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唑嘌呤论文-覃利,高旻,许佩君,谢静文,黎小妍

硫唑嘌呤论文-覃利,高旻,许佩君,谢静文,黎小妍

导读:本文包含了硫唑嘌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硫唑嘌呤,NUDT15基因,白细胞减少

硫唑嘌呤论文文献综述

覃利,高旻,许佩君,谢静文,黎小妍[1](2019)在《硫唑嘌呤致NUDT15基因突变患者白细胞减少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8岁,40 kg,因"腹痛伴呕吐1月余,再发6 d"于2018年5月8日入住本院查体:24h尿蛋白定量1.155 g/24 h,补体C3 0.55 g·L~(-1),补体C4 0.12 g·L~(-1),抗SSA(+),抗核抗体(ANA)核颗粒型(1∶320),抗环瓜氨酸抗体(CCP)46.07U·mL~(-1),尿蛋白(±)g·L~(-1)。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予甲泼尼龙(40 mg,ivgtt,qd)、来氟米特片(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吴斌,吴逢波,何治尧,徐珽[2](2019)在《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数据挖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安全使用硫唑嘌呤提供参考。方法:下载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60个季度的FAERS数据,经过Medex_UIMA_1.3.7系统进行药品名称标准化、《ICH国际医学用语词典》不良事件系统分类等数据清洗后,提取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进行信号检测。对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患者的基本信息、报告者信息、报告的时间分布和国家分布、信号检测结果、直接/间接死亡患者用药剂量和合并用药,以及间接死亡患者报告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到硫唑嘌呤不良事件报告记录39 695条,其中直接死亡事件报告707条,间接死亡事件报告3 219条;死亡者中位年龄55岁;医师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报告共占77.38%;硫唑嘌呤口服给药报告占已知给药途径报告例数的90.40%(647/715)。"胎儿死亡"(ROR=4.16,PRR=4.16)和"新生儿死亡"(ROR=4.99,PRR=4.99)检测出信号。在死亡病例中,老年患者约占30%;存在硫唑嘌呤超禁忌症、超剂量使用情况;在合并用药中,免疫抑制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在间接死亡病例中,感染事件报告频率最高(3 122例次)。结论:应重视硫唑嘌呤潜在的致死风险,严格把握硫唑嘌呤禁忌症和剂量,关注老人、儿童特殊人群用药;建议硫唑嘌呤使用前完善基因检测,以精准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21期)

张警兮,张玉芳,高焕,金鑫[3](2019)在《硫唑嘌呤治疗寻常型天疱疮致严重骨髓抑制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唑嘌呤为嘌呤代谢阻断药物,临床上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抑制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同时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本文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2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时发生了严重的骨髓抑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6岁,因头面部及躯干皮肤黏膜红斑、水疱伴痛痒2个月,于2017年6月6日收入我院。入院诊断:寻常型天疱疮。患者曾于外院完善组织病理检查后(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柯丹,万远芳[4](2019)在《小剂量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剂量硫唑嘌呤(AZA)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的使用情况、TPMT突变基因检测情况,硫唑嘌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中33例使用了AZA 100 mg/d,患者根据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BSIS)评分分为轻度21例,中度77例,重度22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59例,5例患者使用AZA,均为单纯使用激素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使用AZA后起效时间为12~21 d,平均起效时间(15.60±2.32)d;天疱疮患者61例,28例患者使用AZA,与未使用AZA组比较中度和重度患者激素控制量显着下降。30例TPMT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患者有2例使用AZA后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ZA组需要更小的激素控制量,对于单用激素效果不佳的患者联合AZA可以更好控制病情,但是要注意AZA的不良反应,对TPMT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患者也应严密检测其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方妙珊[5](2019)在《参苓白术散合硫唑嘌呤治疗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合并硫唑嘌呤治疗小肠克罗恩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单纯硫唑嘌呤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参苓白术散合并硫唑嘌呤方法进行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IL-10、IL-12、TNF-α水平和临床症状缓解,小肠溃疡数量,肠腔狭窄,腹腔脓肿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IL-10、IL-12、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小肠溃疡数量、肠腔狭窄、腹腔脓肿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参苓白术散合并硫唑嘌呤用于治疗小肠克罗恩病,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20期)

谭小燕,宋镭,姜政[6](2019)在《英夫利昔联合硫唑嘌呤与英夫利昔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克罗恩病间接比较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英夫利昔联合硫唑嘌呤(IFX+AZA)、英夫利昔联合肠内营养(IFX+EN)治疗克罗恩病的相对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由2位评价者独立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的相关文献,选择IFX+AZA与IFX+EN比较或IFX+AZA与IFX比较或IFX+EN与IFX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或meta分析,选择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终点指标,通过间接比较法(ITC)比较IFX+AZA与IFX+EN的相对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其中包括IFX+AZA与IFX比较的RCT 5篇,回顾性研究2篇,IFX+EN与IFX比较的meta分析1篇,克罗恩病患者共计1 461例。IFX+AZA与IFX+EN较IFX对中重度克罗恩病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IFX+AZA与IFX+EN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19期)

