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予(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马致远在元代前期散曲家中留存作品最多,历来受评价最高,其作品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马致远在散曲作品中构筑的奇特瑰丽的唯美意境,颇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审美共鸣,而其所表现出的唯美意境则主要体现在田园山水的风景美、闲散安逸的世美情及清丽自然的文韵美三个方面。
【关键词】马致远;散曲;风景美;世情美;文韵美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6-054-03
马致远,以字行,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大都人,曾飘泊各地,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出官场,隐居田园。其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1]。因而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代表了元代散曲的最高成就,贾仲明《凌波仙》词称其为"曲状元",朱权《太和正音谱》盛赞马致远的散曲为"如朝阳鸣风",认为其词"典雅清丽","宜列群英之上"。马致远的散曲历来为人们称赏,一方面是因其在思想意蕴和艺术风格方面展示了元代文人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普遍精神困境,这点在感叹历史兴亡的作品中最为明显;另一方面是其作品所构筑的奇特瑰丽的唯美意境,颇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审美共鸣,这点则主要蕴含在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里。本文重在剖析马致远散曲中所表现出的唯美意境,笔者认为,马致远散曲中所流露出来的美的意蕴主要体现在风景、世情及文韵三个方面,下面试分述之。
一、田园山水的风景美
寄情山水、拾趣田园,是中国古代多数文人在仕途失意之后的抉择,而这一选择历来被视为不肯直面现实的消极无奈之举,但纵观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正是这一"消极无奈"之举造就出众多彪炳后世的斐然文学成就。马致远同样是在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际选择了罢官隐居,但他既没有追随前代隐士远离世俗社会、避遁于山林岩穴,也没有像同时代的关汉卿等人一样混迹于大城市的市井勾栏,而是仿效陶渊明退隐竹篱茅舍。因此,在马致远抒发隐逸闲情的散曲作品中,大部分以村居为背景,其主题大都是对田园生活的描摹和赞美,在醇馥酒香之中绘制了一幅幅清雅秀丽的田园山水图。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花村草店,雨后晚霞,青山翠岚,优美明净,宁静清幽。作品描绘了一幅幽美清秀的风景画,使人读后不禁沉醉于这一恬静淡远自然景致之中。景物描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内容之一,马致远的多数写景之作不仅仅具有自然美的审美意义,同时也或明或暗地反映着作者的情感、心态、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这就使得其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感情:不仅在纯净幽美的山水景物中寻找自然美,更是在恬静清幽的境界中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慰藉。马致远在散曲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致是一处安宁温馨的精神寄托之所。
马致远退隐竹林,既不同于传统文人那种不食人间烟火气的高雅,也不象苦修的僧道那样心如枯井寒灰,而是追求脱离官场生活的闲逸和精神的自由,因此,马致远在其散曲作品中所描绘的恬静清幽之景往往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温怨的境界[2]。
[双调·寿阳曲]《渔村夕照》
鸣梆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段桥头卖鱼人散。
这两首小令,写的都是渔村傍晚的旖旎景色,《渔村夕照》采用一种欢快的笔调,运用视、听、触等感觉器官,通过"鸣"、"闪"、"唱"、"挂"、"撮"、"绿"等一系列响亮而富有动感的醒目字眼,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渔村晒网捕鱼图,勾画了渔村的繁忙景象,充满浓厚的渔家生活气息,流露了作者的愉快之情。《远浦归帆》通过夕阳、酒旆、渔船、落花、茅屋、断桥等多种景物的组合,勾勒出渔村傍晚的静谧、恬淡和安闲,即将归岸的两三只渔船使画面略显活泼,极富动态之美;卖鱼人散去之前的暂时热闹,暗示了画面将再趋冷清,一种淡淡的凄怆之感漫于吟咏之后[3]。至若"两三行海门斜去"的悲凄之意,"一声声唤回春去"的愁苦之情,"梨花树底三杯酒,杨柳荫中一片席"的闲适之趣,自然也尽在不言之中。
写景之作再如
[双调·湘妃怨]《和卢疎斋西湖》: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金卮满劝莫推辞,已是黄柑紫蟹时,鸳鸯不管伤心事,便白头湖上死,爱园林一抹胭脂,霜落在丹枫上,水飘着红叶儿,风流杀带酒的西施。
自古文人爱将西湖比作西子,因而马致远的笔下,西湖景色是"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是"霜落在丹枫上,水飘着红叶儿",而不论是前者的鲜明浓重之美还是后者的艳丽多彩之美皆能将读者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西湖景色如画,一片洁净,偶有莲姑和钓叟,在这里,作者摆脱了人世的尘嚣,心灵悠闲澄净,在无累逍遥之中得到了满足,充满了生活的甜蜜和乐趣。这与那种"独坐幽篁里"的孤寂冷清显然不同,马致远虽是在写隐士环境,具有较浓的避世色彩,体现从尘世得到解脱的心境,但其中更有对生活的温馨和自足之感,少有孤寂和凄冷,正所谓"幽而不寂,清而不冷"[4]。
马致远散曲中的田园山水之景美有"成趣南园,对榻青山,绕门绿水"、有"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春有"绿水青山任自然"、"红雪飘香催雾迷",夏则"熏风来至荷香净"、"满湖香芰荷蒹葭",秋有"曲岸经霜落叶滑","丹枫醉倒秋山色",冬则"山远楼高雪意新"、"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正是:田园山水之美景"布江山自然如画"!
