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钨酸铵论文-张丽娜,苏琪,杨高玲,石安红,刘柏雄

偏钨酸铵论文-张丽娜,苏琪,杨高玲,石安红,刘柏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钨酸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WO3,偏钨酸铵,喷雾干燥,中空球

偏钨酸铵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娜,苏琪,杨高玲,石安红,刘柏雄[1](2017)在《喷雾干燥法制备中空偏钨酸铵球及中空结构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WO_3基纳米材料具有光催化降解、光解水、电致变色、热致变色和光致变色等特性,在光催化剂、新能源制备、智能窗口、传感器和平板显示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喷雾干燥法成功制备了中空偏钨酸铵球,分析了其制备过程和中空结构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中空偏钨酸铵球球体平均粒径为1.03μm,壁厚约为100 nm;其制备过程分为雾化、闪蒸干燥形成壳、中空结构形成3个阶段;干燥塔内由于热空气初始温度为130℃,远高于水的沸点,使液滴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由于蒸发速度非常快,从而在液滴表面结晶而形成壳,进而形成空心结构。(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工业》期刊2017年04期)

彭玉玲[2](2017)在《双极膜电渗析法制备偏钨酸铵溶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主要是将钨酸铵溶液作为试验原料,使用双极膜电渗析法(BMED)制出偏钨酸铵(AMT)溶液。在此次研究中,也充分考虑了电流密度、料液WO_3浓度和p H值等各因素对双极膜电渗析法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使BMED实验在优化条件下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当电流密度控制在700 A/m~2,溶液WO_3浓度在172.3 g/L,碱室NH4HCO_3浓度为1.5 mol/L,并将渗析时间控制为600 min,温度30℃左右时,BMED过程的电流效率平均达到72%,而耗电仅为0.88 k Wh/kg WO_3,同时WO_3的直收率高达99.9%,整体过程容易操作并且能够平稳运行。(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7年10期)

关文娟,张贵清,曾成威,尚广浩,肖连生[3](2014)在《双极膜电渗析法制备偏钨酸铵溶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钨酸铵溶液为原料,采用双极膜电渗析法(BMED)制备偏钨酸铵(AMT)溶液.试验考察了电流密度、碱室起始NH_4 HCO_3浓度、料液中WO_3浓度和盐室溶液pH值等因素对BMED过程的影响,进行了优化条件下的连续BMED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电流密度为700A/m~2,钨酸铵溶液中WO_3浓度172.3 g/L,碱室起始NH_4HCO_3浓度1.5 mol/L,电渗析时间600 min,盐室溶液pH值为2.8±0.1,温度(31±0.5)℃,BMED过程平均电流效率达72.50%,直流电耗仅为0.877 kWh/kg WO_3,WO_3直收率达到99.97%,BMED过程运行稳定且容易操作.(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7-01)

曾成威,张贵清,关文娟,尚广浩[4](2012)在《双极膜电渗析制备偏钨酸铵溶液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双极膜电渗析制备偏钨酸铵的新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极膜电渗析能有效将钨酸铵溶液转化为偏钨酸铵溶液,过程运行稳定,电流效率达73.84%,每吨WO3直流电耗仅为864.3 kW·h,WO3直收率大于99.5%。新工艺直接采用工业钨酸铵溶液为原料,具有原料成本低、收率高,产品质量好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钨业》期刊2012年02期)

周美玲,刘姝,于廷云,万素娟,白君君[5](2011)在《偏钨酸铵催化剂制备C_(10) α-烯烃聚合润滑油基础油》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盐酸蒸气处理的活性白土为载体,以杂多酸偏钨酸铵为活性组分制备催化剂,考察了盐酸蒸气处理催化剂的最佳条件及活性组分偏钨酸铵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在微型反应装置上采用该催化剂进行C_(10)α-烯烃聚合反应实验。在温度130℃、压力4.0 MPa和空速0.5 h~(-1)聚合工艺条件下,盐酸蒸气的产生温度50℃、活性白土处理温度500 ℃和活性组分偏钨酸铵负载质量分数8%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润滑油运动黏度(40℃)38.98 mm~2·s~(-1),溴值8.23 g·(100g)~(-1),凝点-45.2℃。(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1年02期)

张殿凯,郑永章,臧慕文,童坚[6](2010)在《共沉淀分离-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高纯偏钨酸铵中痕量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以氢氧化镧为共沉淀剂,对高纯偏钨酸铵中痕量杂质元素铋进行共沉淀分离富集后以HG-AFS进行测定的方法。在强碱性环境中进行两次共沉淀,能使铋元素定量分离回收,偏钨酸铵残留量降至很低水平。选择了适宜的反应条件以及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考察了钨基体对被测元素的干扰。铋的检出限0.020 ng/mL,测定下限0.012μg/g,相对标准偏差4.6%,回收率在92.8%~108.4%之间,方法适用于高纯偏钨酸铵中痕量铋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0年12期)

