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程颖[1]2007年在《新型人工强化土地渗滤系统工艺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小城镇污水特点和常规处理系统投资高等问题,根据污水处理和利用技术发展趋势,依托国家“863”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开展采用人工强化渗滤系统及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在我国,人工强化快速系统和复合垂直流渗滤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亟待加强。本研究系统地优化了两种土地渗滤系统的工艺运行参数、分析系统内微生物分布规律、前处理工艺等,并在反应动力学和系统污染物去除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研究表明: 1.快速渗滤系统 湿干比、水力负荷、填料厚度、运行周期长短等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污水有较大影响。 研究表明,湿干周期为1:6时,人工快渗系统运行正常稳定,出水水质良好,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人工快渗系统水力负荷选取1.2m/d较为适宜。沉淀工艺作为人工快渗系统的前处理方式较为理想。 快速渗滤系统CODcr,TN、NH_3-N和TP的出水浓度与填料厚度呈负指数相关关系。 各微生物类群广泛地分布于快渗池中,但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好氧细菌在数量上比放线菌、真菌、厌氧细菌多出2个数量级。在空间分布上,各类微生物都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快速渗滤系统布水期,机污染物的去除是生物降解和非生物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中微生物起主导作用。系统中氮转化主要以硝化效果为主,反硝化作用较弱。快速渗滤系统在布水期,磷酸盐的去除以非生物作用为主,生物作用为辅。 2.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
宋志晓[2]2016年在《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关键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许多小城镇几乎没有进行过有关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受纳水体污染严重。迫切需要结合在小城镇污水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确保小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是由污水土地系统发展而来的,具有出水水质高、能耗低、设备简单、管理维护方便和投资费用低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小城镇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针对传统CRI对总氮、总磷去除率不高以及容易堵塞等问题,前人通过改进提出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SCRI)。实验研究表明此系统出水浓度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本研究通过模拟强化人工快渗柱实验,对SCRI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针对系统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和去除机理进行分析,确定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优关键参数,为SCRI应用于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供科学依据。SCRI处理小城镇地区生活污水最优结构参数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非饱水层高度的增加和饱水层高度的增加,COD、氨氮、总氮、总磷在系统中的去除率均不断增加。其中,COD和氨氮主要在非饱水层内去除,总氮和总磷主要在饱水层去除。根据人工快渗柱不同高度微生物所占比例变化规律,结合不同高度溶解氧含量和各污染物去除效果,SCRI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最优非饱水层高度为70cm,最优饱水层高度为60cm。SCRI处理小城镇地区生活污水最优运行参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湿干比的增大,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最优湿干比为1:5;随水力负荷周期的增大,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逐渐降低,最优水力负荷周期为6h;随着水力负荷的逐渐增大,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逐渐降低,最优水力负荷为1.5m3/(m2·d);运行参数基本上不会影响总磷的去除率。在最优关键参数情况下,SCRI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15%、87.65%、74.33%、98.68%,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3.84mg/L、27.58mg/L、9.34mg/L、0.06mg/L,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赵福祥[3]2010年在《生态人工快速渗滤系统(ECRI)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RI系统工艺过程简单、工程投资抵、运行成本少,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时具有明显效果,得到很好的工程应用。但CRI系统对总氮、总磷去除效果不佳、滤料易堵塞、生态景观性差、在低温条件下运行效果差等问题,在对水质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限制了其应用推广。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研究拟在原CRI系统快渗池中添加植物,形成生态人工快渗系统(Ecology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简称ECRI系统)。本论文在研究ECRI系统对高浓度生活污水去除效果基础上,在后置反硝化段添加缓释碳源,增加对总氮的去除,并对ECRI系统进行越冬试验,最后选择安徽省某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进行试验性工程实践。在种有紫背天葵的ECRI系统中前段设置微曝气预处理,后置反硝化段,设定运行参数:固定湿干比1:5,水力负荷0.8 m/d,采用一天4个HLC,一次进水为0.5 h,落干时间为5.5 h,稳定运行3个月。