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胶陀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陀螺,活性,多糖,层析,毒性,化学成分,提取物。
胶陀螺论文文献综述
钟宝,李凤林,王英臣,刘静雪,Youn-Soo,Cha[1](2019)在《胶陀螺多糖超高压辅助提取响应面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胶陀螺为原料,运用超高压辅助萃取技术,提取胶陀螺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胶陀螺多糖得率作为优化的响应值,考察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保压时间5 min、料液比1∶20 g/mL、超高压力300 Mpa的条件下,胶陀螺多糖提取得率最高,得率为5.03%。(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包海鹰,李志军,杨树东,马伟才,白璐[2](2019)在《胶陀螺光敏毒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未经碱处理过的胶陀螺子实体,会出现嘴巴肿胀、暴露在日光下的皮肤灼痛等过敏症状,一直以来困扰着长白山当地居民对这一美食的需求。本文旨在找到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中光敏活性成分。将胶陀螺子实体粉末用丙酮回流提取,浓缩得到浸膏,加吐温-80溶解后灌胃昆明种小鼠,进行光敏活性试验。把出现光敏反应的小鼠处死后,取下红肿的小鼠耳朵用甲醇索式提取得活性组分,进行薄层色谱层析和柱层析,得到一种活性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电子轰击质谱波谱综合解析鉴定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结果表明DiBP就是引起胶陀螺光敏中毒反应的活性成分,且经碱水降解后毒性降低。(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垒,陈新峰,钟宝[3](2018)在《胶陀螺重组米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糙米、玉米、糯米为主料,以胶陀螺为辅料,研制复合重组米,重在解决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参数。本试验运用双螺杆挤出机,对混合的粉料,进行膨化挤压,经高温高压处理,谷物粉的物理性质发生极大的变化,谷物中的淀粉吸水膨胀,体积增大到百倍,形成黏稠的胶体溶液,这种胶体将谷物中的其他物质及辅料连接到一起,形成米粒。基本操作工艺为:物料粉碎、混匀、调制、挤压、干燥,根据以上试验操作,设定3个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挤压温度、水分含量、螺杆转速对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对挤压工艺进行优化,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和单因素试验结果,使用辅助软件Design-Expert 8.0.6,进行随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螺杆转速为180 r/min、挤压温度为100℃、水分含量为27%时,对应的胶陀螺重组米品质的综合得分为76.72分,与模型预测的理论数值基本符合,说明试验所得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由此工艺制得的成品具有米香及食用菌的浓香味,米饭结构紧密,饭粒完整性好、滑爽、有黏性、不粘牙,米饭稍有嚼劲,与天然米相比,重组米的耐咀嚼性及硬度低于天然米,但弹性及黏性要高于天然米。(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金华,高艳,马明硕[4](2016)在《胶陀螺多糖超声提取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声波提取胶陀螺(Bulgaria inguinans)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胶陀螺多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35min、提取温度50℃、液料比20∶1(mL∶g),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4.71%。(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包海鹰[5](2016)在《胶陀螺光敏性毒性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Pers.)Fr.作为一种长白山地区食药兼用的真菌,食用不当会引起光敏活性中毒反应。在夏、秋季节常见于蒙古栎的倒木及树桩上。近年来国内外对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现已从胶陀螺中分离得到了苯并[j]荧蒽类、azaphilone类、醌类、甾类、萜类、苯丙素类等50多种化合物;在药理活性方面,胶陀螺具有抑菌、抗癌、光敏、抗疟疾、抗氧化、止痒、杀虫、抗血瘀等活性,而其中胶陀螺的光敏活性作为其特有的作用一直被关注。吉林农业大学教育部创新团队课题组历尽18年的研究在发现光敏毒性提取物的基础上采用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发现和明确了光敏毒性组分及光敏活性成分,为长期困扰长白山地区独特的"蘑菇能把嘴咧歪"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王新斌,包海鹰,李志军[6](2016)在《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Pers.)Fr.]作为一种长白山地区食药兼用的真菌,在夏、秋季节常见于蒙古栎的倒木及树桩上。文中将近年来国内外对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现已从胶陀螺中分离得到了苯并[j]荧蒽类、azaphilone类、醌类、甾类、萜类、苯丙素类等50多种化合物;在药理活性方面,胶陀螺具有抑菌、抗癌、光敏、抗疟疾、抗氧化、止痒、杀虫、抗血瘀等活性,而其中胶陀螺的光敏活性作为其特有的作用一直被关注,并已确定了光敏活性的有效组分。(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王新斌[7](2014)在《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和光敏活性组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Pers.) Fr.]是一种具有光敏活性的特殊真菌,其潜在的药用价值是菌物研究者们一直努力的目标。胶陀螺属于可食用真菌,但是为了避免引起光敏反应,长白山地区的人们在采集到胶陀螺子实体后一般都会简单处理后食用。