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国军[1]2003年在《油气管道段塞流腐蚀机理与内防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井口到集输总站的油气集输管道输送介质往往含有油、气、水多相介质,还含有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等腐蚀性气体。在管道下游,往往形成紊流度极高的段塞流,使得集输系统中油、气、水管线的内腐蚀十分严重。因此,段塞流腐蚀的机理及特点的研究对集输管道的内腐蚀与防腐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量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中根据集输管道内腐蚀工况,分析了油气管道内壁段塞流腐蚀有关的几种腐蚀类型的腐蚀机理,并讨论了油气管道段塞流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弗劳德数、管壁剪切力及段塞流液体段塞局部压降的计算方法。引用了国外用多相流腐蚀测试的环路系统及试验数据,采用MATLAB 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弗劳德数、管壁剪切力、含油率及含水率等参数对金属腐蚀的综合影响,对段塞流下管壁金属腐蚀的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采用EIS技术分析实际涂层的失效过程,建立金属/涂层/溶液体系的等效电路模型,然后根据腐蚀特点将体系的等效电路模型进一步改进,优化了EIS数据处理的数学算法,并采用VB语言编程实现这一算法。 对环氧酚醛防腐涂料配方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通过高压釜试验、附着力试验和落砂耐磨试验验证改进后环氧酚醛内涂层的综合防腐性能。根据前面研究,对油气管道内涂层防腐工艺做了进一步研究。 针对油气管道的实际工况及目前防腐材料、防腐工艺的发展,在传统防腐工艺的基础上,玻璃钢内衬管、热喷玻璃釉内防腐技术,并对玻璃釉的喷涂效果及防腐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证明该技术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
陈勇刚[2]2016年在《涠洲11-4北二期海底管道设计与适应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海上油气田的不断开发,海底油气输送管道被广泛运用进来。海底管道具有连续运输、可靠安全、相对经济的特点,能够将海上生产设施的各个环节高效地联系到一起,从而保证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操作系统的稳定、持续运行。我国海底管道设计起步较晚,部分海管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结构不合理、投产后存在流动保障问题等。本文在对国内外海底管道工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涠洲油田海底管道设计为例,对涸洲11-4北油田二期开发总体开发方案中WZ11-4N WHPB平台至WZ12-2 WHPA平台、WZ11-1 RP平台至WZ11-4N WHPB平台、WZ11-4N WHPC平台至WZ11-4N WHPB平台3条需新建的油气混输海底管道进行工艺设计。其目的是将油田所产油气通过海底管道进行汇集,安全输至WZ12-1 PUQB平台处理和外输。海管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对涠洲11-4油田海底混输管道的尺寸结构进行设计和强度分析,并对海管在海床上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以及管道设计中各种的参数校核等,从而保证管道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初步确定新建海底管道结构尺寸后,本文又对海管在投产后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流动保障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内容包括管道投产预热、段塞流工况分析、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清管作业等。研究表明,管道可通过清管的方式有效控制段塞流长度,且在运行过程中不会生成天然气水合物。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本次设计过程中还综合考虑了海底管道的腐蚀防护问题。为保证海管的有效安全运行,本文在防腐工程中对海底管道的外防腐和内防腐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通过对已建管道的防腐效果进行校核分析,结合新建海管的防腐措施,得出本次所设计的海管防腐工程是有效合理的。本次设计时秉承安全、环保、高效、创新的理念,充分考虑涠洲11-4北二期油气田开发特点,结合国内外现状并借鉴其成功经验,优化了海底管道工艺,充分符合当今海洋油气田开发发展趋势,对后续类似海管的设计与运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迟洪宇, 潘晓军[3]2008年在《油气集输防腐》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开采和集输过程中,金属管道内壁普遍发生腐蚀,多相流恶劣工况下还会发生使涂层及缓蚀剂失效。针对现场油气水输送中所经常遇到的多相流工况,对金属管道腐蚀的特点及腐性机理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几种效果较好的内防腐技术。
王德国, 何仁洋, 董山英[4]2002年在《长距离油、气、水混输管道内壁流动腐蚀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就近几十年来 ,多相流管线的流动腐蚀 (CO2 腐蚀、H2 S腐蚀、腐蚀 /冲蚀协同作用 ) ,腐蚀 /冲蚀数学模型和设计准则 ,腐蚀检测 ,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就多相流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油气管道段塞流腐蚀机理与内防腐技术研究[D]. 臧国军.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2]. 涠洲11-4北二期海底管道设计与适应性分析[D]. 陈勇刚. 西南石油大学. 2016
[3]. 油气集输防腐[J]. 迟洪宇, 潘晓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4]. 长距离油、气、水混输管道内壁流动腐蚀的研究进展[J]. 王德国, 何仁洋, 董山英. 天然气与石油.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