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肿瘤论文_赖瑾,张羡,郑少烈,高雪松,王晓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宫颈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肿瘤,宫颈,子宫颈,细胞,鸦胆子,疗法,级别。

子宫颈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赖瑾,张羡,郑少烈,高雪松,王晓玉[1](2019)在《类似于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颈肿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类似于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ROSCT)是一种罕见的子宫疾病,其具有低度恶性潜能。文献报道该肿瘤多发生于子宫体,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子宫颈的UTROSCT,以期提高临床及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1病历摘要患者43岁,因"月经淋漓不尽,发现宫颈肿物13d"于2018-05-02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患者13d前月经淋漓不尽,于当地医院妇检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瀚元,朱晨辰,申震,吴大保,朱靖[2](2019)在《前哨淋巴结病理超分期检测肿瘤微转移在子宫颈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和病理超分期技术在子宫颈癌中检测微转移的应用。方法收集子宫颈癌淋巴结组织标本51例行病理超分期检测:组织标本连续切片20张,厚度4μm;第3、8、13、18切片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K(AE1/AE3),余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51例患者SLN经病理超分期检测,5例(9.8%)检出肿瘤转移,其中2例(3.9%)微转移,3例(5.9%)孤立的肿瘤细胞。随访至今尚无肿瘤复发。结论病理超分期技术可以检出常规HE染色可能漏检的肿瘤微转移灶; SLN活检旨在作为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可能代替治疗方案,以避免过度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璡,吴小华[3](2019)在《ⅠB1期肿瘤直径≥2cm的年轻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复旦标准”存在的争议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腹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ART)因其宫旁切除根治度广,常被用于肿瘤较大的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11年提出ⅠB1期肿瘤直径≥2cm的子宫颈癌患者接受ART手术的适应证——"复旦标准"。此标准逐步被临床接受,但仍存在争议。文章就ⅠB1期肿瘤直径≥2cm患者ART术后安全性结局、微创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应用以及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育手术等问题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桑琳[4](2019)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抗肿瘤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为开拓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均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难点在于期望保留生育功能或者高龄无法耐受手术及化疗耐药患者的临床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及时接受手术等治疗,能获得较好的预后,然而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失去手术机会,放疗不敏感及化疗耐药仍是治疗失败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研究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可以改善这两种恶性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现状。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目前用于终止妊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己得到肯定,对米非司酮终止妊娠的作用机制已研究到分子和基因水平。有研究证实,米非司酮在细胞新陈代谢中通过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干扰众多信号通路,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粘附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近二十年来,有众多研究发现,妊娠成功的要素即绒毛滋养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与肿瘤细胞的特性有惊人的相似。米非司酮的研究早已从终止妊娠延伸到了肿瘤学领域,已有研究发现米非司酮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具有普遍的抑制作用。然而米非司酮抗癌作用的诸多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黏着斑激酶(FAK),PI3K/AKT信号通路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细胞中,并且在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能够反映细胞的生理功能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迁徙及转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多项研究证实了外泌体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本课题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的作用机制,为米非司酮在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分两部分:1.研究米非司酮通过调控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FAK因子和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等功能,并探讨米非司酮的调控与其作用浓度的关系;2.研究米非司酮通过上调干扰素刺激因子15(ISG15)的表达调控外泌体分泌影响子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转移等功能。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1)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系,实验分为给药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为未经药物处理的HHUA细胞。给药组为分别用浓度25,50,75和1 00μmol/L米非司酮作用的HHUA细胞。验证米非司酮处理后的细胞增殖状态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联,米非司酮作用于pcDNA3.1-PI3K及pcDNA3.1-AKT超表达载体共转染的HHUA细胞被定义为米非司酮联合PI3K/AKT组。(2)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HUA细胞中的FAK,Caspase-3,PI3K,及AKT等因子mRNA表达水平。(3)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FAK,p-FAK,PI3K,p-PI3K,AKT,p-AKT,Caspase-3因子蛋白表达水平。(4)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以及米非司酮联合PI3K/AKT对HHU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5)Transwell法检测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对HHU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6)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对HHUA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7)体内裸鼠实验(米非司酮对HHUA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影响的研究)。