胶陀螺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富含大量的麦角甾类、醌类、苯丙素类等化合物,其中更有苯并[j]荧蒽类、azaphilone类、苝醌类等具有特色活性的物质。azaphilone类在抗菌方面有作用显着,苝醌类化合物也有多种药理活性,这些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丰富了胶陀螺所含成分的种类,同时胶陀螺作为一种药用菌,有了更多的开发潜力。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胶陀螺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得到11个化合物,鉴定出7个化合物。在石油醚萃取物中获得4,9-dihydroxy-1,2,11,12-tetrahydroperylene-3,10-quinone(4,9-二羟基-1,2,11,12-四氢-3,10-苝醌),着重对二氯甲烷萃取物部分的深颜色组分进行分离,得到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3β,5α-二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bulgareone A ((M)-1,8,1’,3’,8’-五羟基-3,6,6’-叁甲氧基-[2,4’]-9,10,9’,10’-二蒽醌)、1,3,6,8-tetrahydroxyanthraquinone (1,3,6,8-四羟基-9,10-蒽醌)、1,3,8-trihydroxy-6-methylanthracene-9,10-dione (1,3,8-叁羟基-6-甲氧基-9,10-蒽醌)、麦角甾醇、甘露醇。胶陀螺子实体光敏活性研究方面,通过活性跟踪的方法追踪具有光敏活性的组分,确定在丙酮提取物中含有光敏活性成分,按极性梯度萃取后具有光敏活性的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萃取物中,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虽然也有光敏活性,但经过粗分组分分离后,发现有活性的组分量很小。对二氯甲烷萃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混合物含有光敏活性的组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同时配合小鼠实验验证跟踪活性部位,以给药后是否出现耳朵红肿,头部肿胀为标准,通过硅胶柱层析,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制备、重结晶等多种方法,排除非光敏活性杂质,得到含有光敏活性的组分,但由于光敏活性物质结构十分不稳定,常规方法难以得到高纯度的活性单体化合物。通过上述实验得到一定量的光敏活性组分,进行小鼠灌胃实验时发现,光照后出现明显光敏反应的部位集中在头部皮肤和四肢毛较少的部位,以耳朵肿胀现象最明显,可以断定,光敏活性成分主要聚集在小鼠耳朵等部位,因此,为进一步确定光敏感成分,对小鼠灌胃给含有光敏活性的组分,出现光敏感反应后处死小鼠,剪耳、取血、取肝脏、取肾脏和脾脏,用有机溶剂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处理后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发现给药组的小鼠耳朵与空白组差异明显。通过制备型高效液相进行分离、纯化二氯甲烷萃取物中的光敏活性组分,虽然在440nm下得到单一的吸收峰,但是没有最终得到光敏活性纯物质。未能得到光敏活性单体的原因可能与光敏活性组分的理化性质不稳定有关。通过液相-串联质谱分析得到453M的离子峰,推测光敏活性成分的分子量为454M。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给药组小鼠的耳朵、肝脏、肾脏中与相应空白组对比,存在差异,并对不同成分进行分离,给药组小鼠耳朵提取物中得到两个组分,肝脏和肾脏分别得到一个组分,对着四个样品进行MS分析,其中给药组小鼠的耳朵、肝脏、肾脏提取物中均得到正谱为560M,负谱为514M的成分,因此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得到的结果推测该成分可能为光敏活性成分或者在体内发生代谢转化后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白璐,马伟才,包海鹰[8](2014)在《胶陀螺的光敏活性组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丙酮对胶陀螺子实体进行梯度提取,得到的粗提物做光敏活性药理试验,结果表明:胶陀螺的氯仿和乙酸乙酯粗提取物有明显的光敏活性。将氯仿和乙酸乙酯的粗提物分别用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进行反复柱层析,同时配合光敏活性药理试验,得到6个有光敏活性的组分,分别为c2、c3、c4、c5、c6和c11。将6个组分合并后继续分离,最终得到1个有橙黄色荧光点的成分,对其进行光敏活性药理试验,结果证明其为胶陀螺的光敏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白璐[9](2013)在《胶陀螺个体发育及光敏活性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 (Pers.) Fr.]是一种食药兼用菌,近些年来随着对胶陀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特殊的药理活性也被人们认识到,尤其是它在治疗银屑病方面作用显着,所以人们对胶陀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野生胶陀螺的生长条件特殊,所以其蕴藏量很少。那么大量人工栽培胶陀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胶陀螺的段木栽培法成功获得胶陀螺子实体,且实验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风险小,为胶陀螺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在整个段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胶陀螺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8~22℃,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子实体的生成,甚至会发生胶陀螺原基和子实体的自溶。在菌材培养初期,菌架湿度应控制在60%左右,原基长出后可增加湿度至80%,并适当采用干湿刺激的方法,既有利于胶陀螺的生长,又能有效防止杂菌的侵染。本文运用徒手切片法与石蜡切片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胶陀螺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组织的显微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描述并显微照相,结果发现胶陀螺子实体内有两种菌丝,一种为棕褐色菌丝,是胶陀螺的营养菌丝,分裂旺盛,由其分裂生成另一种菌丝,即无色菌丝,无色菌丝交织在一起,组成胶陀螺子实体的主要结构。