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传播论文_赵斐,刘菲,王中峰,李海军,徐红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病毒,立克次体,链球菌,动漫,持久性。

垂直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赵斐,刘菲,王中峰,李海军,徐红梅[1](2019)在《HBV垂直传播形式及阻断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受孕母体如果处于高病毒载量期,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失败的几率为10%左右,因此孕期正确管理HBV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妊娠期对病毒的处理不仅要考虑垂直传播的风险,而且要考虑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安全,每一种治疗或预防选择都需要认真评估。制订合理的抗病毒方法、药物选择、停药时间等能够合理降低母婴传播几率。总结了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形式及阻断措施,为提高HBV的垂直传播阻断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安鹏,许益鹏,吴佳敏,郑荣儿,俞晓平[2](2019)在《昆虫共生菌的垂直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共生菌普遍存在于昆虫体内,它们能够为宿主昆虫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固醇类等营养物质,还能提高昆虫适应高温、寄生虫、病毒等不利环境因素的能力,昆虫则为共生菌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昆虫与共生菌相互依存。多数情况下,共生菌通过垂直传播在宿主代次间进行传播,即共生菌由母代传递给子代。结合最近几年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不同昆虫共生菌的垂直传播模式。除极少数肠道共生菌通过污染卵壳被宿主幼虫取食得以垂直传播外,垂直传播的共生菌多为经卵传播。根据侵染时期的不同,共生菌经卵传播模式多数可分为以下4种:侵染宿主昆虫幼虫中的生殖干细胞、侵染宿主昆虫年轻雌成虫中的生殖干细胞、侵染宿主昆虫雌成虫中的成熟卵母细胞以及侵染宿主昆虫囊胚期胚胎。其中,有些共生菌是以共生菌菌胞整体侵染的方式进入到宿主卵巢。另外,少数肠道共生菌也通过卵巢进行垂直传播,此类共生菌先侵染卵巢侧输卵管并在侧输卵管聚集,待卵排放至侧输卵管时再进入到卵中。在文中,我们也探讨了昆虫共生菌垂直传播过程中的细胞机制和免疫机制,包括共生菌避开宿主免疫反应、共生菌通过内吞作用进入卵巢以及不同共生菌间的协同作用等。(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3](2019)在《赵鹏:禽白血病等垂直传播性病毒危害巨大,可从传播途径布局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动物传染病防控而言,依旧离不开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淘汰传染源及保护易感群体这叁要素,掌握基本疾病传播途径并全面切断对于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十分重要。只有充分了解相关疾病的各种传播途径并通过相关措施加以切断才能在实施净化过程最大程度地将带毒动物淘汰或避免漏检动物的扩大传播。只有充分了解相关疾病的各种(本文来源于《北方牧业》期刊2019年14期)

李桂晓[4](2019)在《产时应用抗生素预防B族溶血性链球菌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产时应用抗生素对于预防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孕妇垂直传染新生儿的临床效果。方法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院第叁附属医院妇产科选取92例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预防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不进行任何预防治疗;预防组孕妇给予常规护理与抗生素预防治疗。比较两组母婴结局情况,并检测新生儿GBS带菌情况与血常规异常情况。结果预防组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2.17%)显着低于对照组(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新生儿GBS带菌率以及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GBS阳性孕妇进行抗生素预防治疗的效果确切,可减少母婴垂直传播,预防新生儿感染GBS相关疾病。(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姜丹丹[5](2019)在《父亲血清HBV-DNA水平与父婴垂直传播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亲血清HBV-DNA水平与父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观察组纳入102对母亲产前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的夫妇,对照组纳入96对母亲产前抗-HBs阴性的夫妇。根据两组父亲HBV-DNA水平分为4组。对所有父母亲、婴儿检测HBVM和HBV-DNA。结果观察组父亲血清HBV-DNA水平为109-106IU/mL组中6例(6/27)婴儿脐带血HBV-DNA阳性;106-104IU/mL组中1例(1/25)婴儿脐带血HBV-DNA阳性,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组婴儿脐带血无HBV-DNA阳性。对照组父亲血清HBV-DNA水平为109-106IU/mL组中8例(8/25)婴儿脐带血HBV-DNA阳性;106-104IU/mL组中2例(2/24)婴儿脐带血HBV-DNA阳性,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104-102IU/m L组中有1例(1/24)婴儿脐带血HBV-DNA阳性;<102IU/mL组中婴儿未检测到HBV-DNA。结论父亲血清HBV-DNA水平与HBV垂直传播率呈正相关。即使母亲抗-HBs阳性,也不能阻断较高HBV水平的父亲对胎儿的传播。本研究的样本量很小,在较大样本的基础上,可对孕妇的抗-HBs状况分层分析进行更多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6期)