赖兴诚[7](2010)在《偏钨酸铵制备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热降解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纳滤法等典型的偏钨酸铵制备方法及其进展;在比较各种方法的工艺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应用范围,并对各种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与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张贵清,尚广浩,刘洪吉,肖连生[8](2009)在《双极膜电渗析制取偏钨酸铵溶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钨酸铵(AMT),一种钨的同多酸铵盐,分子式为(NH_4)_6(H_2W_(12)O_(40))·3H_2O,其特点是在水中的溶解度高,AMT主要用于制备钨系石油加氢催化剂.目前工业上的主要制备方法为仲钨酸铵的热离解法,该方法虽有工艺成熟和产品质量好的优势,但存在流程长、直收率低(<85%)、废气需处理的缺点,因此生产成本高.(本文来源于《第叁届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0-09)

邹秀晶,朱小梅,李雪梅,王振旅,刘钢[9](2008)在《二氧化硅负载偏钨酸铵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和甲醇气相单醚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SiO2负载的偏钨酸铵催化剂(AMT/SiO2)上邻苯二酚和甲醇气相单醚化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经533和573K焙烧的AMT/SiO2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邻苯二酚转化率(97%)和主产物邻羟基苯甲醚的选择性(91%).程序升温脱附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存在的弱酸-弱碱位是反应的活性中心.经533K焙烧制备的催化剂在反应最初46h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邻苯二酚的转化率逐渐降低,但主产物的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扫描电镜和差热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积炭是其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采用适当的焙烧处理可以消除大部分积炭,从而部分恢复催化剂活性.(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盛江峰,马淳安,张诚,李国华,张维民[10](2008)在《喷雾干燥法制备偏钨酸铵微球时的形貌与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偏钨酸铵(AMT)是碳化钨(WC)催化剂的前驱体之一,WC颗粒的表面形貌和粒径分布受其前驱体性质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其催化活性。今介绍了气流式和离心式两种喷雾干燥法的工作原理,通过两种不同喷雾方式成功制备了不同形貌的AMT微球,并研究了微球的形貌和粒度。结果表明,粉末经离心式喷雾干燥处理后为实心球状,经气流式喷雾干燥处理则为空心球状。在气流式喷雾干燥条件下,探讨了料液浓度、进料速度和表面活性剂对AMT微球粒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料液浓度因素对微球粒径影响最大;在不同干燥条件下,所制备的球形粉体的最小中位径(d50)为2.26μm。以上结果为喷雾微球化-气固反应制备介孔结构空心球状WC催化剂及其形貌和粒度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偏钨酸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主要是将钨酸铵溶液作为试验原料,使用双极膜电渗析法(BMED)制出偏钨酸铵(AMT)溶液。在此次研究中,也充分考虑了电流密度、料液WO_3浓度和p H值等各因素对双极膜电渗析法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使BMED实验在优化条件下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当电流密度控制在700 A/m~2,溶液WO_3浓度在172.3 g/L,碱室NH4HCO_3浓度为1.5 mol/L,并将渗析时间控制为600 min,温度30℃左右时,BMED过程的电流效率平均达到72%,而耗电仅为0.88 k Wh/kg WO_3,同时WO_3的直收率高达99.9%,整体过程容易操作并且能够平稳运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钨酸铵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娜,苏琪,杨高玲,石安红,刘柏雄.喷雾干燥法制备中空偏钨酸铵球及中空结构形成机理[J].粉末冶金工业.2017

[2].彭玉玲.双极膜电渗析法制备偏钨酸铵溶液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7

[3].关文娟,张贵清,曾成威,尚广浩,肖连生.双极膜电渗析法制备偏钨酸铵溶液的研究[C].第四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4

[4].曾成威,张贵清,关文娟,尚广浩.双极膜电渗析制备偏钨酸铵溶液的初步研究[J].中国钨业.2012

[5].周美玲,刘姝,于廷云,万素娟,白君君.偏钨酸铵催化剂制备C_(10)α-烯烃聚合润滑油基础油[J].工业催化.2011

[6].张殿凯,郑永章,臧慕文,童坚.共沉淀分离-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高纯偏钨酸铵中痕量铋[J].分析试验室.2010

[7].赖兴诚.偏钨酸铵制备技术进展[J].工程设计与研究.2010

[8].张贵清,尚广浩,刘洪吉,肖连生.双极膜电渗析制取偏钨酸铵溶液的研究[C].第叁届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9

[9].邹秀晶,朱小梅,李雪梅,王振旅,刘钢.二氧化硅负载偏钨酸铵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和甲醇气相单醚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8

[10].盛江峰,马淳安,张诚,李国华,张维民.喷雾干燥法制备偏钨酸铵微球时的形貌与粒度[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

标签:;  ;  ;  ;  

偏钨酸铵论文-张丽娜,苏琪,杨高玲,石安红,刘柏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