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攻击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时间洞察力,平衡时间洞察力
儿童攻击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保,吕厚超[1](2019)在《留守儿童时间洞察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间洞察力问卷、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水平量表对小学5、6年级和初中1、2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共进行3个研究以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水平差异,以及时间洞察力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1(n=593)发现:(1)留守儿童的攻击水平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2)自我控制在时间洞察力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2(n=190)对筛选过的364名留守儿童进行追踪,前后、后测一共得到190份有效数据。结果发现:后测自我控制在前测未来、过去时间洞察力与后测的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现在冲动与后测的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3(n=593)采用聚类分析法探究平衡时间洞察力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平衡时间洞察力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中自我控制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吴婧轩,王娟[2](2019)在《小学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受欺负和攻击行为的多重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是有组织地叙述事件的语言活动。叙事连贯性是个体在叙事活动中语言表达、情节构建和主题深化等方面的连贯程度,它是叙事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叙事连贯性反映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性能力。儿童受欺负、攻击行为和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体现,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有研究发现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其同伴关系有影响,但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引入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以同伴拒斥作为同伴关系的指标,探索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其同伴拒斥的影响,以及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实施书面叙事任务,运用同伴提名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考察121名四、五、六年级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攻击行为和同伴拒斥情况,探讨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和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探索叙事连贯性影响同伴拒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和同伴拒斥之间相关显着;第二,儿童叙事连贯性通过受欺负和外部攻击的并行中介变量影响其同伴拒斥;儿童叙事连贯性通过受欺负和关系攻击的并行中介变量影响其同伴拒斥;同时,受欺负作为中介变量的贡献程度显着低于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贡献程度。总体来看,小学儿童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在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叙事能力会通过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以及自己被他人对待的方式影响其同伴关系。家长和教育者应重视儿童的自传叙事,尤其是儿童在叙事活动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连贯程度。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尝试培养儿童的叙事连贯性。通过有效引导,主动挖掘儿童自身资源,不断提高其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并运用到日常活动中,促进他们更好地处理冲突问题、反思自我,提高社会性能力,从而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红影,吴若瑶,姚荣英[3](2019)在《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0-11月,在皖北的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抽取5所初中和5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4~9年级随机整群抽取2个班,共有学生1 988名(男生1 009名,女生979名),采用自编家庭教养环境、攻击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等方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关系。结果家庭教养环境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β=-0.222,P<0.01)、父母对儿童生活中的表现持满意态度(β=-0.220,P<0.01)以及身边照看人多与儿童聊天(β=-0.214,P<0.01)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与周围人发生矛盾时,母亲采取批评指责、教导儿童与对方打骂和不与对方交往的方式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302,P<0.01);儿童犯错误时父亲采取无所谓和打骂的处理方式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202,P<0.01)。结论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则可以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雨荷,朱海娟[4](2019)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儿童攻击行为干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儿童攻击行为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小学生为被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儿童进行施测,之后采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干预,并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与控制组具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干预,1.5个月后实验组家中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低于控制组。总之,萨提亚团体治疗模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减少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25期)
欧阳叶[5](2019)在《中度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正向行为支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个案小欣的攻击行为进行功能评估和整合分析,理清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正向行为支持的策略与措施。研究表明,以行为强化方法为主,辅以教师恰当的认知沟通训练与合理惩罚,结合良好微观环境营造与家校互动等策略,能够显着改善中度智障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夏锡梅,侯川美[6](2019)在《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调节及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调节是一种多维度的情绪控制和转化能力,反映出个体对情绪状态的适应方式的反应。情绪失调是攻击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情绪调节缺陷的儿童难以规范负面情绪,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和暴力倾向,危害家庭和校园的人际交往。影响情绪调节的因素包括性别、同侪关系和父母心理控制;在认知神经方面,情绪调节缺陷的儿童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激活异常、调节情绪机制的皮层存在发展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田凡[7](2019)在《积极行为支持对听力障碍儿童攻击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的损失,导致其在日常言语沟通中存在障碍,一般通过手语进行交流。受其手语使用范围的限制,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沟通相对困难,从而极易产生冲动、易怒、偏激等不良情绪。有研究表明,听力障碍儿童比同龄儿童在情绪上显得更加被动和不成熟。相比较普通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和好斗性,常表现出攻击行为。这些攻击行为的出现本身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或财物损失,不仅对听力障碍儿童周围人群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对其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一定影响。问题行为干预在特殊教育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而积极行为支持对处理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大的应用潜力。积极行为支持主张通过教育性的行为处理手段,系统地对个体的问题行为实施干预,并使用行为功能评估有针对性地减少个体问题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这种方法强调调整个体的生活环境、发展个体行为技能,从而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以一名具有攻击行为的听力障碍儿童为例,运用直接观察其日常行为,并与其教师和家长间接访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记录个案的详细情况,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根据分析个案的攻击行为拟定干预方案,探讨积极行为支持对听力障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效果。通过前事控制、生态环境改善、行为教导和后果处理的具体策略,并辅助教师干预,有效降低了听力障碍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次数和严重程度,提高了其上课的参与度和沟通合作能力。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功能性行为评估能够有效揭示听力障碍儿童攻击行为的功能。2.积极行为支持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听力障碍儿童的攻击行为。3.