张雨恬[6](2019)在《动漫产业数字化产品的垂直传播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分众传播时代,网络受众越来越细分,人们的需求也向多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己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或方式去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参与信息的制作与分享。因此,伴随着网络市场激烈的竞争和用户社交方式的改变,各种不同类型的移动APP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用户重要的信息获取入口和平台。当前国内各大动漫企业都在探寻着适合中国动漫的发展之路,但目前学术研究对象多数为某个国家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例如中国)、或某个动漫企业的动漫运作(例如奥飞动漫)、或某个独特类型的动漫产品(例如条漫),均是从横向层面对动漫产业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发展做梳理。本文是从垂直层面,把握“移动传播时代”、“动漫出版产业”、“垂直”叁个关键点,研究视角主要在移动传播时代下国内动漫产业中的数字化动漫产品,例如腾讯漫画APP和快看漫画APP。为了进一步研究动漫产业数字化产品垂直向发展的特点及不足,本文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文章主体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首先,基于课题研究背景,本文在绪论中首先提出研究目的,研究理论及研究的现实意义,明确研究对象;阐明研究的方法和已有研究成果;界定相关概念。其次,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动漫产业市场中的传播主体及用户属性进行分析;并从产品角度对以移动动漫APP为代表的垂直类动漫数字化产品的概念、产品界面及观感做出分析。接着,本文着重从产品研发迭代角度、运营效果角度分析垂直类动漫APP的垂直化发展情况,对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有助于互联网公司及其它动漫出版产业根据用户体验设计满足用户需求、更具有吸引力的动漫数字产品,提供更让用户满意的垂直化服务;其次从产品运营角度对垂直传播模式进行分析,以业界真实发生的经验材料作为事实依据,竞品分析可为其它类动漫APP更好的参与市场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震,韩华[7](2019)在《HBsAg阳性产妇不同喂养方式与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产妇血清、乳汁及其7~12个月新生儿血中HBV-DNA含量,为乙肝携带者孕妇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及产后喂养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分娩的慢性HBV感染产妇258例,根据产妇意愿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每组根据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载量进一步分为2个亚组:低病毒载量HBV-DNA(≥5×10~2~<1×10~6拷贝/mL)和高病毒载量(≥1×10~6拷贝/mL),母乳喂养组共123例,2个亚组各60例和63例;人工喂养组共135例,2个亚组各62和73例。分娩后对产妇3~5 d内乳汁进行HBV-DNA含量检测,并对新生儿随访,所有新生儿7~12个月来本院完成HBV的血清学检查,比较其免疫应答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产妇初乳阳性率与7~12个月期间婴儿感染率分别为8.9%与6.7%、5.6%与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的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初乳阳性率分别为1.7%与1.6%、15.9%与10.9%;7~12个月婴儿感染率分别为1.7%与1.6%、9.5%与1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免疫的前提下,母乳喂养未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2期)

