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膜论文-刘璐,孙利利,陈建,马金,柯凡

介质膜论文-刘璐,孙利利,陈建,马金,柯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质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人工湿地,巢湖,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效果

介质膜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孙利利,陈建,马金,柯凡[1](2019)在《多介质膜生物反应器-复合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试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派河支流光明大堰河流域范围内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NH_3-N、COD含量超标的特点,以湿地技术为核心,设计了BA-MBR+复合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技术模型。模型经过调试运行,随着挂膜逐渐成熟后,对系统进出水质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对SS、COD_(Cr)、TN、NH_3-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0%、55%、42%、75%、30%。该工艺采用多级曝气,增加溶解氧含量,对氨氮去除效果明显,提高脱氮效率。整套系统内部形成"好氧-厌氧"的环境,有效削减污染物含量,脱氮除磷效果较好。该工艺适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且工艺采用湿地净化技术,运行成本低,村镇融合效果好,环境、生态效益好,易于在农村地区推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赵月涛[2](2018)在《聚偏氟乙烯基聚合物介质膜的制备及储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薄膜电容器可以在超高电压、超大电流、超高功率应用场景下稳定地工作,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基础科研和电力民用的多个领域,是新概念武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基础元件。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缩写为PP)介质膜已经接近其应用极限,难以推动有机薄膜电容器继续朝小型化、轻型化的方向发展,亟需研发新型高储能密度聚合物介质膜。本文设计并制备了多种不同结构的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缩写为PVDF)基聚合物(复合)介质膜,分别从甄选材料、优化溶液流延PVDF基聚合物介质膜制备工艺、探索PVDF基共聚物体复合介质膜和设计PVDF基共聚物层间复合介质膜等方面进行研究,展开了一系列介质膜制备、微观结构表征、介电性能和储能特性测试等研究工作,并进行了相关机理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PVDF分子量、溶剂种类、溶液浓度、驱溶温度以及成膜时的环境湿度等工艺参数对溶液流延PVDF介质膜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变量对PVDF介质膜的损耗影响不大;除PVDF分子量和溶剂种类外,其他溶液流延工艺参数对PVDF膜的相对介电常数影响也不大;但所有这些参数都会明显影响PVDF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分子量PVDF、高蒸汽压溶剂(DMF)、高溶液浓度(15 wt.%),在低驱溶温度(60℃)和低湿度环境下成膜,获得的溶液流延PVDF膜的晶型以β相为主,具有更高的充放电效率(1000 kV/cm,~81.77%)和更高的绝缘电阻率(1000 kV/cm,~17.38T??cm),更适合用作有机薄膜电容器介质材料。2.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溶液流延PVDF基共聚物介质膜的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PVDF基二元共聚物方面,研究了溶剂种类、溶液浓度以及驱溶温度等溶液流延工艺参数对P(VDF-HFP)介质膜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的影响。总体来讲,这些参量对P(VDF-HFP)膜的介电频谱特性影响不大,但对其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蒸汽压溶剂(DMF)、适当高的溶液浓度(~20 wt.%),在较低的驱溶温度(~80℃)下成膜,获得的溶液流延P(VDF-HFP)膜的是α相和β相的混合,具有更高的充放电效率和更高的绝缘电阻率,更适合用作有机薄膜电容器介质材料。PVDF基叁元共聚物方面,制备了P(VDF-TrFECTFE)和P(VDF-TrFE-CFE)两种介质膜,发现两种PVDF基叁元共聚物介质膜的结晶度都很高,1 k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分别高达20.78和31.74,但介电损耗也相对较高(1 kHz下分别为7.18%和5.74%),两种介质膜的充放电效率随着外加电场的升高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绝缘电阻率则随着外加电场的升高而增大。3.系统地研究了PMMA分子量和复合比例对PVDF基共聚物复合介质膜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的影响。分子量较大的PMMA掺杂到P(VDF-HFP)或P(VDF-TrFE-CTFE)中,会引起复合膜的分相,造成击穿场强的下降;分子量较小的PMMA则有助于提升复合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随着PMMA复合比例的升高,PMMA/P(VDF-HFP)复合膜中α相的含量逐步增加,PMMA/P(VDFTrFE-CTFE)复合膜的结晶度逐步降低;复合膜的相对介电常数随PMMA复合比例的升高而减小,但复合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却随PMMA复合比例的升高而增大。相比纯的PVDF基二元和叁元共聚物介质膜而言,复合膜充放电效率随外加电场的升高而下降的速率放慢,在高电场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复合比例25/75的PMMA/P(VDF-HFP)膜在1 k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5.21,本征击穿场强为372.96 V/μm,形状因子β值高达10.56,即使是在2000 kV/cm的电场下也仍能保持86.22%的充放电效率,在1000 kV/cm的电场下绝缘电阻率高达86.1 T??cm。当PMMA质量比超过一定阈值后,PVDF基叁元共聚物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其相对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有一个突然的下降,电滞回线失去弛豫铁电体的特性,变成了线性电介质。4.采用层间复合的方法制备了多种PVDF基共聚物/PP复合介质膜,并研究了其介电和储能特性。本文制备了多种不同结构的PVDF基共聚物/PP层间复合膜,获得了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设计并制备了叁明治结构的层间复合介质膜,验证了PP在层间复合膜中的作用。层间复合结构综合了两种介质材料的优点,各层间复合膜均具备较为优异的介电和储能特性。P(VDF-TrFE-CFE)/PP膜的各项性能均优于P(VDF-TrFE-CTFE)/PP膜,随着P(VDF-TrFE-CFE)层厚度的加厚,层间复合膜的相对介电常数、介电损耗、极化强度以及漏导电流均逐步增大,而层间复合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则随P(VDF-TrFE-CFE)层厚度的加厚而减小。叁明治结构的层间复合方法避免了金属化工艺对PP膜的损伤,提升了复合介质膜的充放电效率。叁明治结构的P(VDF-TrFE-CFE)/PP/P(VDFTrFE-CFE)复合膜在1 k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5.73和6.02‰,在1000 kV/cm的电场下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分别高达97.45%和367.9T??cm。(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9-28)

