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在情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情感,精神,外在,儒家,叙述者,形式,礼俗。
内在情感论文文献综述
孙瑜[1](2019)在《郑艺油画作品中内在情感表达艺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发展呈现多种门类为审美趣味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样对一个艺术家作品的评价是否认可也在于其作品是否同样把精神内涵注入当代生活之中,能否准确地诠释生活。郑艺在其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韵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面貌。(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6期)
景晨曦[2](2019)在《分析脸谱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艺术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表演中还是在绘画中。就他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而言,不同的颜色和图示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但人物性格千变万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脸谱和人性的融合还需要深究。将直观的脸谱与人物结合在一起,在直观的同时又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直观变朦胧。本文就脸谱与人物性格情感进行分析研究,展现出不同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3期)
杨嫦[3](2019)在《儒家丧葬礼俗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丧葬礼俗在儒家核心思想"礼"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儒家并提出礼莫重于丧葬的理念,可见儒家对丧葬礼俗非常重视。该文从儒家丧葬礼俗的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其中所表达的礼节形式和儒家思想观念。(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王密[4](2019)在《新诗节奏中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关系研究(1917~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节奏,是宇宙万物在运动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节奏之于宇宙,节奏之于生命,节奏之于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是一切艺术活动中最具有情感和最具思想的艺术,诗歌是文学中与节奏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体裁。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是决定诗歌是否具有外在形式美感和内在情感共鸣的一个判断标准。我国的新诗是在与古典诗歌彻底决裂和国外诗歌的冲击下产生,自诞生以来新诗的节奏问题就是新诗创作和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话题。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选取1917年~1949年这一时间段落,以1917年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发表为起点,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终点。诗歌是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相统一的艺术,节奏的产生又必须包括一定的时间段落和在这一时段落中所产生的起伏,由此引申出新诗节奏是诗人内在的情感通过诗句表达出来时,表现为有节奏的外在形式。纵观前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有关新诗节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关于新诗节奏理论的研究;二是关于新诗外在形式节奏的研究;叁是关于新诗的内在情感节奏以及节奏经验的研究;四是单个新诗诗人对新诗节奏的研究。新诗节奏类型的几个方面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大都围绕着新诗的外在形式节奏和内在情感节奏两个方面,但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而二者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是研究新诗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从1917年~1949年新诗文本的分析入手,通过对文本的通读总结新诗节奏在前叁十多年中存在的类型,并分析这些节奏类型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论证新诗节奏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的关系,新诗的内在情感节奏决定了新诗的外在形式节奏,而外在形式节奏又表现和美化内在情感节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新诗节奏的创作和研究时,不能将新诗的外在形式节奏与内在情感节奏相脱离,而要将二者统一到其中。同时,对于新诗节奏的整体把握,除了要将外在形式节奏与内在情感节奏的相统一之外,还要考虑将生命节奏、审美节奏融合到新诗节奏的创作和研究中去。(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4-01)
许青[5](2019)在《从内在情感出发的苏式家具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家具的用处就不仅仅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递出功能的价值,而且也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但随着时代变迁,家具设计却冰冷化,缺少了情感化的内涵。作为传统家具的杰出代表,苏式家具有文人参与设计的特质,可以将其作为具体分析情感化设计思想的载体。文章从苏式家具的用材、形态和装饰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苏式家具设计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期为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吴欣珂[6](2018)在《我国油画作品中女性内在情感表达的艺术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繁荣与中外文艺交流的频繁,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艺术创作中女性意识不断觉醒,越来越多女性油画家开始在油画艺术作品中展现女性风采。女性独有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油画创作中侧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且其内在情感中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反映真实生活。本文深入分析女性油画家在油画作品中内在情感表达的艺术,多角度呈现其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20期)