试验结果表明,出水CODCr﹑NH4-N和SS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4.4%、97.0%、96.9%,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8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出水TP能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但TN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仅为68.9%。在ECRI系统中后置反硝化段中添加缓释碳源,出水总氮去除率达到80.0%以上,与未添加缓释碳源相比有明显提高;添加了40cm厚的缓释碳源的2#系统比添加了20cm厚的1#系统出水中TN去除率由88.0%提高至89. 6 %,但是COD,NH4-N,TP等去除率提高不明显;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表明缓释碳源碎树枝表面以丝状菌和球菌为主,为优势菌群。对ECRI系统进行越冬试验,通过在进水管加保温层,快渗池表面增加覆膜温室等合理防冻措施,可保证该系统在北方零下10度左右的温度下正常运行,但处理效果低于夏季;出水各污染物指标中,NH4-N和T-N受气温变化影响最大,COD次之,T-P几乎不受影响。最后选择安徽省某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进行工程实例,水力负荷达到2.0 m/d,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良好,CODCr、氨氮、总氮等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处理技术,ECRI系统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比较适合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浩胜[4]2013年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基质对公路服务区污水去除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是在传统RI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污水处理系统。在我国,CRI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污水快速渗滤系统(简称RI系统)具有操作管理方便、设备简单、运行管理费用低和基建投资、净化效果好以及处理能耗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低等缺点,应用受到了许多限制。为克服RI系统的缺点,结合污水处理及快滤系统基质研究现状,通过实验室建立模拟土柱,从室内试验到小试工程,对CRI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室内试验采用陶粒、沸石、炉渣、蛭石、草炭为主要渗滤介质,以重庆市某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化粪池出水为研究对象,在较高的水力负荷条件下,重点探讨了系统的基质配比和处理工艺对CRI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首先通过土柱模拟实验,对五种单一基质材料进行试验。结合经济、实用、耐久性等方面考虑。选取以草炭土,炉渣为主要复合基质材料,通过对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得到最优的配合比设计参数。系统小试实验为了检验CRI系统配比基质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工程实例提供设计依据。结果表明,CRI单一基质系统中,炉渣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吸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的特性,对污水COD、氨氮保持较高的去除率。在两种水力负荷0.8m/d作用下,去除率稳定,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水质要求。系统配比基质中,通过草炭与土的配比可知,当土的含量由30%提高到70%时,去除效果下降10%~30%。草炭与土配比时较强的盐分平衡和离子交换能力,鳌合吸附的能力降低。配水3周后,去污效果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水质要求。当水力负荷由0.8m/d增加到1.6m/d时,配比基质中加入沸石和蛭石的去除污水效果稳定。蛭石良好的阳离子吸附性和交换性特征,沸石内部通道固定且大小均匀,沸石对离子、分子的吸附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等特性,使添加沸石、蛭石的系统在污水量变化时处理效果稳定。在系统小试中,加入沸石和蛭石可以不但提高去污效率,还增强了系统抗冲击能力。加入15%沸石与蛭石后,效率提高了10%-15%,处理效率稳定。蛭石较高层电荷数、表面荷负电、比表面积高,沸石的骨架中形成了大量通道和孔穴,这些基质特殊结构形式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水质要求。室内模拟土柱和小试实验结果表明,CRI系统克服了传统RI系统水力负荷低的缺点,保留了其设备简单、投资少、能耗低和出水水质好等优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吴蓓[5]2007年在《人工土快速渗滤系统削减城市初雨径流污染应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州城区降雨径流污染严重,对城市河道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本论文提出通过截留初雨径流并使用土地渗滤系统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在对人工土快速渗滤系统和原状土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初雨径流污染的技术进行研究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了人工土快速渗滤系统对初雨径流污染处理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优化了其运行参数,探讨了初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质在该系统中的去除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苏州城区降雨径流污染严重,特别是前10min的初雨径流污染,除TP外,COD、SS、TN、氨氮的浓度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2)对苏州城区初雨径流的处理,无论是渗透性能、处理效果还是恢复性能,人工土快速渗滤系统均比原状土快速渗滤系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及稳定性,因此人工土快速渗滤系统削减初雨径流具有可行性。(3)通过优化系统的运行参数,采用饱和启动与非接种启动相结合的启动方式,并将原水力负荷周期(即每天进水4小时,落干20小时)调整为新水力负荷周期(即进水4小时,落干44小时),系统的处理能力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质COD、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93.53%、96.63%。(4)系统表现出上层0~10cm污染物去除率大,下层10~70cm去除强度衰减的规律。主要污染物质去除规律的特点为布水期以吸附为主,落干期则进行微生物的降解反应。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及复氧效果对系统净化功能的发挥影响较大。
