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带论文_朱进,彭玉全,沈若妍,李文静,周国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凯氏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皮层,木栓,光学,松科,华山,细胞壁,木质素。

凯氏带论文文献综述

朱进,彭玉全,沈若妍,李文静,周国林[1](2019)在《淹水胁迫对小白菜幼苗根系生长、生理及凯氏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淹水胁迫对小白菜幼苗根系生长、生理及凯氏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5、10和15 d时,虽然4个小白菜品种根系的生长均受到淹水胁迫的抑制,但都未死亡,说明它们皆具有一定的淹水胁迫耐性。在淹水10和15 d时, 4个小白菜品种根系的LDH和PAL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且在根的成熟部位(距根的最先端3 cm处)内皮层均形成了凯氏带,说明它们的根系不仅增强无氧呼吸来抵抗淹水胁迫,还提高PAL活性形成凯氏带来适应淹水胁迫。恢复5 d时, 4个小白菜品种的根系ADH、LDH、PAL活性和根系活力比淹水15 d时均有所恢复,根的幼嫩部位(距根的最先端1 cm处)凯氏带消失。(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朋雪[2](2018)在《番茄根系内皮层凯氏带调控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等植物的根中,内皮层细胞壁都存在一种疏水性结构,叫做凯氏带。它形成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径向运输的屏障,迫使其通过共质体运输或跨膜运输途径有选择性地进入维管束。凯氏带的这种特性能保护植物内部组织,减少逆境胁迫对植物的伤害,被认为是维管保护组织。番茄作为最主要的商业化园艺作物之一,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巨大,在蔬菜水果市场供应中占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前人对拟南芥凯氏带的研究结果,构建了调控凯氏带形成的相关基因的进化树,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技术分析了最关键的调控因子在番茄毛根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并且对一些基因进行功能验证,探究了番茄根系内皮层凯氏带的调控机制,进而揭示了调控凯氏带发育的机制在进化过程中很可能是保守的。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凯氏带相关基因的进化树分析。凯氏带调控的上游基因SHR和 MYB36及下游基因 CIFs,PER64,SGN1,SGN2,SGN3,SGN4,CASP1和ESB1的进化树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不同的植物中表现出高度的同源性,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暗示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同时确定了它们在番茄中的同源基因,利用番茄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都在番茄的根中高水平表达。2.番茄凯氏带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发现番茄基因SlMYB36-1,SlSGN3-1,SlSGN3-2和SlPER64都在番茄毛根内皮层表达,与拟南芥相应的基因MYB36,SGN3和PER64表达模式一致;SlSHR和SlCIF都在维管束表达,也与前人报道的拟南芥基因SHR和CIF1/CIF2表达位置一致。结果说明了凯氏带基因在番茄与拟南芥中的表达模式是保守的。3.番茄基因SlSHR的功能验证。SlSHR基因过表达后,番茄毛根的皮层细胞层数目与正常毛根相比明显增多,而凯氏带依然只在最里面的一层内皮层细胞形成,这与拟南芥SHR的基因过表达后的结果相似;SlSSHR基因突变后,番茄毛根的细胞层数目比正常毛根少了一层,并且凯氏带的正常形成受到影响。4.番茄基因SlMYB36-1对凯氏带形成的影响。SlMYB36-1基因过表达后,其他细胞有异位累积木质素的现象,但依然只有内皮层细胞能形成完整的凯氏带,这与拟南芥MYB36的基因过表达后的结果相似;SlMYS36B1基因突变后,凯氏带依然能正常形成,功能性凯氏带形成是否推迟还不清楚。5.番茄基因SlSGN3-2对凯氏带形成的影响。SlSGN3-2基因缺失后,木质素染色观察发现内皮层细胞的凯氏带有不连续的现象,与拟南芥基因突变体sgn3的表型相似,说明SlSGN3-2参与了番茄凯氏带形成的调控。6.启动子分析。拟南芥启动子AtCASP1能在番茄和大豆中驱动与拟南芥相同的表达模式,而拟南芥其他启动子AtMYB36和AtSGN3也能在番茄中驱动相似的表达模式,说明启动子中的转录激活顺式作用很可能是保守的。进一步分析这叁种物种中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保守的作用元件在启动子的分布上大体一致,暗示了这些保守的作用元件可能决定了基因的特异表达。(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翁群清,郑秀娟,解慧芳,孙新立[3](2017)在《植物凯氏带形成分子机制及功能特点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凯氏带位于被子植物初生根内皮层细胞,环绕细胞1周,是与质膜紧密结合的非极性带状增厚结构。凯氏带作为植物根中离子径向运输障碍,调节离子的质外体吸收途径,迫使土壤中的离子通过内皮层细胞膜,选择性地进入中柱。凯氏带发现于1865年,但直至拟南芥凯氏带蛋白的发现和凯氏带阻滞作用物质基础被揭示,凯氏带的形成机理和功能才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凯氏带的物质基础为木质素,其形成需要由凯氏带蛋白和受体激酶组成的合成平台。细胞内部的木质素单体经ABCG载体运输到凯氏带的形成区,经ESB1dirigent蛋白、RBOHF氧化酶和PER64过氧化物酶等催化,合成木质素。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凯氏带形成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特点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理解和解析凯氏带的形成机理和功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洪亚平[4](2012)在《一种小扁豆内皮层及凯氏带的观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普通显微镜对幼根石蜡切片观察时,内皮层及凯氏带图像缺乏叁维显示效果,为此提出一种获得小扁豆内皮层及凯氏带叁维显示效果图像的方法。利用石蜡制片技术和普通光学显微镜获得小扁豆内皮层及凯氏带的数码照片,用word软件对这种二维平面图像进行光学信息解析,即可获得具有叁维立体效果的解剖学图像。结果表明,小扁豆内皮层及凯氏带的二维平面图像经光学信息处理后,可获得具有叁维立体效果的、类似扫描电镜的数码照片,能清楚地观察到小扁豆的内皮层及"凯氏带"结构,并发现二维平面图像中的所谓"凯氏带",是由内皮层细胞的原生质体在制片过程中脱水收缩形成,不是真正的"凯氏带"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光及其数码照片中蕴含着大量的、有关成像物体的叁维结构和化学成分等信息,这些丰富的光学信息目前尚未能进行深入解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35期)

