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1]2003年在《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之路》文中提出近年来,集团化是中国出版业界的热门话题。组建出版集团不仅是我国出版业走产业化道路的发展需要,也是迎接入世挑战的战略举措,对出版业的健康、高速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我国出版产业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使得业内人士对这一产业发展战略的利弊得失心存疑虑,而集团组建后的发展问题也是出版业界关注的话题。基于以上两点,笔者首先借鉴了产权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知识来着眼考察当前中国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改革动因,然后论述集团化后的发展应该着重培育和完善出版业的生产要素市场——资金市场与人才市场。全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集团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集团化后的发展道路。
赵立涛[2]2006年在《中国出版产业集团化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出版产业面临着五大危机:外国出版巨头开始涉足中国;我国出版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产生的阵痛一直没有消失;私营书业的兴起给出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现代生活环境下开始改变;出版业面临着其他强势媒体的压制。同时,危机也是机遇,我国出版产业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改革,加快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实现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是摆在所有从事出版工作同志面前的一个艰巨的课题。 论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提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道路,即实现出版产业的集团化,并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出版产业的集团化市场绩效和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我国出版产业集团化提升出版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首先,论文对我国出版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别对我国出版产业的出版能力、组织与管理、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等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的弊端。 其次,论文分别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出版产业管理体系从基本状况、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管理体系叁个视角进行了分析。指出发达国家出版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主要依靠法律管理,行政管理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从行业组织、政府专职管理机构在宏观管理中的职能以及宏观管理的手段等角度分别分析了中外出版管理体系的异同,并针对上述差距提出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即: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施间接调控,加强出版产业立法,用法律来约束出版企业,同时,对国外出版集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中国出版集团与国外出版集团的差距。 再次,界定了产业集团化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研究了出版产业集团化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出版产业集团化促进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张暄[3]2011年在《转企改制背景下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出版业经历了运营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多层次变革,出版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事业模式到企事业模式,再到如今的文化产业模式的叁步转型。在企事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模式下,出版业的经济功能凸现,转企改制加快了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一批出版企业开始以集团化形式呈现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出版产业聚集各种资源做大做强,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出版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产业、任何企业要想快速发展,都需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因此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产业,须借助资本的力量,走资本运营道路,融资上市,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取得更深层次地发展。集团化、资本化发展成了中国出版产业在转企改制背景下转变经营方式的重要选择。在国家文化产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身处中部省份——安徽省的安徽出版集团,只有依据国家产业改革整体布局的政策思路,结合本省出版业的发展状况与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提高。换而言之,安徽出版集团要在政府推动出版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下,遵照国家的制度法规,通过构建与本地出版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的管理机制、经营方式,充分发挥集团的核心创造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真正把握当代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出版产业的稳步发展。该集团自2005年成立至今,其产业规模、社会影响力及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有了显着提高,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企业。本文以安徽出版集团在转企改制背景下的经营战略方式选择作为研究课题,在分析国内及安徽省出版业现状及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把握该企业在集团化基础之上巩固出版主业、扩大产业规模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叁个方面,试图运用产业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架构,围绕该集团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经营实例,来评析这种战略所处的时代环境、产业环境。并对安徽出版集团的基本经营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安徽出版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对策的选择及相关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总结了中国出版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迁,从事业型模式到企事业混合型模式再到如今的文化产业模式,出版业转企改制是大势所趋。二是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之下,解析安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是应对出版产业改革的必然选择。重点探讨安徽出版集团在“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模式基础上采用的基本战略,主要通过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及“走出去”战略叁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成立集团公司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加快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改上市的工作步伐。再通过股改上市,进行投资、融资等资本运作,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增强竞争力,做强做大主业,多元化发展产业,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据此基础上,发挥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通过版权“走出去”、产品“走出去”、技术“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向大型跨国传媒集团迈进。叁是根据上述分析,对安徽出版集团的经营战略进行深入思考,尝试解读安徽出版集团的经营战略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多元化经营的逐利性或弱化出版业的事业性质,“走出去”的政策导向性与企业逐利本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集团兼并重组面临多元化陷阱等问题。这种解读分析主要根据安徽出版集团上司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报表中提供的数据资料展开。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规定了到“十二五”时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基本到位。这表明了在未来五年内,出版产业的改革依然是文化产业转型期间的重中之重。本文虽然主要立足于分析安徽出版集团的个案,但在产业改革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出版业自身的特殊双重性决定了国内各个出版集团在经营战略方面有着和而不同的选择。本文对于安徽出版集团在转型期间经营战略的分析,不仅能够对于安徽本地文化产业的改革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对其他的省域出版产业改革,乃至中国出版产业的整体转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昕[4]2008年在《中国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为了迎接入世后的挑战,开始了组建出版集团的探索和实践,集团化成为这些年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影响中国出版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实践。2008年4月,中央
