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电子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结构,电子,密度,合金,黄铁矿,性质。
表面电子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贾慧灵,邹春阳,吴锦绣,李梅[1](2019)在《Zr掺杂对CeO_2(111)表面空位形成及电子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VASP软件,采用第一性原理的DFT+U方法计算了Zr掺杂前后CeO_2(111)表面结构、氧空位形成能以及电子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Zr掺杂中心附近,表层Ce,O原子发生较大弛豫,Zr的掺杂明显降低了CeO_2(111)表面的氧空位形成能,表明对其态密度无明显的影响. Zr掺杂前后的还原体系态密度图均在靠近费密能级左侧出现1个间隙态,表明有Ce~(4+)被还原为Ce~(3+).(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俊灏[2](2019)在《MnAl合金表面及异质结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自然被各国争相发展,因为它同时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催生出来的大数据服务不仅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同时也对信息存取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寻求拥有更高存储密度和更快存储速度的新型存储介质成为信息存储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自旋电子学理论的发展以及Heusler合金的发现为新型存储介质的研发提供了可能。目前,基于磁隧道结的磁存储介质有望突破信息存储密度和速度的瓶颈。锰铝Hesuler合金具有半金属性和完全补偿亚铁磁性,被认为是合成低能耗和高灵敏度磁隧道结的最佳候选电极材料之一。然而,有关表面界面效应对二元MnAl合金电学和磁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二元MnAl合金几何构型的多样性,我们考虑了D0_3型、D0_(22)型和L1_0型叁种不同晶体结构的MnAl合金,并且构建了D0_3-Mn_3Al、D0_(22)-Mn_3Al和L1_0-MnAl合金对应的块体模型、表面模型以及D0_(22)-Mn_3Al/GaAs异质界面和L1_0-MnAl/GaAs异质界面模型。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本文研究了二元MnAl合金块体模型、表面模型和界面模型的几何结构性质、磁各向异性能、电子结构以及热力学稳定性等。我们利用PBE、PBESOL、HSE、LDA+U四种计算方法计算D0_3-Mn_3Al合金和D0_(22)-Mn_3Al合金的形成能,结果表明D0_(22)-Mn_3Al合金的晶体结构更稳定。二元MnAl合金表面模型的计算结果指出D0_3-Mn_3Al合金表面最可能形成含MnAl原子的端面,D0_(22)-Mn_3Al合金表面最可能出现含MnAl原子的端面,L1_0-MnAl合金表面最可能存在AlAl原子端面。叁个稳定表面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显示D0_3-MnAl表面具有高达84.16%的电子自旋极化率,是叁者中自旋极化程度最高的表面。它们的磁性各向异性能计算结果证明D0_3-MnAl表面的易磁化轴平行于表面,而D0_(22)-MnAl表面和L1_0-AlAl表面的易磁化轴垂直于表面,并且D0_(22)-MnAl表面具有最大的垂直磁各向异性能。二元MnAl合金异质界面模型中,在D0_(22)-Mn_3Al合金与GaAs晶体构成的诸多界面结构中,D0_(22)-Mn_3Al合金的MnMn端面与GaAs晶体的AsAs端面拼接形成的桥位界面结构最稳定,即D0_(22)-AA-MM-B;在L1_0-MnAl合金与GaAs晶体构成的诸多界面结构中,L1_0-MnAl合金的AlAl端面与GaAs晶体的AsAs端面拼接形成的桥位界面结构最稳定,即L1_0-AA-AA-B。另外,D0_(22)-AA-MM-B和L1_0-AA-AA-B界面模型的自旋极化率和其相应的表面模型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两个界面模型的磁各向异性能的计算结果显示它们具有较大的垂直磁各向异性能。本文的研究工作贯穿二元MnAl合金的块体、表面以及界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我们的研究工作展示了二元MnAl合金,从块体到表面再到界面的过程中,其电子结构及磁学性质的变化情况,还揭示了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对MnAl合金电子结构和磁学性质影响的物理机制。MnAl合金的表面和界面结构虽然表现出优秀的垂直磁各向异性,但是从总体上看表面、界面效应还是抑制了MnAl合金的电子自旋极化率。因此,为了克服表面和界面效应的不利影响,还需要寻求进一步的改进手段。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MnAl合金制作磁隧道结的实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1)