听力障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志强[8](2019)在《山区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矫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自我领地。在这个领地当中,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总数为2.22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6.6%。在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被社会称之为“困境儿童”。仅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各类困境儿童38255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之路相对于一般家庭的儿童更加坎坷,也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帮助。由于家庭、周边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出现许多行为问题,例如攻击行为问题。攻击行为问题的出现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主要体现在身体、心理、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对儿童社会化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污名化。因此,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及矫正,对其健康成长有极大意义。2018年,笔者在山区贫困县修水驻守,负责叁区计划以及联合国儿基会项目的一部分工作。因此,本文研究群体以山区困境儿童为主。驻守期间,通过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收集了大量山区困境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发现,山区困境儿童主要攻击行为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娱乐型攻击行为、社交型攻击行为、防御型攻击行为和利己型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并非仅仅由某一独立因素所决定,而是个体人格特性、家庭、朋辈群体和山区特色文化等诸多因素交叉杂糅的结果。同时,本文还在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下,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攻击行为维持和强化机制,发现山区儿童攻击反复甚至加强的原因与人们的认知和对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有巨大关联。另一方面,儿童攻击行为的易变性和家长、社会等对其的忽视也是山区儿童困境攻击行为激化的一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从家长和山区困境儿童的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叁方面着手,家长和儿童共同努力,从而矫正其偏差的攻击行为系统,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夏锡梅[9](2019)在《儿童社会认知加工对攻击行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1])。社会认知加工的良性发展是儿童寻求人际互动和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若出现认知加工偏差,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对个体身体或心理上的故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和间接的关系攻击,以及主动攻击和应对威胁的反应性攻击~([2])。这些攻击亚型起源于对不同社会经历的认知反馈,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并通过不同的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5期)
贺长兴[10](2019)在《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与MAOA、5-HTR1B及儿童期受虐交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MAOA rs1137070、5-HTR1B rs 6296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2.探讨儿童期受虐与汉族BD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关联性。3.探讨MAOA rs1137070、5-HTR1B rs6296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期受虐的交互作用与BD冲动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358例汉族BD患者,根据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difie 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分组:有冲动攻击行为组(n=112)、无冲动攻击行为组(n=246)。通过PCR直接测序法对MAOA rs1137070、5-HTR1B rs6296基因多态性进行鉴定、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MAOA rs1137070、5-HTR1B rs6296基因多态性差异。采用2×4叉生分析表分析儿童期受虐与MAOA rs1137070、5-HTR1B rs6296基因多态性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1.男性BD患者有、无冲动攻击行为组两组MAOA rs1137070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2.女性BD患者有、无冲动攻击行为组两组MAOA rs1137070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3.汉族BD有、无冲动攻击行为组两组5-HTR1B rs6296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BD患者有、无冲动攻击行为组两组的有、无儿童期受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AOA rs113707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期受虐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指数S=3.15。结论1.MAOA rs1137070基因多态性和儿童期受虐都是BD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之间有正交互作用。2.5-HTR1B rs6296基因多态性与BD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可能没有关联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儿童攻击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叙事,是有组织地叙述事件的语言活动。叙事连贯性是个体在叙事活动中语言表达、情节构建和主题深化等方面的连贯程度,它是叙事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叙事连贯性反映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性能力。儿童受欺负、攻击行为和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体现,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有研究发现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其同伴关系有影响,但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引入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以同伴拒斥作为同伴关系的指标,探索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其同伴拒斥的影响,以及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实施书面叙事任务,运用同伴提名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考察121名四、五、六年级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攻击行为和同伴拒斥情况,探讨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和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探索叙事连贯性影响同伴拒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和同伴拒斥之间相关显着;第二,儿童叙事连贯性通过受欺负和外部攻击的并行中介变量影响其同伴拒斥;儿童叙事连贯性通过受欺负和关系攻击的并行中介变量影响其同伴拒斥;同时,受欺负作为中介变量的贡献程度显着低于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贡献程度。总体来看,小学儿童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在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叙事能力会通过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以及自己被他人对待的方式影响其同伴关系。家长和教育者应重视儿童的自传叙事,尤其是儿童在叙事活动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连贯程度。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尝试培养儿童的叙事连贯性。通过有效引导,主动挖掘儿童自身资源,不断提高其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并运用到日常活动中,促进他们更好地处理冲突问题、反思自我,提高社会性能力,从而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攻击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保,吕厚超.留守儿童时间洞察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吴婧轩,王娟.小学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受欺负和攻击行为的多重中介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李红影,吴若瑶,姚荣英.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作用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
[4].陈雨荷,朱海娟.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儿童攻击行为干预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9
[5].欧阳叶.中度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正向行为支持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9
[6].夏锡梅,侯川美.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调节及神经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7].田凡.积极行为支持对听力障碍儿童攻击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D].济南大学.2019
[8].黄志强.山区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矫正[D].江西财经大学.2019
[9].夏锡梅.儿童社会认知加工对攻击行为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9
[10].贺长兴.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与MAOA、5-HTR1B及儿童期受虐交互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