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外教和本国英语教师的评估调查

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外教和本国英语教师的评估调查

魏惠琳[1]2004年在《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外教和本国英语教师的评估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这种趋势迫使英语教学领域需要更多合格的英语教师。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不是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教师占绝大部分,他们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和贡献正逐步得到认可。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种现象,对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教师和英语为非本族语的教师加以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在中国有关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这与中国数目惊人的英语教师和学生队伍的现状极不相称。而近年来学生数目的不断增加和英语教师资源的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并以此为契机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这两类英语教师的教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本研究针对这两类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大学生中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讨论和研究如何增进对这两支教师队伍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很多学者重新定义了“说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这一术语,其中涉及语言习得顺序、能力、文化、身份、环境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通常情况下,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教师因为自身在语言方面的优势,被当作英语教学中的权威。然而,近些年来以英语为非本族语教师在教学上的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研究界认为他们在教学法中的优势很大程度地弥补了自身的劣势,使其有可能在教学上比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教师更为成功。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次调查试图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如实地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对这两类教师课程分配的期望,以及学生结合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学法叁方面对两种教师的教学特色做出的不同评价。该调查是在东北一所重点大学的一百名学生中进行的,通过调查问卷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获取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与预计的结果相符合,证明了以往对这两种教师研究的成果和中国学生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相一致。调查对象肯定了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教师即英语外教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并高度评价了其在教学法中活跃课堂气氛一项的表现。相比之下,以英语为非本族语的教师即中国英语教师在教学法中的优势得到了肯定,其教学的整体效果也更让学生满意。 由于英语外教的语言优势和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研究对象期望其能担任口语和语音课的教学工作。而中国英语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并对学习语言的过程和学生十分了解,这些优势使得他们更能胜任精读、泛读、语言学、翻译和语法等学科的教学。其它课程应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予以合理的师资分配。 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类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满意程度。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的满意程度和这两类教师发音是否标准关系最为密切,而其他方面的影响则不明显。在教学法中,解释语法、备课、课堂组织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对英语外教和中国英语教师的满意程度,同时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也反映出学生对这两类教师的不同需要。具体地说,学生对本国英语教师解释语法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对英语外教的备课,课堂组织情况则更为敏感。部分英语外教在备课和课堂组织方面的表现颇令学生失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外教的总体印象,同时也反映出这些教师在教学态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英语教师和英语外教在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针对他们的各自情况进行职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国英语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语言能力,扩充文化背景知识。另外,应该组织英语外教多参加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他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这两类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互评、讨论小组、联合教学等合作方式来共同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学管理人员在安排课程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要求和期望来优化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能增进对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的全面了解,加深对这两类教师在教学上不同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同时笔者也希望能借此来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领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充分利用对这两类教师,发挥其长处,全面提高中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王万智[2]2015年在《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国家大学聘请国际教师执教由来已久,大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地方”。但在我国,政府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在大学执教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大批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来华工作,高校每年聘请从事跨文化教学的外籍教师越来越多。外籍教师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外籍教师的日益增多,目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回顾发达国家学术界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研究主要着眼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强弱语境的研究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探究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高校外籍教师课堂教学不适应及文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刚刚走向研究视域,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研究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选题的视角有创新。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而以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几乎都是从事高校外事管理的工作人员,研究的视角大多聚焦于外事管理工作本身,研究内容多为对外事工作的体会、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体现了选题视角及研究问题的创新。本研究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的创新点是,跨学科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这叁个维度来研究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目前,国内尚无人通过用上述叁个维度的理论对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因此,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学理论用于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其管理的特殊性的研究应该是一全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围绕我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主题,紧扣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运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分析,并把相关理论有机地嵌入到本研究中,特别是在实证分析研究中,紧扣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联,体现了理论运用的创新。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证案例分析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的跨文化管理的全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到教学激励、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深刻地挖掘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凝练出应对策略及措施。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以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揭示高等学校跨文化教学管理核心概念、对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进行介说、在实证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举措与创新路径,体现了内容创新。本研究在阐释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和创建真实语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特定情境中的崭新构成要素,体现了管理要素创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教学管理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明晰跨文化管理目标是有效实现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跨文化教学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明确管理任务与内容是富于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前提;采用科学且完备的管理方法是有效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关键;客观认识“跨文化间性”是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主体的核心特征,有利于跨文化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王晓群, 郑新民[3]2005年在《大学生对中外英语教师授课方式的评价所引发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考》文中认为本文运用话语分析法通过大学生对中外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看法来了解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刘梦莹[4]2018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外教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化背景下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是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方面。事实上,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口语课堂的课程目标所着重强调的内容,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当下的口语课堂教学偏重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语法、单词的含义以及语言的输入等,忽视了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适宜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本文聚焦于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对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的质性分析,从而探讨在口语课堂情境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目前各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多为外籍教师承担,其具备跨文化的教师专业身份及其相应的口语课堂的跨文化相关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进一步聚焦在外教口语课堂,进行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升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通过观察法、案例法和访谈法对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5名外教的口语课堂进行质性探讨。质性研究表明,在教学主题及内容层面,部分外教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提升对媒体信息的敏感度;在教学目标层面,注重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活动中以组织者、监督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身份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在教学方法层面,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使用以实现与学生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在教学工具使用层面,注重教学媒体与课堂的融合及使用方法,将信息化工具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环境创设相结合。同时,一些外教的口音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会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提高教学策略的适宜性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外教应拓宽英语教学思路,主题选择要有国际视野;丰富课堂讨论,封闭式开放式相结合;寓文化知识教与练之中,挖掘词汇深层次含义;人机结合使用多媒体,关注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综合素养,重新明确口语课堂课程定位;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形成性评估,注重反思性课堂教学。

