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存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教,加工,伦理,多元论,可能性,社会,形而上学。
生存可能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川[1](2019)在《传统手工艺“活态”生存的可能性——日本“笠间烧”田野考察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笠间烧"的前世今生"笠间烧"是对笠间陶瓷或陶业的一种称谓,它是以日本茨城县笠间市这一地名而命名的。"笠间烧"从日本江户中期安永年中(1772年—1780年)的陶工长右卫门开窑烧制陶瓷算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先后有不少以着名陶工或家族命名的陶窑出现,诸如久野窑、宇津窑、仕法窑、仓次窑等,其产业方式是以家庭或家族的作坊式生产为主。在"二战"结束前的百余年间,"笠间烧"一直主要烧制厨房用的各种粗陶,其间也有过阶段性的兴盛。(本文来源于《民艺》期刊2019年02期)
田薇[2](2018)在《从“形而上学宗教性”看“宗教性生存伦理”的可能性——宗教伦理的重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轴心概念,确立宗教性、生存性、伦理性一体同构的"宗教性生存伦理"观念:生存性言述着人的存在本体,伦理性指示着人的道德经纬,宗教性彰显着人的生存限度以及由此关切终极而试图超越的信念取向,由此跳出宗教伦理的习常见解,打破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的固有界限,悬置儒家伦理是否宗教伦理的争议。为此在现代西方思想家西美尔关于灵魂存在的天性、蒂利希的终极关切、卢克曼的世界观与个人同一、史密斯的个人信仰与累积传统的学说中获求"宗教性"的理论支持,通过分析参较国内相关研究中的叁种阐释思路,即普遍规范伦理、后形而上学的形上学和人文性道德的交叉与区别,进一步彰显宗教性生存伦理的基本构思。(本文来源于《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杨鑫悦[3](2018)在《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之道及人应该如何看待命运——浅析《骆驼祥子》结局祥子不堕落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骆驼祥子》中祥子从健壮踏实的人力车夫沦为行尸走肉般的末路鬼,他的一生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分析他的悲剧命运时,尽管主流文学史和众多学者包括作者本人都认为祥子的堕落是必然的,是地狱般的黑暗社会、个人性格思想的缺陷、不可抗拒的命运共同导致的。但祥子的人生除了堕落,还有别的可能性吗?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命运并与之和谐相处呢?本文将以祥子为例,寻找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之道,探索人与社会和命运的深层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4期)
邹芒[4](2018)在《平淡美学:论一种生存美学实践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过于消耗、过于革命的现代性处境,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批评需要激活"平淡"的思想。"平淡美学"作为一种生存美学实践,可以从叁个向度加以理解:其一,平淡为山水画至高的意境,其哲学原理在于"自然美学观",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而言,创造性地激活这一"自然"维度,再次走向平淡或清逸,可以弥补西方现代性审美的缺失;其二,西方传统哲学过于强调"事件"的奇迹性或天启性而轻视"日常生活",通过反思这种西方式的激进超越所导致的灾变后果,进而倡导一种以"平淡"为尚的审美生存风格;其叁,平淡的现实意义体现在"转化"上。面对现代性的转化危机以及西方世界对革命行动的过于推崇,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思想,实现"为无为"的转换,不失为一种可能性途径。(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卢莉莉[5](2014)在《生存加工机制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记忆功能特性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研究表明,儿童和成人对刺激项目进行生存加工会引起较好的记忆。本文对这一结论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一般的记忆规则能够更好的解释记忆的生存加工优势。(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孙清海[6](2014)在《“多元”与“排他”:生存视角下宗教对话的可能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宗教对话理论中,"多元论"和"排他论"是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本文旨在从人的宗教生存的角度对约翰·希克和普兰丁格的宗教对话理论进行分析,指出二者的区别在于所寻求的宗教对话之可能性"平台"的不同:希克的"多元论"旨在寻求一个"第叁方立场",其实质为"化多元为一元",要求人们信仰情感的转移,从而"伤害"了人的宗教生存;而普兰丁格则立足于人的生存现实,在自己"排他"的信仰体系内为宗教对话寻求一种合理的解释,即在不损害人的宗教情感的前提下,为宗教对话寻求理性的解释,从而带来理解力的更新。(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期刊2014-04-01)
