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实践

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实践

山西原平市范亭中学郝秀珍

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将领顾炎武的经典名言,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胡锦涛同志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也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重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学文识字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在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培养学生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情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导语设计之中

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得巧妙、风趣、有吸引力,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品德教育的渗透。我在讲授《苏武传》时,是这样导入的,先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然后解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这段导语设计,使学生们很快地进入特定的情境,随着苏武或喜或悲,激昂慷慨。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背景讲解中

在我们的教学中,时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不少课文的作者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在作品中抒发着真挚的爱国情怀,可是学生在阅读时却是无动于衷。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不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我认为要使作者的爱国情感全部被学生所消化吸收,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及创作动机,使学生置于作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氛围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与作家产生共鸣。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当然,“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的。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野鸿诗的》)

如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报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

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深情的吟诵之中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很多,这些名篇往往是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教师要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例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我在班中举行了多次诗歌朗诵赛,激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

四、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思想内容的分析中文章是交流思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飞向太空的航程》《小狗包弟》《离骚》《中国建筑的特征》《水龙吟》等。其中,《登岳阳楼》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金玉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杜诗详注》卷二十二引)特别是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五、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英雄人物的歌颂中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教学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是在精神和品格上的超凡脱俗,这样的文章教材中比比皆是。如《苏武传》中,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六、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优美语言的品味中

1.品味祖国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由于是以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细细品味、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学生自当体会到祖国语言之妙趣。

2.琢磨古今名家炼字上的功夫,体会对语言美的追求

如教学周邦彦《苏幕遮》一文,我除了讲述图画美、结构美外,还要讲出语言美。遣词精当而隽永是其突出表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认为这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此言不虚。这两句诗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通过讲析,学生领会了作者用语的味道,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挚爱之情。七、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写作教学中

作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能动的、积极的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等等都会在文章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用他最佳的智能,通过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作文练习,逐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欲望。如让学生写作《颂祖国》,学生就会从构思到落笔成文至始至终都反复感受体验祖国的伟大之处,这样学生的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

八、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后谈心中

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心态,经常找学生谈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绝不应该是空洞苍白的说教,正如诗歌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在爱国主义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就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标签:;  ;  ;  

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