陈俊敏[6]2008年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机理及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了探寻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本论文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研究和工程实例研究等方式,了解了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特征,论证了采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可行性,分析讨论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有机物降解、脱氮、除磷的机理,提出了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最优结构和运行参数,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农村尘活污水的组分包括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牲畜养殖污水和其他污水,其中厨房污水和洗衣污水约占80-85%,其他约占15-20%;污水产生率为55-69%,最大时变化系数2.27-6.14:污染物浓度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偏高,但是人均污染物产生量偏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必须具有工艺灵活、投资省、能耗小、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满足上述要求,适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人工试验土柱对COD的去除率达85%以上,主要由于发生在0-900mm好氧段的生物降解作用;改进型人工试验土柱对COD的去除率达90%以上,主要由于发生在0-1800mm好氧段和兼氧段的生物降解作用,总去除率较改进前提高了约10%。人工试验土柱对氨氮的去除率达85%以上,主要由于发生在0-900mm好氧段和900-1200mm兼氧段的硝化作用;人工试验土柱900mm处,硝态氮达到最大值,14.08-15.06mg/l:人工试验土柱中兼氧段和厌氧段(1200-1500mm),由于停留时间较短(0.4d)、C/N比较小、不属于完全的饱水区,溶解氧浓度很难达到反硝化反应的要求,反硝化反应进行不彻底,硝念氮转化为气态氮的较少,在兼氧段和厌氧段硝态氮浓度下降仅占最大值的10%左右,因此人工试验土柱出水氨氮去除率很高可达85%以上,而总氮去除率仅有28.35-29.78%。改进型人工试验土柱,是在原人工试验土柱的基础增加了溢流池,采取分段进水的方式。不同进水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进水口组合0mm:900mm优于0mm:700mm,进水比例2:1优于1:1。在改进型人工试验土柱1800mm处所有氨氮、总氮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氨氮的去除率为97.97-98.77%,总氮的去除率为58.55-61.92%;改进型人工试验土柱1800-2200mm段,由于缺乏碳源,厌氧段末端发生了同化反硝化和氨化作用,导致氨氮和总氮的浓度不降反升,上升的幅度约为5-8%。在水力负荷1.0m/d条件下,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为设计出水水质指标,最优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参数如下:分段进水,进水口组合0mm:900mm,进水比例2:1:最优落干期好氧带长度为700mm:最优的落干期兼氧段的长度为700mm:最优落干期厌氧段长度为400mm:最优饱水区长度为1100mm;最优出水方式为溢流出水,出水口高度为自人工土柱底部往上1100mm处。人工试验土柱和改进型人工试验土柱对于总磷的去处效率都在40-52%,出水总磷浓度都在2.0mg/l以上;吸附试验结果均表明海绵铁在试验采用的五种特殊介质中对于磷的吸附效果最好;不同渗滤介质除磷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海绵铁的加入,试验柱对于总磷的去除率提高了约60%。成都军区某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风凰河二沟污水处理工程对于COD、SS、氨氮的去除效果很好,能够满足相应设计标准的要求,但是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都较差:两者相比,前者在处理效果、占地面积、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说明合理选择水力负荷,单独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艺较“CRI+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有明显的优势。
刘家宝[7]2006年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简称CRI系统)是在对各种类型土地处理系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普遍存在的水力负荷低、单位面积处理能力小等问题提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和人工构造湿地系统,并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CRI系统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工程效果分析等方面急待加强。本研究通过中试实验再到实际工程,系统的分析了已建立CRI系统的运行效果、系统内微生物分布规律、前处理系统等,优化设计了快渗池结构以及填料组成。深圳市已建成人工快渗系统运行正常稳定,出水水质良好,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在出水水质指标中,COD、BOD、SS、NH4-N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中的A标准,并且长期运行水质仍然能够得到保证,但是TN、TP不能达到标准。各微生物类群广泛地分布于快渗池中,但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好氧细菌在数量上比放线菌、真菌、厌氧细菌多出2个数量级。在空间分布上,各类微生物都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系统表层微生物数量与水质净化效果的关系发现:好氧菌数量与COD、BOD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极显着,有机物的净化主要依靠好氧菌的分解作用。