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联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如何提起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如何才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等等。所谓的分层教学,简单地说就是科学地按照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将他们分成若干的层次,并对各个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教学,这样的方法也叫做分组教学或者能力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分层
要做好分层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全班约1/4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又有约1/4的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新知识;还有约1/4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多只有约1/4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这部分学生,我们暂且称之为“学困生”。鉴于以上发现,我根据全班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把学生分成四个层次。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只需在老师授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即可。不过每个班级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学生分层前需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把学生放到一个恰当的层次中。
2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分层教学第二步———备课分层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结合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筛选不同的创新训练题目。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哪个层次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当教材内容的难易适度,不必作升降处理时,我们可以从数学生活化的观点出发,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从此情景中发现与教材原定内容类似的数学问题,在顺其自然地进入新授阶段,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如此作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通过探究似学习的再创造过程,锻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虑学生实际和分层施教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难度作一定的调整,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即:让稍次的学生有内容可学;中等的学生学得充实;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如我在上《利息》这个内容时,在要求全体学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前提条件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加收20%的利息税时为何不直接把利率下调20%,而要如此麻烦操作,害得我们算税后利息时又要多算一步?”这个问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金融知识才能答得上的。而事实上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也有个别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同时,我也乘机补充了一些金融知识,简单讲解一些税收和利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体育中的数学》一课时,除了学习简单的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我还以世界杯足球赛事和澳大利亚网球赛事为例,补充了分组循环比赛场次计算和淘汰赛比赛场次计算的方法。这些内容的增加,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不需要全部学生掌握,学生也不会觉得增加了学习负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数量的知识,培养数学尖子。
3合理安排练习,做好课堂教学第三步———练习分层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相对很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每天由教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分层辅导: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第三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第四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主要做法是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困生”(也可由教师指定),数学课上,和“学生”同坐一桌,一般情况下,由“助教”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当然这种助学行动也可以延伸至课后)。
为了增强“助教”的责任感,体现其“助教”的价值,开学初要给“学困生”订成绩指标,学期末时,如达到指标,“助教”和“学困生”共同受奖(“学困生”为“学习进步奖”,“助教”为“优秀助教奖”)。这个活动的开展,给“学优生”搭建了发挥长处,展示才能的平台,“后进生”亦从中受益,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