李雨瑶[5]2016年在《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地球各国的距离。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圆满落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作为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在国际交流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高中英语新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实施已十年有余,到底高中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呢?本文以海口市某省级重点高中为例,旨在探究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卷法和访谈法对高中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薄弱、令人堪忧。针对研究现状,笔者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叁个维度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以提高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李英波[6]2012年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这条巨龙的腾飞,使得中国及其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日益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各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元素严重缺失,导致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极低,甚至教师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现象,这不仅会造成交际障碍或失败,还会危及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认真研究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后,通过对黑龙江几所理工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笔者认为现阶段有必要对“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通过对比试验总结提出相应策略。研究的主要发现有:总体来说理工院校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已认识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该怎样渗透还比较茫然;当前理工院校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为欠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在修读了16周包含中国文化导入的大学英语课程之后进行的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均有显着提高。

杨欣瑞[7]2017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在“一路一带”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在世界各行各业都被使用,我国在全球化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长期偏重语言知识,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文化教学和文化学习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以后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明确规定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意识应该至少达到七级目标。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叁分模式为理论基础,从认知层面、情感意识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对四川省南江七一中学的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情况进行了个案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两种研究方法。首先从叁个层面(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该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存在问题,分析结果发现该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再通过教师问卷、学生问卷以及课堂观察从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叁个层面分别找出具体问题,并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最后结合该校具体情况对学生及教师从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叁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李林遥[8]2011年在《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关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伐的加快,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随之,外语这一基本工具的角色愈显重要,这就要求操外语者不仅在语言知识上有着牢固的基础,同时语用能力(即非本族语者在不同情境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成为被重视和强调的对象,以避免语用失误,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外语语用能力研究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与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紧密相联(Kasper 1998)。外语语用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由语用系统和恰当使用语用系统的知识构成。这就决定这种能力的习得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国外Kasper和Rose关于语用能力与教学关系的研究,到国内何自然先生对语用的定义及研究,语用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的重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其研究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可借鉴的策略。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河北师范大学在校英语及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测试综合应用了何自然和张晓梅语用能力调查题及作者实践总结中的试题;二是对被调查者进行随机抽样访谈,作为对第一部分调查的补充说明并分析了影响语用能力现状的因素及提高语用能力的策略。调查问题包括:1.中国大学生语用能力总体现状如何?2.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语言能力是否决定语用能力的发展?3.英语专业学生总体的语用能力较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情况如何?为什么?4.影响中国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及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为改变中国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并促以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本项研究成果有:中国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普遍较低,有待提高;语言能力高低对语用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决定语用能力的发展;由于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和语用能力的全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语用能力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同时,作者根据研究数据和访谈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了影响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的及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文化教学、隐显性教学结合、讲授语用理论知识及综合利用教与学的资源等方案为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启示。

费小佳[9]2009年在《跨文化意识:43.4*193.388;中国大学生:2*5.35915;文化教学:4.4*16.5005;大学英语教学:7.2*27.9864;篇长:200807》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与语言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语教育者已意识到了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就必须重视文化教学。目前,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不少,但文化教学实践却仍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目前中国大学外语教学仍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够高,他们缺乏跨文化经历和文化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的指导,这就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也就无法承担相应的文化教学任务。一些大学虽然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但是由于未将相关的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因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大学生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在密尔顿.班尼特跨文化意识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对“如何培养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并给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阐述研究目的及本篇论文的基本构架。第二章首先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说明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离性,以及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的必要性。其次,从文化教学发展的阶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叁个方面对文化教学进行回顾,并指出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用叁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以此说明中国大学生如果缺乏文化意识,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就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误解,并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接着,阐述由罗伯特.汉维提出的跨文化意识定义和密尔顿.班尼特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最后,回顾了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指出中国文化教学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第叁章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二百名来自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和一所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五十位分别来自上面两所院校、一所二本院校和一所重点本科院校的中国英语教师和来自这些院校的外籍教师都参加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文化教学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意识到学习外国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中国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方面的信心因缺乏跨文化经历和文化教学经验而显得不足,中外教师在文化教学方法使用上的差异说明了中国教师在这些方法的使用上不如外籍教师熟练,这使得课堂活动形式不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不过,中外教师在对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给出的建议是相似的,这说明他们都意识到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而外籍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主要来自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外语教学的不了解。第四章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可行方法。作者以密尔顿.班尼特的跨文化意识发展模式为基础,并以自己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依据,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客体为适应跨文化意识的要求而需要做出的改进,然后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四个原则-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比较原则和互动性原则,最后阐述了跨文化意识的具体培养方法-词汇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听说教学法、写作教学法,这四种方法都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第五章首先对该论文做一个总结,然后得出其研究意义,并指出该论文的局限性和未来可继续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外教和本国英语教师的评估调查[D]. 魏惠琳. 吉林大学. 2004

[2].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D]. 王万智. 东北大学. 2015

[3]. 大学生对中外英语教师授课方式的评价所引发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 王晓群, 郑新民. 中国外语. 2005

[4].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外教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刘梦莹.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

[5]. 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雨瑶. 海南师范大学. 2016

[6].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D]. 李英波. 黑龙江大学. 2012

[7].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与对策[D]. 杨欣瑞. 重庆师范大学. 2017

[8]. 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关教学对策[D]. 李林遥.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9]. 跨文化意识:43.4*193.388;中国大学生:2*5.35915;文化教学:4.4*16.5005;大学英语教学:7.2*27.9864;篇长:200807[D]. 费小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外教和本国英语教师的评估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