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诗歌论文-杨明璋

敦煌诗歌论文-杨明璋

导读:本文包含了敦煌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敦煌诗歌,长沙窑,《全唐诗》,文人诗

敦煌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璋[1](2018)在《唐五代诗歌的通俗化与商品化——以敦煌诗歌与长沙窑瓷器题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一作品在另一作品中隐约可见其踪迹,此种情形屡见不鲜,其或属引用、参考、暗示、抄袭,或为戏拟、仿作,它们往往是借由对旧作品的组合、再现、歪曲、改头换面等方式孕育而成的。(1)像敦煌文学的不同文类,如诗、词之间,或敦煌讲唱文学的吟词与其他典籍文献的文人诗,亦有不少雷同的情形。又主要为九至十世纪的敦煌诗,有部分和也属九至十世纪的长沙窑瓷器题诗近同。(2)而长沙窑瓷器题诗除与敦煌诗有所关联外,也有与其他典籍文献近同的。换言之,这些作品间,或(本文来源于《中文学术前沿》期刊2018年02期)

金淑珍[2](2018)在《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文约事丰的表现形式和厚重的文化属性使得诗歌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另外,敦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诗歌体裁形式完备、内容多样、情感丰富,因此,本文提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的体验教学这一新的课题。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相关理论,又分为理论基础和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互动性和生活性等一般特征;第叁部分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相关要素,并将敦煌诗歌体验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诱发体验:敦煌诗歌文化体验的资源、语言与心理预备;二、亲历体验:基于书本材料、多媒体资源的学习与情景还原的实践;叁、探究体验:对比、分享个人的文化体验;四、升华体验:对于所学知识的整体反馈与自我意识的反思;第四部分通过问卷的形式验证了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可行性;第五部分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教学策略,并附以《墨池咏》的教学设计加以完善;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梳理了论文的论据与论点、提出了笔者的不足之处,并希望将敦煌诗歌体验教学适当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让学生能更有趣味性地去感知敦煌文化,进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朱凤玉[3](2018)在《敦煌诗歌写本原生态及文本功能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文献学以4—11世纪写本为研究核心,复杂的抄写形态与刻本文献在整理与研究上有着显着的差异,这既是特性,又是难点。对敦煌诗歌文本抄写的原生态进行考察,透过抄写者、使用者等讯息,析论敦煌诗歌写本原生态呈现的文本功能,希望提供敦煌诗歌写本学研究的另一面向,并有助于敦煌诗歌文本多层次现象的解读。(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福通[4](2016)在《敦煌诗歌校注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梵志诗校注》、《敦煌歌辞总编匡补》是项楚先生研究敦煌文献的两部力作。由于写卷多有鲁鱼亥豕之处,导致释读困难。项先生用力虽多,但尚有着力未尽处。笔者不揣谫陋,检举几则,以就正于项先生和各位方家。一不禁益思量小家妇,贫奇恶行迹。酒肉独自抽,糟糠遣他吃。生活九牛挽,唱叫百夫敌。(本文来源于《古典文献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侯成成[5](2017)在《敦煌诗歌研究百年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00年6月莫高窟藏经洞(现编号17窟)刚为世人所知之时,敦煌文献即开始流散海内外。正因为如此,敦煌文献研究在开始之初,就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经过一百馀年的进步与发展,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首倡的"敦煌学"现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敦煌文献研究也已进入需要继承与(本文来源于《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期刊2017年00期)

洪帅[6](2017)在《敦煌诗歌同素异序词研究——敦煌诗词曲词汇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首先对同素异序词的概念做了界定,把同素异序词分为共时的同素异序词和历时的同素异序词。然后对敦煌诗歌中的267个同素异序词做全面考察,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其构成和发展。共时上从语法构成和结构分布等方面对敦煌诗歌中的同素异序词作详细描写。文章还从历时角度分析了敦煌诗歌中的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废情况,其中有14组全部保存,14组全部消亡,一存一亡的有81组。最后考察了敦煌诗歌中同素异序词的产生和消亡的原因。同素异序词的产生原因有押韵、避复、受方言影响等。同素异序词部分词语消亡,受到调序、文化心理、认知规律、使用习惯的影响,还有词语反映的事物的消失引起词语的消亡、旧语素的消失引起词语的替换等原因。(本文来源于《汉语史研究集刊》期刊2017年01期)