硝化菌、亚硝化菌的数量对NH4-N的去除贡献极显着,与TN去除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系统反硝化反应不充分,使相关性不是很显着。反硝化菌的数量与TN去除率相关性显着。快渗池运行中,淹水期要小于落干期,因此属于厌氧菌的反硝化菌不利于在快渗池运行中发挥作用,使得系统出水硝态氮含量偏高,总氮的处理效果不理想。在快渗池底部增设了饱水层,处于长期淹水状态的厌氧条件为反硝化菌提供了发育的环境,在饱水层内,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硝氮和总氮的浓度都相应降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有所提高。工程实验表明,在滤料内均匀混入一定比例的铁屑以及木炭,利用木炭的强吸附作用以及铁屑的微电解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对总磷的处理效果。库坑现场实验表明,复合滤料对总磷的处理效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工快渗前处理工艺对整个系统正常、稳定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进入快渗池的污染物浓度,提高系统的水力负荷,减小系统的占地面积,防止快渗池堵塞现象的发生。通过技术比较,混凝沉淀工艺作为人工快渗系统的前处理方式在技术搭配上是十分理想的。不仅可以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状污染物质,还可以通过化学作用去除污水中的磷,弥补了快渗池总磷除磷率低下的不足。尽管CRI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近年来刚刚产生的一种新技术,目前还处于技术完善阶段。冬季运行、氮磷有效去除、针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时复氧问题等还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CRI系统研究,不断完善该技术,改善出水水质,并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为进一步实验污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做出贡献。
张展[8]2010年在《人工快渗系统处理农药废水处理站尾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合肥某农药废水处理站尾水进行处理,研究分析了湿干比、水力负荷、水力负荷周期、有机负荷、滤层厚度、通风状况以及C/N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湿干比为1:4时系统对CODCr、氨氮及总氮的去除效果最佳且经济可行,最大CODCr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48.9%和37.08%。随着水力负荷周期增大,系统对CODCr和氨氮去除率不断降低,而对总氮去除率升高。水力负荷的变化对CODCr的去除影响较小,但对氨氮的去除影响较大,水力负荷超过2.5m/d会导致氨氮的降解效率明显下降,水力负荷的增大也会导致总氮去除效率逐步降低。在有机负荷0.06kg·COD/m3·d到0.15kg·COD/m3·d之间,系统能保持对CODCr 40%以上的去除率。滤层厚度为60cm便能对污水中CODCr有较好的去除,其去除率达到49.33%;但对TN的去除率却很低,只有11.66%。提高C/N比,能有效提高系统对TN的去除效率,当C/N比提高至6:1不仅可获得较高的TN去除率也能使出水CODCr浓度达到排放标准。设置通气管能改善CRI系统的运行效果,但是作用不大。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废水经过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后,其中主要污染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厌氧条件下,含氮杂环类物质通过氮原子邻位的羟基化过程使得其结构被打破,被好氧微生物进一步分解为CO2和水。
侯成林[9]2008年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受污染河水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简称CRI)是在对各种类型土地处理系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普遍存在的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等问题提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并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CRI系统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以受污染河水为处理对象对新型组合填料CRI系统进行中试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力负荷为2.0m/d、湿干比5:3条件下,以陶砂-火山石-石灰石-钢渣为组合填料的CRI-2系统,对受污染大清河河水的COD、TP和SS的去除效果好于其它两种填料组合,去除率分别为57.7%、56.5%和75.3%,对氨氮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66.8%和53.6%,不如以石英砂-沸石为组合填料的CRI-1系统的80.2%和64.5%。以石灰石-陶粒为组合填料的CRI-3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差。在运行期间,CRI-2系统堵塞3次,CRI-1系统堵塞10余次,CRI-3未发生堵塞。轻质填料和大颗粒填料能够有效缓解系统堵塞。(2)系统填料Ⅰ厚度500mm,填料Ⅱ厚度600mm,在包气带和饱水带分别为500mm和600mm、湿干比为5:3、水力负荷分别为2m/d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CRI系统对COD的去除是通过包气带的好氧降解和饱水带的厌氧降解共同作用去除的,主要集中在0~750mm填料层;CRI-1系统主要在500mm以下的沸石吸附的基础上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去除氮的;CRI-2则是通过在上部填料进行硝化作用,在下部填料进行反硝化作用将氮去除;CRI-1系统对总磷的去除主要集中在500mm以下的沸石吸附和化学沉淀作用,CRI-2系统对总磷的去除主要集中在0~500mm以内的陶砂层。(3)通过搅动表层填料不能彻底解决系统堵塞问题,而需要水反冲洗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堵塞CRI系统的物质主要为有机物;对CRI系统进行反冲洗时,反冲洗最佳参数为:反冲洗强度3.4L/(m~2·s),反冲洗时间为5分钟。(4)湿干比为5:3时系统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最好,湿干比为1:3时系统对COD和TP去除效果最好;系统最佳水力负荷为1m/d;增加饱水带高度有利于系统反硝化的进行,能够有效提高TN的去除率;保证饱水带高度的同时,增加包气带高度利于COD、氨氮和TP的去除,但会造成反硝化时碳源不足使TN去除率降低。(5)CRI-2系统夜间落干时,气温和大气湿度均与系统的氨氮去除率相关性显着,显着水平分别为p=0.013和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711和-0.6975;风速与各系统的污染物去除率相关性均不显着。
