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1]2004年在《基金公司动态资产配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对证券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基金公司资金量大、运作规范、专家管理的特点,对基金公司资产配置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首先,从投资基金的概念入手,论文回顾了投资基金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其次,论文从风险——收益模型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分析法和市场综合分析法两种基本的资产配置方法。接下来重点对资产配置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针对动态资产配置的叁种不同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说明,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对叁种策略在不同时间段表现的优劣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论文对战术性资产配置(主要是证券的投资策略)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最后,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本文的创新点是结合了我国证券市场,对动态资产配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和理论一致的结论,即动态资产配置策略的优劣因市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应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运用。
葛勇[2]2010年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对基金投资组合中的资产配置问题展开研究。而我国从2003年才开始对这个问题逐步深入,但至今还未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投资管理过程中“期初静态资产配置-期中动态策略调整-期末基金绩效评估”的逻辑顺序,从投资实务的角度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产配置管理问题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对基金业的起源和国内外基金资产配置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阐明了基金资产配置管理的理论基础和配置原理。其次,详细说明了证券投资基金大类、二类和叁类资产配置的原理、过程以及各类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以期建立初始的基金投资组合,并同时用基金数据做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在研究证券投资基金大类资产配置时,选取39只混合型基金、每只基金13期共507个数据,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表明:战略性资产配置因素在基金业绩贡献率中达到79.75%,由此可见大类资产配置对基金绩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对股价指数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中:选取上海综合指数1997年1月-2009年8月共152个月度数据,建立5阶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上海综合指数与其一阶、二阶滞后期正相关,而与四阶、五阶滞后期负相关。同时选取上海综合指数、市盈率等各指标为研究对象,数据范围为1997年1月-2009年6月共150个月度数据,建立了横截面数据模型,结果表明上海综指收益率与市盈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狭义货币供应量和恒生指数收益率正相关;在对个股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中,选取858个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表明个股与滞后一期股价、每股收益、市盈率和大盘指数正相关,而与流通股本规模负相关。然后,由于市场的多变性,基金管理者不得不随市场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市场上常用的叁种调整策略为买入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和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本文选取1996年1月-2001年6月和2005年6月-2007年10月两个时间段月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表明:温和式牛市采取买入并持有策略、震荡式牛市采取恒定混合比率策略、强趋势牛市采取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再次,采用整体绩效法、绩效分解法以及选股择时能力叁种方法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展开多方位的研究。选取31只股票型基金,运用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T-M模型和J-K模型,实证表明:我国基金管理者整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获益水平低于大盘表现,选股能力较差,但具有一定的择时能力。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杰[3]2005年在《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开放式基金从2001年的初创,到2005年总共约有150只的数量,净值总共约有2500亿人民币的规模,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综观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推出以及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可以说既存在机遇也充满挑战。就挑战而言,由于有赎回的压力和优胜劣汰的直接激励约束机制,开放式基金公司在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市场节奏的把握、资产类别的合理配置、风险的控制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上会更严格。如何合理的规避风险,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式基金管理人员管理控制风险的能力,这将是我国基金业所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 本文关注中国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方面面临的挑战,根据基金公司对其资产配置的具体情况,本文侧重于研究以下叁个方面:一.开放式基金现金预留比例问题的研究;二.开放式基金动态投资管理策略研究;叁.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绩效的理论研究。 本文还从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现状、持股特点、操作策略等方面对中国基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并提出了一些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描述统计指标,描述统计分析的基本结论有: 1.基金具有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但是表现却不如基准指数的表现。 2.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持股集中度与行业集中度均比较高,说明在考察期内,中国开放式基金较为普遍的采用了“集中投资”的策略。不过从中国开放式基金对“重仓股”的持股相似度来看,中国开放式基金并不倾向于在“重仓股”上交叉持股,而是更喜欢“各自为战”。 3.基金一方面在重仓股的持有上采取了长线持有的策略,另一方面也热衷于对非重点股票进行“短线”操作。 本文在对开放式基金现金预留比例问题、投资管理策略问题以及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绩效研究,叁个方面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上,运用了不同的基准指数以及实证方法。对16只样本开放式基金在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资产配置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 1.无论是仅以收益率指标还是以各种风险调整收益比率指标对基金绩效进行的衡量结果均表明,基金的整体表现不如基准指数的表现。 2.对基金选股与择时能力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开放式基金存在明显的择时行