陈璐,李烨飞,郑巧玲,刘庆坤,高义民[3](2019)在《B2-和B19'-NiTi表面原子弛豫、表面能、电子结构及性能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系统研究了B2-和B19'-NiTi合金所有低指数表面的表面能、表面结构稳定性、表面电子结构等性质.计算结果表明两种NiTi合金所有低指数表面的原子弛豫主要集中在表面2-3个原子层,且以Ti原子为终止原子表面构型的原子振荡最为剧烈,Ni和Ti原子共同终止表面构型的原子振荡最小;价电荷密度沿着表面构型向真空层方向快速衰减;表面能计算结果显示其与配位数成反相关.B2-和B19'-NiTi合金的非密排且非化学计量比表面的表面能取决于Ti的化学势,表面能数值较高;而密排面的表面构型符合化学计量比,其表面能较低,表现出卓越的化学稳定性;其中以B2-NiTi(101)密排面的表面稳定性最优.(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千坤[4](2018)在《金/二氧化钛表面电子结构对光-超声波耦合催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声催化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和光能相耦合进而影响催化反应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技术手段。利用超声波和光能相耦合,科研工作者在有机染料降解和光解水制氢反应中得到明显优于光催化的反应性能。这种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超声波速反应中间产物脱附造成,也有可能是超声波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环境影响半导体的能还有可能是超声波可以加速光生自由基离子生成。[1-3]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Au/TiO_2体(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范梦慧,岑伟富,蔡勋明,廖杨芳,谢晶[5](2018)在《3C-SiC表面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性原理对3C-Si C块体和3C-Si C(111)、(110)和(100)叁个表面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3C-Si C块体是带隙为1.44 e V的G-M间接带隙半导体,3C-Si C(111)表面是带隙为2.05 e V的M-G间接带隙半导体,3C-Si C(110)表面形成带隙值为0.87 e 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3C-Si C(100)表面转变为导体。由光学性质分析得到,与3C-Si C块体比较,3C-Si C(100)、(110)、(111)表面的介电函数,吸收谱,反射谱,能量损失函数等均出现红移。(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鲜海洋,朱建喜,何宏平[6](2018)在《从电子结构角度揭示黄铁矿表面羟基化微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物是地球系统元素循环的重要载体。与矿物相关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主要发生在矿物表/界面,尤其是矿物-水界面。因而矿物-水界面的性质是理解矿物-水界面地球化学反应的基础。由于矿物表面羟基化是矿物-水界面的重要性质之一,且黄铁矿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硫循环参与者,因此,黄铁矿-水界面的羟基化在生物地球化学硫循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有理论研究表明,水分子在黄铁矿本征{100}面更倾向(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8-07-06)
刘崇峻,朱阳戈,吴桂叶,刘龙利,刘慧南[7](2018)在《锡石表面电子结构及铅活化机理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锡石表面晶体结构及铅离子活化对苯甲羟肟酸和水杨羟肟酸在锡石表面的吸附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态密度及前线轨道理论分析了铅吸附后锡石(100)表面电子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铅离子吸附在锡石(100)后会降低表面氧原子的反应活性,增加表面的反应位点。根据前线轨道理论,从能量角度比较了苯甲羟肟酸和水杨羟肟酸与锡石(100)表面的相互作用能,揭示了羟肟酸浮选锡石的本质。(本文来源于《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18年03期)