而棕褐色菌丝紧密交织在一起将无色菌丝分隔成许多不同的区域。胶陀螺原基顶端开裂形成浅杯状结构后,子囊初步形成。胶陀螺子囊近棒形,平行排列。子囊与侧丝相间排列,侧丝线性,有横隔,顶端稍弯曲,含有绿色色素。子囊与侧丝的尾部均与营养菌丝交织在一起。成熟的子囊里有8个子囊孢子,前4个为黑褐色,个体较大,后4个为浅黄色或无色,个体较小。胶陀螺外囊盘被有墨绿色长条形细胞组成,细胞内有类似载色体样物质。在皱缩子实体的菌柄细胞外侧,还有棕色的长条形绒毛细胞。本文还对胶陀螺的光敏活性物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胶陀螺子实体不同层提取物做光敏活性试验证明,胶陀螺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具有明显的光敏活性。将-部分氯仿和乙酸乙酯的粗提物分别经石油醚-丙酮和氯仿-甲醇反复进行梯度洗脱,另一部分的氯仿和乙酸乙酯粗提物分别用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进行反复柱层析,同时配合光敏活性药理实验,最终得到9个有光敏活性的组分。将这9个活性组分合并后继续分离。最终采用凝胶柱分离法、高效液相分离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了少量光敏活性化合物,初步鉴定其为N-己酰基-5,19-二羟基-D-神经鞘氨醇,该化合物在中等极性范围内,在紫外灯(365nm)下,具有很强的橙黄色荧光,放置一会后颜色变深。通过对中毒小鼠的观察发现胶陀螺的光敏毒性有一定的潜伏期,并且与给药剂量的高低成正比关系,一般在给药第二天小鼠的耳朵开始有些变红,小鼠烦躁不安,会以各种方式躲避阳光照射。第叁天,小鼠的面部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到四天以后,小鼠的耳朵开始变紫,严重的还会有溃烂现象,并且头部的毛开始脱落,第六天小鼠的耳朵完全烂掉。若给药的剂量足够大,第一天小鼠面部就会出现轻微的肿胀现象,若继续给药,第二天小鼠就会死亡。由此可知,胶陀螺的光敏活性成分对中毒部位有很大的损伤。此外,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的方法,对胶陀螺子实体氯仿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做了系统的分离,共得到4个化合物,并运用1H-NMR、13C-NMR等手段进行了鉴定,分别为:4,6,8,22-四烯-3-酮-麦角甾烷,麦角甾-6,22-二烯-3,10,27-叁醇,麦角甾-7,22-二烯-3β-醇,麦角-7,22-二烯-3,5,6-叁醇,其中麦角甾-6,22-二烯-3,10,27-叁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β-醇为首次从胶陀螺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冯会强,孙涛,贾冬梅,慕金凤,张雅梅[10](2013)在《胶陀螺子实体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 Fr.)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及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子实体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乙酸乙酯和水相对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均有抑制作用,正丁醇相对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0 mg/mL时,针对以上4种细菌,乙酸乙酯和水相抑菌率分别为61.72%、65.47%、39.79%、37.40%和68.52%、65.06%、51.26%、68.86%,正丁醇层对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0.11%、69.41%。在该浓度下4个相萃取液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和禾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10期)
胶陀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用未经碱处理过的胶陀螺子实体,会出现嘴巴肿胀、暴露在日光下的皮肤灼痛等过敏症状,一直以来困扰着长白山当地居民对这一美食的需求。本文旨在找到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中光敏活性成分。将胶陀螺子实体粉末用丙酮回流提取,浓缩得到浸膏,加吐温-80溶解后灌胃昆明种小鼠,进行光敏活性试验。把出现光敏反应的小鼠处死后,取下红肿的小鼠耳朵用甲醇索式提取得活性组分,进行薄层色谱层析和柱层析,得到一种活性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电子轰击质谱波谱综合解析鉴定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结果表明DiBP就是引起胶陀螺光敏中毒反应的活性成分,且经碱水降解后毒性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陀螺论文参考文献
[1].钟宝,李凤林,王英臣,刘静雪,Youn-Soo,Cha.胶陀螺多糖超高压辅助提取响应面工艺优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
[2].包海鹰,李志军,杨树东,马伟才,白璐.胶陀螺光敏毒性成分[J].菌物学报.2019
[3].朱垒,陈新峰,钟宝.胶陀螺重组米的研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金华,高艳,马明硕.胶陀螺多糖超声提取工艺优化[J].食用菌学报.2016
[5].包海鹰.胶陀螺光敏性毒性成分的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6].王新斌,包海鹰,李志军.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菌物研究.2016
[7].王新斌.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和光敏活性组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8].白璐,马伟才,包海鹰.胶陀螺的光敏活性组分[J].菌物研究.2014
[9].白璐.胶陀螺个体发育及光敏活性成分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10].冯会强,孙涛,贾冬梅,慕金凤,张雅梅.胶陀螺子实体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