蔡霞,吴小琴,周庆源,林金星,陈彤[5](2011)在《植物内皮层凯氏带及其在抗盐胁迫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皮层凯氏带是植物根中水分和离子径向运输的屏障。由于内皮层凯氏带的精细结构及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多年来进展缓慢。随着显微技术和鉴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对凯氏带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得以深入,但对其发育、化学成分及与抗盐胁迫的关系方面的报道还不多见。本文就凯氏带的结构发育、化学组成以及其在抗盐胁迫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内皮层凯氏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付言钊,杨仁秀,王桂萍,王春春,牛立元[6](2010)在《大豆初生根凯氏带对铜离子的通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在根内生成有色铜沉淀的方法研究大豆(Glycine max)初生根凯氏带对铜离子的通透性。用真空泵抽取浓度为200μmol·L–1的CuSO4溶液进入根中,然后在重力作用下从根基部灌注400μmol·L–1的K4[Fe(CN)6]溶液,两种物质在根内相遇即可产生棕色的Cu2[Fe(CN)6]沉淀,根据沉淀的位置来确定铜离子所经过的途径。结果表明:Cu2+可以穿过内皮层凯氏带,在木质部导管壁以及凯氏带至木质部之间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侧根发生的部位也产生了大量的沉淀;当抽取K4[Fe(CN)6]溶液后再灌注CuSO4溶液,发现Cu2+仍然可以穿过凯氏带,并在凯氏带外侧以及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研究结果证明凯氏带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阻止离子进出的完美屏障。(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潘春香,新居直佑,中尾义则[7](2006)在《伴随着枇杷根的发育及干旱胁迫下初生根内皮层细胞壁增厚生长和内皮的凯氏带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的内皮的凯氏带被认为是防止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溶质流失的一个组织,而下表皮和内皮层细胞壁、导管壁上木质素和木栓素的沉积,也是植物根系对干旱胁迫的一个适应性的反应也有过报道。研究其形成和发育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在日本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数种果树根系解剖构造的研究,观察到蔷薇科的枇杷、苹果,桃、梨初生根细胞的内皮层细胞壁均出现增厚现象,经初步认为是主(本文来源于《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6-07-01)

唐熙,吴小琴,吕洪飞,林金星[8](2004)在《松科10属植物叶子内皮层具有凯氏带的新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荧光显微技术,结合检测凯氏带的特异染料小檗碱和甲苯胺蓝对染方法,对松科10属13种植物叶子的冰冻切片进行了观察,确认在松科的10属植物叶子中均有内皮层凯氏带加厚,纠正了前人关于在松科植物某些属的叶子中不存在凯氏带的结论。根据内皮层细胞排列模式和凯氏带加厚程度,我们将松科的10属分成两大类。通过酶解分离我们得到典型的凯氏带网状结构,说明其能够抵御酶解,其原因可能是成份含木质素和木栓质。(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唐熙,吴小琴,胡玉熹,林金星[9](2004)在《华山松根与针叶凯氏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冰冻切片、酶解分离、荧光显微技术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FTIR 等手段,对华山松初生根和针叶内皮层凯氏带进行了分离、显微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叶凯氏带的 网格 结构比较整齐,大小较一致,排列也较规则,同时在 网格 的纵向壁上具有明显的初生纹孔场.而初生根凯氏带网状结构的大小、排列均不规则,在其 网格 的纵向壁上的初生纹孔场不明显.根据FTIR的检测结果显示:初生根凯氏带中木栓质和木质素的含量均高于针叶,而纤维素的含量则明显低于针叶;两者细胞壁蛋白的含量基本相同.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凯氏带的生理功能提供新的佐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徐建华,陶冶,黄艳,孙家林[10](2004)在《植物根内皮层凯氏带染色的小檗碱-苯胺蓝对染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能观察到植物根内皮层凯氏带精细结构的小檗碱-苯胺蓝对染法。(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4年04期)