王震,韩华[8](2019)在《孕妇学校式健康教育对降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评价孕妇学校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专题健康教育对孕妇乙肝知识知晓率及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干预效果,为在全市开展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健康教育有效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乡市中心医院孕妇学校增设预防乙肝知识的健康教育课程,对2014年9月—2017年8所有建册孕妇进行乙肝知识及预防母婴垂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记录并登记造册。随机抽取1000名孕妇发放"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知识调查表",分析孕妇培训前后相关知识知晓率,结合孕妇学校培训后孕妇主动接受乙肝血清学检测率、确诊乙肝阳性孕妇接受母婴垂直传播干预治疗情况的统计结果,评价健康教育对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干预效果。结果共完成1000名孕妇培训前后的调查问卷分析,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培训后乙肝科普知识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2%)(88.2%),明显高于培训前知晓率(31.2%)(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培训后,叁年来孕妇主动要求检测乙肝病毒的检测率分别为90%,93%,95%。确诊阳性的孕妇258例,其中2例选择人流,1例妊娠中胎儿死亡,继续妊娠的255例孕妇妊娠中晚期全部接受规范治疗,共分娩255例婴儿,正规预防接种后,7~12月新生儿HBV血清学检查5例发生HBV感染,感染率为1.9%(5/255),3年来母婴垂直传播率<2%。结论孕妇学校对孕妇系统地预防乙肝健康教育培训后,孕妇对乙肝知识及母婴传播认知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干预措施效果显着,有效降低了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因此常规开展"孕妇学校"式的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是切实可行和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苏强,赵亚飞,吕贵臣[9](2019)在《一类具有垂直传播食饵-捕食模型的动力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食饵-捕食模型中食饵患病且能垂直传播的带Holling II功能性反应函数的生态-流行病模型。讨论了解的有界性及非负平衡点的存在性,运用Routh-Hurwitz判据得到了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持久性和Hopf分支存在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袁婷婷[10](2019)在《我国两种新发立克次体经媒介蜱垂直传播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背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是立克次体属,短小棒状,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经蜱传播,导致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斑点热群立克次病。在2012年以前,我国大陆共发现了9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2012年,本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发现了一种新的立克次体病,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CRT),临床表现不同于立克次体引起的常见症状,未出现红斑,表现为淋巴结肿痛和叮咬处焦痂。在持续的监测中又发现了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亚种(Rickettsia sibirica sp BJ-90),可以引起病人多器官功能损害。随后又发现了拉欧蒂立克次体病(Rickettsia raoultii,R.raoultii),症状较轻。最近,我国学者又在蜱中陆续发现多种新发立克次体,如图兰扇头蜱中的Rickettsia aeschimannii,Rickettsia massiliae,青海血蜱中的Candidatus Rickettsia gannanii,以及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ae、Rickettsia sp.Tselentii等。这些新发立克次体是否对人致病尚不明确,新发立克次体的不断出现,警示我们必须坚持对立克次体的持续监测。立克次体的分布及传播与媒介蜱的地理分布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立克次体与媒介蜱的互相选择作用,研究证实立克次体可在媒介蜱的不同发育阶段有效传播并且维持其致病性,是取决于蜱对立克次体的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主动选择了毒性较弱或有利于媒介蜱的病原体在其体内维持,不同立克次体在媒介蜱体内的易感性不同,其对蜱虫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媒介蜱体内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可直接影响病原体的特性以及传播动力学,蜱虫体内微生物多样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不同环境下饲养的蜱、蜱的不同虫态、蜕皮时间长短、吸血时间长短以及表面携带菌差异,研究新发立克次体与媒介蜱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蜱传立克次体病的风险预测,评价其流行趋势,也是立克次体研究的崭新领域。本研究中两种新发立克次体的感染是否会影响媒介蜱的生殖发育?新发立克次体在媒介蜱中经卵经期传播规律与趋势以及立克次体在媒介蜱体内的传播规律与蜱自身携带的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二、研究目的(1)阐明两种新发立克次体对媒介蜱生长发育的影响(2)明确实验室条件下两种新发立克次体在媒介蜱体内经期、经卵传播变化规律(3)了解两种媒介蜱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与新发立克次体垂直传播之间的关系叁、实验方法本研究选择BALB/c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对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进行饲喂,采用PCR结合测序对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携带的新发立克次体进行确认,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虫态立克次体的载量,运用2~(-ΔΔCt)法计算不同虫态相对于对照组的差异倍数,描述其经期经卵传播趋势。通过16S rRNA V3-V4高变区扩增子测序对两种媒介蜱不同虫态携带菌群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立克次体感染与否与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及其菌群之间的关联特性及其差异。四、研究结果采集全沟硬蜱300只,森林革蜱60只,通过实验室饲养获得80只饱血全沟硬蜱,其中35%感染CRT,获得48只饱血森林革蜱,其中Rickettsia raoultii的感染率为12.5%。通过对立克次体阴性组和阳性的发育指标进行计算发现,CRT阳性组的卵孵化率高于阴性组的孵化率(阳性组孵化率为66.8%,阴性组孵化率为49.8%,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活周期无差异,其他发育指数无差异;获得18组CRT感染的全沟硬蜱种群5个虫态的平均立克次体相对载量,以一代饱血母蜱作为参照,经产卵阶段、幼蜱、若蜱、二代成蜱中的立克次体平均变化倍数分别为0.44、1.40、5.77、17.99,可见CRT经全沟硬蜱的不同发育阶段总体规律为经卵传播立克次体载量降低,经期传播过程中立克次体载量升高,且发育至成蜱时,明显高于第一代的母蜱。获得6组Rickettsia raoultii感染的森林革蜱种群5个虫态的平均立克次体相对载量,以一代饱血母蜱为参照,经产卵、幼蜱、若蜱、二代成蜱中的立克次体平均变化倍数分别为0.03、0.12、0.15、0.42,即Rickettsia raoultii在森林革蜱体内经卵经期传播过程中,总体变化规律也为先降低后升高,但是经过一代的繁殖,立克次体的载量低于第一代的载量;通过物种注释,全沟硬蜱立克次体阳性组获得的共有OTU数(共有OTU数为1086个)和特有OTU数均高于阴性组(共有OTU数为259),两组内OTU数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随着母蜱产卵过程,OTU数降低,后随幼蜱吸血蜕皮以及若蜱吸血蜕皮过程OTU数逐渐升高,可以看出吸血过程引起蜱内微生物菌群丰富度升高,在立克次体阳性组中相对于阴性组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菌属分别为立克次体属、肠杆菌属、螺旋体属、苍白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谷氨酸杆菌属。从森林革蜱物种注释结果来看,阳性组的共有OTU数为308个低于阴性组的OTU数565个,但是通过吸血蜕皮完成一代繁殖,阳性组二代成蜱的OTU数高于阴性组OTU数,提示立克次体促进了某些菌群的繁殖,阳性组存在差异显着的菌分别为立克次体属、葡萄球菌属、杀雄菌属、枯杆菌属、短杆菌属。五、研究结论明确了CRT可在全沟硬蜱的发育过程中对孵化率产生积极地作用,即促进了孵化过程。揭示了两种新发立克次体在媒介蜱经卵经期传播规律,经卵立克次体载量降低,经期立克次体载量升高。且CRT经卵经期传播后显着高于第一代蜱,揭示了全沟硬蜱为该立克次体的优势媒介。Rickettsia raoultii经卵经期传播后低于第一代立克次体载量。通过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找到组间差异较大的菌群,分析病原体与微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作用及选择作用。六、意义与创新性新发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日益成为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本研究从传播媒介切入,通过现场获得天然感染蜱,结合实验室饲养观察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了两种新发立克次体对媒介蜱生活史及发育指标的影响,阐述了两种新发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媒介蜱不同发育阶段的传播规律,通过16S rRNA V3-V4高变区扩增子测序,获得蜱虫不同发育阶段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以及立克次体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为新发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流行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8)

