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书门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书门下,高中历史教科书,宰相制度,中书门下制度
中书门下论文文献综述
闫德弘[1](2019)在《叁省制度与中书门下概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权的变化,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政治史部分的重点。隋唐宋时期,从一开始的叁省长官为宰相,到后来中书门下长官为宰相,这一变化反映出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迁。因此,理清叁省制度与中书门下这两个概念,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一、叁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叁省制度与中书门下的描述目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主要有叁个版本:人民出版社版本(简称人民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02期)
侯智林[2](2017)在《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辨析唐宋中央集权体制的变迁,在2016年浙江高考历史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题号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本题选项为B。在笔者看来,似乎B选项也未必(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7年09期)
甄鹏[3](2016)在《尚书中书门下叁省制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隋唐、五代、两宋叁省宰相制分为四个时期:隋朝、初唐,叁省首长并为宰相,尚书左仆射是首相;中晚唐、五代、北宋前期,门下、中书二省首长为宰相;北宋后期、南宋初,叁省首长兼职,并为宰相;南宋中晚期,左、右仆射(丞相)兼任叁省共同首长。门下首长地位排名略先于中书首长,但基本等同。自唐肃宗开始,中书令高于侍中;自宪宗开始,门下侍郎高于中书侍郎。中书省有出令权,权力大于门下省。北宋实授侍中、中书令也是宰相,不须带"同平章事"。叁省制是单纯的行政机关内部的分权,效率很低。与现代的叁权分立性质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翟梦娜[4](2016)在《唐代“同中书门下叁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沿隋制,实行叁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尚书省下设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唐代宰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数多、名号多。除了以尚书、中书、门下叁省长官尚书仆射(初期)、中书令和侍中为正式宰相外,皇帝又经常让其他大臣以各种名号参预政事,最常用的名号是"同中书门下叁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加(本文来源于《乾陵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江小涛[5](2015)在《《宋会要·职官类·中书门下门》的复原与校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门见《宋会要1稿》职官一之六八至七七,《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叁九"省"字韵、"两省"事目收録。《1稿》原题"中书门下省",列于《叁省门》之后。按:中书门下为北宋前期宰相治事之所,《五代会要》卷一叁、《两朝国史志》、《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文献通考》卷四九《职官叁》述宰相之制均首(本文来源于《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期刊2015年00期)
胡宝华[6](2014)在《读《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以唐代封驳制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几年来,围绕叁省制以及中书门下体制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论着,刘后滨的《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着作。~①作者在大量吸收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唐代中后期政治体制属于中书门下体制的观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其中对唐代门下省封驳职能的演变提(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游彪[7](2013)在《佛教金石文字史料价值论——以宋代中书门下的金石牒文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泛存在于寺院和其他场所的佛教金石文字一直以来在佛教历史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宋初两通碑文的解读,印证了北宋建隆元年的佛教政策和宋初长安地区佛教寺院数量问题,讨论了佛教金石文字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应有作用。同时指出,因为金石材料自身具有零星性、分散性、孤证性、宗教性、民间性和考证专业性等特点,造成了学界对其史料价值的认识受到很大限制。(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期刊2013年00期)
张泽兵[8](2013)在《“中书门下之印”鉴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的讲解了吉林市博物馆"中书门下之印"的由来,并从印章的形状、材质、铸造、文字的使用等不同方面说明"中书门之下印"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魅力所在。在引人入胜的叙说中,引导读者提升对古代印章鉴赏力。(本文来源于《博物馆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王孙盈政[9](2012)在《天下政本——从公文运行考察尚书省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中书门下体制初步确立。中书门下成立后,力图兼掌最高行政权,原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地位和职能受到侵夺。至宪宗朝,中书门下最终取代尚书省成为国家常务的主要裁决机构。但是,尚书省保有奏抄的使用权,以及在制敕下行过程中的封驳权,依然被称为"会府",在名义上始终是官方承认的"天下政本"。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呈现出名实相分离的特色。(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2年12期)
刘雅君[10](2012)在《汉晋南朝太子舍人的演变分化与东宫中书、门下机构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间太子舍人由太子私属身份向朝廷职官的演变,并固定成为吏六百石(东汉二千石)任子除授、太学生课试擢选者的常任官。这一过程大致在西汉成帝时完成。此后太子舍人成为东宫侍从官中唯一的常设官。魏晋之际,太子舍人的文教素养进一步受到重视,其职责由两汉时的更直宿卫转向掌东宫表、启、、疏,并进而分化出"理文书"的中舍人。太子舍人的这一演变、分化,推动了晋代东宫中书、散骑、门下诸机构的形成。南齐时,作为舍人、中舍人清显并虚职化的结果,由寒人任职的内典书通事守舍人、门下通事守舍人被相应增设。萧梁顺应这一趋势,在东宫中书、散骑、门下、秘书诸机构中普遍增设了寒人出任的舍人职位。同时又设置由次门士族出任的东宫通事舍人以参决政事,这是梁武帝依靠次门士族、扩大门阀阶层改革在东宫官制上的反映。汉晋南朝间东宫太子舍人的演变分化,深刻地影响了东宫中枢决策机构的形成及其变化,也是朝廷官僚体系整体发展的局部体现。(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2年09期)
中书门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辨析唐宋中央集权体制的变迁,在2016年浙江高考历史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题号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本题选项为B。在笔者看来,似乎B选项也未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书门下论文参考文献
[1].闫德弘.叁省制度与中书门下概念解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2].侯智林.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2017
[3].甄鹏.尚书中书门下叁省制新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
[4].翟梦娜.唐代“同中书门下叁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考辨[J].乾陵文化研究.2016
[5].江小涛.《宋会要·职官类·中书门下门》的复原与校勘[J].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5
[6].胡宝华.读《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以唐代封驳制度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2014
[7].游彪.佛教金石文字史料价值论——以宋代中书门下的金石牒文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3
[8].张泽兵.“中书门下之印”鉴赏[J].博物馆研究.2013
[9].王孙盈政.天下政本——从公文运行考察尚书省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地位[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
[10].刘雅君.汉晋南朝太子舍人的演变分化与东宫中书、门下机构的形成[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