张利亚[7](2017)在《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文献存有近两千首唐人诗歌,经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整理的诗歌写本有63种。这些写本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诗歌创作和流传的大致情况,是中原文化传递渗透于敦煌地区民间生活的直接证据。相关学者非常重视这些诗歌写本的价值,对其校勘、释录、辑佚颇为用力,而唐人诗歌写本中隐含的传抄信息关注者较少。本论文选择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为研究对象,从写本学的视野下对写本时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进行深入地研究,分别从写本的特征、形制、抄写人,敦煌诗歌写本中的诗抄和唐人别集两种不同的辑篡方式,认识民间写本的特征;以写本传播的载体、场所及传播者叁方面分析写本传播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敦煌地区流传的《李峤杂咏诗注》、各类韵书等诗歌工具书性质写本显示民间对唐诗的接受、尊重;写本中出现的各类诗体和各种文艺娱乐中的诗抄,体现了诗歌文化渗透于敦煌民间生活之中,是唐文化被敦煌民间认可、接受的具体体现。敦煌诗歌写本常见卷轴、折页装两种形式,写本中随意抄写的情况虽普遍存在,但也隐约可见有些抄写者开始有意遵循一定的规律。写本大多采用了诗题接抄于前诗之后,另行抄写下首诗的唐AI写作卷通用格式;写本中的各类诗抄编纂体例未见逾越传世本范围;五七言诗、诗文大致分开抄写;《珠英学士集》《瑶池新咏》《李峤诗杂咏》等经过文人编纂诗集更易传播;P.t.1208、P.t.1221是唯一抄写唐诗的藏文写本。卷背为岑参和大历诗人诗抄,此抄本抄写质量上乘,底抄本早在吐蕃统治前传入敦煌,此写本表明吐蕃统治时期,中原文化传播虽受到限制,早期传入诗歌仍被民间记忆、抄写、传唱。文人和僧侣诗集为两大别集类写本。严格意义上的唐人别集在敦煌写本中较少。《王勃集》《陈子昂集》之题署,以高适、岑参、白居易、张祜、云辩诗为主的写本,表明唐人别集单行本曾在敦煌流传。岑参早期诗歌和河西纪行诗同卷出现,乃河碛行人因辨认路途需要,将岑参诗集回传至敦煌。敦煌多个写本出现内容相似情况,这些写本有些为非同源抄本,表明敦煌流传各种不同抄本;有些为同源抄本,各写本辗转抄写,造就某些诗歌在民间盛传,推动了诗歌的持续传播。受抄写工具的束缚,写本传播的数量难以和刻本比拟。但其传播途径极具特色。驿站、寺庙等人口流动处是写本传播的场域,题壁、习字帖、碑刻、瓷器瓶等载体是写本传播有效媒介。通过分析P.2492+Дⅹ.3865卷,发现此写本可能传自蓝武关上驿亭中所留诗,经人辑录成集流传民间,传播到敦煌被抄写保存。寺院是唐人文化传播的主要文化场所。写本记载有敦煌僧侣、使节与内地的文化互动。敦煌高僧悟真与归义军使节李琬抄录内地高僧酬赠、送别诗作,在敦煌盛传,分别被P.3720、P.3886、S.4654卷和P.3676卷传抄,是僧侣使节传播诗歌的直接证据。S.5648是寺院杂写本,吴僧政是抄写人之一,此卷《道情诗》是说唱者执大拍板表演唱词,被观看人记录在写本。唐代寺院进行的各类说唱韵文表演带动了诗歌的传抄和流传。敦煌幕府各级官吏是写本传播和保存重要的群体,中央秘书省的校书郎、正字等官吏极可能在括书使命中获得民间写本,持有各类写本的官吏也因到河西等地任幕僚,将个人收藏本携带到民间。幕僚间相互抄阅,使一些上乘写本在民间流传。分析P.3862卷和P.2567、P.2552卷集中出现的高适诗,可能是抄自高适河西同僚间传抄的写本。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是唐代人口迁徙主要地区,各种人口流动,带动诗歌传播。唐诗经各种途径传入敦煌,民间社会对诗歌的认同、接受是孕育诗歌文化发展的土壤。吐蕃统治敦煌后,民间诗歌被迫走向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内地传入诗歌数量逐渐减少,敦煌诗人和当地诗歌大量出现于写本,敦煌诗人所作诗歌绝大多数为律诗,证实民间诗人已娴熟掌握律诗的创作,律诗学习和写作完全成熟。《李峤诗杂咏》注本、各类韵书及写本中大量出现抄写在儒家经典、书仪、诗赋背后的学郎题记,表明诗歌学习是敦煌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学郎是诗歌写本重要的抄写者。唐代民间宴饮、游艺等社会生活无不渗透着诗意,敦煌写本出现了刘希夷《洛阳篇》、刘长卿《酒赋》等唐人七言歌行体的多个卷本,此类诗歌在敦煌广为流传,是唐人宴饮等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七言古体在律化过程中受到民歌影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唱的因素造成的,彰显了敦煌地区的审美趣味及对中原传入诗歌的选择和接受。(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洪帅[8](2015)在《从敦煌诗歌看新义衍生的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诗歌新义衍生的认知机制包括隐喻和转喻两种。隐喻按来源划分有来自身体经验、来自生产劳动经验和来自社会生活经验的隐喻叁类。转喻则包括整体与部分之间及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两类。(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5年06期)

