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与社会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提问,目标定位,时机,方法
历史与社会课论文文献综述
毛晓君[1](2019)在《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提问更精准?——以《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精准的提问需要教师从叁个方面把握:在问题设计上,目标定位必须精准,即要做到精准把握教学目标,精确把握学情,精心设计问题层次;在问题提出上,必须精准把握时机和方法,精巧选择提问手段,精心打磨提问语言;在问题反馈上,要关注学生反应,精心设计随堂测试。(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08期)
王岩[2](2019)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历史和地理性内容的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9年06期)
赵春丽[3](2019)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核心素养培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能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是一门引导学生身心、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作为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力、品质塑造的重要支柱,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价值追求,而家国情怀的培养则是核心素养的重心与关键。笔者认为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作为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0期)
江丽华[4](2019)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境教学是一种融情于景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结构认知,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来源于《新智慧》期刊2019年15期)
吴方杰[5](2019)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出现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还是为了将历史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为文章导向,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教学改革建议,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姜雯倩[6](2019)在《台湾初中社会课“历史篇”教科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课是人文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媒介。当下台湾基础教育为九年一贯制,初中的历史学科已被整合到社会课程中。研究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可以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可借鉴思路。本文选取台湾地区翰林版社会课(历史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叁个方面入手考察:一是探讨台湾社会课程课纲的内容如何引领历史教科书编写;二是对该套教科书结构进行宏观与微观考察;叁是对书中历史事件、人物的写法与观点表述的深入剖析。该套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符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它在真实性、趣味性、多功能性和价值引领性方面值得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借鉴。它的辅助信息完整,是一套不错的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学生学本。但是它在内容方面采用了所谓“同心圆”架构形式,含有大量“去中国化”的叙述。除此之外,教科书中还缺乏史料教学,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上有所欠缺。审视该套教科书给我们的启发是: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力求尊重历史,力争还原历史的本真。同时要注重趣味性,符合青少年的认识。教科书不应单是历史内容叙述,而应该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学本,历史教科书还应必有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灵魂所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崔碧云[7](2019)在《整合,让你的课堂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浅谈语文素材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有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与社会》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上将语文学科的相关素材融入课堂,会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从而会有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9年02期)
刘琼敏[8](2018)在《德国初中社会课中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中学的历史课从六年级开始开设,但在五年级会先开设社会课,由政治、历史、地理叁门学科知识构成。在社会课上,教师会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教学,开展初步的学科能力培养。在德国访学过程中,笔者进入中学课堂,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五年级第七单元《生活在雅典城邦》的《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旅行》和《谁统治了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两节课。笔者结合这两节课,谈谈德国初中社会课是如何进行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8年09期)
段楠楠[9](2018)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多维度课堂观察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维度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近年来,课堂观察教学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被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认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明确地感受到课堂观察教学模式相对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来讲所具备的优势。多维度课堂观察能够让学科教师明显地感受到教研活动的乐趣,在教研培训学习过程中,看似教龄时间短的教师往往能提出很新颖的问题,并且对一些教研内容的点评甚至超过专家水准,在我们看来乏味无趣的课堂教学行为也能够在此教学模式下展示出不一样的魅力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来对多维度课堂观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跟进。(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8年09期)
陈高金[10](2018)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教学之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尝试。所谓有效教学,其关键在于以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来源于《读写算》期刊2018年18期)
历史与社会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与社会课论文参考文献
[1].毛晓君.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提问更精准?——以《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9
[2].王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历史和地理性内容的教学[J].新课程(上).2019
[3].赵春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核心素养培育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4].江丽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探究[J].新智慧.2019
[5].吴方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9
[6].姜雯倩.台湾初中社会课“历史篇”教科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7].崔碧云.整合,让你的课堂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浅谈语文素材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有效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9
[8].刘琼敏.德国初中社会课中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8
[9].段楠楠.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多维度课堂观察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8
[10].陈高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教学之感悟[J].读写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