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耕种年限下(2 a和9 a),不同比例的砒砂岩与沙复配土中无机胶结物质中碳酸钙和游离氧化铁的变化情况,探明了两个年份下土壤中碳酸钙和游离氧化铁的平均含量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砒砂岩与沙按照1∶2比例进行复配,更有利于土壤表层0~30 cm土层无机胶体中碳酸钙和游离氧化铁的累计;相比耕种2 a,耕种9 a的复配土中游离氧化铁含量在各土层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其增幅随着复配比例的减小而增加,复配土中游离氧化铁在各层分布更加均衡,其再分布受耕种影响效果较为明显。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国内会议
作者: 师晨迪,李娟,花东文,郭振,王欢元
关键词: 砒砂岩,胶结物质,碳酸钙,游离氧化铁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 2019-08-23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农业科技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
单位: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 X144;S153
DOI: 10.26914/c.cnkihy.2019.070923
页码: 330-333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1683k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粘土中游离氧化铁研究综述[J]. 西部探矿工程 2019(09)
- [2].水稻土壤组分去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后对As~(5+)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04)
- [3].游离氧化铁对红黏土持水特性的影响[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12)
- [4].不同耕种年限红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J]. 土壤 2010(04)
- [5].老冲积黄壤各粒径组分对镉与硒竞争吸附特性的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2)
- [6].聚合氨基酸对北方水稻土中氧化铁存在形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4)
- [7].蒙山茶园土壤组分对铝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4(04)
- [8].中国南方土壤中白色土层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9(02)
- [9].土壤中铁氧化物对铅吸附-解吸的影响[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6(06)
- [10].雷州半岛典型铁铝土剖面土壤的表面电荷特征及其可变性[J]. 土壤通报 2010(04)
- [11].淹没–出露条件下三峡水库小江消落带土壤性质变化研究[J]. 土壤 2014(05)
- [12].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12)
- [13].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气溶胶中游离氧化铁的测定[J]. 地理科学 2011(08)
- [14].雨花台红土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 土壤 2008(01)
- [15].名山河流域黄壤组分对微团聚体吸附解吸镉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11)
- [16].贵阳红黏土变形及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7(03)
- [17].冻融交替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氧化铁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4(01)
- [18].广西北海填方红土的击实特性及影响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S3)
- [19].外加氮源影响下铁铝氧化物在土壤氮素转化中的作用[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8)
- [20].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对水稻土不同粒级组分及其铅吸附形态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10)
- [21].强酸对柳州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2].大气氧化致诱黏性土土性异变现象及其机理[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12)
- [23].川西山地黄壤组分对氟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 土壤通报 2011(04)
- [24].蒙山茶园土壤组分去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后对铝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5)
- [25].水化学环境对湛江组黏土结构强度的影响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11)
- [26].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6)
- [27].黄壤土壤微团聚体对磷(P)热力学吸附-解吸特性研究[J]. 四川林勘设计 2017(02)
- [28].两种有机酸对茶园土微团聚体等温吸附锌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04)
- [29].土壤团聚体对砷(V)的吸附与解吸的影响[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07)
- [30].土壤胶体理化性质对其稳定性和可移动性的影响研究[J]. 土壤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