王仕军[5]2005年在《JL出版社集团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入世后的挑战,以及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出版业开始了组建出版集团的探索和实践,“集团化”成为此后几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根据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2004年4月份以来,作为对集团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出版社改制又成为中国出版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中国的出版集团建设至今不过有10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人世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加速进行的,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推动的产物,具有明显过渡形态,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情况,结合JL出版社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分析JL出版社的发展道路和自身的竞争力,明确JL出版社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通过分析集团化发展的途径和特点,结合出版业集团化发展的情况和途径,分析出版集团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总结各自的利弊,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合JL出版社发展的路径,确定内涵式发展集团化的道路。 文中力图为JL出版社设计适合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出版市场激烈竞争的运行机制,利于加强基础管理,促进JL出版社的集团化发展。
施宏俊[6]2011年在《中国图书出版业集团化扩张战略分析(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上篇基于全球范围的出版业集团化整合和数字化发展背景,梳理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宏观环境和集团化过程,提出中国出版业集团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PEST分析框架对中国出版业集团化扩张战略的宏观环境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下篇(本刊下期刊登)对中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的多元化战略以及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适当功能,提出分析性观点。
郝彬彬[7]2013年在《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必然面临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战略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并辅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个案进行解读,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地方出版企业竞争战略问题的探索。200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 9个地区35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试点,就此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地方出版集团先后经历了集团成立、转企改制、上市融资的集团化发展之路。由于与国外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的市场竞争自然整合之路不同,中国的出版集团更多是一种行政化的撮合,并带有强烈的行政区划特征,这不免使得地方出版企业的集团化过程有其先天不足。并且,随着中国政府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文化产业领域,以及来自以数字出版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的冲击,国内出版产业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并将愈演愈烈。所以,要推进出版集团的市场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各集团就需要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部条件,挖掘自身优势,强势应对外部的竞争与威胁,因此,采取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集团市场竞争战略势在必行。在此背景和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态势的解析,展现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现状及问题,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与执行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梳理。本文回顾了中国出版业集团化以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形成演变过程,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大致概括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的发展轨迹。总体上,我国出版集团经历了初步发展及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2年)和体制改革及深化转企时期(2003年至今)。第二,对地方出版集团展开了 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总结地方出版集团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与挑战,从集团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其相互作用中做出比较客观深入的分析评价,从而为后续的集团竞争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基础。就内部而言,地方出版集团在其出版资金、出版资源等层面显现出一定优势,在集团公司化管理、出版市场开拓等领域存在一些劣势。从外部来看,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的扶持,为地方出版集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同时,区域外传统出版集团的跑马圈地以及民营出版势力的冲击构成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威胁。第叁,运用总成本领先战略理论对地方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运营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出版集团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成本领先战略,从而奠定未来市场竞争的经济基础。具体要求包括,对影响出版企业成本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同时,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或者重构企业价值链来获取成本优势。在分析出版企业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后,本文对地方出版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笔者的建议。第四,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差异化战略选择与实施做出了全面分析。本文运用差异化竞争理论,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特征,明确出版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指出差异化战略在企业战略运营中的实施路径,并分析差异化战略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驱动因素,总结了地方出版集团在选题策划、媒介品牌塑造、发行渠道变革和服务专业化方面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根据差异化理论找出竞争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五,对地方出版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做出了分析和总结。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产业实践,分析了目标聚集战略实施的风险与条件,并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施现状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本文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从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目标聚集叁个维度,对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问题展开了深度分析,从而作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个案借鉴。