张一兵[8](2018)在《铁铅锌硫化矿物和氧化矿物的电子结构差异及表面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别对铁典型硫化矿物黄铁矿(FeS2),典型氧化矿物赤铁矿(Fe203);铅典型硫化矿物方铅矿(PbS),典型氧化矿物白铅矿(PbCO3);锌典型的硫化矿物闪锌矿(ZnS),典型的氧化矿物菱锌矿(ZnC03),六种矿物的晶体结构、电子性质进行研究,并建立了黄铁矿(100)、赤铁矿(001)、方铅矿(100)、白铅矿(100)、闪锌矿(110)、和菱锌矿(101)表面层晶模型,考查了 N、O、P、S四种原子分别在这六种矿物表面的吸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对六种矿物电子态密度分析可知,黄铁矿主要由S的3p轨道与Fe的3d轨道形成配位键;赤铁矿主要由O的2p轨道和Fe的3d轨道形成强配位键;方铅矿主要由S的3p轨道和Pb的6p轨道形成配位键;白铅矿主要是O的2s轨道和Pb的6p轨道形成强配位键;闪锌矿主要由S px与Zn dzz,S py与Zn dxx-yy形成配位键;菱锌矿由O的2p轨道和Zn的3d轨道形成配位键。(3)N、O、P、S四种目标原子在黄铁矿(100)表面Fe原子上的吸附,均由Fe原子提供电子至目标原子上。在四种吸附中,主要是Fe3dzy和3dzx的轨道与被吸附原子相应的p轨道参与作用。吸附结果表明,以S原子为核心作用原子的黄药类、黑药类、硫氮类药剂的捕收效果要强于以O、P、N为代表的脂肪酸类、胂酸类及胺类捕收剂。赤铁矿(001)表面吸附目标原子时,电子的转移方向也是由Fe原子转移至目标原子上。在四种吸附中,主要是Fe 3dzz的轨道与目标原子的p轨道发生作用。吸附结果表明,胺类捕收剂捕收赤铁矿效果较黄药、黑药、硫氮类捕收效果更好。(4)方铅矿(100)表面,四种目标原子在其表面Pb原子上的吸附,均由Pb原子提供电子至目标原子上。在四种吸附中,均为Pb 6pz轨道与目标原子相应的p轨道间作用。吸附结果表明,O原子与N原子在方铅矿表面吸附作用强于P原子和S原子。四种目标原子在白铅矿(110)表面吸附时,仍吸附在其表面Pb原子上的。N-Pb吸附与O-Pb吸附,电子转移方向均由金属原子Pb转移至非金属的目标原子上,起主要作用的轨道为Pb 6py;而P-Pb吸附与S-Pb,电子转移方向相反,主要作用的轨道为Pb 6px。吸附结果表明,N、O原子在白铅矿表面上的吸附能力要强于P、S原子。(5)N、O、P叁种原子在闪锌矿(110)表面Zn原子上吸附时,电子由叁种吸附原子转移至Zn原子,而S原子在闪锌矿(110)表面吸附时,电子转移方向相反。N原子与O原子在闪锌矿表面的吸附主要是Zn 3py轨道参与作用,而P原子与S原子则分别是3pz轨道与3px轨道参与作用。吸附结果表明,O原子在闪锌矿表面吸附作用最强。N、O、P、S四种目标原子在菱锌矿(101)表面Zn原子上的吸附,只有S原子在菱锌矿表面吸附时,电子流向为从非金属的S原子流向金属Zn原子,其他原子情况相反。O原子与P原子在菱锌矿表面吸附时,吸附情况最为相似,主要作用轨道均为Zn 3pz轨道;N原子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能力要略弱于O原子与P原子;S原子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处于一种亚稳结构,这说明S原子基团在菱锌矿表面的硫化难度大,稳定性差,吸附效果要弱于O、P、N原子代表的脂肪酸类、胂酸类及胺类捕收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范晓光[9](2018)在《第一性原理研究Mn_2CoAl(001)表面的电子结构、磁性及半金属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器件的小型化,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制引起了广泛关注。自旋电子学器件需要从磁电极到半导体的有效自旋极化电子的注入,因此在费米能级处具有100%自旋极化率的半金属材料和自旋无带隙半导体材料被认为是理想的自旋极化电子注入源。半金属材料在一种自旋方向的能带呈现半导体特性,而在另一种自旋方向能带呈现金属性,因此具有100%自旋极化率。自旋无带隙半导体材料在一种自旋方向的能带中费米能级位于能隙之中,而另一种自旋方向的能带中费米能级处存在宽度为零的能隙,即导带底与价带顶在费米能级处相交。在半金属材料的研究过程中,材料的自旋极化率在实验测量中并未达到理论预期值,可能是由于表面的产生导致表面与块体的电子结构、磁性和半金属特性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半金属材料表面的电子结构,磁性及半金属特性对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FLAPW),结合广义梯度近似(GGA),研究了半金属Heusler合金Mn2CoAl(001)表面的电子结构,磁性及半金属特性。计算得到Mn2CoAl块体的最优化晶格常数为5.717A,在Mn2CoAl的自旋向上能带中价带顶(r点)与导带底(X点)相切于费米能级,而在自旋向下的能带中费米能级处于非零带隙之中,即Mn2CoAl块体呈现半金属特性与自旋无带隙半导体特性。对于Mn2CoAl(001)表面,我们考虑了八种可能的表面,即AlA1表面、AlMn表面、MnA-void表面、Mn(A)表面、Mn(B)表面、CoMn表面、CoCo表面及MnB-void表面。计算得到的Mn2CoAl(001)的表面相图表明在适当热力学平衡条件下,可以得到较为稳定的AlMn、AlAl、Mn(A)、Mn(B)及CoCo等表面。通过对表面的态密度分析,我们发现半金属特性在CoCo表面、CoMn表面、AlAl表面、Mn(A)表面、MnA-void表面、MnB-void表面中被破坏,其中AlAl表面、Mn(A)表面、MnA-void表面、MnB-void表面的自旋极化率约为70%,CoCo表面、CoMn表面的自旋极化率小于40%;而在AlMn表面、Mn(B)表面保留其半金属特性,即具有100%自旋极化率。表面的形成导致表面原子的磁矩与块体相应原子的磁矩相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Mn2CoAl(001)的八种表面都失去其自旋无带隙半导体特性。(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27)