宫剑[4]2007年在《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金融市场中,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近两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们认为对于基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设计好投资策略、风格与投资方案,因此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内容概括如下:第1章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回顾了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与证券市场在不同阶段的盈利模式,并勾画出本文的总体轮廓;证券市场有自己的价格波动特征,信奉不同市场有效性的投资者根据自己对市场及其价格波动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投资决策的流派。在第2章中我们总结了证券市场波动的特征,对我国十年来的市场波动性进行了统计描述,并介绍了为投资实践提供指导的有效市场假说以及两种主流的投资决策流派;对于基金而言,资产配置是投资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基础分析师进行投资的关键一步。在第3章中,我们考察了资产配置及其重要性,然后详细论述了基金进行资产配置的具体程序,并对各种资产配置策略的优劣进行了研究与比较;本章的最后采用了Brinson, Hood and Beebower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基金最近两年资产配置对实际收益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第4章关于基金股票组合投资策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基础,而后考察了股票组合的各种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的设计。第5章是对我国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从叁个层次分别考察了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配置、投资风格及选时选股能力,发现各个投资基金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张晓杰[5]2010年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公司获利手段增加,获利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使公司管理难度增加,风险水平提高。交易性金融资产中主要类别之一的衍生金融产品尤其是套期保值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通常为防控风险而生,却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双刃剑”的两面分别是对公司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不得不面对其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公司与金融市场联系将更加密切,各类公司追逐金融产品的“有利影响”成为必然,这意味着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降低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将十分必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是一个集计量属性、投资管理和风险管控“叁位一体”的研究。其关注的重点有叁个:一是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自身特性和其计量属性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二是关注不同类型公司在防控风险前提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研究;叁是关注以风险财务指标体系为核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这一逻辑思路有“四个突破”:一是范畴突破,没有囿于财务与会计的小范畴,而是融合财务与金融的大范畴;二是内容突破,没有囿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财务管理的理论范畴,而是立足于指导实践,融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大范畴;叁是视角突破,没有囿于某一类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其风险管控的研究,而是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及风险管控的行为;四是思路突破,没有囿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论怪圈,而是从大处着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对各类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行为及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以风险财务指标设计与管理为核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问题。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进行研究,根本目标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提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策略及风险防控,保证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能够优化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而不是使之恶化。因此,财务指标尤其是风险财务指标体系是文章各个部分的串联点。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自身特性及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结合对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暴露影响巨大;其次,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的研究和投资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优化财务指标;再次,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以风险财务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风险管控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为基础;最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及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风险财务指标的变动来表示,风险财务指标优化,说明投资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反之亦然。论文共分十叁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第二-五章是“提出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类别、计量属性及其争论和可能的风险,从而为微观层面上的风险分析、投资策略分析及风险管控建议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性天然存在,其风险性也就天然存在,但这种风险性对企业而言主要的暴露方式是通过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反映,因此有必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及其争论进行介绍,这是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的大前提。第五-十章是“分析问题”,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潜在风险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基本情况、投资现状、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等。其中,第五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引出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具体情况分析并相应提出建议。第六-十章则展开对金融公司、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中央企业财务公司、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社会公益类基金等不同类型主体进行具体分析,这五章的基本结构是前半部分介绍基本情况、投资现状及风险承受和管控能力,后半部分提出基于防控风险的投资策略。第六-十叁章是“解决问题”,先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防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建议,包括投资策略建议和风险管控建议两部分。第六-十章分不同类型主体提出基于防控风险的具体投资策略;第十一章提出公司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其中包括共性财务指标和具体财务指标;第十二章提出公司要建立并完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度,包括系统的机制流程和具体的方法技术。再从宏观层面上提出防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建议,第十叁章提出主管部门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指导及风险监管建议。