2.第二部分:(1)体外培养子宫颈癌HeLa细胞系。(2)CCK-8细胞增殖能力实验检测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HeLa细胞活力,筛选米非司酮作用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浓度。(3)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米非司酮组、外泌体抑制剂GW4869组、米非司酮联合GW4869组、对照组)HeLa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4)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米非司酮组、外泌体抑制剂GW4869组、米非司酮联合GW4869组、对照组)HeLa细胞凋亡水平。(5)外泌体的提取。(6)靶向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与米非司酮抑制子宫颈癌细胞迁移能力相关的基因。(7)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米非司酮作用的HeLa细胞外泌体相关蛋白CD63、CD9及干扰素刺激基因15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1)米非司酮抑制HHUA细胞的增殖,显着抑制HHUA细胞迁移和侵袭本课题采用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HHU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增加,HHU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逐渐上升。当米非司酮作用浓度达到100|μmol/L时,HHU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达到最大值,结果呈现浓度依赖性。同时本课题通过米非司酮对体内裸鼠HHUA细胞移植瘤生长影响的实验进一步检测米非司酮对体内HHUA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米非司酮能抑制肿瘤的生长。本课题通过细胞迁移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米非司酮对HHUA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作用浓度为50-100μmol/L时,米非司酮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着抑制HHU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1)。(2)米非司酮促进HHUA细胞凋亡本课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米非司酮对HHU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米非司酮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HHUA细胞凋亡。与对照组(Oμmol/L米非司酮处理)HHUA细胞凋亡百分比相比,25-100μmol/L米非司酮作用后凋亡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尸<0.01)。同时,本课题分别采用RT-PCR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HUA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浓度为50-100μmol/L的米非司酮作用的HHUA细胞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以上结果表明,米非司酮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对HHUA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也相应增加。(3)米非司酮抑制HHUA细胞中FAK因子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本课题通过RT-PCR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作用的HHUA细胞中FAK因子的mRNA及蛋白含量以及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当用50-100μmol/L米非司酮处理HHUA细胞时,FAK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p-FAK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0μmol/L米非司酮处理)的HHUA细胞(P<0.01),米非司酮在此范围作用浓度下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FAK因子和p-FAK因子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较高作用浓度的米非司酮可以抑制HHUA细胞中FAK因子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本课题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米非司酮组及米非司酮联合PI3K/AKT组(米非司酮作用pcDNA3.1-PI3K及pcDNA3.1-AKT过表达载体侵染)HHUA细胞中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差异,结果显示米非司酮联合PI3K/AKT组的HHUA细胞中PI3K,p-PI3K,AKT,p-AKT的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1),而该组HHUA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1),上述结果进一步表明米非司酮通过抑制FAK因子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活动促进HHUA细胞的凋亡抑制增殖。2.第二部分(1)米非司酮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本课题通过CCK-8法检测米非司酮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无米非司酮处理)的HeLa细胞相比,作用浓度分别为1、10、50、100、200μg/mL米非司酮处理的HeLa细胞的活力逐渐下降,同时作用浓度达到50μg/mL时,HeLa细胞活力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50μg/mL米非司酮分别处理HeLa细胞12、24、36、60小时,HeLa细胞活力逐渐下降,当作用时间达到36小时后,HeLa细胞活力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1)。说明,米非司酮以浓度及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生长。本课题通过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检测米非司酮对HeLa细胞迁移及凋亡能力的影响,同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记法检测各组细胞的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500μg/mL米非司酮作用36小时)的HeLa细胞凋亡水平显着增加(尸<0.01),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尸<0.01),迁移能力降低,说明米非司酮能显着抑制HeLa细胞的迁徙,促进细胞凋亡。(2)米非司酮抑制子宫颈癌HeLa细胞外泌体分泌成功分离HeLa细胞外泌体后,本课题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对照组及米非司酮组HeLa细胞外泌体中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CD9的表达,结果显示米非司酮组的HeLa细胞外泌体中CD63和CD9的表达显着降低(尸<0.01),表明米非司酮抑制HeLa细胞外泌体的分泌。(3)抑制外泌体分泌可以增强米非司酮对子宫颈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GW4869是一种外泌体抑制剂,本课题通过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对照组(无米非司酮作用),米非司酮组(50μg/mL米非司酮作用),GW4869组(GW4869 10μM作用),米非司酮联合GW4869组HeLa细胞的活力,凋亡,迁移能力。结果显示,米非司酮联合GW4869组的HeLa细胞活力明显减弱(P<0.01),细胞凋亡显着增强(P<0.01),迁移能力明显减弱。