陈燕茹[10](2018)在《过渡金属杂化纳米材料的表面掺杂、电子结构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基杂化纳米催化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因而被广泛用于各类催化反应。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和气候问题日益加剧,对于燃料电池、全解水反应以及金属-空气电池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贵金属基电催化剂仍然是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和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最为常见的催化剂,但是贵金属的储量低,成本高,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开发廉价、高效的新型非贵金属纳米催化剂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通过优化过渡金属基杂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工艺,对其表面电子结构、ORR和OER电催化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煅烧法,控制合成了具有分级结构、杂原子共掺的Fe_2M/GO(M=N,P,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水热处理离子液体和硫脲,不但可以提供杂原子掺杂源,还促进了磷化铁(Fe_2P)和氮化铁(Fe_2N)的晶相形成,构筑了更多的共活性位点,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杂原子的表面掺杂以及Fe_2M和GO之间强烈的催化协同效应,使催化剂表面暴露更多的共活性位点,电催化性能显着提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表明,在异质结界面处形成高密度的Fe–N–C,Fe–P–C,以及Fe–S–C等活性位点,表面和界面处的杂原子含量较高。此外,杂原子的表面-界面掺杂可以有效地形成电荷转移通道,从而重构表面-界面处的电荷分布,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本章所开发的杂原子掺杂的Fe_2M/GO纳米催化材料,有望应用于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商业化应用。(2)通过引入含N、P、F离子液体,结合水热-高温煅烧法,合成了表面掺杂有杂原子的过渡金属磷化物(TMP)纳米催化材料,即NPF/Ni_(12)P_5、NPF/Co_2P和NPF/Fe_2P。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PF-TMP表现出优异的OE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区别于传统的通过煅烧次磷酸钠提供磷源的方法,本章通过引用离子液体掺杂剂,开发了一种简单、安全即可实现过渡金属磷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为开发其它过渡金属磷化物纳米催化材料提供了可能。(3)采用一步水热法,在泡沫镍导电基板上原位生长具有花状结构的Cu_(0.81)Ni_(0.19)合金纳米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催化材料表现出超高的OE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电流强度为10 mA?cm~(-2)时,过电位仅为200 mV。原位生长的纳米花结构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催化材料与导电基底之间可以充分接触,避免使用胶黏剂对电子传输带来的阻力影响。此外,OER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更容易在电极表面上解吸,减少欧姆损耗,加速OER反应动力学过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26)