刘广[6]2013年在《基于PCM方法的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及资产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进行恰当的价值管理乃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开放式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表,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以及居民财富配置的主要方式。对开放式基金的既有研究,大多仅着眼于其作为机构投资者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作为一种“集合投资、分散风险”的间接投资工具,开放式基金“专家理财”的核心功能亦应获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开放式基金依据市场波动而进行的择时交易并未能创造价值或提升投资能力。以全球对冲基金为例,在过去四年里,其表现都远逊于几乎每一个主要的股票指数或债券指数。国内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状况同样堪忧。统计显示,仅在2008年,基金行业的亏损就高达1.5万亿元,行业之前多年的辛苦积攒顷刻之间损失殆尽。这导致广大基民对整个行业的信心逐渐产生了动摇。自2008年初市场走熊至今,偏股型基金的赎回份额在几乎每个季度都大于申购份额,行业发展整体表现得极为疲软。既然投资者“珍藏的金元宝上长出了铜锈”,如何全面、准确、合理地识别和评价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能力,进而挖掘影响投资能力的因素,寻求提升投资能力的措施,乃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监管人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将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与投资业绩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上做了严格区分,由此构建了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概念体系和研究框架。然后首次引入一个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国内一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能力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能力总体并不显着,甚至表现出与市场走势相悖的情况。这可能是阻碍行业近期发展放缓的原因之一。最后,本文在资产配置分析框架下,分别从个股配置、行业配置和动态配置叁个方面,初步提供了提升投资能力的途径。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和实证检验表明,这些途径是有效的。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市场非完全有效前提之上,综合使用多种量化分析方法,通过理论演绎和对大样本、长周期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与预期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研究重业绩轻能力的范畴,从更深层次揭示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相关成果既是对积极资产管理理论的有益补充,亦是完善经典投资理论的有益尝试。第二,在方法上,首次引入评价投资能力的PCM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对投资组合信息的充分挖掘基础上,相比既有的参数评价方法,不仅能避免比较基准选择问题,而且可规避数据生存性偏差问题。本文的研究亦具有投资实践上的启示。既可为基金管理人提供可供操作的现实指引,亦可为居民财富配置提供必要的选择依据,还可为监管层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
程鹏亮[7]201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制度重构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末,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经达到23.5万亿,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投融资体系的重要金融中介。近两年来,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启动和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最新版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将进一步加快转型进程。如何设计和实施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所涉及的重点问题包括:一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如何通过转型去解决发展中积累的基础性问题,从而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下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二是结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和发展逻辑,在转型中如何设定转型目标,如何实施转型中的制度重构,如何解决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叁是监管部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监督指导来引导帮助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进而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理论和实证方法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制度重构的原因、目标和实现路径,力求解决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上述被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论文的最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分析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叁个关键制度问题,并提出了四项制度重构,解决了现有针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研究文献缺少经济学理论支撑的问题,使本文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从经营绩效的概念出发,以盈利模式和大类资产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业务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提出了经营制度重构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建议。本文第一章首先对于资产管理业务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概念界定,明确了论文研究的边界。随后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在文献综述部分,重点阐述了新制度经济学核心思想、理论及其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结合点,也对实证分析中涉及的金融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了概述。在第二章,论文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包括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开展金融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商业银行转型、综合化经营和资本约束的文献综述、关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政策、业务本质、发展趋势、经营制度、组织制度的文献综述叁个方面。