二、闲散安逸的世情美
所谓世情即世俗之情、世态人情,此处所言之世情美侧重于对马致远寄情诗酒,自得其乐的归隐生活情趣的展现。在马致远的散曲中既有对山水田园自然风光之美的描绘,亦有对安逸闲淡的田园生活的写意,如:
[南吕·四块玉]《恬退》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荣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五柳修,归去来。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阁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托身于青山绿水环绕的田宅之中,栽瓜种韭、卧柳赏菊、品蟹饮酒,如此恬美纯静的乡村生活,使作者心境旷达、淳真至极,尽显安逸闲散之态。这种适意自得的气息,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的充满诗意和生机的情境十分相似。再如:
[双调·蟾宫曲]《叹世》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马致远的乡村生活,虽少有劳作的充实感,却依然充满了诗酒遣兴的人生情趣。"醒时渔笛,醉后渔歌"、"倒大江湖,也避风波",作者以率直佻达、急切痛快的言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隐士怡乐图。而在[双调·夜行船]《秋思》中,"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则表达了作者对世间诗酒风流深深的眷恋。这些作品一方面抒发了强烈的去官归隐意绪,显示出任性逍遥的闲适旨趣,另一方面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真切,恬淡洒脱之美。
以描摹生活本身的情趣,来表现人世众生百态,亦是马致远散曲极具趣味性的一个方面,此类作品中最为突出的要数[般涉调·耍孩儿]《借马》,作者刻画了一位爱马的小气鬼,把马主人不肯借马而又"对面难推"的种种微妙的心理活动活盘脱出,写得十分诙谐动人。如[七煞]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辅。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作者连用"懒设设"、"意迟迟"、"气忿忿"三个表情态的词来刻画这位马主人的矛盾心态,再加上运用"ABB"式的叠词方式就更加强调了这种心态。[六煞]不骑呵西棚下凉处拴,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民包儿款款移。勤觑着鞍和髻,牢踏着宝橙,前口儿休提。[三煞]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休教侵着颓,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戒寒碎,休教鞭贬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从[六煞]到[三煞],作者描述了这位马主人唠唠叨叨嘱咐借马人要如何喂草、饮水、行路、休息等,通过马主人不厌其烦的叮嘱语,则进一步刻画出了马主人十分爱惜其马的心理[5]。最后,当马被牵走之时,马主人早已是"哀哀怨怨、切切悲悲","两泪双垂"了,简直可比热恋中人的离别情怀,令人读来只能无奈摇头,会心一笑,仿佛亲历目睹这滑稽的一幕,无怪乎郑振铎对这首套曲推崇备至,在谈到本曲所表现出的世态情趣时说:"诙谐之极的局面,而出之以严肃不拘的笔墨,这乃是最高的喜剧正和最伟大的哲人以诙谐的口吻在讲学似的他的态度足够严肃的,但听的人怡然的笑了。"并称"这是马致远的真正的崇高的成就。"[6]
另外,在马致远的散曲中摹写男女情爱及闺中女子的娇羞、矫情之态的作品亦不乏其数,小令如[双调·拨不断]二十三首,套数则有[仙侣·赏花时]《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大石调·青杏子]《姻缘》、[商调·集贤宾]《情思》、[商调·水仙子]《曙光催》、[双调·夜行船]《酒病花愁》等等,这些吟咏爱情、描写闺怨的作品颇能体现出马致远笔下世俗情韵的灵美生动。
三、清丽自然的文韵美
谈及文韵,首先应从音韵和语言两个角度出发。
其一,"音韵流转,调谐金石"是指由散曲音律、声调谐协所体现的听觉效果,散曲往往脱口而出,令听者在行文脉络中明白歌辞的意义和情感。马致远的散曲注重声律的谐美,讲求平声与仄声的相互配合,从而产生了抑扬顿挫的声韵美,在马致远的散曲中,多有词句相联,偶对适切,平仄调协的例子,如:"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霜毫历历蘸寒泉,麝墨浓浓浸端溪","磁瓯喜潋滟,听水任低高","俗子先登旅岸,佳人尚立僧街","梨花树底三杯酒,杨柳阴中一片席","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等等不胜枚举。