表面电子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自然被各国争相发展,因为它同时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催生出来的大数据服务不仅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同时也对信息存取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寻求拥有更高存储密度和更快存储速度的新型存储介质成为信息存储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自旋电子学理论的发展以及Heusler合金的发现为新型存储介质的研发提供了可能。目前,基于磁隧道结的磁存储介质有望突破信息存储密度和速度的瓶颈。锰铝Hesuler合金具有半金属性和完全补偿亚铁磁性,被认为是合成低能耗和高灵敏度磁隧道结的最佳候选电极材料之一。然而,有关表面界面效应对二元MnAl合金电学和磁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二元MnAl合金几何构型的多样性,我们考虑了D0_3型、D0_(22)型和L1_0型叁种不同晶体结构的MnAl合金,并且构建了D0_3-Mn_3Al、D0_(22)-Mn_3Al和L1_0-MnAl合金对应的块体模型、表面模型以及D0_(22)-Mn_3Al/GaAs异质界面和L1_0-MnAl/GaAs异质界面模型。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本文研究了二元MnAl合金块体模型、表面模型和界面模型的几何结构性质、磁各向异性能、电子结构以及热力学稳定性等。我们利用PBE、PBESOL、HSE、LDA+U四种计算方法计算D0_3-Mn_3Al合金和D0_(22)-Mn_3Al合金的形成能,结果表明D0_(22)-Mn_3Al合金的晶体结构更稳定。二元MnAl合金表面模型的计算结果指出D0_3-Mn_3Al合金表面最可能形成含MnAl原子的端面,D0_(22)-Mn_3Al合金表面最可能出现含MnAl原子的端面,L1_0-MnAl合金表面最可能存在AlAl原子端面。叁个稳定表面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显示D0_3-MnAl表面具有高达84.16%的电子自旋极化率,是叁者中自旋极化程度最高的表面。它们的磁性各向异性能计算结果证明D0_3-MnAl表面的易磁化轴平行于表面,而D0_(22)-MnAl表面和L1_0-AlAl表面的易磁化轴垂直于表面,并且D0_(22)-MnAl表面具有最大的垂直磁各向异性能。二元MnAl合金异质界面模型中,在D0_(22)-Mn_3Al合金与GaAs晶体构成的诸多界面结构中,D0_(22)-Mn_3Al合金的MnMn端面与GaAs晶体的AsAs端面拼接形成的桥位界面结构最稳定,即D0_(22)-AA-MM-B;在L1_0-MnAl合金与GaAs晶体构成的诸多界面结构中,L1_0-MnAl合金的AlAl端面与GaAs晶体的AsAs端面拼接形成的桥位界面结构最稳定,即L1_0-AA-AA-B。另外,D0_(22)-AA-MM-B和L1_0-AA-AA-B界面模型的自旋极化率和其相应的表面模型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两个界面模型的磁各向异性能的计算结果显示它们具有较大的垂直磁各向异性能。本文的研究工作贯穿二元MnAl合金的块体、表面以及界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我们的研究工作展示了二元MnAl合金,从块体到表面再到界面的过程中,其电子结构及磁学性质的变化情况,还揭示了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对MnAl合金电子结构和磁学性质影响的物理机制。MnAl合金的表面和界面结构虽然表现出优秀的垂直磁各向异性,但是从总体上看表面、界面效应还是抑制了MnAl合金的电子自旋极化率。因此,为了克服表面和界面效应的不利影响,还需要寻求进一步的改进手段。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MnAl合金制作磁隧道结的实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电子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贾慧灵,邹春阳,吴锦绣,李梅.Zr掺杂对CeO_2(111)表面空位形成及电子结构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9
[2].王俊灏.MnAl合金表面及异质结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陈璐,李烨飞,郑巧玲,刘庆坤,高义民.B2-和B19'-NiTi表面原子弛豫、表面能、电子结构及性能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9
[4].千坤.金/二氧化钛表面电子结构对光-超声波耦合催化性能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5].范梦慧,岑伟富,蔡勋明,廖杨芳,谢晶.3C-SiC表面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人工晶体学报.2018
[6].鲜海洋,朱建喜,何宏平.从电子结构角度揭示黄铁矿表面羟基化微观机制[C].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2018
[7].刘崇峻,朱阳戈,吴桂叶,刘龙利,刘慧南.锡石表面电子结构及铅活化机理第一性原理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8
[8].张一兵.铁铅锌硫化矿物和氧化矿物的电子结构差异及表面吸附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8
[9].范晓光.第一性原理研究Mn_2CoAl(001)表面的电子结构、磁性及半金属特性[D].延边大学.2018
[10].陈燕茹.过渡金属杂化纳米材料的表面掺杂、电子结构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