第叁章梳理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叁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现阶段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多项制约因素: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没有独立于银行传统业务、未形成适合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经营方式存在规范性缺陷和组织架构需要加强等。本章还研究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风控体系的现状,从投融资服务、银行综合化经营、客户需求等实务角度分析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意义,上述构成了后续研究的基础素材。作为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第四章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大资管业态和宏观经济环境四项制度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影响。首先,论文提出虽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曾经是利率市场化的替代产品,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仍有较大市场空间,但也提高了业务转型的迫切性。第二,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将逐步按照四种模式实现国际化,成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组成部分。第叁,大资管业态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仍将保持行业龙头地位,但是非银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经验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第四,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和财富管理需求变化都会对正在推进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制度环境的研究,第五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研究转型。本章是全文重要的理论分析章节,首先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叁个关键制度问题:如何理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脉络,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为何要转型。对于如何理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脉络,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套利-监管约束-监管套利-监管约束—"的发展过程是制度非均衡推动下的连续制度变迁过程,银行获取制度非均衡的潜在利润和监管活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制度非均衡是这一连续制度变迁过程的动力,这一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宏观层面属于制度供给不足,缺少统一完善和边界清晰的制度框架。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发展的原因,根本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降低了社会投融资的交易费用。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为何要转型,一方面是以基础性-强制性制度重构打破原有发展逻辑,解决总体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本章的第二部分本章结合前面叁个核心问题的分析和监管新规确定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四个制度重构:经营制度重构、组织制度重构、风险制度重构和流程制度重构。第六章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的经营制度重构。盈利模式可以更全面的反映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整体经营,可以作为研究经营制度的出发点。本章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盈利模式。实证结论表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模式仍然与赚取利差的传统信贷业务相类似。结合监管新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经营制度和盈利模式将面临很大调整。在第二部分,本文根据金融投资理论和实际业务运作情况,提出业务盈利的关键点是大类资产配置,现阶段大类资产配置转型方向是扩大资本市场类资产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再通过基于实际业务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类资产已经逐步成为支撑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盈利的最重要资产,且相对于其他大类资产构成一定风险对冲,从而证明了上述结论。第七章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的组织制度重构。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部门制、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的特征和优劣,海外银行和国内非银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独立性较强,也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制度重构有参考意义,结合上述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组织制度重构的路径是在短期实现真正按照事业部制运作,成为利润中心;中长期设置专营资产管理业务的独立子公司。本章第二部分认为组织制度重构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特征,应把握好几个关键要素:一是业务独立经营是关键,要解决资产管理业务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依存问题。二是组织制度重构需要改变现有的横向和纵向业务链条,必须化解行内阻力,重构资产管理业务链条。叁是做好资产管理业务中后台安排。四是合理设置资产管理业务一体化的边界。五是需要关注组织制度重构的外部政策依据和政策障碍。最后,论文对于监管部门和银行及其资产管理部门分别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于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主要围绕监管新规的设计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对于银行及其资产管理部门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尽快把握业务转型的先机,通过资产端和产品端联动开展业务转型等等。
蒋晓全[8]2006年在《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及其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是指基金管理人决定如何在可投资的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资金的过程。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从2003年才开始重视资产配置在投资组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我国开放式基金从2004年起经常遭遇赎回风暴,如何通过资产配置来防范流动性风险显得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更重要的是,我国基金业对于基金的业绩源泉——“到底是以选股为主还是选时为主,即基金要不要进行较大力度的资产配置”依然存在巨大的分歧。因此,本文关于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证券投资基金意识到资产配置对基金业绩的重要性,对于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各种资产配置策略防范风险和提高收益率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采取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产配置理论和资产配置策略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中国基金市场的实际情况验证各种资产配置理论和策略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叁点:第一,通过数理推导研究基金如何通过设置最佳现金配置头寸和最优资产配置比例来防范流动性风险;第二,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进行实证研究;第叁,通过收集并整理我国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数据,基于时间序列、横截面序列回归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论证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重要性。