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颤振论文-高广中,朱乐东,吴昊,李加武

软颤振论文-高广中,朱乐东,吴昊,李加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软颤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桥梁工程,软颤振,弹簧悬挂节段模型试验,非线性自激振动

软颤振论文文献综述

高广中,朱乐东,吴昊,李加武[1](2019)在《扁平箱梁断面弯扭耦合软颤振非线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跨度桥梁软颤振非线性特性,采用弹簧悬挂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法,研究了典型扁平箱梁断面(宽高比10.7∶1)在均匀流场下的软颤振响应,并采用一种新型的高精度测力技术——内置天平同步测力测振法测量了非线性颤振自激力时程,该测力技术可大幅降低天平信号中的惯性力成分,提高自激力的测量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扁平流线型箱梁断面在风攻角5°、±3°和0°时均出现了软颤振响应,观测到的软颤振现象表现为自限幅的极限环振荡,振幅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风攻角的增大,软颤振起振风速降低,振幅增加的斜率变缓;软颤振振动出现在扭转模态,竖向和扭转位移均存在一定的高次谐波成分,但与基频相比较为微弱,可以忽略;扁平箱梁断面的软颤振具有显着的弯扭自由度耦合特性,弯扭耦合程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大,在软颤振振幅发展过程中,节段模型仍然以线性扭转复模态的形式振动,扭转复模态向量的幅值变化较为明显(约15%),需要考虑其随振幅的缓变特性,相位特性变化非常微弱(相位差变化小于3%),可以忽略。基于内置天平同步测力测振技术,测量得到的非线性自激力信号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软颤振振动位移时程,具有较高的精度,自激升力和自激扭矩均在大振幅下表现出显着的高次谐波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盖相宇[2](2019)在《大跨径悬索桥软颤振临界风速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线性桥梁颤振理论认为一旦达到颤振临界风速,主梁便会发生发散性的自激振动而导致结构损毁,据此容易确定桥梁的颤振临界风速。然而近年来不断有试验研究发现由非线性气动自激力引起的桥梁颤振后极限环振动现象,即软颤振现象,主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非破坏性的限幅振动,于是桥梁的颤振临界风速变得模糊,目前还没有判断软颤振临界风速的精确方法和统一标准。本文针对大跨桥梁颤振后的软颤振现象,提出一种基于风洞试验手段和地震Pushover分析思路的大跨桥梁软颤振Pushover分析方法,从桥梁在非线性振动过程中的结构弹塑性极限的角度出发,通过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方法估计桥梁颤振后的极限振幅、精细化软颤振临界风速,并预测颤振后桥梁的破坏形式。为实现该计算方法,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借鉴地震工程中Pushover分析的逐步推倒结构的思路提出了将该方法应用于桥梁软颤振极限状态分析的可能性,结合大跨桥梁的风致振动特点,对比分析了桥梁颤振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行为的异同,提出改进的桥梁软颤振Pushover分析方法,给出了具体计算步骤,并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2.以某流线型箱梁大跨悬索桥为工程背景,进行了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了典型的大跨桥梁软颤振响应,并对其弯扭耦合极限环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软颤振Pushover分析中的关键计算参数。3.基于桥梁的结构线弹性极限提出了颤振后的临界风速判断准则,根据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判断了算例桥梁的软颤振临界风速,将规范建议的模糊的软颤振临界风速精确化,并通过计算预测了算例桥梁颤振后的破坏位置和薄弱环节。(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张朝贵[3](2007)在《桥梁主梁“软”颤振及其非线性自激气动力参数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由线性气动力无法解释的“软”颤振现象入手,通过分析“软”颤振和涡振的区别,比较流线型断面和钝体断面的颤振机理,得出结论:“软”颤振是由于非线性的气动阻尼引起的结构能量自平衡状态,结构在某个攻角范围内从空气中吸收能量,某个攻角范围内消耗能量,从而达到一种平衡。根据阻尼随振幅变化的特点,应用范德波尔自激振动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单自由度的非线性气动力表达式,并发展了相应的参数识别程序。利用本文提出的非线性气动力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软”颤振现象。最后,根据节段模型的二维特性和实桥的叁维特性,通过分别建立模型和实桥的静力平衡方程推导了模型和实桥的附加攻角换算关系;并利用本文提出的非线性气动力模型,分别建立模型和实桥的运动微分方程,推导了模型和实桥的“软”颤振振幅换算关系,并对“软”颤振的允许振幅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5-01)

软颤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典线性桥梁颤振理论认为一旦达到颤振临界风速,主梁便会发生发散性的自激振动而导致结构损毁,据此容易确定桥梁的颤振临界风速。然而近年来不断有试验研究发现由非线性气动自激力引起的桥梁颤振后极限环振动现象,即软颤振现象,主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非破坏性的限幅振动,于是桥梁的颤振临界风速变得模糊,目前还没有判断软颤振临界风速的精确方法和统一标准。本文针对大跨桥梁颤振后的软颤振现象,提出一种基于风洞试验手段和地震Pushover分析思路的大跨桥梁软颤振Pushover分析方法,从桥梁在非线性振动过程中的结构弹塑性极限的角度出发,通过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方法估计桥梁颤振后的极限振幅、精细化软颤振临界风速,并预测颤振后桥梁的破坏形式。为实现该计算方法,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借鉴地震工程中Pushover分析的逐步推倒结构的思路提出了将该方法应用于桥梁软颤振极限状态分析的可能性,结合大跨桥梁的风致振动特点,对比分析了桥梁颤振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行为的异同,提出改进的桥梁软颤振Pushover分析方法,给出了具体计算步骤,并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2.以某流线型箱梁大跨悬索桥为工程背景,进行了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了典型的大跨桥梁软颤振响应,并对其弯扭耦合极限环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软颤振Pushover分析中的关键计算参数。3.基于桥梁的结构线弹性极限提出了颤振后的临界风速判断准则,根据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判断了算例桥梁的软颤振临界风速,将规范建议的模糊的软颤振临界风速精确化,并通过计算预测了算例桥梁颤振后的破坏位置和薄弱环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颤振论文参考文献

[1].高广中,朱乐东,吴昊,李加武.扁平箱梁断面弯扭耦合软颤振非线性特性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盖相宇.大跨径悬索桥软颤振临界风速确定方法[D].长安大学.2019

[3].张朝贵.桥梁主梁“软”颤振及其非线性自激气动力参数识别[D].同济大学.2007

标签:;  ;  ;  ;  

软颤振论文-高广中,朱乐东,吴昊,李加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