邱服民,卢忠文,浦云体,乔曌[3](2018)在《高性能叁波长增透介质膜系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分析了传统单波长增透膜系的缺点,以镀膜材料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域折射率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膜系设计理论,优化设计了合适的膜系;通过制造修正挡板,以及优化离子源辅助沉积工艺,找到了能同时满足叁波长增透的镀膜工艺,研制的叁波长增透介质膜在1053nm和527nm处剩余反射小于0.5%,在351nm处剩余反射小于0.2%,且在空气中放置20天后,膜层温漂很小。(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蕊[4](2018)在《介质膜干涉滤光片标准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介质膜干涉滤光片标准物质,包含3片不同标称值波长的滤光片,厚度为(2~3)mm,根据光谱中性金属膜的材质不同其峰值波长称值大约450 nm、550 nm、670 nm,用以检测光谱光度计波长示值误差和重复性。滤光片采用分光光度计方法进行定值,溯源至自然基准低压石英汞灯。根据(JJF 1343-2012)《标准物质定值的通用原则及统计学原理》和(JJG 812-93)《干涉滤光片检定规程》通过对滤光片进行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核和介质膜干涉滤光片波长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完成介质膜干涉滤光片标准物质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冯信洁[5](2017)在《利用介质膜增强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具有不需标记、可实时无损检测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化学传感等领域都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侧边抛磨光纤(Side Polished Fiber,SPF)为基底的传感器能有效利用倏逝场来激发SPR效应,具有体积小、灵活性好、可在线实时传输的优点。研究表明,通过在传统的SPR结构上添加特定的介质膜层,可在原有光波导结构的基础之上增强光学模场,从而能有效地提高SPR传感性能,因此,本文在侧边抛磨光纤SPR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介质薄膜改进传感器性能,并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的机理及性能特性,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从而增强SPR传感性能,并实验制作了传感器,完成了传感器的性能测试。本文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综述SPR技术的发展、SPR主要性能参数以及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器的优势,从中引出传统SPR结构在现有的传感领域应用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接着分别从单层介质膜增强(长程SPR)与多层介质膜增强(光子晶体结构改进的SPR结构)的角度分析介质膜增强的SPR研究现状,并利用对研究SPR传感器的更综合的参数——品质因数,由此提出了利用介质膜增强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研究。第二章,SPR原理以及研究方法。详细介绍SPR的原理以及产生条件,并利用传输矩阵法对介质膜增强性能的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结构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推导分析。第叁章,氟化镁增强的长程SPR传感器仿真与优化。根据长程SPR增强的原理提出了缓冲层为氟化镁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优化分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 RIU~1.363 RIU时的灵敏度为3201 nm/RIU,是理论研究的基于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1倍;半高宽为27.2 nm,比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降低了12.3%;品质因数为118 RIU-1,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26倍。第四章,长程SPR传感器的制备与折射率传感性能测试实验。根据第叁章优化结果,制备缓冲层为氟化镁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1.360时的灵敏度为1603 nm/RIU,是实验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05倍;半高宽为47.8 nm,比实验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降低了7.7%;品质因数为33.54 RIU-1,是实验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14倍。第五章,光子晶体增强的SPR传感器仿真与优化。根据光子晶体增强倏逝场原理提出了光子晶体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优化分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 RIU~1.363 RIU时的灵敏度为2261 nm/RIU,比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22.3%;半高宽为9.4 nm,比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69.7%;品质因数达到了240.53 RIU-1,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2.56倍。