其二,语言之美多指散曲语言浅白生动之美,就这一点来说,马致远的散曲在语言上具备着独特的风格,如: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全由名词组成,纯是景象罗列,然而就在这一片平淡与平静中,读者的思绪一下子被引入到特定的情景中,这就是马致远散曲语言的魔力所在[7]。马致远的散曲语言可用"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来概括,即以明快自然的通俗语言为主,多用浅近的口语,语言本色,浅显通俗,马致远以这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更得明朗、诙谐和机智,读来使人格外亲切,这种语言风味,不同于古雅庄重的诗,也不同于典丽含蓄的词,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如[双调·夜行船]《离亭宴煞》中出现的两组鼎足对,就是如此,其一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这三句全是比喻性的词语,并使之排列组合起来,表情达意,用法奇特,实属古所罕见,它为世上那些名利之徒画了像,比喻贴切,讽刺尖锐,其二为"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生动地描绘出隐居生活的恬适和乐趣,这种集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的手法,是诗词中没有的,它有助于对事物作淋漓尽致的刻画,赋予散曲泼辣奔放的风味,至于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一向为评论家重视,语言清新,而又有无穷之意[8]。
近人梁乙真评马致远曲风格为"豪放之中而兼清逸,颇近诗中苏轼"[9],任中敏先生也说:"(马)散曲以豪放为主,如天马脱羁,极尽驰骋之乐。"可见,豪放为马曲的主要风格,而豪放中更兼清逸又是其豪放的特色。马致远散曲的这种风格具体来说就是其清丽自然的文韵之美,文辞上的本色与雅致兼具,如:
[双调·拔不断]: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大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其中三、四、五旬为鼎足对,每句之中为当句对中的鼎足对,短短三个句子,包含了较多的内容,从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等诗朋酒友,想到了陶潜,杜甫,李白等大诗人,又杂陈了洞庭、东阳、西湖等地出名的酒菜、瓜果,含量极为富丽,每句中的三个名词既与其他两句中的三个名词相对,又各自互相成对,它把为数众多的人和物,层次井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十分整齐匀称,三句中九个名词,一贯直下,音节流畅自然。马致远的散曲还有"话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的特点,比如:
[南吕·四块玉]:
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后。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教你回去来?(《天台路》)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浔阳江》)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马嵬坡》)
这几首吟咏古时爱情故事的散曲,文字朴素,风格上颇似民间小曲,将清丽自然之文韵本色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由于马致远生活的元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痛苦的时代。因而在马致远的散曲中,既有积极进取的文人形象,又有消极避世的隐士形象,这两种形象又相互交错在一起,纠结成马致远自相矛盾的身影,但同时也应看到马致远于超旷中透露出的追求。读过马致远的散曲后,我们会发现他留给后世更多的是一排排深寓美韵的词句。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刘艳.陶渊明与马致远东篱观念之异同[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
[3]徐世中.试论马致远散曲的审美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4]李昌集.论马致远的散曲[J].扬州师院学报,1985(2).
[5]蒋玉斌.马致远散曲艺术别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3).
[6]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7]冯凌云.散曲审美浅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
[8]丁睿.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点[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2)
[9]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