧恨。表现船山对故国故君的哀婉缅怀;叁,欲挽银河水。船山并非儒弱书生,这一节旨在说明他的骚怨心声包含的作为亡国遗臣振兴民族、收复残明的英雄之志;四,冷笑看功臣。船山词鞭挞了投降清廷、毫无民族气节的败类,以此反衬出船山的忠爱缠绵;五,侬自有归处。这部分词是船山于明亡后以身隐为依托进行积极的文化救亡的隐居生活的反映,也是其“嗣响离骚”的别一种样式。 第叁部分:含婀娜于刚健——船山词的艺术个性。阐述与“嗣响离骚”词情相应的艺术表现。首先,简单整理了船山“以词载道”的词学态度,这可谓船山“嗣响离骚”词情产生的词学内部因素;二,船山有效传达词情的艺术表现方法:比兴寄托和用典,也是其词“芳菲缠绵”、辞隐语深的关键所在;叁,船山词的主导风格。“嗣响离骚”的词情和艺术表现共同形成的船山词风虽然不主一格,沉郁遒劲、苍凉悲壮是其主导风格。 第四部分:船山词的接受和定位。船山词经历了长期寂寂于世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它的评价。这一部分旨在剖析船山词接受的大致过程:沉寂期、转折期和明朗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学史的重新定位:他的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明词纤糜的缺失。 总之,本文紧紧围绕船山词“嗣响离骚”这一灵魂,旁涉词情的产生渊源、词学态度、艺术个性及其接受、定位,目的在于填补船山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词学研究,发现船山词表现出的独特心灵体验和审美经验,为明词研究寻找新的闪光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嗣响离骚论文参考文献

[1].徐峰.试论王船山词“嗣响离骚”精神的产生渊源[J].船山学刊.2011

[2].徐峰.嗣响离骚的船山词[D].山东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嗣响离骚论文_徐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