说明抑制外泌体分泌可以增强米非司酮对子宫颈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4)米非司酮通过上调干扰素刺激基因15抑制外泌体分泌为了研究米非司酮抑制子宫颈癌HeLa细胞外泌体分泌的分子机制,本课题首先采用靶向基因芯片法筛选出干扰素刺激因子15(ISG15)在米非司酮作用后的HeLa细胞中呈高富集状态,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La细胞在0,1,10,50,100,200μg/mL米非司酮作用后的HeLa细胞中ISG15的蛋白水平,结果显示ISG15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P<0.01)。然后本课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对照组(无药物处理)和IFN组(IFN 1000U/ml培养16小时)的HeLa细胞中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CD9的表达,结果显示HeLa细胞在IFN作用下,CD63、CD9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说明米非司酮通过上调ISG15抑制外泌体分泌。研究结论1.米非司酮可有效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而米非司酮对HHUA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呈现浓度依赖的现象,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FAK因子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磷酸化过程。米非司酮能够抑制HHUA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上结果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了依据。2.米非司酮可以通过抑制外泌体的分泌抑制子宫颈癌细胞迁徙转移,抑制外泌体分泌可以增强米非司酮对子宫颈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米非司酮通过抑制外泌体分泌达到抑制子宫颈癌迁移等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上调ISG15因子的表达。这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颈癌特别是抑制子宫颈癌转移提供了依据,并为通过调节外泌体分泌治疗妇科肿瘤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陈志强,米贤军,刘君,苏年华,叶才果[5](2019)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的差异,评估CTC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的效能。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组织病理和临床分期证实为子宫颈炎、子宫颈低级别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and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HSIL)、早期子宫颈浸润癌(4组)患者各63例,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mmuno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imFISH)检测患者外周血CTC,分析4组患者CTC阳性率及数量差异,以组织病理诊断和临床分期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C检测结果阳性诊断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的效能。结果 (1)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患者CTC阳性率分别为0、0、19.05%、84.13%,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00,P<0.05)。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CTC阳性率高于其他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HSIL组CTC阳性率与LSIL、子宫颈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2)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患者的CTC阳性数(中位数)分别为0、0、1个/4 mL、3个/4 mL。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CTC阳性数高于其他组,与其他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HSIL组平均CTC阳性数与LSIL、子宫颈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3)CTC检测阳性结果诊断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3.65%、91.27%、81.54%和94.65%。结论 CTC存在于HSIL和早期子宫颈浸润癌患者中,随着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 CTC检测结果阳性率及数量均增加;CTC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何惠华,袁静萍,黄文先,任家材,刘琳[6](2019)在《子宫颈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性肿瘤,其发病率比软组织肿瘤低。常发生于脏层胸膜, 亦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发生于子宫颈的SFT极为罕见~[1,2]。我们现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的子宫颈恶性SFT,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患者,女性,75岁。因大便时阴道出血入院。查体:外阴老年型,阴道见血性分泌物,经阴道可扪及女拳大(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姜艳红,陈光意,盛家和,许青霞[7](2018)在《肿瘤标志物Cyfra211在初治原发子宫颈鳞癌诊治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初治原发宫颈鳞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初治原发宫颈鳞癌住院患者(宫颈鳞癌组)的临床资料,年龄为(55±8)岁,采用电化学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yfra211水平,并设立宫颈非鳞癌组(n=99)和正常对照组(n=100),采用电化学法检测血清Cyfra211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组Cyfra211水平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Cyfra211诊断宫颈鳞癌的效能;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治疗前后Cyfra211与宫颈鳞癌FIGO分期、宫颈鳞癌细胞分化程度及宫颈鳞癌3年随访结果相关性。结果宫颈鳞癌组Cyfra211水平显着高于宫颈非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值分别为1 810.00和752.50,P均<0.05);当Cyfra211值为4.04 ng/m L时有较理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80%和78.40%。治疗前患者Cyfra211水平高低与宫颈鳞癌患者FIGO分期和细胞分化程度成等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248和0.287,均P<0.05);而治疗前后Cyfra211变化率仅与细胞分化程度成等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237,P<0.05);不论是治疗前后Cyfra211水平还是治疗前后Cyfra211变化率与宫颈鳞癌患者3年随访结果均未发现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110、0.027和0.125,P均>0.05)。结论血清Cyfra211水平可作为宫颈鳞癌鉴别诊断的标准;治疗前Cyfra211水平与宫颈鳞癌患者FIGO分期和细胞分化程度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治疗前后Cyfra211变化率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10期)

