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曹永松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中“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阅读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而且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
首先教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许多非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兴趣的激活,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就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从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忆,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学习《出师表》的时候,我先把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及以前刘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有关故事给学生评说一番,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出师表》。
如教学《范进中举》这课,首先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时同时亮出彩票)“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在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间,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他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急于想知道文章内容的心理被激活了。
2.教师在课堂上能善于设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隆中对》时,为了引导学生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提出了以下问题:(1)课文中人物众多,请你找出所有人物的名字并把他们写下来;(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怎样?请提供原文依据;(3)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物特别重要?教师再补充讲解“官渡之战”以及关羽、张飞的简介,出示三国形势图,然后请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与课文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纷纷投身到这个实战演练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充分地激发起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逐步养成。
二、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训练有关规定:(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2)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5)就课文的内容语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6)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上的规定中多次出现了“感知”、“感受”、“体会”、“欣赏”、“了解”、“理解”等字眼,这些词语实际上是对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感觉方面的能力作出要求,即语感方面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训练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然能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领略到文章优美的意境深层领会到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得到熏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要怎样才能提高并加强学生的语感呢?
加强朗读的训练,读要进入角色。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主要的手段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最新课程的语文教材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经典意义和独特人文之美的中外名著。作者流畅的笔法,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了解和感悟,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有了一次升华和洗礼。这种升华和洗礼的过程是学习文章、感悟文章的体验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精心朗读,逐步感悟到名著中的深远主题思想,也就为培养自己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判价值奠定了基础。
语文学科没有数理化等课程的精密性,相反,却有许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到课文的主题,小到一词,一句话都可能见仁见智,很难求得一致答案。这正是许多语文教师认为不好教的因素之一,其实语文教学的乐趣也尽在于此。可以说: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是自己读书,一篇课文是讲不出来也教不出来的。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中国古代学有所成的总结读书经验来说,尤其强调熟读,达到成诵的程度。读多了,熟了,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在心头,话如发于己心,如出己口。”通过读来读出角色的命运、情感,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通过鼓励创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想象力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天赋”,培养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1.抓住空白悬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藏匿着许多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意蕴空白,这些悬念空白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其实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补空白”的过程,即创新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进行拓展,就能建立起作品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的欲望,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体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如《孤独之旅》中写杜小康找到那十几只鸭子时的心理状态时,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空白”:“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子身上的羽绒的味道,他把头歪了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就可以这样拓展“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杜小康到底为什么而哭?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想象,把这段情节补写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会在“空白”处填写各种不同的答案,杜小康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他的长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灵中清晰起来。
2.利用好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考。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备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场景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首词,作者也创造出了特有的情景和形象,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把握好词作的情和景的美。此词具体地描写了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动人情景。人物、景色、情感跃然纸上。首句仅三字就概括了思妇在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妆、修饰的经过和切盼重逢的心情。“过尽千帆”极写江上船只之多,“皆不是”语意一改,用千帆反衬出思妇深深的失望。只寥寥几笔,思妇的心情跃然纸上。“梳洗罢”三个字包含她整个梳妆过程。下面几句叙写她极目凝望,不见归舟未用任何辞藻饰绘,思妇的精心梳妆和倚楼盼望的心情亦未明白道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略。结尾的“白洲”之所以成为思妇的断肠处,其原因作者也未明说,这些都是要通过朗读来体会、领略。这样也就强化了想象的深入。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天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创新习惯,启发他们想象和思考的取向。因此,老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些想象和思考创造的空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