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甾体抗炎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膝关节,药物,抗炎,抗炎药,关节,药疹,评分。
非甾体抗炎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崔俊芳,张爱国,范学科[1](2019)在《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741例,按照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332例和非出血组40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组中年龄≥60岁、消化道出血病史、心脑血管病史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4个因素与非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消化道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是影响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会增加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发出血的风险,但年龄≥60岁、消化道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会增加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发出血的风险,临床上应加强干预以降低并发出血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吴萍,经纬俊,刘杰,宋金方[2](2019)在《32例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药物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含非甾体抗炎成分的药物导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原因、特征。方法:检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电子病历库,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3月皮肤科因使用含非甾体抗炎成分的药物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3例(占40.63%),女性患者19例(占59.37%);年龄9~86岁,>60岁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2例;最常见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类型为斑丘疹(23例,占71.88%),主要涉及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18例,占56.25%);7例患者(占21.88%)同时使用2种及以上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药物,11例患者(占34.38%)联合应用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中成药。结论: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药物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年龄、性别、非甾体抗炎药种类及联合用药可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合理用药,以减少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9年08期)
王沐,蔡楠楠,朱法政[3](2019)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镇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观察对患者局部肿痛的减轻程度及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关节镜下进行清理;研究组应用关节镜联合塞来昔布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肿胀状况,检测血清TNF-α和IL-6浓度,并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HSS评分和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83.33%(5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治疗后VAS评分、关节肿胀评分和血清TNF-α和IL-6浓度分别为(2.20±0.31)分、(0.76±0.20)分和(41.18±9.33)ng/mL、(44.32±6.60)μg/L,均低于对照组(3.63±0.29)分、(1.34±0.21)分和(60.57±9.26)ng/mL、(49.20±6.55)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12个月后H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0.39±5.37)分和(84.65±6.73)分,均高于对照组(75.05±5.26)分和(77.21±6.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口服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清理术后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反应,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应用安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沐,蔡楠楠,朱法政,任向焕,周颖[4](2019)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55例。A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与膝关节评分(HSS)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2%(43/55),显着低于B组的90.9%(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VAS评分显着低于A组,而HSS、WHOQOL-100评分显着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5/55),低于A组的2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辅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能显着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少强,陈伟,刘伯龄,梁圭清,齐强[5](2019)在《不同类型非甾体抗炎药物对脊柱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影响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非甾体抗炎药物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影响差异性,阐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生物学关键环节和总体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建立脊柱融合的动物模型。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即可开始喂食相应药物持续2周后停止。在术后4、8、12周分别取各组动物融合节段行大体标本。评估各实验兔的Nilsson骨愈合组织学评分、Lane-Sandhu骨愈合X线评分,融合节段(L_(3~4))与相邻未融合节段(L_(4~5))的生物力学强度比值,进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的定量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只脊柱融合动物模型,双氯芬酸钠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各15只。术后4周时,双氯芬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的Nilsson骨愈合组织学评分、Lane-Sandhu骨愈合X线评分和生物力学强度比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8周和12周时,双氯芬酸钠组的Nilsson骨愈合组织学评分、Lane-Sandhu骨愈合X线评分和生物力学强度比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而塞来昔布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择性COX-2和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在脊柱术后早期对植骨融合均有负面影响,在术后中后期,选择性COX-2非抑制剂对骨融合的负面影响消失,而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的负面影响仍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左优,马瑞雪,于紫玲,林必桂,于云江[6](2019)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叁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对映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淀粉-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ADMPC)手性固定相,在反相液相色谱下研究了叁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布洛芬(IBU)、萘普生(NAP)和氟比洛芬(FLB)对映体的拆分特性。研究了不同流动相比例,柱温及流速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并通过热力学参数探讨了拆分机理。结果表明:优化的色谱条件以乙腈-水(pH 4)=45/55 (V/V)作为流动相,流速为0. 6 mL/min,柱温15℃,3种药物对映体均可得到快速分离。较低的柱温有利于对映体分离,且流动相的极性对分离效果起到关键作用。该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反相色谱在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上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4期)
