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确定性,青少年,道德,对策,社会转型,论文。
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杰[1](2003)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不确定性是与确定性相对而言的,指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的一种不稳定的、易变动的和存在内在分歧与冲突的状态。“不确定性”成分增加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变化的显着特征,青少年表现更为典型,已经成为青少年群体道德状况的发展趋势,并体现在其个体人格之中。分析其原因,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道德规范松弛,是主要的社会条件;青少年亚道德作为一种未定型的价值,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反逆性、前喻性、共享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是重要的群体原因;而青少年道德心理上既寻求自主、又全方位吸收,既拒斥规则、又求新求异的特征,则是主要个体原因。从对教育的影响看,它意味着青少年对道德发展的看法、对道德生活的理解、对德育内容的取向、对德育方式方法的要求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从而构成道德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压力;它使得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将一套一致的、相互契合的道德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青少年一代,从而限制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必须理性对待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的作用,简单地认为这是“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都是不客观的。从价值分析角度看,它蕴涵着更多的现代性和文化反哺的潜能。从逻辑上看,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种有活力的道德的两个方面,没有前者,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就不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制约作用;而没有后者,道德自身将失去活力和前进的动力,二者的相互转化构成道德的运动发展。从现实角度看,它对道德转型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对构建与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一体性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客观上扩展了青少年的价值视野,促使其价值观念由单一走向丰富、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创新,为青少年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尝试空间;另一方面,它在很多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主导道德的“反叛”,给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市场,并加剧了转型期青少年的价值空J合化,从而对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 针对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的教育理论主张,国内有回归论、西化论和结合论:回归论主张复兴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教育,认为只有传统道德才能消匿市场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抵御物化时代青少年的伦理衰败;“西化论”主张让青少年摒弃传统,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来启蒙青少年思想;结合论主张将传统道德与西方市场精神兼容并蓄来构建青少年的新型观念。但它们都试图用一种价值取代转型过程形成的多元价值并存局面,用同质性的道德观念代替异质道德价值的冲突,用确定性的规范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影响。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倒退,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徒劳的。西方有强硬派、温和派和折中派,强硬派代表了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道德主张;温和派以反传统、反强硬派的面目出现,是一种激进的理想主义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过激反应;折中派试图在批判上述两种倾向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教育哲学,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并逐渐成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主潮。 面对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学校教育首先要有思想上的自觉,理性反思德育的现状,确立“反对灌输”的合法地位,用开放的教育、发展的教育、实践探索性的教育来对做出应对。其次,必须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指导思想上由一元向一元与多元 的结合转变、德育目标上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的转变、德育 过程的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的转变、德育视野由小德育向大德育 的转变。再次,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加强对青少年不确定性道德成分的整 合,重视传统道德价值的挖掘与转化,注重对新、异道德观念的吸纳, 强化核心道德价值规范在道德教育内容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差异产生差异”,从这个意义 上说,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本身也是个“现代”问题,是一个没 有超验道德秩序的“现代”社会里存在的实践问题,不可能靠制定一部 规范性的行为准则而得以解决。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宽容、正视、改造 和吸纳青少年不确定的道德价值成分,不仅是现代人人格的自信和勇气 的体现,而且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自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6-26)
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玉杰.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