接着,在该结构基础上提出利用光子晶体与石墨烯表面增强的SPR传感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 RIU~1.363 RIU时的灵敏度为2121 nm/RIU,比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27%;半高宽为10.4 nm,比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66.4%。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新型结构的介质膜增强的SPR传感器可实现更高的品质因数,其中,仿真分析的氟化镁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的品质因数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22倍;折射率传感实验的氟化镁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的品质因数是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14倍;光子晶体与石墨烯表面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的品质因数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2.17倍。由此可见介质膜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器较之传统SPR传感器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发展潜力,有望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重要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虞健[6](2017)在《用于蓝绿波段激光器选频的多层介质膜光栅设计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栅是一种激光器常用的选频元件。一般常见的激光选频光栅为金属光栅,由于金属的本征吸收,此种光栅损伤阈值较低,难以满足高功率激光器需求。介质材料的本征吸收几乎为零,损伤阈值较高,为此提出采用多层介质膜光栅取代金属光栅进行激光选频。本文开展的蓝绿光波段多层介质膜光栅设计和研制工作,对提高基于光栅选频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严格耦合波理论开展多层介质膜光栅衍射效率计算,给出了衍射效率计算相关公式;(2)编写光栅衍射效率计算机程序,实现对多层介质膜光栅的微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的功能;(3)研究不同空频和膜层材料下,光栅占空比、槽深和剩余厚度等参数对-1级反射衍射效率的影响。对空频1740line/mm多层介质膜光栅开展深入研究,膜层材料采用HfO_2/SiO_2,研究匹配层对衍射效率和带宽的影响,分别分析了一层和两层匹配层对衍射效率和带宽的提升。通过引入两层匹配层,可以在450nm-510nm光谱范围内,得到光栅的衍射效率大于97%,带宽60nm的最优解。开展光栅制作工艺容差分析,以453nm-493nm波段各波长的衍射效率大于95%为评价函数,搜索最佳顶层膜层厚度,确定用于制作的多层介质膜各膜层的厚度和光栅槽形参数;(4)开展多层介质膜光栅工艺制作实验研究。首先在光学基板镀制多层介质膜,然后采用全息光刻技术制作光刻胶光栅掩模,最后利用离子束刻蚀技术将光刻胶掩模转移到多层介质膜上,完成1740line/mm层介质膜光栅的制作。实验分别制作了叁种不同槽深的光栅,利用超连续激光器来测量光栅的衍射效率。测试结果表明,采用Littrow角入射,光栅槽深为360nm的情况下,453nm-493nm波段范围内,-1级衍射效率均大于93%;在中心波长473nm处,-1级衍射效率大于95%。理论设计得到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娜[7](2017)在《亚波长介质膜光栅宽光谱消色差相位延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加工工艺的发展和微光学应用领域的拓宽,微光学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亚波长光栅(SWG)应运而生,其偏振特性类似单轴晶体的双折射效应,这说明SWG将能够实现双折射材料具有的光学功能,可以用于多种偏振功能,如波片、偏振分束器和相位延迟器等。本论文主要以亚波长光栅的宽光谱消色差相位延迟器为研究对象,基于严格耦合波理论对光栅型的相位差和衍射效率(包括反射衍射效率和透射衍射效率)进行了分析,以90°的相位差为适应度评价函数,利用遗传算法的工具箱对光栅结构参数进行自动寻优,从而得到最优光栅结构参数,以实现高精度和高衍射效率的相位延迟器。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亚波长光栅和介质膜光栅的衍射特性,对其理论分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针对相位延迟器中常用的1053 nm和1550nm两个中心波长,基于上述优化设计方法,设计了叁种光栅结构实现宽光谱1/4波片消色差相位延迟,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以1550 nm为中心波长,采用单层光栅结构,实现了1350~1750 nm范围内,TE波和TM波的相位延迟量控制在90°±2°,衍射效率在80%以上,带宽可达到400 nm;(2)以1053 nm为中心波长,设计了夹层式的亚波长金属介质膜光栅结构,带宽为300 nm范围内相位延迟量在90°左右,最大偏差小于2.3%,且TE和TM波的衍射效率均高于90%;(3)以1053 nm为中心波长,设计了多层金属介质膜光栅(MMDG)的消色差相位延迟结构,优化后的相位延迟器在900~1200 nm范围内相位延迟最大偏差小于4.5%,且TE波和TM波的衍射效率均高于95%。所设计的叁种光栅结构都有较大的工艺容差,性能上满足光学领域对相位延迟器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4-24)