垂直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共生菌普遍存在于昆虫体内,它们能够为宿主昆虫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固醇类等营养物质,还能提高昆虫适应高温、寄生虫、病毒等不利环境因素的能力,昆虫则为共生菌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昆虫与共生菌相互依存。多数情况下,共生菌通过垂直传播在宿主代次间进行传播,即共生菌由母代传递给子代。结合最近几年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不同昆虫共生菌的垂直传播模式。除极少数肠道共生菌通过污染卵壳被宿主幼虫取食得以垂直传播外,垂直传播的共生菌多为经卵传播。根据侵染时期的不同,共生菌经卵传播模式多数可分为以下4种:侵染宿主昆虫幼虫中的生殖干细胞、侵染宿主昆虫年轻雌成虫中的生殖干细胞、侵染宿主昆虫雌成虫中的成熟卵母细胞以及侵染宿主昆虫囊胚期胚胎。其中,有些共生菌是以共生菌菌胞整体侵染的方式进入到宿主卵巢。另外,少数肠道共生菌也通过卵巢进行垂直传播,此类共生菌先侵染卵巢侧输卵管并在侧输卵管聚集,待卵排放至侧输卵管时再进入到卵中。在文中,我们也探讨了昆虫共生菌垂直传播过程中的细胞机制和免疫机制,包括共生菌避开宿主免疫反应、共生菌通过内吞作用进入卵巢以及不同共生菌间的协同作用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斐,刘菲,王中峰,李海军,徐红梅.HBV垂直传播形式及阻断策略[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安鹏,许益鹏,吴佳敏,郑荣儿,俞晓平.昆虫共生菌的垂直传播[J].昆虫学报.2019

[3]..赵鹏:禽白血病等垂直传播性病毒危害巨大,可从传播途径布局防控[J].北方牧业.2019

[4].李桂晓.产时应用抗生素预防B族溶血性链球菌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9

[5].姜丹丹.父亲血清HBV-DNA水平与父婴垂直传播的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张雨恬.动漫产业数字化产品的垂直传播模式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9

[7].王震,韩华.HBsAg阳性产妇不同喂养方式与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8].王震,韩华.孕妇学校式健康教育对降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9

[9].苏强,赵亚飞,吕贵臣.一类具有垂直传播食饵-捕食模型的动力学行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10].袁婷婷.我国两种新发立克次体经媒介蜱垂直传播规律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压电泵典型结构图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形式利用井孔附近反射波能量变化探测裂...谐振圆环的幅度方向图示意图介质表面波结构横波的传播

标签:;  ;  ;  ;  ;  ;  ;  

垂直传播论文_赵斐,刘菲,王中峰,李海军,徐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