凯氏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高等植物的根中,内皮层细胞壁都存在一种疏水性结构,叫做凯氏带。它形成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径向运输的屏障,迫使其通过共质体运输或跨膜运输途径有选择性地进入维管束。凯氏带的这种特性能保护植物内部组织,减少逆境胁迫对植物的伤害,被认为是维管保护组织。番茄作为最主要的商业化园艺作物之一,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巨大,在蔬菜水果市场供应中占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前人对拟南芥凯氏带的研究结果,构建了调控凯氏带形成的相关基因的进化树,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技术分析了最关键的调控因子在番茄毛根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并且对一些基因进行功能验证,探究了番茄根系内皮层凯氏带的调控机制,进而揭示了调控凯氏带发育的机制在进化过程中很可能是保守的。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凯氏带相关基因的进化树分析。凯氏带调控的上游基因SHR和 MYB36及下游基因 CIFs,PER64,SGN1,SGN2,SGN3,SGN4,CASP1和ESB1的进化树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不同的植物中表现出高度的同源性,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暗示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同时确定了它们在番茄中的同源基因,利用番茄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都在番茄的根中高水平表达。2.番茄凯氏带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发现番茄基因SlMYB36-1,SlSGN3-1,SlSGN3-2和SlPER64都在番茄毛根内皮层表达,与拟南芥相应的基因MYB36,SGN3和PER64表达模式一致;SlSHR和SlCIF都在维管束表达,也与前人报道的拟南芥基因SHR和CIF1/CIF2表达位置一致。结果说明了凯氏带基因在番茄与拟南芥中的表达模式是保守的。3.番茄基因SlSHR的功能验证。SlSHR基因过表达后,番茄毛根的皮层细胞层数目与正常毛根相比明显增多,而凯氏带依然只在最里面的一层内皮层细胞形成,这与拟南芥SHR的基因过表达后的结果相似;SlSSHR基因突变后,番茄毛根的细胞层数目比正常毛根少了一层,并且凯氏带的正常形成受到影响。4.番茄基因SlMYB36-1对凯氏带形成的影响。SlMYB36-1基因过表达后,其他细胞有异位累积木质素的现象,但依然只有内皮层细胞能形成完整的凯氏带,这与拟南芥MYB36的基因过表达后的结果相似;SlMYS36B1基因突变后,凯氏带依然能正常形成,功能性凯氏带形成是否推迟还不清楚。5.番茄基因SlSGN3-2对凯氏带形成的影响。SlSGN3-2基因缺失后,木质素染色观察发现内皮层细胞的凯氏带有不连续的现象,与拟南芥基因突变体sgn3的表型相似,说明SlSGN3-2参与了番茄凯氏带形成的调控。6.启动子分析。拟南芥启动子AtCASP1能在番茄和大豆中驱动与拟南芥相同的表达模式,而拟南芥其他启动子AtMYB36和AtSGN3也能在番茄中驱动相似的表达模式,说明启动子中的转录激活顺式作用很可能是保守的。进一步分析这叁种物种中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保守的作用元件在启动子的分布上大体一致,暗示了这些保守的作用元件可能决定了基因的特异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凯氏带论文参考文献

[1].朱进,彭玉全,沈若妍,李文静,周国林.淹水胁迫对小白菜幼苗根系生长、生理及凯氏带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9

[2].李朋雪.番茄根系内皮层凯氏带调控机制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翁群清,郑秀娟,解慧芳,孙新立.植物凯氏带形成分子机制及功能特点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17

[4].洪亚平.一种小扁豆内皮层及凯氏带的观察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2

[5].蔡霞,吴小琴,周庆源,林金星,陈彤.植物内皮层凯氏带及其在抗盐胁迫中的作用[J].电子显微学报.2011

[6].付言钊,杨仁秀,王桂萍,王春春,牛立元.大豆初生根凯氏带对铜离子的通透性[J].植物学报.2010

[7].潘春香,新居直佑,中尾义则.伴随着枇杷根的发育及干旱胁迫下初生根内皮层细胞壁增厚生长和内皮的凯氏带的形成[C].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6

[8].唐熙,吴小琴,吕洪飞,林金星.松科10属植物叶子内皮层具有凯氏带的新证据[J].电子显微学报.2004

[9].唐熙,吴小琴,胡玉熹,林金星.华山松根与针叶凯氏带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

[10].徐建华,陶冶,黄艳,孙家林.植物根内皮层凯氏带染色的小檗碱-苯胺蓝对染法[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

论文知识图

突变体sLshr-I凯氏带的切片观察4-6突变体s/m少W(5-/凯氏酶解分离凯氏带小檗碱与苯胺兰对...突变体‘lsgn3-2凯氏带的切片观...4-8拟南芥根凯氏带自发焚光染色...酶解分离凯氏带的扫描电镜图

标签:;  ;  ;  ;  ;  ;  ;  

凯氏带论文_朱进,彭玉全,沈若妍,李文静,周国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