江冰[7](2013)在《80后:生存状态影响小说的若干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存漂浮与选择庞杂影响小说主题首先,转型社会给80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生存环境。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转型社会的特征就是不稳定、一切处于变动之中,"不是我们不改变,而是这世界变化的太快"。市场经济、消费社会,对国人欲望的释放;价值重构,文化新变,对80后的影响,他们的青春期恰恰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最为动荡剧烈调(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3年05期)
吴亚女[8](2013)在《生存的可能性:克尔凯郭尔的重复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尔凯郭尔立足于个体,通过与回忆的比较提出"重复"范畴以对生存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以求得在一种更新了的形式中重新获得人的直接性。重复问题不仅是历史性问题,而且是关于幸福可能性的伦理问题,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个体的生存。(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3年09期)
李慧[9](2008)在《关于涂鸦商业式生存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涂鸦作为一种街头艺术形式艰难的生存着。它不被大众所接受,被看做是叛逆的象征。然而正是这种不羁的艺术表现形式才真正地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直到这种街头艺术与时尚品牌发生碰撞才起死回生。十年前,随着HIP-HOP热潮的涌入,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涂鸦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那时候的涂鸦,是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小广告",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涂鸦也逐渐艺术化和商业化,它不仅见证着中国城市的变迁,也在成为城市建筑中一道新风景。(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08年05期)
贾占新[10](2007)在《越名任心与向死存在——嵇康与海德格尔生存可能性的终极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嵇康与海德格尔都追问生存可能性问题。嵇康以心(道)为本体概念,又把它作为价值真源,可能性论题以此视域得以展开。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只具本体论含义,生存可能性的价值向度要由死这一概念来引导。二人体系不同,但都指向生存的可能性领域。(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生存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轴心概念,确立宗教性、生存性、伦理性一体同构的"宗教性生存伦理"观念:生存性言述着人的存在本体,伦理性指示着人的道德经纬,宗教性彰显着人的生存限度以及由此关切终极而试图超越的信念取向,由此跳出宗教伦理的习常见解,打破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的固有界限,悬置儒家伦理是否宗教伦理的争议。为此在现代西方思想家西美尔关于灵魂存在的天性、蒂利希的终极关切、卢克曼的世界观与个人同一、史密斯的个人信仰与累积传统的学说中获求"宗教性"的理论支持,通过分析参较国内相关研究中的叁种阐释思路,即普遍规范伦理、后形而上学的形上学和人文性道德的交叉与区别,进一步彰显宗教性生存伦理的基本构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存可能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云川.传统手工艺“活态”生存的可能性——日本“笠间烧”田野考察及启示[J].民艺.2019
[2].田薇.从“形而上学宗教性”看“宗教性生存伦理”的可能性——宗教伦理的重释[J].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8
[3].杨鑫悦.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之道及人应该如何看待命运——浅析《骆驼祥子》结局祥子不堕落的可能性[J].青年文学家.2018
[4].邹芒.平淡美学:论一种生存美学实践的可能性[J].美育学刊.2018
[5].卢莉莉.生存加工机制的可能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6].孙清海.“多元”与“排他”:生存视角下宗教对话的可能性问题[C].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2014
[7].江冰.80后:生存状态影响小说的若干可能性[J].小说评论.2013
[8].吴亚女.生存的可能性:克尔凯郭尔的重复范畴[J].文学教育(上).2013
[9].李慧.关于涂鸦商业式生存的可能性[J].理论观察.2008
[10].贾占新.越名任心与向死存在——嵇康与海德格尔生存可能性的终极视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