本文详尽概括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策略的主要类型:包括战略性与战术性资产配置策略、保险性资产配置策略、动态和静态资产配置策略、投资风格资产配置策略、周期性资产配置策略、行业资产配置策略和二次资产配置策略等。开放式基金可以通过最佳现金资产配置比例的随机管理模型建立以现金为主体的“一线准备资产”应对较小的赎回型流动性风险冲击。另一方面,开放式基金可以通过依据基金持有人结构来确定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最优资产配置比例,建立以债券和流动性较好的股票为主体的“二线准备资产”应对较大的赎回型流动性风险冲击,即最优资产配置决策是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比例恰好等于低流动性需求投资者将资金保留在基金中而不赎回的均值。固定收益类证券资产配置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债券资产配置应遵循“整体债券资产配置——债券类别配置——债券品种配置”的原则,还可以通过各种资产配置套利策略进行无风险套利。对于保守的长期投资者而言,无风险资产是通货膨胀指数化债券而不是现金和长期名义债券。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以B-S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的静态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包括欧式保护性看跌期权、欧式保护性看涨期权、买入期权领形组合和复制性看跌期权策略;第二大类是依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立不同参数模型的动态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包括买入并持有策略、固定组合策略、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时间不变性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止损策略与修正后的止损策略、固定收益资产投资CPPI策略。本文通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股票市场创下6年以来新低998点时,TIPP策略实现了动态保本和增值的目标。从整体净绩效、收益率分布形态指标、向上捕获率以及绍坦诺比率与信息比率来综合衡量,发现TIPP(2,90%)是保险效果相对最好的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能够保证投资组合的安全与增长。这对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保险基金开发与设计保本型或者投资保险型产品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的绩效研究是指度量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收益的解释程度。本文在对国外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绩效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就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的解释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1)政策性资产配置对于同一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的解释程度在80%左右,这表明资产配置比积极管理政策具有更高的重要性。(2)政策性资产配置对于不同股票型封闭式基金绩效之间差异的解释程度为17%,而对于不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绩效之间差异的解释程度仅仅为2.85%,都明显低于美国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这表明我国不同基金之间绩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基金的选股能力,而不是彼此政策性资产配置政策的差异。
梁睿[9]2016年在《生命周期基金的资产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50年时,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人峰值将达4.7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达36.5%。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不断加重,而与之伴随的是养老金缺口的压力也将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金依据规定,只能买国债、存在银行中,其优点是资金安全有保障,但缺点也很明显,即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甚至从前几年的表现来看,其收益率位于CPI之下,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长此以往将加剧养老金的支付风险。因此,养老保险金制度改革实已迫在眉睫,而生命周期基金可根据投资者距离退休年限来调整资产配置,具有很好的保值增值作用,引入生命周期基金也被认为是养老金改革的破题之笔。但是,传统的生命周期基金在运作过程中,通常以风险资产的仓位来控制其风险,在市场行情存在大幅波动时则不再可靠,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量传统生命周期基金仍然保有较高的股票仓位,遭受了巨大损失,这对于以养老为目的的投资者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找出新的方法来衡量生命周期基金风险并以此调整其资产配置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为了解决传统生命周期基金用风险资产仓位来衡量风险的缺陷,本文采用VaR的方法进行替代,动态地衡量基金资产组合的风险并以此调整资产组合的配置比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生命周期基金的研究结果进行阐述:然后,对生命周期基金进行概述,介绍其产生和发展、产品设计思路以及我国生命周期基金的现状:之后,本文对生命周期基金的资产配置进行研究,引入VaR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据此配置初始资产,调整后续资产配置比例;最后,本文以H基金公司发行的生命周期系列基金为例,对其关键要素提出具备普适性和参考意义的设计方案,再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在给定持有期、置信水平和VaR的条件下,计算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比例,并先考察基于VaR的生命周期基金在配置大类资产时能否对基金净值有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再将H基金公司的生命周期基金与传统生命周期基金的风险收益进行对比,进而给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相对于简单的股票资产递减,基于VaR递减的资产调整能很好的平抑基金净值波动,在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更好的保护投资者资产。这对我国生命周期基金的运作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也对生命周期基金的优化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亦奇[10]2011年在《收益保证约束下资产配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剧,收益率不断走低。投资者难以判断未来市场趋势,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希望在市场价格下跌时能够保证投资本金的安全,在市场走势良好时又能分享价格上升的好处。以收益保证为特征的新金融产品降低了投资风险、增加了收益的组合方式,正符合投资者回避风险、追求收益的投资理念,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收益保证型金融产品一般属于风险规避型的金融产品,投资者往往希望投资收益保证型金融产品来获得未来的投资收益保障或者生活保障,因此,收益保证型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收益保证型金融产品是否有效地投资运营直接影响到投资机构的信誉和投资者的利润,也间接影响着证券市场的运行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本文根据收益保证的性质,综合运用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等金融知识,并使用了随机最优控制、鞅方法及蒙特卡罗模拟等数学工具,分别从收益保证下的资产配置,收益保证的成本,收益保证的风险叁个方面研究了收益保证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根据收益保证的性质将针对收益保证的研究分为叁大类:收益保证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测算收益保证的成本、测算收益保证的风险。