张健[8](2018)在《一例老龄京巴犬子宫蓄脓子宫颈肿瘤压迫膀胱颈继发急性肾衰的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未生育过的老龄犬,由于体内激素调控、长时间内分泌的紊乱刺激,或者发情期犬自洁时舔生殖器,容易将口腔内细菌带到阴道,逆行进入子宫引发感染;还可能由于母犬肛门离外阴太近,大肠杆菌也会逆行感染造成子宫蓄脓。本论文就一例老龄京巴犬子宫蓄脓子宫颈肿瘤压迫膀胱颈继发急性肾衰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尤其对手术治疗展开深入探讨,目的是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1基本信息(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8年09期)

张杰,朱彩丹,叶朝辉[9](2018)在《鸦胆子油注射液对ⅠB期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鸦胆子油注射液治疗对ⅠB期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ⅠB期子宫颈癌患者80例,按照单盲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接受术后单纯放疗的对照组40例、接受术后鸦胆子油注射液联合放疗的观察组40例,持续治疗30 d。治疗前、治疗30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B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外周血中Th1/Th2免疫指标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比较,B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比较,Th1/Th2免疫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外周血中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16~+CD56~+、CD20~+和CD6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外周血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IL-4和IL-10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鸦胆子油注射液治疗可增强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曾冰微,庄雪瑜[10](2018)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HLPP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HLPP表达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x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CSCC组织(其中淋巴结转移38例、无淋巴结转移40例),低、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各40例,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PHLPP和p-AKT表达,分析PHLPP表达与不同子宫颈病变组织、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PHLPP在正常子宫颈、低、高级别上皮内病变、CSCC中的阳性率逐渐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级别上皮内病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KT在正常子宫颈、低、高级别上皮内病变、CSCC中的阳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高级别上皮内病变与CSC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LPP表达与p-AKT表达呈负相关(r=-0.964,P<0.05)。结论 PHLPP在CSCC中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子宫颈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和病理超分期技术在子宫颈癌中检测微转移的应用。方法收集子宫颈癌淋巴结组织标本51例行病理超分期检测:组织标本连续切片20张,厚度4μm;第3、8、13、18切片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K(AE1/AE3),余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51例患者SLN经病理超分期检测,5例(9.8%)检出肿瘤转移,其中2例(3.9%)微转移,3例(5.9%)孤立的肿瘤细胞。随访至今尚无肿瘤复发。结论病理超分期技术可以检出常规HE染色可能漏检的肿瘤微转移灶; SLN活检旨在作为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可能代替治疗方案,以避免过度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宫颈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赖瑾,张羡,郑少烈,高雪松,王晓玉.类似于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颈肿瘤1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

[2].刘瀚元,朱晨辰,申震,吴大保,朱靖.前哨淋巴结病理超分期检测肿瘤微转移在子宫颈癌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3].李璡,吴小华.ⅠB1期肿瘤直径≥2cm的年轻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复旦标准”存在的争议和证据[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

[4].桑琳.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抗肿瘤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陈志强,米贤军,刘君,苏年华,叶才果.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何惠华,袁静萍,黄文先,任家材,刘琳.子宫颈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7].姜艳红,陈光意,盛家和,许青霞.肿瘤标志物Cyfra211在初治原发子宫颈鳞癌诊治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8

[8].张健.一例老龄京巴犬子宫蓄脓子宫颈肿瘤压迫膀胱颈继发急性肾衰的病例报告[J].新农业.2018

[9].张杰,朱彩丹,叶朝辉.鸦胆子油注射液对ⅠB期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的影响[J].实用肿瘤杂志.2018

[10].曾冰微,庄雪瑜.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HLPP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病毒感染机制示意图术前子宫颈肿瘤大小约10 cm×7...人口自然变动及死亡原因九十年代初全国前十...基因沉默pLVX-shRNA2-AQP8稳定转染SiHa...人口自然变动及死亡原因九十年代初全国前十...

标签:;  ;  ;  ;  ;  ;  ;  

子宫颈肿瘤论文_赖瑾,张羡,郑少烈,高雪松,王晓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