邱志方,王敏辉,蒲云体,马平[8](2017)在《多层介质膜脉冲压缩光栅激光损伤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概括性介绍了用于啁啾脉冲放大系统中的多层介质膜脉冲压缩光栅的激光损伤特性研究进展,包括多层介质膜的损伤、表面浮雕结构的损伤,以及介质膜光栅损伤的影响因素。在关于介质膜光栅激光损伤的影响因素中又分别介绍了槽型结构、制备工艺、激光参数、脉冲数量、热应力和杂质缺陷对其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最后,从结构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后期处理等方面,介绍了提高多层介质膜光栅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常用方法。(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娜,孔伟金,季淑英,司维,徐志恒[9](2017)在《基于亚波长金属介质膜光栅的宽光谱消色差相位延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色差相位延迟器可以在较宽光谱范围内获得所需要的相位延迟量,是偏振光调制的核心元件之一。根据严格耦合波理论和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夹层式亚波长金属介质膜光栅的宽光谱消色差相位延迟器的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在900~1200nm波长范围内实现消色差的相位延迟器,其相位延迟量在90°左右的最大偏差小于2.3%,且横电波和横磁波的衍射效率均高于90%。数值分析表明,所设计的消色差相位延迟器对槽深和入射角具有较大的工艺容差。该消色差相位延迟器设计简单,性能稳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孙坚,徐遥先,汤丽丽[10](2016)在《用递推关系推导多层介质膜中的菲涅尔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多层介质膜中菲涅尔系数的递推关系。从理论上对电磁波在多层介质膜中传播时的菲涅尔系数(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进行分析和推导,并将其写成一个简单紧凑的递推关系以避免类似在教材中出现繁琐冗长的多项式。结果表明,电磁波不管经过多少层中间介质,菲涅尔系数都可以统一成一个简单的递推关系。(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介质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薄膜电容器可以在超高电压、超大电流、超高功率应用场景下稳定地工作,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基础科研和电力民用的多个领域,是新概念武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基础元件。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缩写为PP)介质膜已经接近其应用极限,难以推动有机薄膜电容器继续朝小型化、轻型化的方向发展,亟需研发新型高储能密度聚合物介质膜。本文设计并制备了多种不同结构的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缩写为PVDF)基聚合物(复合)介质膜,分别从甄选材料、优化溶液流延PVDF基聚合物介质膜制备工艺、探索PVDF基共聚物体复合介质膜和设计PVDF基共聚物层间复合介质膜等方面进行研究,展开了一系列介质膜制备、微观结构表征、介电性能和储能特性测试等研究工作,并进行了相关机理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PVDF分子量、溶剂种类、溶液浓度、驱溶温度以及成膜时的环境湿度等工艺参数对溶液流延PVDF介质膜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变量对PVDF介质膜的损耗影响不大;除PVDF分子量和溶剂种类外,其他溶液流延工艺参数对PVDF膜的相对介电常数影响也不大;但所有这些参数都会明显影响PVDF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分子量PVDF、高蒸汽压溶剂(DMF)、高溶液浓度(15 wt.%),在低驱溶温度(60℃)和低湿度环境下成膜,获得的溶液流延PVDF膜的晶型以β相为主,具有更高的充放电效率(1000 kV/cm,~81.77%)和更高的绝缘电阻率(1000 kV/cm,~17.38T??cm),更适合用作有机薄膜电容器介质材料。2.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溶液流延PVDF基共聚物介质膜的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PVDF基二元共聚物方面,研究了溶剂种类、溶液浓度以及驱溶温度等溶液流延工艺参数对P(VDF-HFP)介质膜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的影响。总体来讲,这些参量对P(VDF-HFP)膜的介电频谱特性影响不大,但对其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蒸汽压溶剂(DMF)、适当高的溶液浓度(~20 wt.%),在较低的驱溶温度(~80℃)下成膜,获得的溶液流延P(VDF-HFP)膜的是α相和β相的混合,具有更高的充放电效率和更高的绝缘电阻率,更适合用作有机薄膜电容器介质材料。