对上述叁个方面分别进行文献综述,总结了国内外针对收益保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并针对综述内容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2、从投资机构的视角出发,将发行嵌入收益保证的股票挂钩票据(GELN)投资机构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问题转换为收益保证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问题进行研究。详细介绍随机最优控制方法在求解最优资产配置策略中的应用。然后,在随机利率框架下,结合GELN的标准收益模型结构,利用随机最优控制的方法得到了最优资产配置策略的解。3、对养老基金中设定收益保证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东欧,拉美等国家在养老基金中成功构建收益保证机制的经验。详细介绍了鞅方法在求解最优资产配置策略中的应用。然后,基于一些国家在养老基金中设定一种灵活的收益保证形式这一现实问题,在HJM利率期限结构下,利用鞅方法得到了养老基金在这类灵活收益保证形式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的解析解。最后,基于一些国家在养老基金中设定收益保证上限这一现实问题,从养老基金投资机构的视角出发,在随机利率框架下,利用随机最优控制的方法研究了存在收益上限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问题。4、指出现有文献在测算收益保证成本时存在没有考虑资产配置策略这一不足。然后,鉴于投资机构能够采取某种资产配置策略改变由收益保证所引致的期末偿付能力不足风险,进而改变了收益保证的成本这一事实,提出了结合资产配置策略测算收益保证成本的新方法。将资产配置策略大致分为叁类,并将收益保证设定为与市场瞬时无风险利率挂钩的一种新的相对保证形式,然后以固定组合(CM)、生命周期(DL)、固定比例组合保险(CPPI)叁种策略为特例,分别测算了多期收益保证成本。5、指出投资机构的资产配置策略会改变期末偿付收益保证的风险,因此针对对该收益保证所测算的风险就应该与资产配置策略相关。分别以固定组合(CM),固定比例组合保险(CPPI)二种策略为特例,在固定利率的假定下得到了收益保证的风险值的解析解。最后,由于养老型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利率为常数的假定并不符合现实;而且养老基金的策略函数通常与时间直接相关。所以,在随机利率模型的框架下,再结合养老基金常用的生命周期资产配置策略测算了收益保证的风险。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一,研究了嵌入收益保证的股票挂钩票据(GELN)投资机构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问题。将该最优资产配置策略问题转换为收益保证约束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在随机利率框架下,利用随机最优控制的方法得到了最优资产配置策略的解,研究表明,所求得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将使得投资机构能够在到期日支付给投资者收益条款中所约定的收益,同时还能够使得最终财富最大化。二,通过在求解资产配置策略问题中引入期权的思想,研究了多种新型收益保证设定形式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问题。在求解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收益结构引入不同类型期权,例如:在嵌入收益保证的股票挂钩票据(GELN)引入了牛市价差期权,在养老基金中引入了交换期权。这些期权的价值被包括在最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中,进而将期权的价值应用到最优资产配置策略的求解过程中,在求得了最优资产配置策略解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投资组合理论。叁,结合投资机构的资产配置策略,构建了新的测算收益保证成本以及测算收益保证风险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新的测算方法能够更精确地刻画出投资机构所面临的收益保证成本与风险。全文的研究结论总结如下:当前,收益保证型金融产品呈现出多种新型的收益保证形式,例如:将受益人的回报锁定在一个收益范围之内,也即同时存在收益下限与上限;将收益保证水平设定为某个基准组合在两种函数形式下的最小值等。收益保证形式的变化使得求解最优资产配置策略变得非常复杂。本文通过引入期权的思想,求出了新形式收益保证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最优资产配置策略解具体可以分为叁部分:投机策略、收益保证对冲策略、利率对冲策略。上述结果与现有文献的不同地方在于:由于投资资产组合作为所引入期权的标的资产,它会影响到期权的价格,所以在收益保证对冲策略和利率对冲策略分别出现了期权价格对标的资产和利率的一阶导数项。正是通过这些期权参数项对最优资产配置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从而确保了所求得的资产配置策略在新的收益保证约束下是最优的。数值分析表明,收益保证约束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将使得最优财富总是高于收益保证,从而确保了终端时刻至少可以获得所保证的收益。另外,在研究收益保证成本和风险的过程中发现投资机构能够采取某种资产配置策略改变由收益保证所引致的期末偿付能力不足风险,进而改变了收益保证的成本和风险。于是,本文提出了结合资产配置策略测算收益保证成本和风险的新方法。研究结论表明:(1),投资机构采取的资产配置策略及其策略参数都是影响收益保证成本的重要因素。CM,CPPI,和DL叁种策略下的收益保证成本有着显着地差别,结合资产配置策略所测算出收益保证成本将会更加精确;(2),当投资机构改变资产配置策略或者策略参数使得其投资行为的风险偏好逐渐变化时,按照新的测算方法所测算出的收益保证风险也随之同向变动。新的测算方法能够更精确地刻画出投资机构所面临的收益保证风险。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丰富和完善金融领域中的投资组合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从实践上讲,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投资机构针对收益保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采取科学的投资决策提供指导,同时还将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 基金公司动态资产配置策略研究[D]. 高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管理研究[D]. 葛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 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问题研究[D]. 刘杰. 浙江大学. 2005
[4].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研究[D]. 宫剑.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5].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D]. 张晓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
[6]. 基于PCM方法的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及资产配置研究[D]. 刘广.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7].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制度重构研究[D]. 程鹏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8]. 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及其绩效研究[D]. 蒋晓全.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 生命周期基金的资产配置研究[D]. 梁睿. 东南大学. 2016
[10]. 收益保证约束下资产配置策略研究[D]. 王亦奇.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标签:金融论文; 基金论文; 开放式基金论文; 投资论文; 资产配置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基金风险论文; 资产管理业务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基金收益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 市场管理论文; 基金交易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金融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