张利亚[9](2015)在《唐代河西地区人口迁移对诗歌西传的影响——以敦煌诗歌写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敦煌诗歌写本是中原文化向西传播的有力证据。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地区是唐代人口流动迁移的重要地区。结合敦煌地区的逃户、屯田、战争俘虏、难民等人口迁移,敦煌写本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安史之乱前,多以初盛唐诗歌行体为主;吐蕃占领时期,写卷出现了落蕃诗和前期歌行体同时存在的现象。归义军统治期,反映内地战乱的大型叙事诗《秦妇吟》频繁出现。敦煌写本诗歌内容多边塞送别、闺情离怨;传入诗题材多以乐府歌行为主,当地诗人多以格律诗写作。彰显了唐代河西移民在诗歌文化上的选择和创作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5年06期)

刘璇[10](2015)在《敦煌诗歌中王梵志诗“趣”意谈》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梵志的诗在敦煌文学诗歌中比较引人注目,其诗特点鲜明,趣旨诙谐,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痛苦生活,又对世俗生活作了细致描写,无论是生活琐事之趣,还是家庭关系之趣、钱财之趣、生死观之趣都作了诠释,有很强的讽喻性和现实性,本文就上几个方面结合诗内容简析其中趣味,讨论其意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7期)

敦煌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文约事丰的表现形式和厚重的文化属性使得诗歌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另外,敦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诗歌体裁形式完备、内容多样、情感丰富,因此,本文提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的体验教学这一新的课题。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相关理论,又分为理论基础和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互动性和生活性等一般特征;第叁部分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相关要素,并将敦煌诗歌体验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诱发体验:敦煌诗歌文化体验的资源、语言与心理预备;二、亲历体验:基于书本材料、多媒体资源的学习与情景还原的实践;叁、探究体验:对比、分享个人的文化体验;四、升华体验:对于所学知识的整体反馈与自我意识的反思;第四部分通过问卷的形式验证了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可行性;第五部分为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的教学策略,并附以《墨池咏》的教学设计加以完善;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梳理了论文的论据与论点、提出了笔者的不足之处,并希望将敦煌诗歌体验教学适当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让学生能更有趣味性地去感知敦煌文化,进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敦煌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璋.唐五代诗歌的通俗化与商品化——以敦煌诗歌与长沙窑瓷器题诗为中心[J].中文学术前沿.2018

[2].金淑珍.中高级留学生敦煌诗歌体验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3].朱凤玉.敦煌诗歌写本原生态及文本功能析论[J].敦煌研究.2018

[4].张福通.敦煌诗歌校注札记[J].古典文献研究.2016

[5].侯成成.敦煌诗歌研究百年综述[J].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2017

[6].洪帅.敦煌诗歌同素异序词研究——敦煌诗词曲词汇研究之一[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7

[7].张利亚.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D].兰州大学.2017

[8].洪帅.从敦煌诗歌看新义衍生的认知机制[J].当代修辞学.2015

[9].张利亚.唐代河西地区人口迁移对诗歌西传的影响——以敦煌诗歌写本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

[10].刘璇.敦煌诗歌中王梵志诗“趣”意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标签:;  ;  ;  ;  

敦煌诗歌论文-杨明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