PVDF基叁元共聚物方面,制备了P(VDF-TrFECTFE)和P(VDF-TrFE-CFE)两种介质膜,发现两种PVDF基叁元共聚物介质膜的结晶度都很高,1 k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分别高达20.78和31.74,但介电损耗也相对较高(1 kHz下分别为7.18%和5.74%),两种介质膜的充放电效率随着外加电场的升高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绝缘电阻率则随着外加电场的升高而增大。3.系统地研究了PMMA分子量和复合比例对PVDF基共聚物复合介质膜微观结构和储能特性的影响。分子量较大的PMMA掺杂到P(VDF-HFP)或P(VDF-TrFE-CTFE)中,会引起复合膜的分相,造成击穿场强的下降;分子量较小的PMMA则有助于提升复合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随着PMMA复合比例的升高,PMMA/P(VDF-HFP)复合膜中α相的含量逐步增加,PMMA/P(VDFTrFE-CTFE)复合膜的结晶度逐步降低;复合膜的相对介电常数随PMMA复合比例的升高而减小,但复合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却随PMMA复合比例的升高而增大。相比纯的PVDF基二元和叁元共聚物介质膜而言,复合膜充放电效率随外加电场的升高而下降的速率放慢,在高电场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复合比例25/75的PMMA/P(VDF-HFP)膜在1 k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5.21,本征击穿场强为372.96 V/μm,形状因子β值高达10.56,即使是在2000 kV/cm的电场下也仍能保持86.22%的充放电效率,在1000 kV/cm的电场下绝缘电阻率高达86.1 T??cm。当PMMA质量比超过一定阈值后,PVDF基叁元共聚物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其相对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有一个突然的下降,电滞回线失去弛豫铁电体的特性,变成了线性电介质。4.采用层间复合的方法制备了多种PVDF基共聚物/PP复合介质膜,并研究了其介电和储能特性。本文制备了多种不同结构的PVDF基共聚物/PP层间复合膜,获得了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设计并制备了叁明治结构的层间复合介质膜,验证了PP在层间复合膜中的作用。层间复合结构综合了两种介质材料的优点,各层间复合膜均具备较为优异的介电和储能特性。P(VDF-TrFE-CFE)/PP膜的各项性能均优于P(VDF-TrFE-CTFE)/PP膜,随着P(VDF-TrFE-CFE)层厚度的加厚,层间复合膜的相对介电常数、介电损耗、极化强度以及漏导电流均逐步增大,而层间复合膜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则随P(VDF-TrFE-CFE)层厚度的加厚而减小。叁明治结构的层间复合方法避免了金属化工艺对PP膜的损伤,提升了复合介质膜的充放电效率。叁明治结构的P(VDF-TrFE-CFE)/PP/P(VDFTrFE-CFE)复合膜在1 k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5.73和6.02‰,在1000 kV/cm的电场下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分别高达97.45%和367.9T??c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质膜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孙利利,陈建,马金,柯凡.多介质膜生物反应器-复合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试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赵月涛.聚偏氟乙烯基聚合物介质膜的制备及储能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3].邱服民,卢忠文,浦云体,乔曌.高性能叁波长增透介质膜系研制[J].光散射学报.2018

[4].张蕊.介质膜干涉滤光片标准物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

[5].冯信洁.利用介质膜增强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特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7

[6].虞健.用于蓝绿波段激光器选频的多层介质膜光栅设计与制备[D].苏州大学.2017

[7].李娜.亚波长介质膜光栅宽光谱消色差相位延迟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7

[8].邱志方,王敏辉,蒲云体,马平.多层介质膜脉冲压缩光栅激光损伤特性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

[9].李娜,孔伟金,季淑英,司维,徐志恒.基于亚波长金属介质膜光栅的宽光谱消色差相位延迟器[J].光学学报.2017

[10].孙坚,徐遥先,汤丽丽.用递推关系推导多层介质膜中的菲涅尔系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标签:;  ;  ;  ;  

介质膜论文-刘璐,孙利利,陈建,马金,柯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