史浚颉,谭友文[7](2019)在《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分别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分别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budesonide、prednisone、autoimmune hepatitis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Google学术、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以"布地奈德、泼尼松、自身免疫性肝炎、随机对照试验"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纳入的随机对照文献采用Jadad评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纳入的非随机对照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文献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分别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总计435例患者,其中布地奈德联合硫唑嘌呤组182例,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组253例。Meta分析显示,布地奈德联合硫唑嘌呤组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缓解率高于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组(OR=2.07,95%CI:1.36~3.15,z=3.38,P <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组(OR=0.16,95%CI:0.09~0.28,z=6.32,P <0.01)。结论布地奈德联合硫唑嘌呤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疗效优于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柯丹,万远芳[8](2019)在《小剂量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剂量硫唑嘌呤(AZA)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及AZA的使用情况、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突变基因检测情况,AZ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中33例使用了AZA 100 mg/d,患者根据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BSIS)评分分为轻度21例,中度77例,重度22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59例,5例患者使用AZA,均为单纯使用激素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使用AZA后起效时间为12~21 d,平均起效时间(15.60±2.32)d;天疱疮患者61例,28例患者使用AZA,与未使用AZA组比较中度和重度患者激素控制量显着下降。30例TPMT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患者有2例使用AZA后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ZA组需要更小的激素控制量,对于单用激素效果不佳的患者联合AZA可以更好控制病情,但是要注意AZA的不良反应,对TPMT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患者也应严密检测其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家斌,江斌,罗叶婷,杨云珠[9](2019)在《硫唑嘌呤与泼尼松联用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复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硫唑嘌呤与泼尼松联用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94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用泼尼松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唑嘌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复发次数、EDSS评分值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反应率的差异。结果:治疗6月EDSS评分值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平均复发次数均逐渐增多,治疗组治疗3月、6月、12月时的平均复发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肝功能损伤、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等)发生率(12.77%)明显低于对照组(40.43%()P<0.05)。结论:硫唑嘌呤与泼尼松联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疗效较为明显,有效降低了患者EDSS评分值和复发次数,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06期)

郭琼,逄晓云[10](2019)在《硫唑嘌呤致狼疮性肾炎病人骨髓抑制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的治疗主要分两个阶段:诱导治疗与维持治疗。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由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孕期使用安全等优势,是狼疮性肾炎维持治疗的一线用药。然而,硫唑嘌呤的副作用较多,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1],尤其常见于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突变的病人。本文对1例TPMT基因型为野生型且服用硫唑嘌呤后发生骨髓抑制的病例进行(本文来源于《药学服务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硫唑嘌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安全使用硫唑嘌呤提供参考。方法:下载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60个季度的FAERS数据,经过Medex_UIMA_1.3.7系统进行药品名称标准化、《ICH国际医学用语词典》不良事件系统分类等数据清洗后,提取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进行信号检测。对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患者的基本信息、报告者信息、报告的时间分布和国家分布、信号检测结果、直接/间接死亡患者用药剂量和合并用药,以及间接死亡患者报告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到硫唑嘌呤不良事件报告记录39 695条,其中直接死亡事件报告707条,间接死亡事件报告3 219条;死亡者中位年龄55岁;医师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报告共占77.38%;硫唑嘌呤口服给药报告占已知给药途径报告例数的90.40%(647/715)。"胎儿死亡"(ROR=4.16,PRR=4.16)和"新生儿死亡"(ROR=4.99,PRR=4.99)检测出信号。在死亡病例中,老年患者约占30%;存在硫唑嘌呤超禁忌症、超剂量使用情况;在合并用药中,免疫抑制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在间接死亡病例中,感染事件报告频率最高(3 122例次)。结论:应重视硫唑嘌呤潜在的致死风险,严格把握硫唑嘌呤禁忌症和剂量,关注老人、儿童特殊人群用药;建议硫唑嘌呤使用前完善基因检测,以精准用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唑嘌呤论文参考文献

[1].覃利,高旻,许佩君,谢静文,黎小妍.硫唑嘌呤致NUDT15基因突变患者白细胞减少1例[J].中南药学.2019

[2].吴斌,吴逢波,何治尧,徐珽.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硫唑嘌呤相关死亡事件数据挖掘研究[J].中国药房.2019

[3].张警兮,张玉芳,高焕,金鑫.硫唑嘌呤治疗寻常型天疱疮致严重骨髓抑制2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

[4].柯丹,万远芳.小剂量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

[5].方妙珊.参苓白术散合硫唑嘌呤治疗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

[6].谭小燕,宋镭,姜政.英夫利昔联合硫唑嘌呤与英夫利昔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克罗恩病间接比较meta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9

[7].史浚颉,谭友文.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分别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9

[8].柯丹,万远芳.小剂量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

[9].刘家斌,江斌,罗叶婷,杨云珠.硫唑嘌呤与泼尼松联用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复发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9

[10].郭琼,逄晓云.硫唑嘌呤致狼疮性肾炎病人骨髓抑制一例[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9

标签:;  ;  ;  

硫唑嘌呤论文-覃利,高旻,许佩君,谢静文,黎小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