韩琳[8]2007年在《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提出自推行出版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出版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同时也引起了出版产业组织的较大变化。出版产业在中国作为“朝阳产业”,如何正确分析评价当前产业组织状况,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促进我国出版产业的稳步、快速、持续发展,是政府和出版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原理,重点运用“哈佛学派”产业组织分析框架即SCP框架,对当前图书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分析了图书出版市场结构对出版业市场行为的影响,并对我国出版业市场运行情况做出总体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已组建出版集团的省、直辖市基本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市场,这一市场结构决定了价格行为的趋向;而从全国范围来说图书出版市场又是行政保护下的有限竞争,市场集中度低,因此集团化战略势在必行。本文创新之处,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以及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图书出版业市场结构,从而客观评价市场行为、产业运行绩效,并提出改进的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我国出版业实际,分析出版业市场竞争关系,为经济学的运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优化图书出版业产业组织,促进有效竞争,科学制定图书出版业产业政策,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孙敏[9]2015年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03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其中,图书出版业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并迅速在全国范围正式展开。十余年来,随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图书出版业快速发展,行业生态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集团化建设初具规模,出版社企业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媒介技术发展推动传统图书出版转型升级,以数字出版为主体的图书出版新业态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状况相比,新疆图书出版业目前体制单一,机制不活,传播效益不高,生态活力不足,生存瓶颈凸显。面对行业快速发展态势和新疆社会发展要求,新疆图书出版业迫切需要正视危机,解决问题,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满足新疆各民族文字受众群体多样化需求,提高自我生存发展能力。本文以媒介生态学理论关照新疆图书出版业生存发展状况。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社会条件作为外环境,解读外环境各要素以资源供给的方式对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生存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图书出版社的组织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战略作为内环境,探讨内环境各要素对新疆图书出版有机体和种群建构生态系统食物链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内、外两个环境的考察,厘清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的资源要素,按照媒介生态系统生存发展规律,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外环境资源供给优化策略、内环境生态位建构发展策略,以推动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为新疆图书出版业转型发展探索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五章,通过概述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外环境、内环境资源状况,分析存在的危机,提出发展对策。第一章回顾发展历程,总结种群生存特征。对应于我国图书出版业生态发展变化,与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本文将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界定为1010-1077年组织建构阶段、1078-2000年内部机制改革阶段、200-年至今转型发展阶段共叁个阶段。总结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的生存特征表现为:传播符号多元化、小众化,种群分布“大杂居小聚集”,生存方式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种群内向化、汉文图书出版种群外向化。第二章厘清外环境资源状况。影响新疆图书出版业生存的关键资源存在于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四个环境中,本论文通过探寻外环境在资金、受众、内容等关键资源供给方面与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所形成的密切关系,揭示新疆政治生态严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不均衡、技术生态落后的状况,以及这些外环境生态与新疆图书出版种群获取食物链资源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第叁章厘清内环境资源条件。从新疆图书出版社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经营特点、战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新疆图书出版业内生态环境特点主要表现为:体制一元化,对政策资源依存度高,出版社内部资源配置从大众图书市场流向教材教辅和公益性采购项目两大主导性业务。第四章具体考察生态危机。由于关键资源中的政策因子激增,文化和科技等生态因子难以发挥效能,导致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失衡,这种状况制约新疆图书出版业的市场化进程;一元体制下食物链资源单一导致食物链闭环错位,民文图书出版受众生态位建构不足,汉文图书出版受众生态位被置换,公益性出版受众心理生态位建构失效,这些因素降低了新疆图书出版业自我生存能力和图书市场竞争能力。第五章提出内外环境优化策略。运用媒介生态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外环境优化策略:建立动态平衡、“政事分开”的政策资源供给机制,对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实施实行监督考核;图书出版社分类实施转企改制,重构公益性和经营性出版种群结构;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培育民文出版产业集群。提出内环境优化策略:实施内容生态位差异化,建立新疆品牌;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以互联网思维搭建平台,精准化满足各民族受众需求,建构受众生态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媒介技术推动下,图书出版业生态充满活力,内容生产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市场边界逐步扩大,媒介竞争愈演愈烈。通过进入图书市场建构受众生态位,探索一条符合图书出版业发展规律、适应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状况的发展道路,才能使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在转型过程中,始终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和谐的物质、能量转换关系,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图书出版种群。
杜薇[10]2006年在《中国出版业集团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与联合成为国内出版社发展的战略主题。进入21世纪后,做大做强国内出版集团、搞特色求灵活发展小出版社的这种“大做强,小做活”的产业格局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而做大做强我国出版集团首当其冲地成为近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在刚过去的2005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发生了两大新闻事件。首先是11月22日,我国最大的也是唯一国字号的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终于正式挂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从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紧接着,11月26日,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国内出版领域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真正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媒体的整合。这让我们看到几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出版集团在具体构建与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一系列难点问题有待破解。其中,构建集团的战略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以经济学及管理学中相关企业理论作为基础,在回顾分析国内外出版业集团化历程及现有模式后,提出适合目前国内出版集团的目标发展模式,作为探索性实证研究。在理论上,把出版集团的发展放在出版经济学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根据出版经济现象及其市场机制服从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及出版产业具有物质产业和精神文化产业的双重特性,研究出版集团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以此为基础,试图探索我国出版集团战略发展的创新模式,并希望对实践运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之路[D]. 王琰. 苏州大学. 2003
[2]. 中国出版产业集团化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D]. 赵立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3]. 转企改制背景下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战略研究[D]. 张暄. 安徽大学. 2011
[4]. 中国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陈昕. 编辑之友. 2008
[5]. JL出版社集团化发展研究[D]. 王仕军. 广西大学. 2005
[6]. 中国图书出版业集团化扩张战略分析(上)[J]. 施宏俊. 编辑学刊. 2011
[7]. 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D]. 郝彬彬. 南京大学. 2013
[8].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D]. 韩琳. 西北大学. 2007
[9].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D]. 孙敏. 武汉大学. 2015
[10]. 中国出版业集团发展模式研究[D]. 杜薇. 四川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