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中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中心,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跨文化,勃朗宁,近世。
文化中心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雨薇[1](2019)在《中日动漫文化与文化中心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不仅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也对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着眼于中日动漫文化,探讨文化的认同与涵化过程中的适应和抵抗。(本文来源于《新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2](2018)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北京市"十叁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重点抓好"一(本文来源于《北京人大》期刊2018年07期)
邹昊阳[3](2018)在《文化中心空间的介入性建构逻辑——从结构主义方法论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文化中心建筑为研究载体,梳理以建筑为主体的结构体系空间介入逻辑,尝试从形态元层面整合结构主义理论下的文化中心空间体系介入性建构方法与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7期)
范超,胡益军[4](2018)在《文化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翻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干预人们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几大类负面影响之一。本文探讨了文化中心论的定义、形成和特征,指出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文化中心论将是中西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最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只有克服不平等的文化心态,才能真正实现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历史使命。(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01期)
刘琦,张天予[5](2017)在《城市系统中复合型文化中心的介入性空间设计策略——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强调组成事物的各元素间关系的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复合型文化中心与其所在的城市环境体系之间的联系,从物质环境元方面探讨作为这一类型建筑与城市间建立关联性的介入性空间的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7年29期)
董灏智[6](2017)在《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义”的初步形成——以《大学》《中庸》的“日本化”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壬辰战争的失败和清朝的统一意味着日本在军事层面扭转中日落差行动的破灭,但明清鼎革给江户日本带来了"华夷变态"的直接反映,为日本在文化层面扭转中日落差提供了契机。然而,中日之间悬殊的文化落差毕竟是日本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以古学派为主的江户学者认为,朱子学把佛老思想引入儒学的严重后果是中国在文化上的"由华变夷"。江户学者通过对《大学》和《中庸》的新诠,将其去"中国脉络化"而建"日本脉络化",其重点不再阐述"格物穷理"、"天道性命"、"人心道心",而着重论述"人伦日用之道",并以政治而非道德为中心,"伦理意识"逐渐让位于"政治事功",进而在文化层面上实现日本的"脱夷入华",为日本文化的中心主义提供学理支撑,初步完成了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义"的建构,对其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曹波[7](2017)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优越感减弱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以来,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在经历了长久的发展之后,各个方面都趋于成熟。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今时代几乎成了发达国家的代名词。这些国家的社会管理模式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和调整之后也逐步成熟。然而,近些年来西方国家频繁出现(本文来源于《国家治理》期刊2017年12期)
刘超[8](2017)在《勃朗宁诗歌的反文化中心主义内涵及其在美国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维多利亚时期绝大多数的英国知识分子不同,勃朗宁对处于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的意识形态神话始终报以怀疑的态度。这使得他迥异于那个时代的经典诗人,成为了一个有些另类的旁观者,但却也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国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读者的喜爱。勃朗宁并不像马修·阿诺德和丁尼生那样从英国"伟大的传统"中获得借鉴,而是挣脱了维多利亚式的刻板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多元的世界观和开放的文化姿态在诗歌中探讨了各种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共同关心的主题,并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对共通人性的强调走向了所谓民族国家利益的对立面。(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叶俊[9](2016)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障碍及其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文化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表现在文化优越感、文化自卑感和文化无意识叁个方面。在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文化霸权主义从文化输出、文化输入及话语权叁个方面阻碍了跨文化传播。在对上述障碍进行剖析之后,文章提出要在"天下"观念之下,构建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模式,即实现"文化贯通"。(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许嘉璐[10](2016)在《民族文化的扩散和内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个极其复杂、宽泛的领域。我这里所说的文化专指民族文化。“民族”是一个并不简单的概念。例如,日本国民就并不全是大和民族,韩国亦如是;“中华民族”一词,并不是一个种族概念。孙中山先生在高举“中华民族”大旗时,同时号召汉、满、蒙、回(即伊斯兰教信仰者)(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6-12-19)
文化中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北京市"十叁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重点抓好"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中心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杨雨薇.中日动漫文化与文化中心主义[J].新经济.2019
[2]..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J].北京人大.2018
[3].邹昊阳.文化中心空间的介入性建构逻辑——从结构主义方法论出发[J].城市建筑.2018
[4].范超,胡益军.文化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翻译(英文)[J].校园英语.2018
[5].刘琦,张天予.城市系统中复合型文化中心的介入性空间设计策略——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7
[6].董灏智.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义”的初步形成——以《大学》《中庸》的“日本化”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7
[7].曹波.“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优越感减弱的根源[J].国家治理.2017
[8].刘超.勃朗宁诗歌的反文化中心主义内涵及其在美国的接受[J].湖北社会科学.2017
[9].叶俊.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障碍及其超越[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6
[10].许嘉璐.民族文化的扩散和内省[N].北京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