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氟甲苯论文-蒿巧利

对氟甲苯论文-蒿巧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氟甲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激发态,非绝热动力学,泵浦-探测,内转换

对氟甲苯论文文献综述

蒿巧利[1](2017)在《对氟甲苯与羰基硫分子激发态超快非绝热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分子激发态的非绝热过程在自然界的光物理、光化学和光生物反应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常,分子激发态可以通过多种非绝热通道发生衰减,包括直接解离、预解离、异构化、内转换、系间交叉、振动能重新分布、自电离等。非绝热通道的多样性加之分子的独特性使分子激发态表现出丰富的非绝热动力学机制。本文结合超快时间分辨技术与超声分子束技术研究了芳香族分子对氟甲苯和线性叁原子分子羰基硫的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对氟甲苯和羰基硫的电子激发态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非绝热动力学机制:对氟甲苯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动力学表现为级联式(例如A→B→C),羰基硫超激发电子态的非绝热动力学表现为竞争式(例如A→B,A→C,A→D)。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结合时间分辨的光电子影像技术和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研究了对氟甲苯电子激发态的超快级联式非绝热动力学。实验中,对氟甲苯分子吸收两个400 nm光子从分子基态跃迁到第二电子激发态S2态。处于S2态的分子首先从弗兰克-康登区(平面构型)演化到S2态与S1态势能面的锥形交叉点(非平面构型),随后分子通过该锥形交叉点内转换到S1态,以上整个过程对应的总时间为85±10fs。分子从S2态内转换到S1态之后具有大量的振动能,处于S1态高振动态的分子继续发生超快的非绝热过程,对应的时间为2.4 ±0.3 ps。调节泵浦光波长发现,当波长从250 nm减小至244 nm时,S1态的寿命从约1 ns迅速减小到64 ps,这是典型的"第叁通道(Channel Three)"现象,因此2.4±0.3ps的时间组份来自处于S1态高振动态的分子通过"第叁通道(ChannelThree)"向基态So态的超快内转换过程。由此可知,对氟甲苯分子被激发到S2态之后将发生超快的级联式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S2→S1→S0。另外,实验中还观察到明显的取代基效应和来自偶然共振里德堡态的电离信号,借助光电子能谱和光电子角分布,这些里德堡态分别被归属为3p,4s和4p态。(2)利用时间分辨的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研究了羰基硫分子超激发里德堡态B2∑+nlσ的超快竞争式非绝热动力学。实验中,羰基硫分子吸收叁个紫外光子从分子基态跃迁到超激发里德堡态B2∑+nlσ。通过仔细调节泵浦光和探测光的光强以及两束光之间的延迟时间,收集了母体离子OCS+和碎片离子S+的时间分辨的飞行时间质谱。尤其是,只有在较高泵浦光光强下才观察到的S+的时间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由于它直接反映了羰基硫分子的光解机理,故而为我们指认超激发态的中性预解离通道提供了直观的实验证据。研究表明,超激发态B2∑+nlσ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可以用三个相互竞争的通道来描述,分别为快速的双向自电离过程,包括自电离到离子基态X2Π和离子第一电子激发态A2Π;产生S*原子的超快中性预解离过程;沿着O-CS坐标演化最终耦合到邻近RA里德堡态的超快内转换过程。以上叁个通道相互竞争导致超激发态B2∑+nlσ的有效寿命非常之短-小于200 fs;而中性预解离通道生成S*原子的时间在皮秒量级,对应S+时间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中的非衰减平台组份。另外,二次布居态RA里德堡态的衰减也在皮秒量级,对应OCS+时间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中的皮秒衰减组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7-05-01)

方永勤,王兆岗,吕新宇[2](2011)在《对氟甲苯液相氧化制备对氟苯甲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氟甲苯为原料,Co/Mn/Br为催化体系,氧气为氧化剂,常压下液相氧化制备对氟苯甲醛,探讨了催化剂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溶剂用量、氧气流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较优工艺条件为:90℃,氧气12.5mL/min,n(Co)∶n(Mn)∶n(Br)=1∶2∶1.5,催化剂用量2.0%(以对氟甲苯计),m(乙酸)∶m(对氟甲苯)=4∶1,反应8h,对氟甲苯转化率35.3%,对氟苯甲醛选择性57.4%。(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周晓东[3](2004)在《对氟甲苯、对氟氯苄和对氟苯甲醛的连续生产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氟甲苯的生产工艺基础上,提出了对氟甲苯、对氟氯苄、对氟苯甲醛的连续生产新工艺,工艺流程简单 合理,既减少了叁废污染,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值得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04年01期)

朱红星,陈海群,陈彬[4](2002)在《对氟甲苯合成新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制备对氟甲苯的新工艺。利用对甲苯胺在氢氟酸的条件下与NaNO2 发生重氮化反应 ,然后加热分解 ,得到对氟甲苯 ,并考察了反应体系的温度、酸的用量等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改进后的新工艺简单 ,粗对氟甲苯的收率 6 0 %左右。(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2年02期)

董成国,左识之[5](2000)在《对氟甲苯的侧链氯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氯化磷为催化剂 ,将对氟甲苯在不同的温度及光照条件下进行侧链氯化取代反应。其连串反应产物分布规律在一定的氯化深度范围内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产物组成分布受到光照及温度的影响 ,α,α-二氯 -对氟甲苯的收率在 6 8%~ 75%。(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任夫健[6](1999)在《利用ECSS估算对氟甲苯同分异构体的物性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ECSS即工程化学模拟系统(EngineeringChemistrySimulationSystem)的英文缩写,是青岛化工学院开发的通用化工模拟软件。物性估算软件包是ECS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氟甲苯(PFT)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用它能(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1999年04期)

赵青春,林美荣,刘耀明,张包铮,陈文驹[7](1996)在《对氟甲苯分子四光子电离过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量子力学微扰理论给出了在相干激发电离情形下双光子共振叁光子近共振和双光子近共振叁光子共振这两种四光子电离过程的电离截面表达式,表明这两种过程的离子强度与它们的起始能级有关。根据这一结论分析了实验测得的对氟甲苯分子的多光子电离谱,结果表明获得该电离谱的过程为叁光子共振四光子电离过程。(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对氟甲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对氟甲苯为原料,Co/Mn/Br为催化体系,氧气为氧化剂,常压下液相氧化制备对氟苯甲醛,探讨了催化剂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溶剂用量、氧气流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较优工艺条件为:90℃,氧气12.5mL/min,n(Co)∶n(Mn)∶n(Br)=1∶2∶1.5,催化剂用量2.0%(以对氟甲苯计),m(乙酸)∶m(对氟甲苯)=4∶1,反应8h,对氟甲苯转化率35.3%,对氟苯甲醛选择性57.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氟甲苯论文参考文献

[1].蒿巧利.对氟甲苯与羰基硫分子激发态超快非绝热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7

[2].方永勤,王兆岗,吕新宇.对氟甲苯液相氧化制备对氟苯甲醛[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周晓东.对氟甲苯、对氟氯苄和对氟苯甲醛的连续生产工艺研究[J].有机氟工业.2004

[4].朱红星,陈海群,陈彬.对氟甲苯合成新工艺[J].化工进展.2002

[5].董成国,左识之.对氟甲苯的侧链氯化反应[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

[6].任夫健.利用ECSS估算对氟甲苯同分异构体的物性数据[J].有机氟工业.1999

[7].赵青春,林美荣,刘耀明,张包铮,陈文驹.对氟甲苯分子四光子电离过程的分析[J].光学学报.1996

标签:;  ;  ;  ;  

对氟甲苯论文-蒿巧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