简悦[10]2017年在《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onstructed Rapid Infi1tration system, CRI)由于其低成本、低耗能、易操作以及出水水质好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反硝化反应所需的缺氧环境及有机碳源的缺乏,该系统的脱氮效率较低,因此,强化人工快渗渗滤系统的脱氮能力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本课题采用实验室构建A/O两段式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充分借鉴了活性污泥法中A/O工艺脱氮原理的设计思路,将传统CRI系统改进为前置反硝化CRI系统,研究了前置反硝化CRI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性能,探讨了该系统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机理,寻求该系统的最佳回流比条件。同时利用硝态氮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对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进行了改进,研究了改进型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性能及其有机物和TN的去除机理,探讨了回流量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回流比条件对改进型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改进型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A段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硝态氮的去除动力学,构建A段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去除硝态氮的动力学模型。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启动试验中,系统采用阶段式自然挂膜方式,A段系统对TN的去除率稳定在35%左右,O段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70%左右说明挂膜成功,整个过程总共历时34d。挂膜成功后,继续运行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水力负荷80(cm3/cm2·d),回流比为100%条件下,系统对COD、NH4+-N的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2%,79.9%。而对TN的去除率提高到40.8%。因为反硝化菌利用原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回流液中的NO3--N还原为N2,从而降低了出水的TN浓度。回流比对NH4+-N和COD的去除影响较小,而对TN的的去除影响相对较大。随着回流比从50%增加到200%,TN的去除率先由31.4%上升到40.1%再下降为33.8%。通过改进运行方式,利用NO3-N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溶解性,通过前面流入O段系统的污水将其中的N03-N淋洗出来进入回流,同时在O段系统配水2h后再将消化回流液通入O段系统内加强O段系统复氧的方式加强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脱氮性能。试验表明:改进后的系统由于污水对N03-N的淋洗作用,将O段系统转化的大部分NO3--N回流回A段系统进行反硝化将系统的TN去除率提高到了 78%。回流比对于改进型A/O两段式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影响很小,对TN有较大的影响。试验表明:TN去除效果在水力负荷为80cm3/(cm2·d)、回流比为75%时最好,去除率为 77.4%。推导出A段系统反硝化一级动力学模型:(S_e)/(S_0)=e~((-3.4301H)/(q~(2.2354))),经验证,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反应A段系统对NO3-N的降解规律。
参考文献:
[1]. 新型人工强化土地渗滤系统工艺及技术研究[D]. 崔程颖. 同济大学. 2007
[2]. 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关键参数优化研究[D]. 宋志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3]. 生态人工快速渗滤系统(ECRI)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工艺研究[D]. 赵福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4].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基质对公路服务区污水去除效果的研究[D]. 王浩胜. 重庆交通大学. 2013
[5]. 人工土快速渗滤系统削减城市初雨径流污染应用性研究[D]. 吴蓓. 河海大学. 2007
[6].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机理及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俊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7].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D]. 刘家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8]. 人工快渗系统处理农药废水处理站尾水的实验研究[D]. 张展.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9].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受污染河水试验研究[D]. 侯成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10]. 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 简悦.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生活污水论文;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污水处理工艺论文; 城市污水论文; 水力负荷论文; 水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污水论文; 污水处理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