李生滨[7](2018)在《《孔乙己》的叙述人称、叙事结构和内在情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叁四岁从初中课本上读《孔乙己》,因为父亲的遭遇和落魄,充满了悲愤,极度地厌恶孔乙己。中年过来,在悲凉的叙事里读出了含着悲苦的温润的泪水。这种情愫的产生是因为在逐渐理解孔乙己悲苦的同时却也开始体会到鲁迅内心里对孔乙己爱恨之间的同情和尊敬。在最新的阅读中发现《孔乙己》从容叙事的深层还包含了同样作为"读书人"的生存焦虑,甚至说是生存的内心恐惧。突然明白,一个成熟的叙事文本,其实就是一(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8年06期)
颜欣雅[8](2018)在《不安与焦虑—内在情感影响下的绘画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欣赏艺术,从中寄予灵魂。艺术是作者灵魂的寄托也是观者内心的共鸣。将不安与焦虑作为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基调,浅谈对创作的影响和艺术品的表达。外界的形式也好,社会的客观存在也罢,这些都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很早以前艺术是为集体服务的,比如原始社会的壁画或是记录或是巫术,后来艺术是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在西方各种圣经题材绘画一时涌现是为了向当时并不识字的贫民百姓宣扬圣经里面的故事,很久之后才开始出现艺术是为了展现自我的观点,艺术家们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开始表达自我。艺术家都是敏感的,尤其在感情和情绪上,或是激情澎湃或是焦虑抑郁,这些统统都体现在绘画创作上,是绘画作品中所表达的所谓真实的人类内在精神状态,也是形成多种多样艺术风格流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为叁个章节,从社会层面的调查到历史层面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浅谈不安与焦虑这种内在情感影响下的绘画创作。在这里本人以自身的不安焦虑情感条件为基础去分析一些作品站在自身的角度诉说自己的理解,并分析在这种内在情感条件下对本人绘画创作的影响,为他人提供多一种可能性或是另一种阐述。(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8-03-30)
李映娴[9](2017)在《以“孤独”为主题的内在情感与精神性表现在绘画领域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关于"孤独的常态"人们认为"孤独"不好,往往是因为对"孤独"的恐惧。传统的精神科医学将"孤独"视为一种病态,"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反之,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1]在西方历史上,荷马于《伊利亚特》中将孤独之人视为自然的弃物;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断言人是最适合群居的动物,对"孤独"(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11期)
李映娴[10](2017)在《孤独的常态—内在情感升华状态下的精神性绘画》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根植于人的心理需求并且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甚至可以说,这是构成我们本质的基本需求。将“孤独的常态”作为内在的艺术表现对象是艺术家内在情感升华状态下的精神性绘画的一种实践。“孤独”一方面被认作是消极(自卑、抑郁、冷漠、悲观、边缘)的情感表现,当这种精神状态成为艺术创作者的精神诉求,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也同样会体现负面的孤独的艺术倾向,这也是艺术创作者的灵感与他对作品的视觉呈现的预期,形式、色彩、笔触、描绘的对象乃至整件作品的内在与外在都会随其预期的个人的精神性面貌而合理地呈现。孤独的另一方面是“没有情绪”的体现,是回归自我的审视,很多时候孤独是没有太多激烈的情绪,这种孤独存在得更内在,更持久并且没有太难以释怀的痛苦,人们会愿意并不自主地沉浸在这种时间和精神状态中,在这里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和周遭,也同样可能是更加持续的迷茫。本文分为叁章节,基于对精神性绘画的理解,结合自身以“孤独的常态”为主题的系列绘画作品浅谈内在情感升华下的精神性表现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针对以孤独的常态为主题的精神性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自身及后来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7-03-15)
内在情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艺术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表演中还是在绘画中。就他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而言,不同的颜色和图示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但人物性格千变万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脸谱和人性的融合还需要深究。将直观的脸谱与人物结合在一起,在直观的同时又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直观变朦胧。本文就脸谱与人物性格情感进行分析研究,展现出不同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在情感论文参考文献
[1].孙瑜.郑艺油画作品中内在情感表达艺术探究[J].明日风尚.2019
[2].景晨曦.分析脸谱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达[J].艺术品鉴.2019
[3].杨嫦.儒家丧葬礼俗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J].青年文学家.2019
[4].王密.新诗节奏中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关系研究(1917~1949)[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
[5].许青.从内在情感出发的苏式家具设计研究[J].大观(论坛).2019
[6].吴欣珂.我国油画作品中女性内在情感表达的艺术赏析[J].大众文艺.2018
[7].李生滨.《孔乙己》的叙述人称、叙事结构和内在情感[J].鲁迅研究月刊.2018
[8].颜欣雅.不安与焦虑—内在情感影响下的绘画创作[D].鲁迅美术学院.2018
[9].李映娴.以“孤独”为主题的内在情感与精神性表现在绘画领域的发展[J].明日风尚.2017
[10].李映娴.孤独的常态—内在情感升华状态下的精神性绘画[D].鲁迅美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