高川,何志刚,马敏俊,冯永航[7](2019)在《不同抗溃疡药物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复发的预防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抗溃疡药物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 7年10月因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后溃疡愈合的患者9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法莫替丁组28例,瑞巴派特组32例,埃索美拉唑组30例,分别予相应药物预防NSAIDs相关性溃疡复发,疗程均为9个月。结果法莫替丁组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率(5 3. 6%)、胃黏膜损害发生率(6 4. 3%)均显着高于瑞巴派特组(21.9%、28.1%)和埃索美拉唑组(13.3%、26.7%);不良反应发生率埃索美拉唑组(36.7%)高于法莫替丁组(10.7%)和瑞巴派特组(1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巴派特在预防NSAIDs相关性溃疡胃黏膜损害的复发和再出血方面与埃索美拉唑相当,均优于法莫替丁,且不良反应低于埃索美拉唑,可用瑞巴派特替代埃索美拉唑预防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潘玲,李坚,卓鸿武[8](2019)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非甾体抗炎药物疗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和氟比洛芬脂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早期的止痛效果、安全性以及对ACL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4年1~12月ACL重建术后接受非甾体抗炎(NSAIDs)药物治疗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和氟比洛芬脂组,每组20例。术后1~5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并观察是否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末次随访时采用核磁评估ACL腱-骨愈合情况,采用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叁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接受NSAIDs药物后疼痛均逐渐缓解。术后当天及术后1~3天,氟比洛芬脂组VAS评分显着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当天,第1、2、3天静止相和活动相分别为F=5.653,P=0.006,F=3.532,P=0.036;F=4.163,P=0.021,F=5.038,P=0.010;F=3.184,P=0.048,F=3.736,P=0.030;F=3.364,P=0.043,F=3.303,P=0.044)。但术后第4~5天,叁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叁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或急性肾衰等不良反应。末次随访时,叁组患者ACL腱-骨均获得完全愈合,且术后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和氟比洛芬脂作为ACL重建术后止痛药物,其止痛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对术后ACL腱-骨愈合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熊建斌[9](2018)在《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物与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锁骨骨折愈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物与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锁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塞来昔布)、B组(布洛芬)、C组(不使用镇痛药物),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第1~3天,A、B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3天,A、B组患者的睡眠状况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周,A、B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及骨折断端灰度值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与COX-2抑制剂对锁骨骨折早期愈合有相等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骨折愈合时间,针对该类患者的镇痛需谨慎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8年10期)
文峰[10](2018)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条件及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尤其科学技术进步对临床医学的影响,许多药物经过科学的加工被运用到临床医学的治疗中。因此本文针对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药理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以及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其次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进行了探讨,再次根据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分叁方面提出了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对临床中常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8年10期)
非甾体抗炎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含非甾体抗炎成分的药物导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原因、特征。方法:检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电子病历库,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3月皮肤科因使用含非甾体抗炎成分的药物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3例(占40.63%),女性患者19例(占59.37%);年龄9~86岁,>60岁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2例;最常见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类型为斑丘疹(23例,占71.88%),主要涉及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18例,占56.25%);7例患者(占21.88%)同时使用2种及以上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药物,11例患者(占34.38%)联合应用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中成药。结论: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药物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年龄、性别、非甾体抗炎药种类及联合用药可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合理用药,以减少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甾体抗炎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崔俊芳,张爱国,范学科.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2].吴萍,经纬俊,刘杰,宋金方.32例含非甾体抗炎药成分的药物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
[3].王沐,蔡楠楠,朱法政.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镇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王沐,蔡楠楠,朱法政,任向焕,周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9
[5].刘少强,陈伟,刘伯龄,梁圭清,齐强.不同类型非甾体抗炎药物对脊柱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影响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
[6].左优,马瑞雪,于紫玲,林必桂,于云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叁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对映体[J].分析试验室.2019
[7].高川,何志刚,马敏俊,冯永航.不同抗溃疡药物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复发的预防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9
[8].潘玲,李坚,卓鸿武.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非甾体抗炎药物疗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
[9].熊建斌.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物与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锁骨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
[10].文峰.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心理月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